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201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政治真题,中考政治,莲山课件.
专题10 地域联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
01
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考查角度1 |
|
▶ 结合区域与水系图考查交通线区位布局及其功能 |
(2019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解析▶ 本题以铁路建设的目的为设问,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确定具体线路建设的意义,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和关注社会生产发展的价值观念。结合位置、地形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地,属于东北林区,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早期铁路的修建是为了林区原木的外运;长白山区不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且区域发展早期工业落后;山区虽然石材资源丰富,但材料中无石材开采信息。
答案▶ A
2.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解析▶ 本题以区域交通线路布局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探究原有铁路废弃的原因,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和人地协调的绿色发展观念。图示长白山林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问题加剧。近些年来,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因此原始森林开发量减少,导致原有铁路运输功能下降,铁路几乎废弃。
答案▶ D
考查角度2 |
|
▶ 依托生活场景,渗透学科常识,考查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
(2018年全国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考查考生根据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为了安全,同一高速公路由于路况不同,不同路段限速也不同,即分段限速。影响限速的因素主要有弯道、隧道、上下坡、天气等,该高速公路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相对较小,且四条路段车流量差异不会太明显;图中甲路段和丙路段都是东西向的路线,甲路段为重庆到泸州,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部,丙路段为遵义到毕节,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内部,两条路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故甲路段和丙路段相对限速较高。而乙路段和丁路段都是南北向的,主要是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穿行的路线,地势起伏大,坡度大,直接影响交通安全,故平均限速较低。重庆周边地区雾霾天气都较多,但图中甲、丙两段高速公路限速较高,说明雾霾天气不是主要因素,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故与两侧村庄多少无关。
答案▶ B
考查角度3 |
|
▶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考查交通点、交通线的影响 |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解析▶ 第(1)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该项目采用模块化的施工方式,模块体积大、重量大,即运输量大,修建港口可以保证模块运输和运营的稳定进行。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需考虑北冰洋沿岸地区和鄂毕河沿岸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第(2)题,考查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可以缩短该地天然气到目标市场(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距离和时间,进而降低运输成本,降低销售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考查角度4 |
|
▶ 以人类迁移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
(2017年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如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的全盛时期,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的气候寒冷、暴雪、强风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在第四纪冰期的全盛时期,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便通过。第(3)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该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夏季浮冰多,对桥墩建设的要求较高;东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该地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材料缺乏,需远距离运输;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1.交通线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2)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的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比较项目 |
比较内容 |
建设成本 |
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
路线长短 |
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
沿线村镇 |
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
施工难度 |
地势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
沿线灾害 |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
占用耕地 |
占用良田多少 |
生态影响 |
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
(3)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a.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b.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c.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②对农业的影响
a.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b.乳畜业、园艺业等产业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所以要沿交通线分布。
c.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
