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四):地球上的水环境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四):地球上的水环境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地球上的水环境,莲山课件.

专题大气的运动规律

 

01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考查角度1

 

结合示意图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2019年江苏卷)2019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甲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乙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解析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厚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减小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小;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

答案BC

考查角度2

 

结合曲线图考查气温日变化

 

  (2017年全国)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1,膜内温度高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温度,且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气温日变化,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变化很小,有较大变化,①②又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膜内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答案1.B2.C

考查角度3

 

结合区域图、等值线图等考查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1.(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陕西省沿109° 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解析(1),根据图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从坡向、季节两方面描述其差异即可。第(2),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面状况、地势起伏、洋流等。本小题主要从地形角度入手分析。关中为河谷地形,海拔低,夏季气温升高,河谷内热量聚集、难以扩散;且在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势下沉,导致焚风效应,所以形成高温中心。晋陕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所以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

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

  (2018年全国)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2题。

 

2.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由区域定位可知,毕节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重庆高,7月份气温较低;毕节的纬度较重庆低,若受纬度影响,气温应较高;两地均远离海洋,均受季风环流影响,因此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不是导致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

答案A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昼、夜云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等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水陆性质、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的释放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地面的保温作用。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气温影响因素

影响

对流层大气自身受热过程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纬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地势高低

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天气状况

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日照时间

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下垫面状况

反射率

如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注意区别积雪对地表的保温作用)

比热容

如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气温昼夜差别大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天气状况

晴天,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阴天,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

大气状况

大气

密度

大气密度越大,保温作用越强,气温越高

大气

成分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等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较高

与外界热量交换

人类活动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气温较高

海洋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同纬度区域海洋夏季或白天升温慢,气温较低,冬季或晚上降温慢,气温较高

寒、暖流

寒流经过沿岸地区起到降温作用,暖流经过沿岸地区起到增温作用

 

 

(续表)

气温影响因素

影响

与外界热量交换

冷空气

冷锋或寒潮

冷锋或寒潮过境,气温大幅度下降

地形

阻挡作用

高大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背风坡气温偏高;封闭地形空气与外界交换较难,夏季形成炎热中心,冬季形成温暖中心

海拔高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焚风效应

山地背风坡,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

 

  4.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的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使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1.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山脉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地势。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

 

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1月份。

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7月份。

 以上判断方法即一陆南,七陆北。海洋上判断方法与之相反,其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

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区凸出是低温区,该处有寒流流经。

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区凸出是高温区,该处有暖流流经。

海洋上只要发生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的影响,且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洋流的流向。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

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低,地形类型可能为山地或高原。

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高,地形类型可能为谷地(或受冷空气影响较小的背风地带,如冬季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5)闭合等温线(高、低温中心)的成因分析

低温中心:低温中心的形成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指山体隆起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的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下面为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 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a)及沿39° N的地形剖面图(b)。读图,回答1~2题。

 

 

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T B.T

C.T=T D.无法判断

2.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解析1,读图a可知,10 °C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可知,甲、乙两地海拔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第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甲地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1.A2.B

 

  俗话说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害;果园灌冬水,开春发得美。 果农常在大雪冬至期间,土壤冻结前灌一次水。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果园冬灌可增强a辐射,减弱b辐射

B.果园冬灌可增强b辐射,减弱c辐射

C.abc辐射波长大小关系是a

D.大气中的臭氧通过吸收b辐射而增温

解析据图可知,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第1,冬灌不能增强太阳辐射,但能保持地温,增强地面辐射;空气中水汽增多,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故波长由短到长排列为a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的。

答案C

2.“大雪冬至期间,果园冬灌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果树对水分的需求,缓解干旱状况

B.使地下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C.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果树冻害

D.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搬运和侵蚀

解析冬灌,也被果农们称为灌封冻水。其作用可概括为:冬灌促进树体花芽分化,让花芽更饱满,有利于下一年的开花坐果;增强树体抗寒和抗冻能力,减少或减轻冻害;增强树体生长势头,促进树体下一年的生长;提高下一年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提高肥效,促进基肥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以水调肥的作用,保持根系旺盛的生命活动,降低叶温减少叶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持续,增加树体体内营养贮藏量。

答案C

  埃及全国整体气候偏热,尤其到了夏季,炎热难耐,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酷暑面前,一些埃及人选择到亚历山大或马特鲁避暑。下图示意埃及位置。读图,回答3~4题。

 

 3.埃及夏季炎热难耐主要因为埃及(  )

受西南季风影响弱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城市密集,热岛效应强沙漠面积广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读图可知,埃及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沙漠面积广阔,地面辐射强,夏季炎热难耐。

