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学年度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学年度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哈尔滨市,哈尔滨第六中学,莲山课件.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具膜细胞器

B.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染色体

C. 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D.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且核糖体无膜,A错误;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B错误;

C、原核生物细胞只有细胞膜,不构成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原核生物既有DNA又有RNA,但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

故选D。

2.关于哺乳动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维生素D属于固醇,能有效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B. 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所含的能量多

C. 脂肪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D. 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和糖原;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等,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半乳糖、乳糖、糖原。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维生素D属于固醇,能有效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A正确;

B、相同质量的脂肪含C、H比例比糖类高,所含的能量多,B正确;

C、脂肪是人体的主要储能物质,C错误;

D、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D正确。

故选C。

3.下列选项中,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的一组化合物是(    )

A. 纤维素和胰岛素 B. 脂肪和磷脂

C. 三磷酸腺苷和核糖 D. DNA和AD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为C、H、O;胰岛素为蛋白质,有C、H、O、N、S元素构成,A错误;    

B、脂肪组成元素有C、H、O,磷脂组成元素有C、H、O、N、P,B错误;

C、三磷酸腺苷组成元素有C、H、O、N、P,核糖属于糖类,组成元素为C、H、O,C错误;    

D、DNA和ADP组成元素都为C、H、O、N、P,D正确。

故选D。

4.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变性后不可以恢复

B. 高温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同时肽键断裂

C.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中能自己合成的氨基酸,成人有8种

D. 盐析后的蛋白质肽键被破坏,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无法恢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不能在人和动物体的细胞内合成,只能够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例如,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详解】A、蛋白质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变性后不可以恢复,A正确;

B、高温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肽键没有断裂,B错误;

C、必需氨基酸是指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够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C错误;

D、盐析后的蛋白质肽键没有被破坏,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可以恢复,D错误。

故选A。

5.若下列物质各只有一分子,则在这些物质中可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可以缩合成(    )

 

A. 二肽 B. 三肽 C. 四肽 D. 五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因此此,题中②③④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题中②③④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因此,若每种氨基酸只有一分子,则这3个氨基酸最多可以缩合成三肽,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能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其各选项中的分子是否属于氨基酸;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掌握该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如图是生物体内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T、G、C

B. 在SARS病毒中可以检测到2种a,5种m,8种b

C. 构成蓝藻的遗传物质的b共有8种,a有2种,m有5种

D. 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图中a表示五碳糖,m表示含氮碱基。当a为核糖时,b为核糖核苷酸;当a为脱氧核糖时,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据此答题。

【详解】A、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U、G、C,A错误;

B、SARS的核酸为RNA,因此这种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1种a,4种m,4种b,B错误;

C、蓝藻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中的核苷酸有4种,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C错误;

D、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遗传信息携带者﹣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将两滴吡罗红和甲基绿先后滴在载玻片上

C. 与甲基绿发生结合的核酸分子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D. 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

 

(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详解】A、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呈绿色,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将吡罗红和甲基绿混合染色,B错误;

C、与甲基绿发生结合的核酸(DNA)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C错误;

D、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8.研究表明,铁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人体红细胞中,故缺铁可导致缺铁性贫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摄入足量的铁,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

B. 铁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微量元素,所以其作用没有大量元素重要

C. 铁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D. 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离子。

2、无机盐的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详解】A、人体正常生长发育过程,除铁以外还需要其他元素,如锌、钙等,A错误;

B、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其作用同样很重要,B错误;

C、铁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必不可少,C正确;

D、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9.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和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是细胞膜和核膜

B.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并不是都含有磷脂

C. 小肠粘膜和肠系膜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D.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都是相似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物膜相同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考查,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结构与功能上联系,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不同生物膜的结构不同,在成分上有差异,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内质网膜向外与细胞膜相连,向内与核膜相连,A正确;

B、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如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B正确;

C、小肠粘膜和肠系膜不属于细胞内的膜结构,故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都是相似的,D正确。

故选C。

10.如图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含磷元素的细胞器是②和③ B. 结构①和⑤具有双层膜

