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六单元(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六单元(含解析),高一历史基础提升练习题,莲山课件.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七单元(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

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解析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3.1923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列宁的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

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

解析按照列宁的设想,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4.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1921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C

5.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实行,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1928年,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开始实施是在1927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  )

A.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

B.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

C.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

解析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所需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7.“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解析“集体农庄”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C项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从占少数比例到消亡;工人比重明显增加;个体农户数量急剧减少;集体农庄农户数量激增。由此可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均没有集体农庄,故A、B两项均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资产阶级和地主,故D项也可排除。

答案C

9.1946年后,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允许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

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赫鲁晓夫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故B项正确。

答案B

10.赫鲁晓夫在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善苏联的生活,他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土豆烧牛肉”一词来解释他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扭转了苏联的发展方向

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D.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生

解析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其改革是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不可能扭转苏联的发展方向和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1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二单元(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二单元(含解析),高一历史基础提升练习题,莲山课件.

答案D

12.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解析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体现了对斯大林体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相符,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与指令性,C项表述与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不相符,故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相符,故错误。

答案A

1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际上是在不断后退,不但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就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也是如此。事实上,苏联除了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之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地滑向第三世界国家”。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是(  )

A.苏联领导人改革失败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调

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美国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政策

解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苏联“不断后退”的根源。斯大林后历任领导人改革失败,以及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等都是苏联“不断后退”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现象并非原因。故选C项。

答案C

14.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农业生产的落后以及国防技术和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A

15.《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题干材料“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4分)

参考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 份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2

 

——《苏联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8分)

(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6分)

(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6分)

解析(1)问,“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根据图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均呈现增长趋势。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

历史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

(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提升专练: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高一历史基础提升练习题,第二次工业革命,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