答案D

4.亚历山大和马特鲁成为埃及人们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纬度位置相对较高海洋影响显著阴雨天气频繁地势相对较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亚历山大和马特鲁纬度相对较高,且靠近地中海,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温度相对较低。

答案A

  读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

A.18 ℃  B.22 ℃ C.28 ℃ D.32 ℃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及图中重要的信息圣地亚哥布宜诺斯艾利斯可知,M地位于南美洲南部。由于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根据等值线的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M地的气温有两种可能性:25 °C 。但由于南美洲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 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故为15 °C 。

答案A

6.甲、乙两地气温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差异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解析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气温高低规律,凸向低纬比同纬度气温低,凸向高纬比同纬度气温高,则甲气温比乙高;两者纬度相同。甲深居内陆,乙位于沿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根据等温线的陆南点南规律(即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可判断出此时该地为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故乙的气温低;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故甲的气温高,因此主要是受海陆差异的影响。甲、乙两地都在潘帕斯草原上,地势差异小。流经乙附近的主要是巴西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但乙的气温却比甲低,说明洋流不是主导因素。

答案B

7.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 D.东南季风

解析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区。图示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答案B

02大气运动与降水

考点1热力环流与风

 

 

考查角度1

 

结合统计图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2019年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8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解析1,由材料可知,谷风主要形成于白天,从图示信息尤其是11时以后的风向、风速信息可以看出,白天主要是北风,即当地谷风的风向是北风。第2,从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夜间主要是南风,白天主要是北风,可判断出该山谷为东西走向;从风速来看,南风强于北风,说明该山南高北低,南风在下坡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加速作用而导致风速加强。

答案1.C2.D

  (2019年全国)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挟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3~4题。

3.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4.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3,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第4,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

答案3.C4.A

考查角度2

 

结合区域图考查风向判断及风的成因

 

  (2018年全国)恩克斯堡岛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27,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第1题。

 

1.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由图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75° S附近,即位于极地东风带内,常年盛行东南风,因此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西北方向。

答案D

2.(2017年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解析由文字信息可知,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惠灵顿位于40° S附近,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影响。根据风力形成原因,结合图文信息,即可从地理位置、地形和下垫面等方面分析出惠灵顿多风的原因。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

 

  【易错警示】(1)高压的气压值一定高于低压

不正确。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下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压一定大于丙、丁两地。甲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乙地而言,丙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丁地而言,图中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是:>>>丁。

 

(2)气温高的地方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都是高压

不正确。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中心或气压带符合此规律,但动力作用形成的不符合此规律,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大气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

 

类型

形成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有一个30°~45°的夹角;试题如果没特别说明,一般当近地面的风来处理;各类等压线图中凡涉及风向问题,一般通过作图的方法解决

 

 

(续表)

类型

形成

海陆风与季风

海陆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日变化;季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季节变化,都与海、陆两者的气温差异进而导致的气压差异有关。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快,暖空气膨胀上升,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面较远,空气增温较少,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垂直方向的气流导致山坡与山谷近地面和高空出现气压差,从而在近地面形成由谷底吹向山坡的风即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使空气密度加大,顺山坡流入谷底,谷底的空气被迫抬升,并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这种由山坡吹向谷底的风,称为山风

城市风

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导致近地面城市气压低于郊区,故风由郊区流向城市,形成城市风。城市风一直由郊区流向城市,它的强弱取决于城郊的气温差异大小

信风

又称贸易风,指低空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包括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

台风

形成于热带与副热带26 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盛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太平洋。飓风发生在大西洋,热带风暴发生在印度洋

狭管风(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谷地形时,风速加大。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因此建筑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焚风

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的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使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龙卷风

发生在陆地上叫陆龙卷,发生在海洋上叫海龙卷,又叫水龙卷。龙卷风属于气旋系统,中心气压低,接触水面时,水流被吸到龙卷风的中间空洞里,并随着向上的涡流不断向上运移,形成特殊的吸水景观。由于重力作用,液态水不易长时间在空中停留,龙吸水过后,吸到天上的水就会倾泻而下,形成暴雨

 

 

  (2)风的分布

风的时间分布——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A.如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的冬、夏季风就属于风向随季节而改变;海陆风、山谷风都随昼夜不断变化,而城市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以上所说的风,都与近地面气温差异有关。

B.地中海气候区在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在南半球的夏季时,受西北季风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以上所说的风,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风的空间分布

A.世界主要风带影响范围

低纬信风主要分布在0°~30°;中纬西风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但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可将影响的范围扩展到南北纬30°~40°。极地东风主要分布在60°~90°

 B.我国的冬、夏季风影响范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为我国的()季风区。冬季风影响的范围就要大一些,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外,甚至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小,且纬度偏低,夏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3)风的表达