C. 所有植物细胞中都不含② D. 结构③的形成与结构⑥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⑤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其中结构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结构②是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结构③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结构④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结构⑤是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结构⑥是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结构⑦是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详解】A③为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中RNA含有磷元素,A错误;

B、结构①为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结构⑤为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B错误;

C、低等植物细胞中含有②中心体,C错误;

D、结构③为核糖体,其形成与结构⑥核仁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

11.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硅肺的形成是由于溶酶体不能合成分解硅尘的酶

B. 核糖体是人、细菌、酵母菌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

C. 叶绿体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

D. 内质网在细胞内囊泡的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硅肺”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人体肺细胞后,由于溶酶体被破坏,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所致,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任务。

【详解】A、肺泡细胞中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当硅尘大量进入肺后,硅尘不能分解,引起硅肺病,A错误;

B、核糖体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故核糖体是人、细菌、酵母菌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B正确;

C、叶绿体只存在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比如植物根部无叶绿体,C错误;

D、高尔基体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D错误。

故选B。

12.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中心体,与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 ④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①为中心体,②为线粒体,③为叶绿体,④为内质网。

【详解】A、玉米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

B②是线粒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

D④是粗面内质网,附着于其上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1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细胞内所有的酶都存在于生物膜上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真核细胞中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C. 核膜是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中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A、细胞内的酶除了存在于生物膜上,也可以位于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还有少量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错误;

C、核膜是由双层膜4层磷脂分子构成的,C错误;

D、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所合成蛋白质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

故选D。

1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B. 第二次观察前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可观察到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变浅

C. 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液都不属于原生质层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

B、第二次观察前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可观察到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变深,B错误;

C、如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改为内表皮,则观察效果不明显,并非无法进行,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故选D。

15.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观察黑藻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B. 若高倍镜下看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C. 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D. 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视野偏暗,需要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象。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

B、若高倍镜下看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向也是逆时针的,B错误;

C、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C错误;

D、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会使观察到的视野变亮,故应平面镜换成凹面镜,D错误。

故选A。

16.如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③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B. ①分布于细胞膜的内外表面

C.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②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D. 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②是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A正确;

B①是糖蛋白,糖蛋白只存在与细胞膜的外侧,可以作为鉴别细胞内外的依据,B错误;

C②是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C正确;

D④磷脂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B。

17.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 细胞核内同时存在染色体和染色质

D. 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活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细胞核,A错误;

B、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核中存在的是染色质,细胞分裂期存在的是染色体,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1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条件下,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均能与要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

C. 若要鉴定油菜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只能用苏丹Ⅳ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

D.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无法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均属于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

C、苏丹Ⅲ染液也可鉴定脂肪呈橘黄色,且制成匀浆可以不需要借助显微镜,C错误;

D、盐析出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改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D错误 。

故选A。

19.两种细胞分别具有下列特征,根据上表中给出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特征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核糖体

细胞核

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细胞呼吸

 

 

A. 细胞Ⅰ是原核细胞,可能是蓝藻

B. 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 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D. 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晚

【答案】C

【解析】

表中细胞Ⅰ没有细胞核,应属于原核细胞,又因为其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细胞可能为蓝藻细胞A正确;细胞Ⅱ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又因为其具有细胞壁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据此推测该细胞可能为植物的非绿色部位的细胞,如植物根尖细胞,B正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原核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主要是几丁质,C错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进化顺序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所以细胞Ⅱ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Ⅰ要晚,D正确。

20.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进行分工。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B. 唾液腺细胞中含有较多的高尔基体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分泌

C. 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心肌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有利于心肌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肠腺细胞要往外分泌消化酶,故其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比汗腺细胞多,A错误;

B、唾液腺细胞中含有较多的高尔基体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分泌,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正确;

D、心肌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有利于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2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 大分子有机物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C. 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

D. 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A错误;

B、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内,B错误;

C、协助扩散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C错误;

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D正确。

故选D。

22.某同学用某种酶进行了以下三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说明该酶的最适温度足30℃

B. 图2可以证明该种酶的最适pH约为7

河北省邢台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北省,邢台市,莲山课件.

