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政治真题,中考政治,莲山课件.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
01
人
口
考点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查角度1 |
|
▶ 结合人口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
(2016年天津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A B
C D
解析▶ 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2000年降低较快。
答案▶ D
考查角度2 |
|
▶ 结合人口结构示意图考查人口问题 |
(2019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2015年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不同性别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百分比,材料中没有涉及具体的人口数量信息,故无法比较不同籍别的男性人口数量;图中25~50岁女性中非欧盟籍人口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劳动人口一般指15~64岁的人口,图中欧盟籍劳动人口男女比例多为1%~1.5%,而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男女比例多为1%~2.5%;图中信息显示,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小于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第2题,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加大,说明非欧盟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或欧盟籍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图中数据反映的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无法从中得出欧盟境内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所以也无法判断欧盟人均消费水平的增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升降;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加大,说明外来人口持续增多,而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所以降低了欧盟境内老年人口的比例,使得老龄化进程趋缓;外来青壮年人口持续增多,说明欧盟劳动力供给不足。
答案▶ 1.C 2.B
(2018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4.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青壮年中男性人口较多,这和当地多青壮年男性从事的产业有关,即与产业结构有关。政局动荡时青壮年男性所占的比例会下降,自然灾害对男女的影响差别不大,生育观念影响的是0~4岁婴幼儿所占的比例。第4题,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多为重工业或采掘工业,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吸引大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入,具有类似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北美、西欧的国家为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南美洲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3.C 4.B
1.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人口问题的对策
2.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
人口年轻化 |
人口老龄化 |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人口问题 |
人口年轻化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退休和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加重 |
3.人口性别结构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4.人口文化结构,即人口素质过低产生的问题
人口素质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对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人口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回答1~2题。
注:中国人口数据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2.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有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推知,M处为31~35岁和36~40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人口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其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而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这是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的主要原因;印度劳动力工资低,医疗卫生水平也低于中国,不可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目前,印度总人口比中国少,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答案▶ 1.C 2.C
考点2 人口空间变化规律及影响
考查角度1 |
|
▶ 结合具体地域人口数量的变化考查影响因素 |
(2016年全国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通过材料“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导致外来人口减少。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
答案▶ 1.A 2.C
考查角度2 |
|
▶ 结合户籍人口的变化判断省份 |
(2018年全国Ⅰ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口,包括实际在住的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读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图中只提供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信息,只涉及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以迁入为主,故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以迁出为主,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答案▶ 1.C 2.D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差异 |
主要影响因素 |
时间 差异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
地域 差异 |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经济因素 |
年龄 差异 |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
性别 差异 |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
文化 差异 |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
(2)其他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人口迁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高端技术人才迁入。区域引入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吸引普通劳动力迁入。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推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3.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图示人口政策的调整是在逐步放开人口的生育,这会导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放开人口生育的原因是我国人口走向了老龄化,劳动人口比重降低。第2题,平均初婚年龄降低和育龄妇女比重提高会使人口出生率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答案▶ 1.A 2.B