依据等压线、风频图、风向标

A.风向标:如图示意,长竖线叫风杆,代表风向,尖头朝哪风就往哪吹;与长竖线垂直的横线叫风羽,代表风速。

 

  B.风频图:如图示意,表示某一地区风向风速的分布,可分为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在风玫瑰图的极坐标系上,每一部分的长度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长的部分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高。

C.等压线图:风向的判断主要通过作图法确定,即先用虚箭头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顺着箭头方向,左偏或右偏30°~45°角。

依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及所处的风带位置判读(大尺度的空间)

 

 

 

气候类型

风向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依据工业区的合理布局判读

工业区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两个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依据风造成的某些地理现象判读

A.沙丘: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陡(如图Ⅰ)

B.旗形树冠(如图Ⅱ)

 

 

 

1.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

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

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势起

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2.风向日变化的原因分析及答题步骤

(1)原理及典型

根本原因: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温度差异,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导致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便形成风。

典型区域:海陆交界处、湖陆交界处、绿洲与沙漠交界处等,这些区域昼夜温度差异明显,导致风向变化明显。

(2)风向日变化明显成因答题步骤

1指出两处为不同的下垫面。

2指出该地区多晴天天气,昼夜温差大。

3白天,一个地方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区;一个地方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区;风便从一个地区(高压区)吹向另一个地方(低压区)

4晚上一个地方(比热容小)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区;风便从一个地方(高压区)吹向另一个地方(低压区)

5所以风向日变化明显。

(3)根据热力环流分析某地某季节盛行风向的答题步骤

1指出两处为不同的下垫面。

2一个地方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区;一个地方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区;风便从一个地区(高压区)吹向另一个地区(低压区)

3所以某季节盛行××风。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Ⅰ)和湖区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图(Ⅱ)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1),结合图示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第(2),结合夏半年陆、湖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第(3),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湖陆之间的温差增大,湖风加强;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减弱,陆风减弱。

 

考点2  

 

 

考查角度1

 

结合区域图或统计图考查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19年北京卷)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解析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不直接影响降水量;从图中看,平顶山南部和北部的海陆位置差别不大;降水多少影响地区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不是影响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可知,该市南部是山地,对海洋水汽抬升明显,降水多,北部为平原,降水少。

答案D

考查角度2

 

结合区域图或统计图考查降水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2016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图、图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巴西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巴西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多;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

答案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1.降水的形成条件、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充足的水汽(空气过饱和);②冷凝(气温继续降低);③有较多的凝结核。

(2)降水的类型(根据气流上升原因分类)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近地面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续表)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大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气流下降,降水显著减少,甚至出现焚风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经常出现雷暴雨

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多位于迎风坡

多分布于冷暖气流频繁交汇的中纬度地带

形成于热带洋面上,多影响低纬度大陆东岸

 

  (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地区

气压带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多

一般而言,赤道地区与温带地区属于多雨带,而副热带地区与极地地区属于少雨带

风带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带带来的降水多;而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带往往带来的降水少

西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降水多;而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降水少

季风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冬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大陆东岸地区,尤以亚欧大陆东部地区最为典型

 

  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具体见下表)

 

多雨

少雨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2.雾形成的条件分析

 

雾形成的条件

常考分析语句

充足的水汽

临海;雨季;多河湖水域

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政治试题 (含答案)

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政治试题 (含答案),山东省菏泽市,中考政治真题,中考政治,莲山课件.

降温条件

逆温;寒流降温;夜间降温幅度大(山上冷空气沿坡下沉,气温日较差大等)

凝结核

工业排放粉尘多

相对封闭的地形

地表相对封闭,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扩散,多雾

 

  3.我国的降水特点

(1)雨带移动规律:4~5月在两广,5~6月在江淮,7~8月在华北、东北,9月南撤,10月结束。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正常情况,副高的推动,位于副高西北侧的锋面出现季节性移动。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副高势力的年际变化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所以,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年际变化比南方地区大。

(4)降水类型及分布

以锋面雨为主:每年5~10,并以冷锋占主体。

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如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暖湿水汽迎风坡影响;西南横断山脉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影响。

对流雨:我国夏季午后的暴雨。

台风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暴雨、狂风天气。

气旋雨:北方地区春季。

 

 

降水因素的空间尺度差异及分析方法与思路

(1)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此类题目可根据两地距离来分析降水差异。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2)某地降水状况的分析思路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与特定的天气条件有关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

材料二下图为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3)简析川西高原冰雹以小雹为主的原因。

(4)说明冰雹始终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大气不稳定、迅速降温等条件。第(2),从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及地形等角度进行分析。5月份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该地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第(3),冰雹的大小主要受水汽多少和空气对流运动强弱的影响:一是由于川西高原地处内陆地区,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二是由于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第(4),根据材料可知,冰雹具有时间上发生时间短、突发性强,空间上范围狭窄的特点;而冰雹发生除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这大大增加了冰雹天气预报的难度。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0 ℃~-20 ℃