C. 图3说明该酶可能是蔗糖酶

D. 酶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不会再有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三条曲线是在不同温度下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30℃反应速率最快,说明该温度最接近酶的最适温度,而40℃则高于最适温度,20℃则低于最适温度。分析图2,曲线表示在不同pH下底物剩余量的变化,其中pH=7时底物剩余最少,说明pH=7是该酶的最适pH。分析图3,蔗糖和麦芽糖在同一种酶的作用下,蔗糖量没有变化,而麦芽糖明显减少,说明该酶只能催化麦芽糖的反应,不能催化蔗糖的反应。

【详解】A、图1只能说明在这三个温度中,30℃比较适宜,由于实验中温度梯度大,测不出最适宜温度,A错误;

B、分析题图2,由曲线可知,pH=7时底物剩余最少,说明酶的最适pH为7,B正确;

C、图3说明该酶可以催化麦芽糖的反应,不能催化蔗糖的反应,故不可能是蔗糖酶,C错误;

D、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不变,D错误。

故选B。

23.下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发生图中所示的呼吸作用过程,则此个体必须生活在无氧环境中

B.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分解途径仅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 酶1、酶2、酶3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D. 葡萄糖丙酮酸仅存在于无氧呼吸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6CO2+12H2O+能量。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2C3H6O3+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在低氧环境下也可发生无氧呼吸作用,A错误;

B、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分解途径也存在于少数植物细胞中,如马铃薯块茎等,B错误;

C、酶1、酶2、酶3都属于催化无氧呼吸的酶,无氧呼吸位于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葡萄糖丙酮酸也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错误。

故选C。

24.某密闭温室大相内浓度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其中B、C两点的温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一昼夜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减少

B. BC段该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 B、C两点时温室大棚中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

D. B、C两点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图中AB段过程中,植物的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有机物一直在消耗,在B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在BC段过程中,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断积累,在C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此时植物有机物含量最高,CD段过程中,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又开始减少。纵观这个曲线,经过一昼夜后CO2浓度减少了,说明经过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氧浓度增加。

【详解】A、经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减少的CO2用于合成有机物,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错误;

B、BC段CO2浓度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点时大棚内有机物含量最高,B点时有机物含量最低,C错误;

D、B、C两点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D错误。

故选B。

25.如图为某人体内几种类型的细胞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b、c、d三种细胞的细胞核中所含的遗传物质不同

B. a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不属于真核细胞

C. 这些细胞在功能上是相同的

D. 这些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人体内几种类型的细胞模式图,其中a是精子细胞,分为头、颈和尾三部分;b是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c是肌细胞;d是小肠上皮细胞。

【详解】A、人体内所有细胞最初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故b、c、d三种细胞的细胞核中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A错误;

B、a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然属于真核细胞,B错误;

C、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已经发生稳定性差异,C错误;

D、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已经发生稳定性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哪项生命过程不是细胞凋亡造成的(    )

A. 人在胚胎发育时期手指间蹼的消失 B.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C.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 胚胎发育中造血干细胞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胎儿手指间细胞的自动死亡为生理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蝌蚪尾部细胞的自动死亡为生理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胚胎发育中造血干细胞的出现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C.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A错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B正确;

C、细胞分裂和分化都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C错误;

D、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D错误。

故选B。

28.某实验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密闭容器内,测定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用容器内CO2的变化置表示),实验结果如下(“+”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适宜光照

-12

-17

-23

-26

-35

-26

-24

-15

黑暗

+6

+11

+18

+25

+35

+40

+32

+20

 

 

A. 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B. 由表可知,在适宜光照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C. 在适宜光照下,30℃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D. 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内仍有ATP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表中数据看,黑暗时二氧化碳变化代表呼吸作用,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变化反应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真光合强度=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所以表中反映35℃时呼吸作用最强,30℃时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强,据此分析。

【详解】A、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在30℃时活性最强,而呼吸作用酶在35℃时活性最强,A正确;

