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08(含解析河南版)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08(含解析河南版),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莲山课件.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伤/中间 行货/五行缺土 不省人事/三省吾身
B.教诲/阴晦 剥皮/抽丝剥茧 金戈铁马/游弋自如
C.折本/折扣 拮据/不足为据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D.脚踝/裸露 恣睢/恣意妄为 顿开茅塞/塞翁失马
【答案】C
【解析】A. zhòng/zhōng;háng/xíng;xǐng/xǐng; B. huì/huì;bāo/bō;gē/yì; C. shé/zhé;jū/jù;pū/pú; D. huái/lù;zì/zì;sè/sài;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拜谒 作揖 坐标系 如雷贯耳 走投无路
B.桑梓 端祥 侯车室 面面厮觑 腐草为萤
C.瞋怒 恪守 座右铭 置之不理 不可名状
D.骈进 诓骗 电磁炉 郑重其事 眼花晾乱
【答案】A
【解析】B.端祥改为“端详”;侯车室改为“候车室”; C.瞋怒改为“嗔怒”; D.眼花晾乱改为“眼花缭乱”;故选A。
3.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3)郦道元的《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只能在正午见日、子夜见月从侧面表现三峡隐天蔽日之势。
(4)以声传情,情真意切;以声绘景,形象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杜鹃悲啼烘托出自己闻听友人远谪时哀伤愁恻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以边塞号角声长鸣将苍凉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展现出来。
【答案】(1)见贤思齐焉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焉、寂寞、清秋、曦、闻道、溪、燕脂、凝”等字词容易写错。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西游记》中除了取经队伍与妖魔鬼怪的外部矛盾外,唐僧与悟空的内部矛盾始终相伴相随。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述故事情节,并简要分析唐僧与悟空之间的矛盾。
①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②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2)《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把它们进行了分类,请依据分类标准和示例,任选一个序号填写绰号及姓名,并简要说明绰号由来。
我选择____________(填序号),姓名是__________,绰号是__________,绰号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示例:(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情节: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走到了宛子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花容月貌的女子、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及老公公来欺骗唐僧,均被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捧打白骨精,前两次让她逃脱了真身,第三次杀了这个妖怪。唐僧认为悟空无故伤人,逐走悟空。悟空哀求无果,无奈离别,暂回花果山。矛盾:唐僧主张慈悲为怀。反对斗争,不能接受伤人性命的行为。悟空嫉恶如仇。主动寻找阵法,积极应战。
②示例:(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情节: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借宿到一个老人家。老人的儿子恰巧是强盗团一分子,发现悟空后,便与强盗们一起欲谋财报仇。老人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来。被悟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之子亦被割下头,唐僧大怒。先念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后又赶走了他。
矛盾:师徒二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杀生”的问题上,对悟空而言,无论妖怪还是凡人,只要作恶多端,就要铲除,他以扫灭奸邪作为自己行善人间的重要准则。但在唐僧看来,出家人应是慈悲心怀,尤忌杀生。
(2)示例1:我选①,绰号:入云龙——公孙胜。绰号由来:入云龙公孙胜,自幼习武,师从罗真人。学得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人称“入云龙”
示例2:我选②,绰号:母夜叉——孙二娘。绰号由来:母夜叉孙二娘,在孟州道十字坡开了家黑店,卖人肉包子。为人凶悍、拨辣、敢爱敢恨、胆大义气。江湖人称“母夜叉”。
示例3:我选③,绰号:神行太保——戴宗。绰号由来:神行太保戴宗,因有一项绝技——神行大法,要急着赶路,要飞报军情,把两个甲马栓在两腿上,日行500里,把4个甲马栓在腿上,日行800里,故此人称“神行太保”。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答题方法: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故事的情感线索。注意: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我们阅读识记的故事情节复述即可。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识记。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要博闻强记,要熟记其名称、主要人物形象及相关的精彩故事情节。根据题目所给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列举人物的姓名、绰号及绰号由来。注意所列举人物要与分类标准一致,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不容易出现错误。如:我选①,绰号:青面兽——杨志。绰号由来:杨志因天生脸上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或②,绰号:霹雳火——秦明,秦明因性格急躁,声若雷霆,被人唤作“霹雳火”。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研究发现,人们受到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________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压力产生的时间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1)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2)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答案】(1)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2)应在“肥胖”后加“相联系”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所填句子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通读语段,是写压力与糖皮质激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分泌节律与人体变胖之间的联系;从前文“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和后文“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可看出,“压力大”与“脂肪细胞”增多,即“变胖”有密切关系,但又并不是压力大就一定会导致变胖,因而中间句子应该是“压力与肥胖有一定联系”之意。
(2)“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一句,成分残缺,应在“肥胖”后加上“相联系”。