(2)5,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3)内陆高原,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

(4)冰雹在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复杂地貌所产生的局部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 B.3

C.7 D.11

  解析该图所示的月份日最低气温约14 ℃,日最高气温超过30 ℃,应为夏季,可能是7月份;1月、11月属于北半球冬半年,夜晚气温小于0 ℃;3月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春季气温较低,受寒潮影响,夜晚气温在0 ℃左右。

答案C

2.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 B.河西走廊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解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图示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该绿洲位于90° E附近,可能位于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位于100° E附近,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100° E以东。

答案A

3.下列关于图中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结合图中信息,9:00~15:00正处于白天,沙漠升温快,气压低,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0:00~6:00是当地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答案C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图,回答4~5题。

 

4.此时的天气最可能是(  )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解析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所以此时的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阴雨天能见度不高,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

答案A

5.图示大气现象(  )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解析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可能是由近地面逆温现象引起;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答案B

 

  读陕西省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及蒸发量等值线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最大年降水量差可达(  )

                  

A.299 mm  B.399 mm  C.499 mm  D.599 mm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最大降水量为700~750 mm,最小降水量为350~400 mm,据此可计算出降水年较差为300~400 mm,结合选择项即可确定结论。

答案B

7.下列四地中,最干燥的是(  )

A.定边  B.靖边 C.榆林 D.延安

解析由图示可知,四地中,定边蒸发量远超降水量,是最干燥的地区。

答案A

8.该地区种植的水果糖分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蒸发量大  B.降水丰富

C.气温年较差大  D.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该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气温日较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水果含糖量较高。

答案D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地区,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缘的阿里卡,是智利太平洋海岸最北的港口城市和重要渔港,是智利与玻利维亚、秘鲁三国间的商业贸易中心。阿塔卡马沙漠平均海拔较高,是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虽其西部边缘的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海雾,却无法形成降水。同时,阿塔卡马沙漠还是全球最佳观测星空的地区之一。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的主要原因。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却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绝佳的观星条件。

解析(1),从影响该地降水的因素去分析。该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降水少。从沿岸洋流分析,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减湿作用明显,导致降水少。从地形分析,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暖湿空气,导致降水少。第(2),从下垫面角度分析,因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从大气中的水汽状况分析,因临近海洋,温暖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所以遇冷后水汽易凝结,形成雾;从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因该地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不能形成上升气流,因此不能形成降水。第(3),从大气条件分析,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极高,观测清晰;从周围环境分析,荒无人烟,光的干扰少,大气污染极少,透明度高;从地形条件分析,海拔较高,观测距离较近,观测清晰。

答案(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东部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暖湿空气;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

(2)当暖空气吹经秘鲁寒流的冷海面上时,其中的水汽就会冷却凝结形成海雾;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难以形成降水。

(3)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极高;荒无人烟,光污染和大气污染极少;海拔较高,观测距离较近。

03常见天气系统

 

考查角度1

 

利用等压线图考查判读天气特征

 

  (2019年北京卷)下图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区域(  )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解析根据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可知,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大雾出现需要大量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③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

答案C

考查角度2

 

结合海平面气压场考查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2018年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解析(1),读等压线图,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及其数值变化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存在一个高压中心,中部存在一个低压中心,根据一般指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出高压中心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北一侧。第(2),T时刻前,西北部冷高压内冷空气东移南下会形成冷锋;同时受锋面气旋影响,气旋西部的低压槽形成暖锋,东部的低压槽形成冷锋,因此T时刻前共有3个锋面。后由于气旋整体呈逆时针方向运动,T时刻2个冷锋合二为一。第(3),读图可知,P点位于暖锋锋前,暖锋降水降在锋前(锋移动方向的前方),所以P地很有可能降水,暖锋过境气温升高;之后控制该区域的是暖气团,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下,该地为晴天,气温较高;随后,冷锋移动到P,气温降低,可能产生降水;冷锋过境后,在单一冷空气控制下,天气转晴,气温较低。第(4),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时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考查角度3

 

结合示意图考查自然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

 

  (2018年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解析(1),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说明该湿热气团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地区,而大西洋沿岸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深入美国中部,所以其主要源地是墨西哥湾,受暖流影响,空气湿热。湿热气团抬升,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于气团湿热,气温高,空气受热抬升,抬升时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放热,进一步带动空气抬升。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2),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从其南北纵列分布的平坦地势对气流汇聚和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来分析。第(3),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第(4),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历时长短及危害性三个方面分析,如龙卷风形态壮观,历时短、难以发现,危害性大等。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1.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提醒:需要注意整个过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化最显著,天气变化最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往往产生云雨。同时,我国常出现的还有准静止锋。

