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黑龙江,大庆市十中,莲山课件.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激素,能抑制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鉴定其化学本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斐林试剂 B. 双缩脲试剂 C. 苏丹Ⅲ染液 D. 醋酸洋红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主要指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不同的分子需要用不同的试剂鉴定。如常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紫色),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砖红色),碘液检测淀粉(蓝色),苏丹Ⅲ染液检测油脂(橘黄色)、醋酸洋红检测染色体等。双缩脲试剂是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化学试剂,它是由双缩脲试剂A(氢氧化钠)和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组成,氢氧化钠可以提供碱性的环境,而溶液中的铜离子会与多肽链中的肽键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详解】由题意可知: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是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如果出现紫色,则证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故选B。

【点睛】识记不同物质的检测试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都能为人体细胞供能 B. 大多数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脂质都具有保温的功能 D. 高温容易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糖类、脂质、核酸、蛋白质)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这些小分子称为结构单元。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如多糖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能源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的能源物质,而糖原是动物的贮能物质。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免疫、运输、识别等。核酸包括DNA和RNA,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RNA与基因的表达有关。脂质包括磷脂(细胞膜的成分)、油脂(贮能物质)、植物蜡(保护细胞)、胆固醇、性激素等。

【详解】A、不是所有糖类都能为人体细胞供能,如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提供能量,A错误;    

B、所有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脂质不是都具有保温的功能,油脂作为贮能物质有保温功能,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C错误;    

D、高温容易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与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人体心肌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

A. 溶酶体 B. 中央大液泡 C. 中心体 D. 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详解】A、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A不符合题意;

B、根尖分生区和人体心肌细胞均不含中央大液泡,B不符合题意;

C、水稻根尖分生区不含中心体,人心肌细胞含有中心体,C符合题意;

D、二者均含有高尔基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 B. 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C. 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核膜在结构上不与细胞器直接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详解】A、核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B错误;

C、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核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利于维持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差

B. 细胞膜内外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向

C.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了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

D. 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利于维持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差,如钠离子外多内少,钾离子内多外少,A正确;

B、细胞膜内外小分子物质既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

C、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不消耗能量,C错误;

D、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A。

6.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人少量低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每隔一段时间测定KNO3溶液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NO3溶液的浓度越高,则细胞吸收K+和NO3的速率越快

B. AB段,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吸水的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速率

C. A点时细胞中液泡的体积大于B点时的

D. BC段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后复原的状态,B点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为植物细胞常有的现象,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成分)分开。质壁分离的原理为:①浓度差的存在,引起细胞失水,②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因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不同,浓度越大,质壁分离的程度越大,而有些物质能够被细胞选择性吸收,因而在质壁分离后还会出现复原的现象。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人少量低浓度的KNO3溶液中,由于外界浓度低,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由于水减少浓度升高。细胞吸水浓度下降,但是细胞也会吸收K+和NO3,使得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外界溶液由于K+和NO3被吸收而浓度下降。细胞壁对原生质层有一定的膨压,会阻止细胞进一步吸水膨胀,因此,当植物细胞停止吸水时,细胞液的浓度可能大于或等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详解】A、植物细胞从外界溶液吸水大量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KNO3溶液的浓度升高,图中无法推测细胞吸收K+和NO3的速率的快慢,A错误;

B、AB段,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说明细胞吸水的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速率,B正确;

C、AB段,外界溶液浓度逐渐上升,细胞吸水,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A点时细胞中液泡的体积小于B点时的,C错误;

D、当植物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而本题开始放在低浓度溶液中,整个过程可能没有质壁分离发生,D错误。

故选B。

【点睛】理解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盐酸和酒精在生物实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可洗去浮色

B.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

C. 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酒精和盐酸制备解离液

D. 在“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中,可用盐酸处理细胞以使其丧失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中的物质包含无机物和有机物,细胞中很多物质和结构都是由有机物构成的。酒精是有机物,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与水与任意比例互溶,能溶解许多物质,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它的有机物如苏丹III染液。盐酸在生物实验中也被用在很多地方,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酒精和盐酸制备解离液;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需要用到15%的盐酸。

【详解】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可洗去浮色,A错误;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B错误;

C、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酒精和盐酸制备解离液,C正确;