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下面是光明中学九(1)班学生搜集的资料,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今年以来,这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的又一场主场外交活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并将出席相关活动。
对话与交流有助于人们增进了解,更利于形成命运共同体认同感。因此,与其他论坛、大会不同的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下,设置了大量的民间交流活动。这次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亚洲文化展演、亚洲文明联展、亚洲影视周、亚洲美食节等诸多接地气的交流活动。
材料二 阮宗泽说: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不同文明进行充分对话和讨论,从而形成和合共生、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大会既立足亚洲,也面向世界,向世界各文明开放,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材料三 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41亿人生活的土地,孕育了中国、印度、巴比伦这些最古老的文明,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2分)
(2)上图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把自己对标识的理解讲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解说有序合理,语言连贯得体。)(6分)
【答案】(1)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目的和意义。(意思对即可。)
(2)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识,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形部分主体是盛开的花,六瓣花瓣象征亚洲地理位置的六个分区;将抽象的人的形态融入其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手牵手连接沟通的视觉效果,象征亚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亚洲人民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图形中间嵌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英文译名Conference on Dialouge of Asian Civilizations 的首字母缩写CDAC。图案下方文字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汉字和英文拼写字样,凸显大会主题。
【解析】(1)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材料一中的“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交代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时间和地点;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可知,材料二写的是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意义,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将图标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图标创作意图角度答出其寓意即可。大会标志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形部分主体形态由牡丹花衍生而来,按照亚洲地理位置的六个分区将标志设计成六瓣互动的花瓣状图形。花瓣中间是会议名称的缩写,花瓣下方是会议名称的中英文。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6分)
母亲的橙皮
①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②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莱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③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④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未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糖”,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⑤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⑥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莱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⑦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莱,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⑧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放得湿软。
⑨ “他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⑩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⑪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⑫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⑬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作者:李芝桂。有删改)
7.本文从“母亲招待客人”写起,主要写了母亲与我们子孙辈之间的哪些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答案】(1)母亲在待客时以各种理由把我们赶出去。(2)母亲因橙皮丢失审问我们并惩罚三弟让他长记性。(3)母亲教导我们在亲戚家做客要讲规矩。(4)母亲因儿孙不喜欢吃橙皮不再晒橙皮。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筛选梳理概括。首先通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段落层次,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和关键句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模式: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要求概括母亲与我们子孙辈之间的事情,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即母亲是事件的主要人物。第①②段“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 提炼概括为:母亲待客时会以各种理由把我们全骗出去。第⑤段“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 “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提炼概括为:母亲藏的橙皮被三弟发现偷吃,为此,母亲打他,让他长点记性。第⑦段“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要讲规矩。第⑨段“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 “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 “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09(含解析河南版)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09(含解析河南版),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莲山课件.