2.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与锋面系统不同的是,气旋和反气旋是气压中心所在处的气流运动情况。

3.锋面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冷暖气团频繁相遇,锋面系统活跃,当与气旋系统结合时,形成锋面气旋。受气旋辐合上升气流影响,锋面上的气流上升更加强烈,往往带来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4.主要气压系统形成条件

(1)气旋(低压系统):由于地面温度分布不均,气温高的地方,盛行上升气流,四周气流流向中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主要分为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两大类,由于气旋常常产生大范围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伴有暴雨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破坏性强,因此受到人类的特别关注。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风暴、飓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夏秋季节较多。

a.海水温度在26 ℃以上的广阔温暖海面;

b.海水深度不低于50,空气湿度要大,湿热空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大量潜热,成为热带气旋上升的能量源泉;

c.大气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上下温差大;

d.距离赤道较远,地转偏向力强度大,使吹向低压中心的风偏转并围绕其转动,形成环流中心。

温带气旋(锋面气旋):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春秋季较多。

a.首先要形成一个低压中心;

b.极地地区与热带地区温差大,导致极地冷空气与热带暖湿空气相遇;东侧暖空气主动移向冷空气,形成暖锋,西侧冷空气主动移向暖空气,形成暖锋;冷暖空气相遇导致湿热空气抬升并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c.中高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大,导致锋面与气流同时进行旋转。

(2)副热带高压带

形成过程:赤道附近的大气比其他纬度的大气受热更多,形成上升运动,到高空后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高纬流去的气流产生向东的分量,纬度越高向东的分量越大而向极分量越小,因而在副热带地区的对流层高层产生辐合下沉气流,使得对流层中下层气压升高,近地面形成高压。在北半球由于海陆对比明显,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在大陆上中断;南半球陆地面积小,副热带高压带基本完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仅仅保留在太平洋上,在太平洋西侧形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分析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

(3)锋面类型及移动:图中处位于锋面的北侧(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团;②处则相反,为暖气团。根据图中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M为冷锋,N为暖锋,而且还可以确定锋面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4)天气特征: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处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由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处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读图,回答1~3题。

 

1.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  )

 

 

  解析依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判断a的气压值小于1004 hPa,b的值则大于1004 hPaC图中ab两个值相等,故排除;D图中气压值a>b,且图中是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故排除;根据T1时刻气旋周围锋面分布情况可知,图中锋面应位于低压槽处,气压相对两侧来说相对较低,ab两点间的气压值不是一直上升,而是有两个低值,A图错误,B图正确。

答案B

2.甲地从T1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  )

                  

A.气压不断降低  B.气温不断升高

C.风速一直减小  D.天气终未晴朗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气压值是在变化的,T1时小于994 hPa,T3时在996~1000 hPa范围,所以从T1T3时段,气压值并非不断降低。由图可知,T1时刻甲位于暖锋的锋后,冷锋的锋前,为暖气团所控制,随着冷气团运行速度加快,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应降低,并不是不断升高。从等压线中可以看出,T3时刻与T1时刻相比,T3时刻甲处的等压线较密,风力应更大;且从T1时刻开始甲位于暖锋后至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因冷锋的运动速度大于暖锋(冷锋追上了暖锋,冷锋运行速度快,就相当于空气前行速度快,风力相应较大),所以此时甲经历了大风的过程。综合分析可知甲在此过程中的风速并不是一直减小,甚至有可能是在变大。T1时刻,甲虽然位于暖锋后,但居于气旋中心,应该是阴雨天气;T2时刻,甲位于冷锋后的锋面附近,可能是阴雨天气;T3时刻,冷锋在运行过程中已经追上了暖锋,因此甲应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此时应该是阴雨天气,所以在从T1T3时段天气终未晴朗。

答案D

3.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  )

 

 

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地间锋面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所致的。

答案A

 

  2018126~27日浙江堆雪人预报地图,回答1~2题。

 

1.给浙江大部分地区带来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暖锋

 C.冷锋 D.寒潮

解析浙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度应该大于0 ℃,但由于冷空气势力过强,与暖湿空气相遇,从而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出现降雪天气。

答案C

2.甲地堆雪人效果最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人类活动  D.冬季风

解析甲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气温较低。

答案D

  图示为很多同学见过的反映某类地理原理的典型现象发生时的视频截图,图示区域为北北球,图中破碎的编织袋处于快速旋转中。该现象的产生与地形地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该现象发生条件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丘陵山区 B.日出时