D、在“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中,可用健那绿活体染色,盐酸处理细胞会使细胞死亡,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酒精和盐酸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

8.下图是生物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及二者之间联系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物质d可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

B. 物质a、b和c跨膜进出细胞时,均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C. 丙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中,丙、丁过程均能释放能量并产生ATP

D. 若用18O标记物质b,乙过程生成的C6H12O6中不会出现18O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图中物质甲表示光反应阶段,乙表示暗反应阶段,丙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丁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a是水,b是O2,c是CO2,d是[H],e是ATP。

【详解】A、甲过程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物质d为[H],参与暗反应,不会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A错误;

B、物质a、b和c跨膜进出细胞时,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丙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丙、丁过程均能释放能量并产生ATP,C正确;

D、b是O2,若用18O标记物质b,参与有氧呼吸生成18O的水,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生成放射性的CO2,再参与暗反应,会得到18O的C6H12O6,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

A. 各实验组的处理时间可以不同

B. 先将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再调至相应温度保温

C. 选择活性较低的α-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D. 可用碘液检测反应溶液中是否存在淀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酶的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酶的特性有很多实验,如常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来验证酶的高效性,常用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常用蔗糖和蔗糖酶、淀粉和淀粉酶等来验证酶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的底物;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常用淀粉和淀粉酶来进行等等。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详解】A、各实验组的处理时间必须相同,保证温度为唯一变量,A错误;

B、先将淀粉酶与淀粉溶液在各自温度保存,再混合,减小温度对反应本身的影响,B错误; 

C、选择活性较高的α-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实验现象明显,C错误;

D、碘液可以用来检测反应溶液中是否存在淀粉,若有淀粉,会使溶液变蓝,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掌握实验的设计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表有关措施中,与对应目的相符的是

选项

应用

措施

目的

A

温室栽培

施用农家肥

促进物质循环,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B

大棚种植

采用绿色薄膜

增加透光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

制作酒酿

通气处理

增加02浓度,促进酒精生成

D

谷物储存

低温干燥

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温室栽培过程中,施用农家肥的目的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A错误;

B、大棚种植,应该采用白色薄膜,以增加透光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

C、制作酒酿的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才能产生酒精,所以不能通气,C错误;

D、低温干燥的条件,可以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有利于谷物储存,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在黑藻叶肉细胞中进行的生命活动,会产生ATP的是(    )

A. O2和NADH结合生成水 B. CO2进入叶绿体中

C. CO2的固定 D. C3的还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的代谢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细胞中的反应可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TP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ADP和Pi,为其它反应提供能量;ADP和Pi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脱水形成ATP,其它形式的能量贮存在ATP中。ATP的合成本身是个吸能反应。细胞中合成ATP的反应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反应等。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三阶段O2和NADH结合生成水,放出大量的能量,部分用于ATP的合成,A正确;    

B、CO2进入叶绿体中,参与暗反应,是耗能反应,CO2的还原需要消耗ATP,B错误;

C、 CO2的固定不需要能量,不会产生ATP,C错误;    

D、C3的还原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A。

【点睛】归纳整理ATP的生成与消耗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染色变浅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物质运输功能减弱

C. 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强,使老年人头发变白

D. 衰老细胞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细胞衰老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细胞内的色素会出现积累的现象。②细胞内的水分会减小,体积相应的也会变小,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减小。③细胞的呼吸速度会减慢,细胞核的体积会增大等。

【详解】A、衰老的细胞染色质收缩染色变深,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功能减弱,B错误;

C、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弱,使老年人头发变白,C错误;

D、衰老细胞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代谢减弱,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衰老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生物学实验中,科学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鲁宾和卡门利用植物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的来源

C. 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研究CO2中的碳原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

D. 科学家利用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研究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位素是指质量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子,同位素示踪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在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H3标记氨基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卡尔文利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鲁宾和卡门将H2O和CO2分别用同位素标记,证明O2来自于水的光解。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用同位素示踪法对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标记,A错误;

B、鲁宾和卡门利用植物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的来源,是将H2O和CO2分别用同位素标记,证明O2来自于水的光解,B错误;

C、卡尔文利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错误;

D、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使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法,与前三项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归纳和整理同位素的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关于细胞的癌变及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不能无限增殖

