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设计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设计,松鼠,莲山课件.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
古诗词三首 |
单元 |
7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5年级 |
学习 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山居秋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通过对学生自己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
重点 |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
||||||
难点 |
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题:山居秋暝
|
思考、讨论问题。 |
通过“牛郎星”和“织女星”,引发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
讲授新课 |
二、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写作背景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当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3.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4.解题 山居秋暝 “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54.读准字音 暝(míng) 喧(xuān) 浣(huàn) 歇(xie ) 6.词语释义 暝:晚。 空山:幽静的山。 喧:声音喧哗。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随意:任凭。 歇:凋落,凋零。 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是诗人自称。 三、我会写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孙 2.随文识字: (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四、感悟诗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五、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六、鉴赏诗歌 1.理解诗的意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交代时间:秋天的夜晚 地点:山中 天气:雨后的清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景: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诗人的愿望。 2.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3.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3.“空”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你能联系王维其他含有“空”字的诗歌吗? “空”是寂静空旷的意思,诗人借“空”抒发归隐情怀。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4.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5.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及《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有五个好处: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7.两联都是写景,描写对象有何不同?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山村的自然美 清新、宁静 浣女、渔舟 ——村民的生活美 淳朴、善良、闲适、安乐 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 8.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9.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10.写作特色 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这首诗里运用了多种技巧。比如白描、以动写静、对仗、倒装、用典等。 全诗都是用的白描手法进行描摹,所以有人评说“诗中有画”;颔联以动写静,把夜的静谧通过月光流泻、清泉潺流写出;颈联是对仗的手法。尾联是用典。那哪一联是倒装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用的倒装的手法。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11.拓展阅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分析感受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
|
课堂练习 |
1.王维,字摩诘,世称,唐代诗人。是苏轼称赞王维之语。 2.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山居秋暝 山居:___________ 竹喧归浣女 浣女:____________
|
|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
课堂小结 |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憩居”。
|
|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
布置作业 |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
|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
板书设计
|
山居秋暝 向往:安静 纯朴的生活 厌恶:污浊的官场
|
|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设计,父爱之舟,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