③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④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具体表现 |
详细内容 |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变化 |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
⑤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
⑥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2.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和选址原则
|
港口 |
汽车站 |
航空港 |
自然 因素 |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城市平面布置有利,河流入海口处港口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
人文 因素 |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
选址 要求 |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
我国高铁建设大量采用桥梁替代普速铁路中常见的路基工程,桥梁成为高铁亮丽的风景线。京津高铁时速350千米,桥梁占比达88%。据此回答1~3题。
1.普速铁路的桥梁工程多分布于( )。
A.平原 B.峡谷 C.盆地 D.山地
解析▶ 铁路穿过峡谷时,为了减小坡度或缩短路程,一般要修建桥梁。因以桥代路工程量大且建设成本高,故普速铁路在平地很少采用以桥代路的措施。
答案▶ B
2.平原地区高铁桥梁占比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障列车高速安全运行
C.缩短建设周期
D.减少暴雨洪涝灾害影响
解析▶ 高铁时速快,对线路安全性能要求很高,高铁线路在平原地区采用桥梁的形式,可以减少地面各因素干扰,有利于保障列车高速安全地运行。
答案▶ B
3.目前,我国部分城市高铁站选址出现了从远郊到中心城区的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
A.节省高铁建设土地成本
B.带动周边商业的转型
C.促进一小时生活圈发展
D.方便城市居民上下班
解析▶ 高铁站建在中心城区,可减少该城市中心城区到周边地区的时间距离,促进一小时生活圈的发展,利于城市群的发展。中心城区土地价格要高于远郊,则建设土地成本较高;高铁站建在城区,利于周边商业的发展,但与商业转型无关;城市居民上下班很少乘坐高铁。
答案▶ C
甲、乙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为590 km,连接甲、乙两城有三条交通线路。下图为甲、乙两城三条交通线沿线海拔随距离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线路M、N、P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最可能的是( )。
A.公路、高铁、高速公路 B.公路、航空、河运
C.高铁、高速公路、省道 D.航空、高铁、村村通
5.线路M沿线海拔变化最小,距离最短。下列关于线路M所对应运输方式特点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
A.运价最低 B.沿线多桥梁和隧道
C.沿线停靠站点最多 D.终点在乙城外32 km
解析▶ 第4题,线路M、N距离城市近且线路较为平直,说明级别较高;沿线海拔较低不可能是航空;线路P距离较长且沿线海拔变化大,有可能是省道。第5题,高铁的速度较快,为了保证安全性,高铁线路一般较为平直,桥梁隧道多。终点位置无法判断。
答案▶ 4.C 5.B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初,阿根廷铁路通车里程近3万千米,内陆大量农产品通过铁路运至港口然后海运出口,阿根廷当时被称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铁路私有化后,由于管理维护不善,事故频发,农产品运至港口大多选择公路运输,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2011年,阿根廷实施铁路振兴计划,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企承担了连接阿根廷首都和北部重镇萨尔塔、穿越农业主产区铁路线的升级改造。2019年该铁路线升级改造完工后,货运列车时速提至70千米以上,运力增长数倍。
(1)归纳阿根廷图示区域铁路线布局的特点。
(2)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阿根廷内陆农产品运至港口基本放弃铁路运输的原因。
(3)推测阿根廷改造中铁路沿线农产品运至罗萨里奥港较少采用河运的自然原因。
(4)说明阿根廷改造中铁路升级完工后对提高沿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益处。
解析▶ 第(1)题,可从线路疏密程度、走向及连接两端的特点等角度进行描述。第(2)题,由材料“管理维护不善,事故频发”可知,铁路运输缺乏统一调度管理,且安全性低;由材料“大多选择公路运输”“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可知,铁路相对公路运费低、速度快的优势丧失。第(3)题,可从河运条件差的角度分析,注意图示河流上游位于内陆山区,而下游有沼泽地。第(4)题,运输改善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快速运达市场、降低运费从而利于降低价格。注意“时速提至70千米以上,运力增长数倍”的含义。
答案▶ (1)线路密度大;线路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线路少),多连接内陆和港口。
(2)(私有化后)铁路及配套设施年久失修,事故多;铁路运输缺乏统一调度管理,速度慢;运输效率低(成本高),灵活性差。
(3)上游段落差大,流速快,(大部分河段)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中下游部分河段地势低洼,泥沙淤积严重,通航条件差。
(4)运输能力提高,运输线路和能源消耗减少,缩短运输时间和库存时间,农产品运输及库存成本降低,从而可使农产品销售价格降低。
02 资源跨区域调配
考查角度1 |
|
▶ 依托“南菜北运”报道素材,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及资源调配的意义 |
(2019年北京卷)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
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
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一):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一):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莲山课件.
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2.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南菜北运路线中的广西、贵州等地属于季风区,而甘肃部分地区、新疆属于非季风区;路线前段的广西等地属于外流区域,新疆地区有大片的内流区域;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而材料中的路线没有经过青海;路线经过的各地纬度不同,且在运菜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影长有变化。第2题,南菜北运是将南方蔬菜经过长距离运输,输送到我国西北地区,对于输出地来说,南菜北运扩大了其蔬菜的市场范围,增加了农民收入,①正确;长距离运输蔬菜,为保证蔬菜品质,对保鲜技术要求高,②正确;直接将蔬菜从广西运往新疆,提升了广西商业网点的等级,③错误;南菜北运是区域间的运输,不是城市内部的运输,④错误。
答案▶ 1.A 2.A
考查角度2 |
|
▶ 以重点文物——红旗渠为背景,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设计目的 |
(2019年天津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红旗渠(下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红旗渠干渠景观图
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 )。