B. 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扩散和转移

C. 细胞的癌变是由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与基因突变无关

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人体内都不能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构成癌症的最小的一个单位。一般癌细胞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细胞核上,可能细胞核比普通的正常细胞要大很多,而且形态不规则,可能含有丰富的染色质,所以染色的时候会表现出颜色深浅不一。癌细胞由于基因发生改变,粘连蛋白减少或缺少,容易在组织间转移。另外癌细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无限增殖的特性,正常的细胞不可能出现无限增殖。有很多因素可以诱发癌症,如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有苯、四氯化碳、焦油、黄曲霉素、有机氯杀虫剂等有机物;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放射性物质发出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生物致癌物:如病毒、寄生虫及慢性炎症刺激等。癌变细胞由于基因发生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

【详解】A、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能无限增殖,A错误;

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扩散和转移,B正确;

C、细胞的癌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C错误;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人体内正常表达,D错误。

故选B。

【点睛】理解掌握癌变的机理及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生物学家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 巴斯德——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B. 格里菲思——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C.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 达尔文——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巴斯德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从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转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径上来,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和小鼠为实验材料,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转变为S型。克里克是最早提出中心法则的科学家,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详解】A、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A错误;

B、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转化因子,能把R型转化为S型,并不清楚转化因子是什么,B错误;

C、克里克是最早提出中心法则的科学家,C正确;

D、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并纠正了一些内容,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科学家和对应的科学研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某种植物的花有紫色、黄色和白色,色素的合成途径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白花 B.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黄花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黄花 D.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紫花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花色有白色、黄色、紫色三种,已知花色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其控制色素合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信息可推知:白色花的基因型为aa_ _,黄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紫色花的基因型A_B_。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不能合成酶A,所以开白花,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虽能合成酶B但不能合成酶A,所以开白花,B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能合成酶A但不能合成酶B,所以开黄花,C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能合成酶A和酶B,所以开紫花,D正确。

17.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B. 经X射线照射后,人体内基因的突变率会受到影响

C.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若不发生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自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和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基因突变诱变剂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提高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如各种射线的照射、温度剧变等)、化学因素(各种能改变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化合物,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如麻疹病毒等,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对DNA分子都有诱变作用)。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A错误;

B、经X射线照射后,人体内基因的突变率会提高,B正确;

C、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自然状态下生物也会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若不发生改变,也有可能是隐性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机理及对性状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图是某生物(2n=4)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四个细胞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器官中

B. 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C. b、d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 若基因突变发生在c、d细胞中,则均能遗传给子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是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有丝分裂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形成子细胞开始到再一次形成子细胞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间期和分裂期。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后,数目增多。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细胞开始长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图中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为有丝分裂中期,d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2n表示二倍体,体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

【详解】A、这四个细胞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可以出现在同一器官中,如睾丸中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

B、原来细胞是二倍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C、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质还未分裂,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C错误;

D、c为有丝分裂中期,若基因突变发生在c细胞中,不能遗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B。

【点睛】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本题的难点,牢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9.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

B. 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 细胞分裂时,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

D.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所谓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受精卵及体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但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配子。

【详解】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A错误;

B、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B正确;

C、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C错误;

D、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不同的配子,D错误。

故选B。

20.按蚊的体色有深色浅色和白色,由一组位于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S1、S2和S3)控制,其显隐性关系为S1>S2>S3。两只按蚊杂交后代最多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

A. 1种 B. 2种,1:1 C. 2种,3:1 D. 3种,1: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每种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超过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按蚊的基因型有9种,分别为XS1XS1、XS1XS2、XS2XS2、XS2XS3、XS3XS3、XS1XS3、XS1Y、XS2Y、XS3Y。按蚊的体色有3种,分别为深色、浅色和白色。

【详解】两只按蚊杂交后代最多,那亲本一定含有三种复等位基因,如XS1XS3、XS2Y为亲本,后代基因型种类有4种1XS1XS21XS2XS3、1XS1Y1XS3Y,表现型种类有3种,比例为1浅色(1XS2XS3):2深色(1XS1XS2、1XS1Y):1白色(1XS3Y)。

故选D。

21.下图表示发生在细胞内的某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图表示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①是复制产生的