B、由表可知,在适宜光照下,3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B正确;

C、在适宜光照下,30℃时CO2是减少的,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错误;

D、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会有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会产生ATP,D正确。

故选C。

29.如图为蓝藻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岛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光照强度为c时,细胞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

D. 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5个单位的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氧气产生总量代表光合速率,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差值,则光照强度为a时,没有氧气的产生,说明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呼吸速率为6个单位;光照强度为b时,呼吸速率是光合速率的两倍,据此分析。

【详解】A、蓝藻无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

B、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呼吸速率为6个单位;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B错误;

C、光照强度为c时,无CO2的释放,只有O2产生量,此时细胞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正确;

D、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为8个单位,而植物的呼吸速率为6个单位,则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D错误。

故选C。

3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 用不透气的材质包扎伤口,可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

B. 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酒精导致变黑、腐烂

C. 花盆土壤板结,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D. 水果在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②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③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④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⑤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⑥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可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A错误;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酒精导致变黑、腐烂,B正确;

C、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C正确;

D、水果在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D正确;

故选A。

31.如图表示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 Ⅰ大量元素、Ⅱ微量元素、Ⅲ碳元素 B. Ⅰ有机物、Ⅱ蛋白质、Ⅲ胰岛素

C. Ⅰ化合物、Ⅱ无机物、Ⅲ脂质 D. Ⅰ原核生物、Ⅱ绿藻、Ⅲ蓝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3、氨基酸构成多肽,多肽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

【详解】A、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A错误;

B、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B错误;

C、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而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C正确;

D、原核细胞包括蓝藻、细菌等,而绿藻属于真核细胞,D错误。

故选C。

32.下列关于科学实验或研究中采用的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细胞器时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B.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C.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D. 制备细胞膜时,用到了吸水涨破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细胞器分开;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来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A、分离细胞器利用差速离心法,A正确;

B、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来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B错误;

C、利用了同位素3H标记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C正确;

D、制备细胞膜时,用到了吸水涨破法,D正确;

故选A。

33.下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①~③代表细胞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整个过程中,②的面积减小,细胞膜的面积增大

B. 胰岛素、唾液淀粉酶、血红蛋白均属于分泌蛋白

C. 肽键的形成场所是核糖体

D. ③表示分泌小泡,图示过程在大肠杆菌中也能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氨基酸先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具膜小泡,④为线粒体。

【详解】A、整个过程中,②高尔基体的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增大,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分泌蛋白,B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该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的,C正确;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不能进行图示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综合理解应用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4.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Ⅲ——蓝绿色的叶绿素a

B. 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C. 图③中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是b

D. 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图示可知本题是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制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小的是IV-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解度最大的是I–橙黄色的胡萝卜素,A错误;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所以显微镜下可见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

C、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图③中的a,C错误;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5.关于下列甲乙两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有5种核苷酸 B. 乙既可以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也可以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

C. 甲图中有8种碱基 D. 乙中的A代表的是腺苷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图上面一条链代表DNA,含有4种碱基,下面一条链代表RNA,也含有4种碱基,则代表转录过程;乙是核苷酸,包括五碳糖、磷酸和A(腺嘌呤);

【详解】A、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A错误;

B、乙可以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甲图中共有5种碱基,C错误;

D、乙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D错误。

故选B。

3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 图中两次ATP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C. ATP的合成通常伴随着吸能反应的发生

D. 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A正确;

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

C、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所以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C错误;

D、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这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D正确。

故选C。

37.如图A是测定植物光合速率的装置,图B是经过测定后描绘出的一天之内玻璃钟罩内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注: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

A. 影响玻璃钟罩内氧气释放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B. 在图B的c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C. 在大约13时刻度管中液滴向右移动达到最大刻度