C.夏季  D.阴天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地面上的破碎编织袋在快速旋转中竖起,说明垂直气流上升,即近地面形成低压,一般受热力因素影响,即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结合选项,最合理的是该现象发生于气温高的夏季。

答案C

4.下列关于图中可见的破碎编织袋运动状态的分析,准确的是(  )

A.旋涡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地面气流辐合——编织袋逆时针旋转上升

B.旋涡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地面气流辐合——编织袋逆时针旋转上升

C.旋涡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地面气流辐合——编织袋顺时针旋转上升

D.旋涡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地面气流辐散——编织袋逆时针旋转下沉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图中破碎编织袋运动的天气系统是局地气旋,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的水平空气做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空气做上升运动。因此,图中旋涡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地面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使得编织袋逆时针旋转上升。

答案B

5.如果这类现象在足够的尺度上发生,将会造成很大危害,(  )

A.大面积的干旱  B.阴雨绵绵,食物腐烂

C.低温冻害  D.暴雨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现象是气旋,如果这类现象在足够的尺度上发生,将会形成强烈发展的气旋,强烈发展的气旋会造成很大危害,如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形式,会形成狂风、暴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等危害。

答案D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 ℃,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和登陆后,势力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变化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4)说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在飓风侵袭时容易形成水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1),从洋流、地形、水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海湾较封闭,受外界的影响弱;同时位于浅海地区,水体较浅,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第(2),夏季海洋上气温较高,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凝结,释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并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第(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且海洋上摩擦力小,飓风风力较强;登陆后,由于缺少水分和热量的供应及受地面摩擦力增大的影响,飓风风力减弱。第(4),水灾的成因应从降水和地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飓风带来强降水(暴雨);墨西哥湾沿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遭受风暴潮(海水)侵袭。

答案(1)有暖流(暖海水)汇入;水体较浅,(海域封闭)受热增温幅度大。

(2)海洋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气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3)经过墨西哥湾时:势力增强;墨西哥湾水温高,有增温作用。

登陆后:势力减弱;缺少热量和水汽的供应;地面摩擦力强,风力减弱。

(4)飓风带来强降水(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遭受风暴潮(海水)侵袭。

 

04气候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角度

 

结合人文景观考查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18年全国)澳大利亚(如图Ⅰ)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如图Ⅱ)。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解析结合材料中该类地下住宅分布区的特征可判断其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图中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

答案B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气候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

(1)对地貌

 

(2)对水文

 

 

(3)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定带(温度带),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3.熟练运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候时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降水时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如下表)

 

气温

全年气温高或低

气温的时间变化:年较差、日较差、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的月份

降水

年降水总量大或小

降水的时间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2)描述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在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如下表)

 

气候要素

描述语言

光照

充足或不足

热量

丰富或不足

降水

多或少

昼夜温差

大或小

水热组合

好或差,雨热同期或雨热不同期

气象灾害

易受干旱、洪涝、冻害等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表崎岖,海拔为1500~2000,最高峰海拔2469米。国家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均朝同一个方向生长,酷似人的发型,梳向一侧。火地岛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当地民居多为低矮的木屋,屋顶坡度大。下图示意火地岛位置范围。

 

(1)描述图中西海岸地形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推测甲地的树木树冠指示什么方向,并分析自然原因。

(3)当地民居特点反映了哪些自然环境特征?

(4)简述火地岛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原因。

解析(1),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表崎岖。图中西海岸地形的突出特征是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峡湾。安第斯山余脉的边缘逼近海岸,地表起伏大。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隆起,岩石破碎,海岸线曲折。该地纬度高,冰川侵蚀作用强,形成峡湾,加剧了海岸线曲折程度。第(2),根据纬度,甲地位于西风带,受西北季风影响,树木树冠指示东南方向或偏东方向。结合纬度,甲地处西风带,全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甲地以南的海峡走向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树冠受风的影响,向东南方向伸展。该地盛行西风的风力强,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不易生长、存留,背风面树枝则不断生长。第(3),当地民居多为低矮的木屋,屋顶坡度大,原因是位于西风带,风力强劲。当地降雨降雪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民居材质以木头为主,当地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木质结构房屋较安全。第(4),火地岛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纬度、热量、水源、光照、地形、土壤等方面考虑。火地岛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位于西风带,降水丰富,云雾多,光照不足,不利于作物成熟;地表起伏大,耕地面积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冰川侵蚀,风力大,土层薄,土壤较贫瘠。

答案(1)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峡湾山地(安第斯山余脉)边缘逼近海岸,地表起伏大(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隆起,岩石破碎),海岸线曲折;纬度高,冰川侵蚀形成峡湾,加大了海岸线曲折程度。