B. 物质①②都是在细胞核内通过转录产生的

C. 图中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C,但不是其唯一的密码子

D. 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且有水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每个mRNA携带由遗传密码编码的蛋白质合成信息即三联体。编码区的每个核苷酸三联体称为密码子,并且对应于与转运RNA中的反密码子三联体互补的结合位点。多种密码子可能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

【详解】A、上图表示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①是转录产生的tRNA,A错误;

B、物质①②可以在真核细胞核内通过转录产生,如果是原核细胞,则只能是拟核区转录产生,B错误;

C、图中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C,但不是其唯一的密码子,密码子有简并性,通常好几种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C正确;

D、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该过程是翻译,有水生成,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乳酸菌,再标记噬菌体

B. 搅拌的作用主要是使菌体破裂,并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 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在部分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5S

D.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属于T系噬菌体。这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20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DNA作为遗传物质。侵染寄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DNA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进而通过寄主体内的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35S)和噬菌体的DNA(32P),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悬浮液/沉淀)。实验结果:32P组沉淀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DNA能进入大肠杆菌,且在新的噬菌体中也发现了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35S组悬浮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详解】A、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标记噬菌体,A错误;

B、搅拌的作用主要是使细菌和噬菌体分开,B错误;

C、用35S标记蛋白质的一组实验,在部分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35S,蛋白质不会进入细菌,C错误;

D、用32P标记DNA的一组实验,DNA会进入细菌中,离心后随细菌沉淀,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正确。

故选D。

23.下图表示某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其上部分基因。已知基因B和b分别决定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基因W和w分别决定红眼和白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首次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基因W和w中(A+G/(T+C)的比值相同,基因B和b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 若该果蝇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其可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D. 该果蝇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不一定为灰身:黑身=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系列,在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生物和DNA病毒)中是一段DNA,在RNA病毒中是一段RNA。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

【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首次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基因W和w中A=T,G=C,(A+G/(T+C)=1,基因B和b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

C、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若该果蝇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只能产生1种基因型的配子,C错误;

D、该果蝇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由于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未知,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不一定为灰身:黑身=3:1,D正确。

故选C。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莲山课件.

24.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能选育新品种,也能获得杂种优势性状

B.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是纯合子,且都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 诱变育种的目的性比单倍体育种强,育种年限比杂交育种的短

D. 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原理均是基因重组和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人工手段对植物材料的遗传物质进行诱导,使其发生改变,导致植物体的性状发生可遗传变异,进而在产生变异的群体中进行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技术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转基因育种是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个或多个基因添加到一个生物基因组,从而生产具有改良特征的生物的育种方法。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通过杂交育种能选育新品种,也能获得杂种优势性状,A正确;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进行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为AAaa,是杂合子,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育种年限也不一定比杂交育种的短,C错误;

D、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细胞的全能性,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25.下图为某家庭的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已知在女性群体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该遗传病

B. Ⅱ3中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12

C. 若Ⅱ1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

D. 若Ⅱ1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1与正常女性婚配,其子代患病的概率为2/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如12生下1,可知该病为隐性病,由隐性基因控制(假设为a)。从系谱图中可知,该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1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1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位于常染色体上,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根据配子法,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aa的基因型频率为1%。若为正常人,则其基因型只可能是AA或Aa,为Aa的概率为18%/(81%+18%)=2/11。

【详解】A、该病为隐性病,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的个体不可能患该遗传病,A错误;

B、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Ⅱ3的基因型为aa,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和Ⅰ2,B正确;

C、若Ⅱ1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Ⅱ1的基因型为XAY,Ⅱ2的基因型为XAXa,则Ⅲ2(1XAXA、1XAXa)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C错误;

D、若Ⅱ1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1的基因型为aa,与正常女性婚配(Aa的概率为2/11),其子代患病(aa)的概率为2/11×1/2=1/11,D错误。

故选B。

2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害突变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这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D. 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通常包括许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种群。突变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突变发生的自然频率是相当低的,但是,种群是由大量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具有成千上万基因,这样,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变异。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性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自然选择不断地调整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一个种群中所发生的突变不会扩散到另一个种群中去,使不同的种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详解】A、有害突变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B正确;

C、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但骡子不可育,因此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C错误; 

D、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正常人的血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尿素和神经递质等