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是参保职工人数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的比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15、2016年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统计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省级行政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A.产业结构的差异
B.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
C.就业机会的差异
D.人口性别结构的差异
4.与2015年相比,2016年许多省级行政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下降,原因可能是( )。
A.生育率提高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经济水平提高 D.青壮年劳动力增加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广东、福建、北京、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级行政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是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而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级行政区为传统工业区,退休职工较多,加上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性别结构差异对就业职工和退休职工人数影响很小,对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几乎不产生影响;短期内,新生人口不会成为劳动力,更不会退休,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对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没有影响。第4题,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下降,意味着参保职工人数小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生育率提高不会导致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下降;经济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增加也会使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上升。
答案▶ 3.C 4.B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沿海城市的人口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城市采取积极吸引“高精尖”人才的措施。下图示意1985~2010年我国沿海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2003年人口密度明显下降是由于( )。
A.疾病导致人口锐减
B.经济衰退导致人口外迁
C.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城市范围扩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死亡率上升
6.预测我国沿海城市未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速的变化是( )。
A.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速均加快
B.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速均减慢
C.常住人口增速加快,户籍人口增速减慢
D.常住人口增速减慢,户籍人口增速加快
解析▶ 第5题,人口密度下降可能是人口数量减少或区域面积增大所致。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则城市人口数量不会减少,只可能是城市面积扩大所致;图示2003年城市人口密度突然下降,可能是行政区划在这一年进行了调整,把周边农村变为城区所致。第6题,大多城市采取积极吸引“高精尖”人才的措施,说明城市需要的人口主要是高级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普通务工人员,而高级技能型人才数量有限,故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增速将会减慢。
答案▶ 5.C 6.B
02 城 市
考点1 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规划
考查角度1 |
|
▶ 结合地价变化判断城市功能分区 |
(2018年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城市中心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第2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空间结构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宜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答案▶ 1.A 2.D
考查角度2 |
|
▶ 结合土地利用强度判断城市功能分区 |
(2018年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 第1题,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价格高,建筑物高大稠密,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垃圾填埋场应布局在城市外围,不可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近的Ⅱ区;商业网点布局在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Ⅰ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Ⅳ区距离市中心最远,城市热岛效应最弱。第2题,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接近100%,说明市中心的土地利用压力很大。为了分担城市内部的压力,部分功能区转移到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卫星城的规模扩大,使得甲地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答案▶ 1.A 2.D
考查角度3 |
|
▶ 结合地租等值线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
(2016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 第1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读图可知,该市西北与东北地区地租等值线较稀疏,说明其地租梯度变化较小,交通通达度高。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不是最近,南方最近。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的优势主要在交通方面,结合选项,最需要现代交通的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答案▶ 1.C 2.A
1.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区位选择
功能区 |
商业区 |
住宅区 |
工业区 |
区位 |
市中心 |
靠近市中心处 |
远离市中心处 |
区位选 择原因 |
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污染大、对市区交通影响大 |
位置 分布 |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
2.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3.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在合理布局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污染严重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城市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出现多核心化现象。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土地价格和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8~20 km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
B.人口密度和环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八):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八):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莲山课件.