A.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B.增加输水渠的输水流量
C.减少输水渠中的泥沙沉积
D.降低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
解析▶ 本题以调水工程——红旗渠为情境材料,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红旗渠干渠景观的关联分析,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突显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地制宜观。据文字材料分析可知,红旗渠修在太行山的“陡坡上”;而陡坡水流较快,对渠堤的侵蚀作用较强,渠堤易损坏,故要将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红旗渠干渠的坡度很小,渠水流速较慢,输水时间延长,可能会使水量消耗增多;渠水流速较慢可能会增加输水渠中的泥沙沉积;为了降低红旗渠的坡度,干渠蜿蜒曲折,会增加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
答案▶ A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
资源调配线路的区位条件 |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
经济效益 |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
生态效益 |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中俄石油管道全长4770 km,中国境内支线全长965 km,下图示意中俄石油管道中国境内漠河至大庆段沿线地形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中俄石油管道漠河至大庆段南部与北部相比,南部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气温低,年温差大
B.地表崎岖,起伏大
C.冻土广布,技术要求高
D.沼泽广布,建设困难
2.中俄石油管道在中国境内选择漠河至大庆段,而非漠河至哈尔滨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庆石油资源丰富
B.大庆劳动力价格更低
C.大庆石油运输条件更便利
D.大庆石油产业基础好
3.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 )。
A.优化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促进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C.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开发
D.增加我国能源供应通道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漠河至大庆段南部与北部相比,南部有大片沼泽,会加剧工程难度,而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第2题,大庆是油田基地,拥有大量的输油管道,石油运输条件远远优于哈尔滨,故输油管道选择漠河至大庆段而非漠河至哈尔滨段。第3题,该管道工程惠及全国并非仅东北地区,且东北地区本来就有石油,该管道对优化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意义不大;东北地区拥有一定的管道,同时管道运输在地下进行,故该管道工程对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不大,也不会加快中国能源资源开发;但通过管道将俄罗斯的石油运至我国,可增加我国能源供应通道。
答案▶ 1.D 2.C 3.D
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读图,回答4~6题。
4.恰哈新桥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规避风沙危害 B.降低道路坡度
C.增加通行能力 D.促进矿产开发
5.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6.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 第4题,考查修建恰哈新桥的目的。风沙危害是在恰哈新桥建成后出现的,所以规避风沙危害不是修建新桥的主要目的;由图可知,新桥路基呈阶梯状,增加了道路坡度;读材料可知,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桥梁的建设主要为了跨越策勒河,随着经济发展及运输需求增强,恰哈旧桥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所以修建恰哈新桥;恰哈新桥修建后,会增加道路的运输能力,促进矿产开发,但不是主要目的。第5题,考查影响新桥风沙堆积的因素。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第6题,考查减少风沙堆积的措施。由于芦苇沙障的设置,降低了风速,沙粒容易下降堆积,拆除芦苇沙障,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增强,挟带沙粒能力增强,沙粒不容易沉积在桥面道路上;芦苇沙障是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的,不会影响路面驾驶视野;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与桥面的道路维护成本无关;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阳光从南侧过来,不会影响光照,也不能减小冻土厚度。
答案▶ 4.C 5.B 6.A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莱索托是被南非环抱的一个小国,国土的75%是山地,年降水量700~1000 mm,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人迹罕至,缺乏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南非约有5602万人口,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64 mm,水资源极为短缺。豪登省是南非面积最小但人口最稠密的省,是南非的经济中心,水资源需求量很大,首府是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由莱索托和南非共同兴建的莱索托高原调水工程从奥兰治河上游引水到瓦尔河,以满足豪登省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使莱索托实现电力自给。工程于1990年开工,计划分期兴建6座大坝、2座水电站、200 km的大型穿山隧道,到2020年全部工程建成时,莱索托每年从南非获得约三千万美元的售水收入。
(1)说出莱索托降水较多的原因。
(2)简析该调水工程得以建设的地理背景。
(3)推测该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简述该调水工程建成后对莱索托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题,图示该地距离印度洋较近,受海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影响强;海拔高,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第(2)题,由材料“年降水量……经济基础薄弱”可知,该地水资源丰富但需求少,而南非水资源紧张。第(3)题,图示调水沿线位于河流上游,该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不利于施工。第(4)题,由材料“缺乏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使莱索托实现电力自给”“获得约三千万美元的售水收入”,可分析该调水工程建成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东距印度洋较近,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显著;沿岸暖流具有增湿的作用;海拔较高,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后,水汽易凝云致雨。