B. 静脉注射的药物经过体液运输到达心肌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可能会引起组织肿胀

D. 神经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又通过毛细血管壁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血浆在全身血管中不断流动,再通过胃肠、肾、肺、皮肤等器官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包括Na+、K+、Ca2+、Mg2+等离子以及Cl、HCO3、H2PO4等负离子,这些离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详解】A、血浆中含有葡萄糖、尿素,不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存在于突触间隙(组织液),A错误;

B、静脉注射的药物经过体液运输到达心肌细胞,B正确;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会进入,从而引起组织肿胀,C正确;

D、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呼吸,因此神经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D正确。

故选A。

28.下图是在寒冷条件下,小鼠的褐色脂肪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脂肪的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能分泌激素和释放神经递质

B. 寒冷环境中,小鼠体温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褐色脂肪组织细胞中有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D. 寒冷环境中,小鼠体内细胞中酶的活性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如寒冷刺激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传至腺垂体,导致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至甲状腺,导致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心,由神经细胞组成,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有部分细胞能释放激素。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能分泌激素和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

B、寒冷环境中,小鼠体温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褐色脂肪组织细胞能接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其中有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小鼠为恒温动物,寒冷环境中,小鼠体内细胞中酶的活性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

C. 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产生恶性肿瘤

D. 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可以清除体内的HIV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HIV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因,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可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减退,便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感染。

【详解】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A正确;

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B正确;

C、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无法正常对抗病原体或异形细胞,容易产生恶性肿瘤,C正确;

D、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可以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体内的HI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D错误。

故选D。

30.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下列关于这一反射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

B. 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

C.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D. 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组成。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肉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A、调节起跑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视觉中枢无关,A错误;

B、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B正确;

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C正确;

D、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只能单向传导,D正确。

故选A。

31.下列有关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将抗原信息处理后都直接传递给B细胞

B. 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浆细胞可以自我增殖更新

C 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直接产生抗体以清除抗原

D.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体液免疫为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详解】A、吞噬细胞将抗原信息处理后都直接传递给T细胞,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增殖,B错误;

C、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分裂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C错误;

D、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各植物激素与其功能对应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防止落花落果 B.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C. 脱落酸——促进种子萌发 D.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这几种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各有其独特作用外,还能互相促进或抑制,充分发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详解】A、一定浓度的IAA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A正确;

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B正确;

C、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C错误;

D、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C

33.下图是将棉花植株的顶芽摘除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B.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C. 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芽的生长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都是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产生、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输送,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是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如图摘除顶芽,甲激素下降,可知甲激素为生长素,乙为细胞分裂素。且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上升,生长素含量下降,侧芽生长,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而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生长。生长素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然后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有单一方向的刺激(单侧光照)时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由图可知,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A正确;

B、据图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

C、据图可知: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芽的生长,C正确;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不都是极性运输,如成熟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D。

3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出现的结果

B. 等草原上鼠等有害动物的数量达到K值后再进行控制

C. 松树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 不能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它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群的增长模型通常分为指数增长(“J”形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S”形增长),指数增长为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增长倍数恒定;逻辑斯蒂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详解】A、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出现的结果,A正确;

B、等草原上鼠等有害动物的数量达到K值后,很难再进行控制,故鼠害一般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

C、松树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密度太大,增长减慢,C错误;

D、根据生物的习性,能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错误。

故选A。

35.福寿螺被引入我国后,因其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取食水生植物而破坏巨大。为研究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稻田中各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福寿螺属于初级消费者,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

B. 可用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C. 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小于其他密度的小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如图中可看出,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水稻和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由此说明福寿螺与水稻和水花生之间是捕食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藻等,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

【详解】A、福寿螺为动物取食水生植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A正确;

B、福寿螺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正确;

C、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不一定小于其他密度的小区,D错误。

故选D。

3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B. 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 湖泊中生物群落受光、温度和氧气的影响而分层分布

D. 位于不同地带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种群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通常分为指数增长(“J”形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S”形增长),指数增长为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增长倍数恒定;逻辑斯蒂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详解】A、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密度,迁入大于迁出,密度增大,A正确;

B、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正确;

C、湖泊中生物群落受光、温度和氧气的影响而分层分布,C正确;

D、环境不同,位于不同地带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D错误。

故选D。

37.下列关于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大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