C.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环境
D.人口密度和交通
2.仅从地价推测,该城市距城市中心8 km处附近( )。
A.常住人口密度最小
B.公交线路最多
C.商业活动最频繁
D.生活便利度差
解析▶ 第1题,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据此可判断影响图中8~20 km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第2题,距城市中心8 km处附近地价较低,据此可推测此处可能交通不便,生活便利度差。
答案▶ 1.A 2.D
考点2 城市化及其影响
考查角度1 |
|
▶ 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考查城市化的影响 |
(2019年天津卷)读W城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和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均增加;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区比重增加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即新建工厂增加较多的地区集中在南部,居住用地增加较多的地区集中分布在离乙河较远的偏东地区,即新建住宅集中在离乙河较远的偏东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居住用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城市的北部地区,工业用地明显增加的区域集中在该城市的偏南部地区,说明该城市出现了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分离,居民上下班通勤距离增加,交通压力增大。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是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减轻交通压力。
答案▶ 1.B 2.D
考查角度2 |
|
▶ 结合生活情境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
(2017年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第1题,“绿色出行”指提倡使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这样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碳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由图可知,自行车出行从1986年到2011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2011年以后才开始呈现上升势头;公共交通出行占比也是在2011年后才明显回升的;而小汽车出行占比在该年也明显下降。第2题,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及小汽车比重下降的市民出行方式变化,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没有改变城市的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也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 1.D 2.B
1.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
阶段 |
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
时间 |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表现 |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
人口由市郊迁往乡村和中小城镇 |
人口迁回市区 |
成因 |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
乡村和中小城镇环境优美;现代交通网络的建立等 |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图解 |
|
|
|
|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距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市区人口减少。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 )。
A.Q—P—N B.N—P—Q
C.P—N—Q D.N—Q—P
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最完善
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
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第三产业分别约为35%和15%,为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第三产业分别约为18%和32%,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Q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约为65%,第一、第二产业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提高,但还没有达到最高;N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郊农业并不是最发达的;Q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加速阶段有所下降,但工业仍然在不断发展,产值会继续上升。
答案▶ 1.B 2.B
城市人行天桥(如下图)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道路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同一城市的天桥,它们的造型、规模大小、用材、装饰、色调等差异很大。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城市功能区附近,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 )。
A.居住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中心
4.同一城市建造的天桥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 )。
A.缓解交通拥堵 B.保障行人安全
C.适应当地环境 D.增加城市景观
5.一些天桥装设了自动扶梯或电梯,主要目的是( )。
A.更加方便出行 B.彰显经济实力
C.推进城市化进程 D.增添服务种类
解析▶ 第3题,商业区是商品集散地,白天车流量大,行人稠密,因而人行天桥数量最多;居民区和工业区主要是上下班时间人流量较大,其他时间较小,因而人行天桥数量较少;行政中心人流量比商业区小,需要人行天桥数量少。第4题,建造人行天桥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行人安全,但人行天桥的样式需要根据所在区域街道、行人的主要流向、建筑物分布和城市用地等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因而同一城市建造的天桥多种多样;建造人行天桥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行走,而不是增加城市景观。第5题,天桥装设自动扶梯或电梯,使出行更加方便;城市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生活更加舒适、便利,而不是为了彰显经济实力;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土地变为城市用地,天桥装设自动扶梯或电梯不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交通设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出行,天桥装设自动扶梯不是为了增添服务种类。
答案▶ 3.B 4.C 5.A
下表示意世界某大城市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其中0~5 km为城市核心区,5~15 km为内城区,15~25 km为外城区,25~35 km为边缘区,35 km以外为郊区。读表,回答6~7题。
与市中心 距离(km) |
0~5 |
5~10 |
10~15 |
15~20 |
20~25 |
25~30 |
30~35 |
>35 |
地表硬 化密度 |
0.92 |
0.80 |
0.75 |
0.10 |
0.50 |
0.40 |
0.30 |
0.10 |
常住人 口密度 |
0.11 |
0.85 |
0.91 |
0 |
0.54 |
0.43 |
0.36 |
0.01 |
商业密度 |
0.98 |
0.35 |
0.41 |
0 |
0.24 |
0.35 |
0.27 |
0 |
道路密度 |
0.96 |
0.55 |
0.54 |
0.20 |
0.42 |
0.36 |
0.24 |
0.12 |
6.与边缘区相比,该城市核心区( )。
A.建筑物密度较小 B.植被覆盖率更高
C.第二产业产值高 D.地表径流汇集快
7.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 km区域内的建筑可能为( )。
A.居民住宅 B.大型医院
C.公共景观 D.工业仓储