(2)莱索托境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但国内水资源需求较少,有富余水资源;莱索托缺乏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豪登省人口集中、城市众多,生活需水量大;豪登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却严重缺乏,制约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
(3)沿线地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沿线地区人迹罕至,本地劳动力短缺;沿线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工程机械、人员、物资等的运输。
(4)完善国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一、选择题
穿行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快车”,将两大滑雪胜地采尔马特和圣莫里茨连接起来,沿线穿越291座桥梁、91条隧道,翻过海拔2033米的山岭。“冰川快车”在陡坡路段采用齿轨技术,即在普通路轨中间的轨枕上,另外放入一条特别的齿轨;运行在齿轨铁路的机车,配备了一个或多个齿轮,跟齿轨咬合着运行。据此回答1~2题。
1.“冰川快车”开通运营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寒冷 B.人口分布
C.矿产分布 D.产业发展
2.“冰川快车”在陡坡路段采用齿轨技术的优点有( )。
①提高上行爬坡性能 ②减缓下行速度,保证安全
③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④缩短在陡坡段盘山展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冰川快车”开通运营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滑雪胜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开通有了需求,刺激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气候寒冷是自然条件;这里人口较少;也不是因为矿产而开通的。第2题,陡坡路段冰滑难行,在陡坡采用齿轨技术可以提高列车上行爬坡性能,减缓下行速度,保证安全,减少在陡坡段盘山展线,但不会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答案▶ 1.D 2.D
2018年11月15日,由法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非洲第一条高铁在摩洛哥落成。该高铁线路将摩洛哥两大经济中心丹吉尔与卡萨布兰卡之间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45分钟缩减到2小时10分。读摩洛哥高铁线路示意图,回答3~5题。
3.摩洛哥的现有铁路( )。
A.均与海岸线平行
B.主要连接沿海与内陆
C.呈网格状分布
D.沿海地区通达度较高
解析▶ 读图可知,摩洛哥现有的铁路线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摩洛哥铁路并非全部与海岸线平行,且与内陆地区联系少;摩洛哥铁路较少,没有形成网格状。
答案▶ D
4.摩洛哥规划高铁通车后,可以( )。
A.提高该国运输效率
B.扩大国际服务范围
C.缩小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
D.带动该国农矿产品出口
解析▶ 与一般铁路相比,高铁速度快,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已建高铁与原有线路重合,没有扩大国际服务范围;高铁线路的修建促使人口和资源向高铁沿线区域集聚,可能扩大区域差距;已建高铁主要连接两个沿海城市,对于带动货物出口影响小。
答案▶ A
5.摩洛哥修建第一条高铁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裕 B.政策支持
C.基础设施完善 D.技术先进
解析▶ 摩洛哥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且基础条件差;摩洛哥高铁建设的主要优势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案▶ B
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产油国,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读利比亚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6~8题。
6.利比亚( )。
A.北高南低,平原面积广
B.全年高温,植被稀疏
C.为传统的黑种人聚集区
D.产业多采掘、加工业
7.利比亚调水工程( )。
A.调水方向为南水北调
B.调水水源为冰雪融水
C.调水量最大的季节为春季
D.调水方式为明渠输水
8.利比亚调水工程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南部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B.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
C.缓解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
D.加剧沿线所有地区盐碱化
解析▶ 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比亚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以高原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处北非,为阿拉伯白种人聚集区;沙漠广布,石油资源丰富,产业以采掘、加工业为主。第7题,读图可知,利比亚南部城市分布较少,而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城市集中,生产、生活需水量大,因此应是从南部往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调水;南部为热带沙漠,且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高原海拔有限,调水水源应为沙漠地区丰富的地下水;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炎热干燥,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调水量最大的季节为夏季;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高温干旱蒸发量大,为提高输水效率应采用暗渠(管道)输水。第8题,利比亚从中南部抽取地下水向北部地中海沿岸输水,会使得中南部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对沿海地区降水量没有明显影响;调水可以减少北部沿海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进而缓解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调水工程会加剧沿线部分地势较低地区的盐碱化。
答案▶ 6.D 7.A 8.C
鸿沟是古代重要的运河,其引水渠首段有过两次变迁。公元前360年魏国以济隧为引水渠首段开凿鸿沟;100多年后秦国兼并韩、魏两国,西延鸿沟将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魏晋时,济隧、荥渎不能行舟;公元171年鸿沟引水渠首段改为石门水。这三条引水渠首段均为古黄河的分水道,以荥渎流量最大,石门水流量最少。下图所示区域在战国时期分属魏、韩两国。读图,回答9~11题。
9.公元前360年,魏、韩两国有部分国界位于( )。
A.济隧以东 B.济隧与荥渎之间
C.荥渎与石门水之间 D.石门水以西
解析▶ 魏国开凿鸿沟之初没有选择水量更大、工程量更小的荥渎开凿鸿沟,原因在于荥渎在韩国境内。
答案▶ B
10.秦国弃济隧,西延鸿沟将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的主要原因是( )。
A.荥渎流量更大 B.战乱毁损济隧堤岸
C.扩大水运范围 D.利于军事物资转运
解析▶ 图示秦国军事物资仓库刚好处于西延鸿沟与荥渎的交点附近,将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利于军事物资转运。
答案▶ D
11.魏晋时期,济隧、荥渎不能行舟的原因是( )。