(2)方向:东南(或偏东方向)。地处西风带,全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偏西风),甲地以南的海峡走向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树冠受风的影响而向东南(偏东)方向伸展 (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树冠不断生长

(3)位于西风带,风力强劲;当地降雨降雪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材质以木头为主,当地森林覆盖率高;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或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

(4)纬度较高,热量不足;降水丰富,云雾多,光照不足;地表起伏大,耕地面积少;冰川侵蚀,风力大,土层薄。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回答1~2题。

 

1.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约(  )

                  

A.300 mm  B.500 mm 

C.700 mm  D.1200 mm

解析降水量曲线是逐月累计,降水最多的月份应该在斜率最大的位置,也就是7月份。从6月份约600 mm的降水量累积到7月份的降水总量约1300 mm,所以降水最多的7月份降水量约700 mm

答案C

2.该地(  )

A.全年高温多雨 B.有雨、旱两季

C.1月寒冷干燥 D.7月温和少雨

解析结合图示,该地1月气温高,然后逐月持续增大,排除C项。1月到4月、9月到12月期间降水累积量少,几乎没有降水,属于旱季;7月气温高,降水较多,所以AD项错误;5月到9月降水量持续累积,属于雨季,B项正确。

答案B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农历六月六晒秋节开始,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读图,回答3~4题。

 

3.篁岭晒秋时节控制该地的主要天气系统为(  )

A.西南季风  B.亚洲高压

C.副热带高压 D.亚洲低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篁岭晒秋节时期天气应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西南季风、亚洲低压易带来多雨的天气,AD项错误;亚洲高压控制的时间为冬季,而晒秋节在6月到9,为夏季,B项错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多晴朗天气。

答案C

4.该地的传统民居屋顶倾斜,其主要功能是(  )

A.节省建筑材料

B.有利于冬季清扫屋顶积雪

C.有利于通风散热

D.有利于多雨季节排水

解析屋顶倾斜利用的建筑材料更多;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冬季温和,降雪稀少;热带地区房屋采用高脚屋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

答案D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该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吹西南风。

材料二下图为北美洲及温哥华地区示意图。

 

(1)下图为温哥华(49 ° N,123° W,海拔3)和波士顿(42° N,71° W,海拔4)逐月气温统计图,比较两地冬季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2)描述材料二图中7月甲地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以北美洲西部高大山脉为例,说出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温哥华的气温高于波士顿,影响气温的因素应从纬度、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等角度考虑。第(2),7月甲地等温线的特征可以从图中看出。7月北半球是夏季,温哥华西侧海洋温度较低;温哥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因此,海拔较低的温哥华7月温度较东西两侧高,等温线向北凸出。第(3),高大山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气环流的阻挡作用等方面,如对冷气流、降水等的影响。西部高大山脉阻挡了冬季冷空气对内陆地区的侵袭从而影响气温分布;西部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向东部深入,使得山脉西坡(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及内陆降水少;西部高大山脉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使得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局限在沿海的狭长地带。

答案(1)温哥华冬季气温比波士顿高。原因:温哥华西部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北美洲大陆内陆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所以冬季气温较高。

(2)特征:向北凸出(弯曲)。原因:温哥华西侧海洋7月气温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7月气温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出。

(3)西部高大山脉影响气温,阻挡了冬季冷空气对内陆地区的侵袭;西部高大山脉影响降水,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向东部深入,使得山脉西坡(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及内陆降水少;西部高大山脉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使得西部气候类型的分布局限在沿海的狭长地带。

 

一、选择题

  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示意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 N,120° E附近)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如图所示,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

                  

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

B.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

C.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

D.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为平地,无山脊气流;甲地地势平坦,人类活动密集,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在乙地(为山脊部位)应借助山脊气流上升;由于白天山脊地区气温较夜晚高,上升气流强烈。

答案D

2.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其原因有(  )

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中;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起飞场海拔约410,山麓海拔为0~50,两地落差约370;该地位于30° N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答案C

3.壶源溪流域多个乡镇荣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下列措施和行为合理的是(  )

A.村民在河流中采砂取石,创收致富

B.在河流周边建立规模化牲畜养殖场

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和造纸厂

D.适度开发漂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解析在河流中采砂取石,会产生环境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河边建设牲畜养殖场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等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适度开发漂流及农家乐等项目,既保护环境又顺应可持续发展。

答案D

  为世界局部区域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图中三个地区多年平均日降水和潜在蒸散量的年内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代表的区域(  )

A.4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干旱期

B.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湿润期

C.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潮湿期

D.11月初至次年4月底为湿润期

解析根据图区域信息,该区域4月中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大于0.5潜在蒸散量,为湿润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小于或等于0.5潜在蒸散量,为干旱期;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该区域降水量大于潜在蒸散量,为潮湿期;11月初至次年4月底降水量小于0.5潜在蒸散量,为干旱期。