解析▶ 第6题,读表中信息可知,与边缘区相比,城市核心区商业密度大、地表硬化密度大、道路密度大,说明核心区交通便利、地价昂贵、建筑物高大稠密、植被覆盖率低、以商业活动为主、第三产业比值高;城市核心区地表硬化密度大,所以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径流汇集快。第7题,据表中信息可知,距市中心15~20 km区域与周边区域相比,地表硬化密度和道路密度都较小,常住人口密度和商业密度都为0,说明该区域可能为公园等公共景观。
答案▶ 6.D 7.C
产业生态化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下图示意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演变过程。读图,回答8~10题。
8.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 )。
A.2005~2007年 B.2007~2009年
C.2009~2011年 D.2013~2015年
9.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 )。
A.城市规模扩大 B.失业人口增多
C.生态环境转好 D.植被覆盖增加
10.2008年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
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
D.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在2005~2007年由约0.18变为约0.4,2009年与2007年相比基本无变化,在2009~2011年由约0.4变为约0.6,在2013~2015年由约0.8变为约0.9,因此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2005~2007年。第9题,读图可知,2005~2015年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材料可知,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上升表示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出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广州生态环境转好。第10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州市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下降,造成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增加,广州市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有所下降;重工业发展、能源紧张和交通拥堵频发等问题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只造成2008年这一年出现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下降。
答案▶ 8.A 9.C 10.A
一、选择题
户籍人口指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口。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为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下图为我国2013~2017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部分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增长与部分城市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2013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说明我国适龄生育人口的生育意愿偏低
B.四个城市2015年以来的户籍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二孩”政策
C.杭州、南京的户籍人口自2013年来总体增速加快,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D.西安2013~2015年的户籍人口增速减慢,主要原因是西安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2.关于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长的现状与应对措施,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应对未来劳动力人口不足的局面
B.控制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大城市的户籍人口增速
C.鼓励我国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D.大力鼓励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就业,提升城市劳动力素质
解析▶ 第1题,2013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小,人口自然增长减慢不明显;2015年我国提出“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造成四个城市人口增速加快;2013年以来,杭州、南京户籍人口总体增速加快,是外来人口迁入和人口自然增长共同影响的结果,不能说明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2013~2015年西安户籍人口增速减慢,可能与外来人口迁入减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等有关,不一定是出生率下降造成的。第2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有利于缓解“城市病”;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不恰当的鼓励会导致过度城市化;大力鼓励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虽然提高了大城市劳动力素质,但影响中小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会加大城乡发展差距。
答案▶ 1.B 2.B
常住人口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不同时期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图。读图,回答3~5题。
3.根据图示资料可知( )。
A.沿海地区的常住人口增速一直下降
B.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
C.北京和广东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
D.四川和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降后升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四川、安徽两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5.图中2015~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D.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解析▶ 第3题,图中广东、浙江等属于沿海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下降、后上升;四川、安徽属于中西部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先为负值后为正值,说明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北京和广东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始终为正值,说明数量一直在增加;四川、安徽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呈上升趋势。第4题,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四川、安徽人口年均增速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常住人口数量增多,结合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计划生育等因素判断,不可能是出生率升高导致的。近十年来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导致大量劳动力回流至中西部;四川、安徽常住人口呈增长的趋势,但劳动力是否短缺应考虑供求关系,如果劳动力需求量大于常住人口增长量,劳动力缺口不会缩小;四川和安徽经济相对落后,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人口回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老龄化问题,但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第5题,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上海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劳动力也随之外迁,使得常住人口减少。
答案▶ 3.C 4.C 5.A