A.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严重
B.整治黄河,这两处分水道堵塞
C.人口增加,填塞河道种粮
D.气候变化,流域内降水量剧减
解析▶ 由图中湖泊萎缩可推断济隧、荥渎输沙量大;作为黄河的分水道,济隧、荥渎泥沙来自黄河季节性泛滥涌入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长年累月,济隧、荥渎河道淤塞不能行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伊利运河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工程之一。19世纪初,美国煤铁等重工业开始起步,迫切需要在东海岸工业商业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原料产地之间开设一条捷径。伊利运河启动修建,它连接布法罗到奥尔巴尼,使伊利湖的船舶可直接经运河进入哈德逊河,从纽约进入大西洋。1825年10月伊利运河全线开通,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此后,五大湖沿岸和中西部地区快速工业化,形成五大湖工业区和城市带,纽约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门户,伊利运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此前的北美第一大港新奥尔良,在运河开通后黯淡了下去。一条运河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1)简述伊利运河施工的有利条件。
(2)有学者认为“伊利运河的开凿就注定纽约要不同于别的城市,带给纽约与其他城市竞争的绝对优势”。分析主要原因。
(3)分析伊利运河对美国工业分布、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伊利运河施工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利用沿线湖泊,减少工程量;运河沿线地势较低。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从水运的需求上分析,主要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东部与中西部间陆上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水运价格低廉,经济活动对水运需求量大。第(2)题,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和东部沿海的纽约港口,使纽约成为进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径,并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这是美国其他主要港口城市所没有的优势;伊利运河使纽约港口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纽约利用天然良港的优势,使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也使外来商品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的比例大幅跃升。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1825年10月伊利运河全线开通,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可以促使五大湖沿岸丰富的煤炭、铁等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五大湖工业区和城市带;伊利运河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当地资源开发、人口和城市的快速增长。相对于纽约州北部及五大湖沿岸的港口和城镇,新奥尔良等老港口城市地位下降。
答案▶ (1)自然条件:利用沿线湖泊,减少工程量;运河沿线地势较低。社会经济条件: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东部与中西部间陆上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水运价格低廉,经济活动对水运需求量大。
(2)伊利运河使五大湖水运与纽约港连通,纽约成为进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径,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这是美国其他主要港口城市所没有的优势;伊利运河使纽约港口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纽约利用天然良港的优势,使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也使外来商品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的比例大幅跃升。
(3)伊利运河使纽约州北部及五大湖沿岸的港口和城镇地位提高,新奥尔良等老港口城市地位下降;伊利运河使五大湖沿岸丰富的煤炭、铁等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五大湖工业区和城市带;伊利运河对中西部发展影响显著,促进当地资源开发、人口和城市快速增长;伊利运河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其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为地球表面的最低点,约旦河为其主要注入水源。死海地区有一年超过300天的充足日照,但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却小于其他地区。再加上富含矿物质的死海水、有治疗和美容作用的死海黑泥,全世界爱好健康、美容的旅游者慕名而来。然而今天,死海面临着“将死”的威胁。自1970年以来,死海已经失去其1/3的面积。据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中叶,死海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目前,科学家们正千方百计挽救濒临灭亡的死海。下图为死海及其邻近地区示意图和福斯特拯救死海计划。
(1)结合死海的地理环境特征,简述如何对死海进行经济开发。
(2)分析死海“将死”的原因。
(3)面对死海“将死”的现状,英国建筑师福斯特提出从红海引水补充死海,你是否支持此想法?请结合材料简述理由。
解析▶ 第(1)题,遵循“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根据死海的资源优势提出经济开发方向。第(2)题,结合死海的位置、气候及图文资料,从气候变化、生产用水、矿产开采等角度分析死海“将死”的原因。第(3)题,如果选择支持,则从条件适宜和引水带来的有利影响的角度来说明理由;若选择反对,则从条件不适宜和引水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角度来阐述理由。
答案▶ (1)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利用优质的海泥资源,发展化妆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盐类资源,发展盐类矿产开采加工业;淡化海水,提供淡水资源。
(2)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工农业用水,消耗河水,入湖水量大减;过量开采石油、盐类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大量向下渗漏。
(3)支持。红海水量足够,且距离死海较近;可以利用引水渠落差发电;引水渠可以作为运河,缓解苏伊士运河的部分运输压力;可以沿途利用红海水进行海水淡化,缓解此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
(或反对。处于断裂带,不宜开展工程建设;破坏环境;造价太高;国际争端不断。)
备注:以上内容仅显示部分,需完整版请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二):旅游地理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二):旅游地理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旅游地理,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