D. 图B中d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正午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②图A玻璃钟罩内的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因此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由O2的变化量引起,表示净光合速率。③图B表示一天之内玻璃钟罩内氧气释放速率,该氧气释放速率也表示净光合速率。c点之前与g点之后,氧气释放速率小于零,说明呼吸速率大于实际光合速率,小室内O2浓度逐渐降低;c点与g点之间,氧气释放速率大于零,说明呼吸速率小于实际光合速率,小室内O2浓度逐渐升高;c点与g点,氧气释放速率等于零,说明呼吸速率等于实际光合速率,没有氧气释放。

【详解】A、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而图A玻璃钟罩内的CO2缓冲液可维持实验过程中CO2浓度的相等稳定,因此影响玻璃钟罩内氧气释放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A正确;

B、在图B的c点时,氧气释放速率等于零,说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零,因此(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B正确;

C、玻璃钟罩内的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因此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由O2的变化量引起,表示净光合速率,在图B中的c点与g点,氧气释放速率等于零,说明呼吸速率等于实际光合速率,没有氧气释放,在c~g点之间,氧气释放速率大于零,说明呼吸速率小于实际光合速率,有氧气释放,小室内O2浓度逐渐升高至g点的最大值,因此液滴逐渐向右移动至g点时达到最右侧,即在大约18时,刻度管中液滴向右移动达到最大刻度,C错误;

D、图B中d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正午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有所下降,D正确。

故选C。

38.如图中a、b、c、d分别是不同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 b图可代表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C. c图细胞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

D. d图细胞中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细胞板上,且染色体形态数目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属于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b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c有丝分裂后期;d细胞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b可代表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B正确;

C、c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 1:1,C错误;

D、d图细胞中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中央,动物细胞没有细胞板,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丝分裂的特征,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9.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 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A项正确;

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末期,B项正确;

C、着丝点的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项正确;

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均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前期,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0.下图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乙过程是细胞分化,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

B. 丙过程的发生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C. 丁过程与基因表达有关,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D. 己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内各种酶活性均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是细胞有丝分裂,乙是细胞分化,丙是细胞癌变,丁是细胞凋亡,庚辛是分化的细胞形成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戊是细胞坏死,己是细胞衰老。

【详解】A、乙是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并没有改变细胞内的遗传信息,A错误;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B错误;

C、丁是细胞凋亡,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有关, C正确;

D、己过程是细胞的衰老,细胞内与细胞衰老凋亡相关酶活性增强,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图甲、乙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细胞的各结构;图丙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A、B、D代表膜上的化合物,a、b、c、d、e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分析:

 

(1)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________;结构为________,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图示细胞中,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某细胞器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未在甲、乙两图中标出,该细胞器为________。

(3)消化酶在合成、加工以及运输过程中,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进出,在a—e的五种跨膜运输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是________(填字母),代表甘油等脂溶性小分子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填字母),代表小肠上皮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①线粒体    (2). 高尔基体    (3). ⑧⑩    (4). 溶酶体    (5).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6). bcd    (7). b    (8). a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乙图,甲表示动物细胞,乙表示高等植物细胞,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细胞质基质,③表示中心体,④表示细胞核,⑤表示核糖体,⑥表示内质网,⑦表示细胞膜,⑧表示液泡,⑨表示高尔基体,⑩表示叶绿体。

 

2、分析丙图: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只分布在膜外;a、e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其中a是运进细胞,e是运出细胞;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从膜外向膜内运输,属于自由扩散;c、d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从膜外向膜内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1)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线粒体,对应图中的①;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图示细胞中,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⑧液泡和⑩叶绿体;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未在甲、乙两图中标出。

(3)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合成、加工以及运输过程中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据上分析可知,a、e属于主动运输;b属于自由扩散;c、d属于协助扩散,故代表被动运输是bcd,甘油等脂溶性小分子是自由扩散,对应图中的b,小肠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对应图中的a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物质的跨膜运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意在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42.图1、2、3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3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

(3)图2曲线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能否以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5)甲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代表麦芽糖酶,c和d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

(6)乙图中,如果将温度升高,催化速率将变________。

【答案】    (1). 浓度    (2). pH值    (3). 高效性    (4). 过氧化氢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5). 不能    (6). 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观测    (7). 专一性    (8). a    (9). 是    (10). 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表示探究酶高效性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分析图2:表示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浓度。