B. 一般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低

C. 除虫、除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

D. 某种农作物在农田中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详解】A、人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不一定大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在人的作用下,可以为第二营养级生物提供现成的有机物,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

C、除虫、除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种类),C正确;

D、某种农作物是一个特殊的种群,在农田中均匀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

B.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雌鸟通过鸣叫召唤雏鸟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D.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科学实验表明,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信息丰富多彩,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更独特,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详解】A、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如日照时间的长短对鸟类繁殖的传递的信息是单向的,A错误;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雌鸟通过鸣叫召唤雏鸟属于动物的物理信息,C错误;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39.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 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 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 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藻等,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圈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圈。

【详解】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错误;

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的碳是通过①②③过程及燃烧进入无机环境中的,C错误;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故选D。

4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B. 建立动植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 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升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潜在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升高,最终会演变为顶极群落,A错误;

B、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错误;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升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为研究植物对高温的耐受性,研究人员将某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系的植株从25℃的环境移入45℃环境中培养,测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理指标

数值

处理组

光合速率相对值

光能捕获率相对值

气孔导度相对值

对照组

100%

100%

100%

119%

118%

100%

87%

76%

48%

84%

61%

55%

 

 

(注:气孔导度即气孔的开放程度)

(1)从代谢的角度分析,温度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该植物三个品系的植株中,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是________品系植株。

(2)与对照组相比,乙品系植株叶肉细胞中C3的消耗速率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原因是________。

(3)在45℃环境中,甲品系植株的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__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的影响;与乙品系植株相比,丙品系植株的光合速率更低,主要受__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的影响做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答案】    (1). 酶活性    (2). 甲    (3). 较低    (4). 温度升高后,植株的光能捕获率下降,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    (5). 光反应    (6). 光反应    (7). 丙品系植株的光能捕获率明显低于乙品系植株的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详解】(1)光合作用是酶促反应,从代谢的角度分析,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甲、乙、丙三个品系的植株从25℃的环境移入45℃环境中培养,甲的光合速率相对值最高,因此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是甲品系植株。

(2)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与对照组相比,乙品系植株光能捕获率下降,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减少,因此叶肉细胞中C3的消耗速率较低。

(3)在45℃环境中,甲品系植株的光能捕获率相对值最高,说明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光反应的影响。与乙品系植株相比,丙品系植株的光合速率更低,丙品系植株的光能捕获率明显低于乙品系植株,因此丙品系的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反应的影响。

【点睛】熟记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题的基础,而学会处理表格及相应的文字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肥胖症患者易患高血糖症,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游离的脂肪酸浓度较高。游离的脂肪酸能抑制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功能,也能直接减弱葡萄糖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有________,能够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除了葡萄糖分子外,还有由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

(2)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主要通过________来降血糖。给肥胖患者注射胰岛素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肥胖症患者易患高血糖症,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与正常人相比,进食后,肥胖症患者的血糖浓度较________,血浆胰岛素浓度较________。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 神经递质    (3).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被抑制,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5). 升高    (6). 高    (7). 低

【解析】

【分析】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它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还可使促进脂肪分解。

【详解】(1)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能升高血糖的激素,因此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胰岛B细胞除了受血糖调节,还受神经系统调节,因此能够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除了葡萄糖分子外,还有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

(2)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主要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血糖。给肥胖患者注射胰岛素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其原因是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被抑制,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3)肥胖症患者易患高血糖症,血浆浓度增大,血浆渗透压升高。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内游离的脂肪酸浓度较高,脂肪酸能直接减弱葡萄糖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作用,因此进食后,肥胖症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浓度较低,不能很好地促进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而血糖浓度也较高。

【点睛】血糖调节是体液调节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常见的考点,血糖升高和降低的多条途径需要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43.下图是某人工生态水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的示意图数字表示固定的能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湿地中由浅水区至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湿地中的植食性鱼类属于________________。

(2)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与乙为________关系。

(3)除图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甲的能量去向还包括________;与甲相比,乙不具有的能量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否则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 水平    (3). 消费者    (4).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5). 捕食    (6). 呼吸作用散失和未利用    (7). 流向下一营养级    (8). 14.47%    (9). 自我调节(修复)能力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地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镶嵌分布。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四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未被利用。

【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湿地中由浅水区至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湿地中的植食性鱼类属于消费者。