答案C

5.①②③与图所示甲、乙、丙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①—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区域11月初至次年4月为干旱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潜在蒸散量较大,对应图甲地的热带草原气候;②区域潜在蒸散量大,降水少,全年干旱,对应图中乙地热带沙漠气候;③区域全年湿润,对应图中丙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A

6.乙、丙两地区潜在蒸散量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洋流分布

解析乙地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潜在蒸散量大;丙地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偏北季风影响,气温较低,潜在蒸散量小于乙地。故乙、丙两地区潜在蒸散量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答案B

  比湿是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湿度。读青海湖湖岸815日正午、午夜空气比湿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7~9题。

 

7.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  )

A.白天呈现干岛特征,夜间呈现湿岛特征

B.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

C.白天的湿岛特征比夜间更为显著

D.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低于1000 m

解析依据图中信息,无论正午还是午夜,青海湖湖区上空等比湿线的数值均高于同海拔的周边地区,说明青海湖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夜间湖泊上空比湿值更大,说明夜间的湿岛特征比白天更为显著;依据图示信息,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远高于1000 m

答案B

8.湖泊上空等比湿线在午夜比正午弯曲度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流水平运动微弱

B.地形封闭,外界气流难以进入

C.气流对流运动旺盛

D.地势开阔,气流扩散能力强

解析依据图中信息,青海湖上空正午等比湿线较为平直,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较为强烈,即气流水平运动显著;午夜等比湿线弯曲度较大,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微弱,大气垂直运动较为显著。夜间气温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要比正午弱。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稳定,对午夜、正午空气湿度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而地形、地势不是等比湿线弯曲度不同的原因。

答案A

9.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图中甲地(  )

A.正午吹东风  B.正午吹西风

C.午夜吹南风  D.午夜吹北风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湖泊东部近地面,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正午湖泊增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高压,甲地受湖风影响,吹西风;午夜湖泊降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低压,甲地受陆风影响,吹东风。

答案B

  50°纬度附近欧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表,回答10~11题。

 

 

1

4

7

10

全年

甲地均温()

13.2

11.3

6.3

2.1

10.2

甲地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860

乙地均温()

4.8

9.2

16.1

12.2

11.1

乙地降水(mm)

164

84

95

140

1260

 

10.乙地(  )

A.位于南美洲沿海

B.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降水季节变化大

D.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解析对照17月气温可知,甲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乙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处50° N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降水季节变化小,以乳畜业为主。

答案B

11.夏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

B.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C.甲地沿岸有寒流流经

D.乙地白昼时间长

解析甲、乙两地纬度相当,故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相当;乙地降水受西南风影响;夏季时,甲地西海岸有秘鲁寒流经过,而乙地有暖流经过,故甲地气温低于乙地。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为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晾挂葡萄。

 

(4)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

解析(1),从材料可知,甲为绿洲,乙为沙漠。夏季沙漠增温快,气压低,风从甲吹向乙,形成西北风。第(2),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处,受地形影响多大风。第(3),从资源、市场、技术、地价、生态等角度分析其利弊。第(4),乙地为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时间长且光照强,降水少,多干热风;荫房既可通风,又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造成葡萄干发酸的问题。

答案(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盛行的西()(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

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

(4)该地降水稀少,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多干热风,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又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13.读某月某日14时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乙地和丙地的风力和风向。

(2)判断上海此时的天气特征,并说明理由。

(3)判断图中甲处锋面的性质,并说出判断理由。

(4)图中虚线处能否形成锋面?请说出判断依据。

解析(1),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乙地吹偏西风,等压线稀疏,风力小。丙地吹偏东风,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第(2),读图可知,上海此时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上海的天气特征是天气晴朗,无风或者微风。第(3),图中甲处锋面位于锋面气旋的左侧,是冷锋。根据图示等压线数值及分布,作出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结合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判断甲地吹偏西风,即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所以甲处锋面为冷锋。第(4),图中虚线处位于高压脊,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该处气流向两侧辐散,冷暖气流无法在虚线处交汇,因而无法形成锋面。锋面只能和气旋结合,图示为反气旋,虚线处不能形成锋面。

答案(1)乙地吹偏西风,风力小;丙地吹偏东风,风力大。

(2)特征:天气晴朗,无风或者微风。理由:上海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

(3)冷锋。理由:作出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结合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可以判断甲地吹偏西风,即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判断甲处锋面为冷锋。

(4)不能形成锋面。依据:虚线处为高压脊,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可以知道该处气流向两侧辐散,冷暖气流无法在虚线处交汇,因而无法形成锋面。

备注:以上内容仅显示部分,需完整版请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五):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五):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地表形态变化,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