分析图3:表示探究pH值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pH值

分析图甲: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其中a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应为麦芽糖酶,b为麦芽糖,而d、c为麦芽糖水解产物–葡萄糖。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ef段,随着麦芽糖浓度的升高,催化速率逐渐加快;fg段,随着麦芽糖浓度的升高,催化速率不变。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图2、3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依次为浓度、pH值。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3)图2曲线bc段产生的原因是过氧化氢酶的数量(浓度)有限,导致过氧化氢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4)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观测,故不能以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甲模型a酶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结合具有特异性,说明了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其中a是麦芽糖酶,d、c为麦芽糖水解产物–葡萄糖,是同一种物质。

(6)由题意可知,图乙是最适宜温度条件下,催化效率与麦芽糖量之间的关系,最适宜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酶活性都会降低,因此如果温度升高5℃,催化速率将变慢。

【点睛】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的相关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和专一性的理解pH值和底物浓度、温度对酶活性的理解要掌握,另外三大营养物质的鉴定实验中的原理、条件及过程要清晰,特别是斐林试剂进行反应时要提供水浴加热的条件。

43.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两种:绿色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紫色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乙图表示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丙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核DNA和染色体含量变化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的取材部位是________;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取材部位是鳞茎的________;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最佳取材部位是鳞茎的________;若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取材部位是________。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玻片标本的流程为________。

(3)写出图乙所示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的顺序________(用细胞代号与箭头表示)。

(4)在乙图A、B、C、D、E中,对应丙图de段的是________。丙图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丙图中代表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是________(填“实线”或“虚线”)。

【答案】    (1). 管状叶    (2). (紫色)鳞片叶外表皮    (3). 鳞片叶内表皮    (4). 根尖(分生区细胞)    (5).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 DABCE    (7). C    (8).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9). 虚线

【解析】

【分析】

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1)若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应该选用绿色的管状叶;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应该选用紫色鳞片叶外表皮。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最佳取材部位是鳞茎的鳞片叶内表皮。若观察有丝分裂,应该先用根尖分生区(该部位细胞分裂能力旺盛)。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玻片标本的顺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图中A处于前期,B处于中期,C处于后期,D处于间期,E处于末期,因此有丝分裂的正确顺序为:D→A→B→C→E。

(4)丙图de段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乙图的C。丙图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丙图中实线代表核DNA数量变化,虚线代表染色体数量变化。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4.图甲是真核细胞中能够进行的某些代谢过程简图,图乙是在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生理过程在细胞内进行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在人体细胞中的途径是_________(填序号)。

(3)在图乙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C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__叶(用吸收量表示)。

(4)当植物缺镁时(其他外界条件不变),图乙中的B点将________(填“左移”或“右移”)。

(5)此实验中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和,C点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可能的内部因素是________(答一种即可)。

(6)若将实验中的温度改为,图乙中的B点将________(“左移”或“右移”)。

【答案】    (1). 叶绿体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 细胞质基质    (4). ②③    (5).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    (6). 20    (7). 右移    (8). 温度、浓度    (9). 酶的数量或叶绿体的数量或光合色素含量或数量等    (10). 左移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有氧呼吸,③表示乳酸途径的无氧呼吸,④表示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A表示呼吸速率,B表示光补偿点,C表示光饱和点。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图甲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等过程,分别在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人体内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所以图甲中过程只有②③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3)图乙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C点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是15mg/(dm2·h),呼吸速率是5 mg/(dm2·h),故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20 mg/(dm2·h)。

(4)缺镁时,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减少,植物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才能达到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状态,所以B点右移。

(5)此实验中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分别为,环境温度为,故C点时限制因素之一是温度,C点时光达到饱和点,光照强度不是其限制因素,很可能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而可能的内部因素是酶的数量或叶绿体的数量或光合色素含量或数量等。

(6)将实验中的温度30℃改为25℃,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增强,植物需要更弱的光照强度才能达到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状态,所以B点左移。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即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南省,郑州市,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