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提炼概括为:母亲因儿孙不喜欢吃橙皮不再晒橙皮。
8.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写了橙皮制作过程的繁琐、精细、讲究,表达橙皮成为待客点心的原因之一。②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辛苦、不易、表现母亲勤劳能干。③橙皮原料、工艺、色彩很诱人,表达“我”对橙皮的喜爱。④为后文写三弟偷吃橙皮的事件做伏笔。⑤与后文母亲不再晒橙皮形成对比,表现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橙皮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是“很烦人”的事情,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解释了母亲用橙皮待客的原因;详细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还凸显了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我”对橙皮的喜爱。在结构方面,为下文第⑤段母亲藏橙皮被三弟发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为第⑨⑩段现在母亲做的橙皮不受子孙欢迎而决定不再做橙皮形成对比。
9.细读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
【答案】示例①:通过人物的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神秘兮兮”“郑重其事”“一本正经”等词语表现母亲对橙皮的格外珍视,母亲分橙皮的仪式感传达出内心的自豪与喜悦。示例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一看到”“捧”“分配”等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橙皮的格外珍视以及对孩子们的喜爱。示例③:通过一些量词、副词表现人物的心理。“每次”“总要”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喜爱,希望孩子们能吃到自己亲手晒制的橙皮。
【解析】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这是对母亲的人物描写。“神秘兮兮郑重其事”是母亲的神态描写,通过神态来反映人物心理,反映了母亲对橙皮格外珍视,“捧出、分配” 是母亲的动作描写,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心理,体现了母亲对橙皮的珍视和对子孙的喜爱。从词语角度赏析,“每次”“ 一看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回家很期盼,希望孩子们能吃到自己亲手晒制的橙皮,表达母亲对子孙的喜爱。
10.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答案】在物质僵乏的年代,橙皮对小孩极具诱感力,是很香甜的;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橙皮对小孩已失去诱感力,甚至让人腻得反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中一些美好东西日渐消逝的无奈和感伤。也含蓄地传达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更新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句中的“昨天”指的是物质贫乏的年代,“今天”指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作者昨天与今天对橙皮的不同态度,表现生活在变,很多事物也在变,“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暗含有对那些代表传统生活、传统文化的某些事物的消失的伤感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喜好也在变化。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即可。
(二)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12分)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人当有所畏惧。
【解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的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12.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3分)
【答案】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解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是恃权而无恐;第5段是恃器而无恐,第6段是恃书而无恐。
13.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答案】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典型的引证,也就是道理论证。“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论证。
14.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分)
【答案】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10分)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腰橐:扫,清理。橐,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得: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B.甚:所欲有甚于生者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C.与:蹴尔而与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答案】D
【解析】A.前者“能够”;后者“领会”。 B.前者“超过”;后者“很,特别”。 C.前者“给”。后者“和”。 D.都是“停止”之意。故选D。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莫”:没有。“甚”:超过。“得”:能够。第二个“生”:求得生存。
17.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或: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一定要读懂文句的大意。“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明显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18.语段(一)(二)都是围绕“义”字展开的,说说其中观点的共同点。(3分)
【答案】共同点:都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行为。两个阅读文段中都围绕“舍生取义”观点展开的,语段(一)中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而语段(二)中则通过对一只“义犬”忠诚护住财物的叙述,表达出对动物身上体现出的“义”字的肯定与颂扬之情。在某种意义上,二者是相通的。
【解析】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语段(一)通过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人们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使本文论点通俗易懂。而语段(二)中则通过对一只“义犬”忠诚护住财物的叙述,表达出动物身上也能体现出的“义”字。所以两文都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行为。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2分)
【答案】用典。借用姜太公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的答题方法:①看题目,有时题目会提示内容;②看意象,理解特定含义;③看关键词,一般是表示情感的词;④看表现手法,如: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⑤置身诗境,发挥想象。“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引用典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
20.《行路难》(其一)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2分)
【答案】示例:人生就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样,总是充满着艰难险阻。梦想的实现,总有着重重的阻碍,但是,即便“行路难”,也不要放弃自己、放弃希望,就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只有信念坚定、积极追求,才能有梦想实现的一天。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需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谈人生启示。根据题干要求:诗歌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首先要找到能够表现诗人豁达胸怀的诗句,然后理解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阅读诗歌可知,应结合这两句作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其实我能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过去有一个人经常出差,那时火车票还很难买,他经常买不到坐票。可是无论车上人多拥挤,他总能找到空座,而不像很多人那样挤着、站着。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一节车厢就会发现空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立意指津】
(一)作文标题“其实我能行”。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当遇到新的矛盾需要解决,面临新的困难去克服时,我们往往会听到两种声音:“我能行”“我不行”。正处于花季少年的你应该以坚强的脚步告诉每一个人:其实我能行。注意“其实”一词的意义,“其实”有轻微的转折的意思,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这就是说要写一件看起来或起初不太自信的事件,经过困难或挫折的磨砺,变得自信起来。由此得出结论:其实我能行。从标题分析,此题适合写记叙文。
(二)材料作文。这类作文可以采取由果溯因的方法审题立意。具体来说“总能找到座位”是结果,原因是他能够“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由此可以分析出他能找到座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耐心”,不求高明,但求简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样人生之旅就会握有一张永远的“坐票”。二是“寻找”,此人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寻找“火车上的座位”。恰如机遇,不是等到的,要努力寻找。而机遇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从以上两个角度任选一个立意即可。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10(含解析河南版)
2020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10(含解析河南版),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