广东开平碉楼,状似碉堡,集防卫、居住功能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马降龙碉楼群是当地黄、关两大家族的海外侨胞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所建,呈现“上身洋装,下身唐装”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开平三次大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开平碉楼密度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
B.从河流两岸向四周递减
C.从河流交汇处向四周递减
D.从中心向四周放射状递减
7.马降龙碉楼群的选址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
①紧邻潭江,水源充足,便于取水 ②地势低平,暴雨频发,便于避难 ③河流凸岸,泥沙堆积,便于农耕 ④河流凹岸,河流侵蚀,便于防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开平碉楼建筑呈现“上身洋装,下身唐装”的特点,其原因是( )。
A.岭南建筑风格 B.便于防洪防匪
C.适应自然环境 D.地处著名侨乡
解析▶ 第6题,由图甲可知,水域(即河流)两岸为碉楼密集区,往外为过渡区,最外侧为稀少区,总体密度分布呈现由河流两岸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图甲所示只有过渡区大致呈环状分布,密集区和稀少区呈不规则状分布;只有密集区从河流交汇处向外大致呈放射状分布。第7题,读图乙可知,马降龙碉堡楼群紧邻潭江弯曲段于凸岸一侧分布,该地泥沙堆积,水源充足,便于取水和农耕;当地暴雨频发与台风等天气有关,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这是人们增加碉楼建筑高度的原因。第8题,“上身洋装,下身唐装”集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防卫功能主要表现在“状似碉堡”,而不是“上身洋装,下身唐装”的外观特点;开平是著名的侨乡,侨民见识过外国的建筑,模仿修建了开平碉楼,其造型中西结合,功能上能居能战,并非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
答案▶ 6.B 7.C 8.D
城市空地即城市范围内处于未被利用状态的土地,对城市的发展影响重大。读2016年广州市案例研究区城市空地地块格局图和广州市案例研究区城市空地类型表,回答9~11题。
项目
土地类型 |
空地块数 (块) |
空地面积 (hm2) |
空地发生概率(%) |
|
空地地 块占比 |
空地面 积占比 |
|||
杂草地 |
831 |
845.88 |
4.03 |
3.66 |
乔灌—杂草地 |
319 |
487.68 |
1.55 |
2.11 |
裸地 |
341 |
279.35 |
1.65 |
1.21 |
建筑—杂草地 |
207 |
201.06 |
1.00 |
0.87 |
建筑—裸地 |
122 |
131.13 |
0.59 |
0.57 |
建筑废弃地 |
12 |
10.93 |
0.06 |
0.05 |
合计 |
1832 |
1956.03 |
8.88 |
8.47 |
9.据图,可以看出广州市案例研究区( )。
A.随地块面积增大,平均形状指数呈急剧下降趋势
B.平均形状指数与城市空地地块占比相关性不显著
C.地块面积在0.75~1.25 hm2水平下,城市空地面积占比最高
D.地块面积在≤0.02 hm2水平下,城市空地面积占比比城市空地地块占比高
10.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广州的城市空地( )。
A.城市空地数量较大,类型单一
B.裸地空地发生概率比建筑废弃地小
C.杂草地、建筑—裸地空地发生概率都较大
D.大多被乔木、灌木、杂草或废弃建筑遮挡或覆盖
11.关于广州市城市空地,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
①快速城市化导致人口激增是城市空地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外迁是城市空地产生的重要成因 ③城市空地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④盘活城市空地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当城市空地地块面积大于0.05 km2时,平均形状指数基本不变;随地块面积增大,平均形状指数先迅速下降,后基本稳定,而城市空地地块比重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说明平均形状指数与城市空地地块占比相关性不显著;地块面积在1.25~1.75 km2水平时,城市空地面积占比最高;地块面积≤0.02 km2水平时,城市空地地块占比比城市空地面积占比高。第10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广州市城市空地数量较大,类型多样;裸地空地发生概率比建筑废弃地大;建筑—裸地的空地发生概率较小;杂草地、乔灌—杂草地、建筑—杂草地的空地面积较大,可以判断广州市城市空地大多被乔木、灌木、杂草或废弃建筑遮挡或覆盖。第11题,城市人口激增会增加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减少城市空地的产生;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外迁会留下建筑废地,从而产生空地;城市空地多杂草地、裸地等,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盘活城市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 9.B 10.D 11.C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 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2)推测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
(4)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题,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经济、政策和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空心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资源、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等都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陈旧的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第(3)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可从材料中“去库存、补短板、制度供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任选城市或乡村为出发点,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务工人员融入城市;限制农村随意建房,去除农村房屋库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4)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或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13.读杭州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时期 Ⅰ 中A区域是杭州的主要重工业区之一,请简要分析说明该工业区布局的主要有利条件。
(2)随着杭州城市的不断发展,A区域继续作为工业区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如要避免,应该发展什么功能区比较合适?
(3)B区域的景观闻名国内外,指出杭州该区域发展最缓慢的原因。
(4)C功能区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 第(1)题,该工业区位于郊外,对市区影响小,水陆交通便利。第(2)题,随着城市发展,工业区产生的污染物会污染城市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另外可从交通拥堵、用地紧张、新功能区的建设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示意图可知,主要受地形影响。第(4)题,该区域位于杭州的城市中心,因此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 (1)位于郊外,对城市环境影响小;靠近铁路和运河一侧,水陆交通便利。
(2)随着杭州城市地域的扩展,工业区处于城市内部,会污染城市环境;造成交通拥堵;工业区占地较大,会造成用地紧张、工业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将工业区外迁,改建为商业区或住宅区,可发展工业展览区、旅游区等。
(3)主要受地形限制,一侧为杭州城区,拓展成本较高;另一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建设成本高,交通相对落后等。
(4)C为中心商务区,其特点是建筑物以高层大厦为主,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人流量昼夜差别大,交通流量大。
备注:以上内容仅显示部分,需完整版请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九):工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九):工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工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