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语文月考,必修1,莲山课件.

盐城市伍佑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阶段考试(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1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我国某地模仿法兰西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传统的不自信、对文化根底的不自知。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那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材料来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如果失去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能山寨别人文化的表层,充其量不过是赝品。

B.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是在呈现文化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又能兼容并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

C.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诟病。

D.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就要讲究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绝对不需要所谓的雄伟壮丽的外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中国建筑在借鉴西方与传统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与历史。

B.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进行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C.文章有理有据,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融入,居所才能成为精神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唯有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有发展有创新。

B.如果说模西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那么仿古建筑热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这两种热潮全都加以否定。

C.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的措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

D.“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

B.“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D.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前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

①湖边水面上黄叶漂积,一大片一大片的,多得无法垂钓。钓线落在叶子上,沉不下去。

②我们只好上了老朽的独木舟,划到湖中心去。那儿的睡莲已经凋谢,蔚蓝色的湖水看去像焦油一样,黑亮黑亮的。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③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是成天烧着的,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④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恨恨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⑤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⑥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⑦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⑧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⑨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⑩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土豆正在煎,咝咝发响,滚油四溅。我正要大喝一声,不让獾子烫伤,然而我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

⑫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

⑬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

⑭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我不相信。

⑮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远处白尾柔鹬一阵阵啁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剌泼剌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我不想走动。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他感到委屈。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撒谎。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治伤。

⑯我勉强同意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儿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

⑰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

⑱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阵阵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它,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⑲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伤疤的獾子。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我朝它挥挥手,但它气恨恨地对我嗤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

⑳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对“黄叶”“睡莲”等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第8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环境,渲染了野兽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C.第13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描写了动物群的慌乱,呼应了上文獾的嚎叫。

D.第15段铺陈描写了众多禽鸟的鸣声,展现了林间清晨美妙欢腾的自然景象。

8.作者把这只鼻子受伤的獾子多次称作“我们的獾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一上语文月考,必修1,莲山课件.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孩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彦昭而往。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又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又为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驱车造门,著妇人之服;携妻就谒,申犹子之情。于时南宪直臣,劾以霜宪,暂加微贬,旋登宠秩。同恶相济,一至于此。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节选自《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日/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B.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日/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C.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日/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D.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日/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按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B.累迁:“迁”指官职的调动,既可以是升职,也可以是贬官,“左迁”指升职,“累迁”则是指多次升职。

C.吏部: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之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只有实封,才能享有所得封户之租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孟早年不读书,后来受到他母亲的激发勤奋苦学,最终考中进士,做了右台侍御史。

B.金城公主出嫁,赵彦昭充当外使,他心中很不高兴,通过赵履温向金城公主求情而得免。

C.郭震弹劾赵彦昭,说赵彦昭运用女巫赵五娘的旁门左道扰乱纲常,应当按照法律给予处置。

D.姚崇做了宰相之后,很讨厌赵彦昭的为人,所以赵彦昭多次遭到贬谪,最后贬作江州别驾。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3)曹操《短歌行》中“ ”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4)《书愤》在对比今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5)《涉江采芙蓉》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做到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 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斗嘴,好看多了。鲁迅讥讽叶灵凤,似乎有点 ,缺少可观赏性。鲁迅跟林语堂唇枪舌剑,这才是 ,我看得

A.坦诚   以强凌弱   半斤八两   津津有味

B.坦率   弱肉强食   半斤八两   津津乐道

C.坦率 以强凌弱 棋逢对手 津津有味

D.坦诚   弱肉强食   棋逢对手   津津乐道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B.君子喻于义 喻:明白

C.山不厌 厌:厌恶

D.采之欲遗 遗:赠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 ②上食埃土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积善成德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⑧位卑则足羞   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⑩孔子师郯子

A.①③/②④/⑥⑩/⑤⑨/⑦/⑧

B.①③/②⑥/④⑩/⑤⑨/⑦/⑧

C.①③/②⑥/④⑩/⑤⑨/⑦⑧

D.①/②③/④⑩/⑤⑨/⑦/⑥⑧

18.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孔子师郯子、苌弘 吾从而师之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劳无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9.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起于隋唐,盛于宋,又叫诗余、曲子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其荀卿,先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荀子》,为荀子与其门人所著。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定胜天”。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谥“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D.《想北平》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四大“历史的都城”对比,突出北平的动中有静、布局得当等特点,表现出作者热爱北平、愿意居住在北平的深厚感情。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①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②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③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④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⑤我欲落泪

A.①③⑤④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②④⑤①   D.③⑤④②①

22.以下是一位高一学生在寒假期间给语文老师发的一封邮件,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张老师:

前几天我垂询您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受益颇多。昨日我刚完成了一篇大作,烦劳您在百忙之中斧正。感激之情,无以言表,特惠赠您一张我制作的贺卡,以报恩德,祝您假期愉快!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康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而是因为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他方便面品牌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打败卖自行车的店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切都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高一上语文月考,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