(2)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甲与乙为捕食关系。

(3)除图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之外,甲的能量去向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和未利用。在该图中,乙为顶级消费者,因此与甲相比,乙不具有的能量传递的途径是流向下一营养级。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75/1900=14.47%。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否则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要明确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层次关系。

44.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某些因素会导致转录合成的mRNA不能及时和模板链分离,从而形成RNA—DNA的杂交片段,此时杂交片段与非模板链形成R环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酶X表示________,该酶是在________上合成的。

(2)上图表示________(填“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主要依据是________。

(3)R环结构中的嘌呤数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嘧啶数,一般来说,R环的碱基对越多,R环的结构就越稳定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若某R环的RNA分子中A+U所占的比例为32%,则整个R环中G+C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核糖体    (3). 原核生物    (4). 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5). 不一定    (6). R环中碱基对越多,形成的氢键数量越多,R环越稳定    (7). 68%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真核生物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核生物可以边转录边翻译。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DNA两条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假设DNA的一条链中的碱基为a,A+T=m,该链中A+T所占的比例为a/m,则与其对应的另一条链中碱基为a,A+T=m,该链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m,整个DNA中A+T所占的比例为2a/2m= a/m。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与模板链互补,若模板链中A+T所占的比例为a/m,则转录得到的RNA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m。

【详解】(1)图中的酶X表示RNA聚合酶。该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2)上图表示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主要依据是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3)R环结构包括DNA的两条链和RNA单链,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一般来说, R环中碱基对越多,形成的氢键数量越多,R环越稳定。若某R环的RNA分子中A+U所占的比例为32%,则对应的DNA片段中A+T所占的比例为32%,则整个R环中A+TU)所占的比例为32%,则G+C所占的比例为68%。

【点睛】基因表达的过程要熟记,是常见的考点,另外DNA的计算也要掌握相应的原理及技巧,突破难点。

45.鸭的喙色和羽色由常染色体上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C和c、M和m、T和t决定,其中C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基因能促进黑色素在鸭的喙部沉积而表现为黑喙,T基因能促进黑色素在鸭的羽毛处沉积而表现为黑羽;无黑色素沉积时,鸭的喙部是黄色的,羽毛是白色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意,请在下面的圆形区域画出基因型为CcMmTt的鸭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用“‖”表示染色体,“和字母”表示基因。

______

(2)若仅考虑上述三对等位基因,自然界中黑喙白羽鸭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某黑喙黑羽鸭和任意鸭杂交的后代的羽色均为黑色,而喙色可能出现黑色或黄色,则该黑喙黑羽鸭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现有某黑喙黑羽鸭和黄喙白羽鸭杂交,F1中黑喙:黄喙=3:5,黑羽:白羽=1:3,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F1的黄喙白羽鸭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2). 4    (3). CCMmTT    (4). CcMmTt×ccMmtt    (5). 2/9

【解析】

【分析】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本题涉及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仍旧可以用乘法原理。

【详解】(1)由题意可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因此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如图。

 

(2)由题意可知,C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基因能促进黑色素在鸭的喙部沉积而表现为黑喙,因此黑喙的基因型为C_M_(2×2=4种基因型),无黑色素沉积时,鸭的喙部是黄色的,羽毛是白色的(tt),因此自然界中黑喙白羽鸭的基因型(C_M_ tt)有4种。若某黑喙黑羽鸭(C_M_T_)和任意鸭杂交的后代的羽色均为黑色而喙色可能出现黑色或黄色(C_M_ T_、C_mm T_),因此黑喙黑羽鸭的基因型为CCMmTT。

(3)现有某黑喙黑羽鸭(C_M_T_)和黄喙白羽鸭(C_mmtt或cc—-)杂交,F1中黑喙:黄喙=3:5,黑喙(C_M_)占3/8,是3/4×1/2结果,因此黑喙对应的基因型为CcMm,黑羽:白羽=1:3,黑羽(C_T_)占1/4,是1/2×1/2的结果,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CcMmTt×ccMmtt。F1的黄喙白羽鸭(8cc—-、1Ccmmtt)中纯合子(1ccMMtt、1ccmmtt)所占的比例为2/9。

【点睛】根据题意写出相应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乘法原理的运用要熟练。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0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河南省,郑州市,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