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
1.为了给“牵手行动”的贫困学子捐款,80岁的退休教师刘增辉冒着大雨,转了两趟公交车,才赶到捐款地点。刘增辉的行为( )
①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②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
③有利于传递正能量 ④有利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下列属于人的社会化的是( )
①学会尊重他人 ②养成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
③不断树立尊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④中国高铁技术成功与世界标准接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下面漫画《我也要捐款》中小男孩的行为启示我们( )
①应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②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人生会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③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④应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互联网+政务”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纷纷上线,成为一道推动政务公开的独特风景。在官民互动的场景中,官员近距离与网民对话,积极回应社会问题,深受群众好评。“网络问政”节目( )
A.拓宽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B.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C.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D.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重要方式
5.下面漫画中的青少年应该( )
①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②将各种信息积极转发,与大家分享
③要学会“信息节食” ④加大对传播不良信息者的打击力度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6.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人们交流感情、分享日常点滴的平台,但不少微信用户抱怨他们的朋友圈被卖东西的友人疯狂刷屏,有时甚至出现卖假货的现象。对此,你认为( )
①朋友圈内卖商品容易引起纠纷,应该坚决取缔微商
②应该尽快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加强对微商的监督
③频繁刷屏给他人带来诸多不便,应该尊重他人
④朋友间售卖商品考验彼此的诚信度,应该珍惜自身名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不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要有规则,社会生活处处有规则,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传为口碑、约定俗成。它像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青少年年龄小,与社会规则无关
③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
④只有在公共场合才有规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8年10月6日,在钦州开往南宁的动车上,乘客姜某喝醉酒强行霸占了他人的座位,原座位的乘客对其进行劝导却被打。之后,乘警前来处理此事,但姜某趁乘警不在,又过去打原座位的人。最后,姜某被车厢乘客按倒在地上,被南宁铁路公安处10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②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姜某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规则
③姜某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④姜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唐代诗人张祜在《赠窦家小儿》诗中写道: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诗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窦家小孩的外貌,赞扬了小孩的热情和有礼貌,把他比作出土的松苗。这说明( )
①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明礼的良好品德是与生俱来的
③良好交往应当以礼为先 ④青少年应从小学会礼貌待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0.一次,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忙于接见王公,把她的丈夫冷落在一边,丈夫很生气,就回到了卧室。不久女王来敲门,丈夫问:“谁?”女王和气地回答:“英国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又敲门,房内又问:“谁?”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可门依然紧闭。女王气极,转念一想还是去敲门并温柔地说:“你的妻子。”丈夫边笑边打开了房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女王与丈夫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B.没有自尊的人,不可能成为完整的人
C.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D.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1.下面漫画《拒绝搭乘》告诉我们( )
①建设诚信社会关键是建设诚信档案 ②必须坚守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
③大事诚信,小事可不拘小节 ④要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2.目前,全国统-的社会信用代码已经形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与44个部门、所有的省区市以及60多家市场机构建立了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披露、信息公示以及联合惩戒等功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这些做法( )
①使每个人都能做到诚信 ②有利于建设诚信社会
③引导人们守护自身诚信 ④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2018年5月,桂林市交警部门开展机动车违规鸣喇叭专项整治行动,机动车驾驶员秦某在禁止鸣喇叭区域“任性”鸣笛,被处以罚款100元的处罚。“任性”鸣笛( )
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B.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D.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14.下面漫画《不归路》给我们的警示有( )
①人一旦违法,必将受刑罚处罚 ②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③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维护身体健康 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这样的修改( )
①告诉未成年人面对不法侵害时要胆大心细、勇敢机智
②是尊重未成年人生命的具体体现
③说明未成年人没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④有利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5分)
16.《中国青年报》报道,“时间银行”正在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些社区悄然兴起。银行储户是社区志愿者,存储内容无关财富,而是他们付出的志愿服务时间。随着时间的积累,储户自己或直系亲属可根据存储量支取爱心志愿服务。
(1)爱心志愿服务是一种什么行为?有什么意义?(3分)
(2)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请你为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4分)
(3)生活中,我们应怎样积极参与爱心志愿服务活动?(6分)
17.无规矩不成方圆。下面是我们身边的一些规则,阅读并回答问题。
(1)上面三幅图分别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规则?(3分)
(2)社会生活能否离开这些规则?为什么?(7分)
18.材料一 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布信息、浏览新闻、寻医问药,可以在线购物、进行网上股票交易。网络交往的缤纷色彩和无穷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材料二 现在,有些中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QQ、玩游戏,更有甚者利用手机抄作业、浏览不良信息、沉迷网络游戏……深受其害,不能自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这么做会带来哪些危害。(至少写出三点)(6分)
(3)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网络?(至少写出三点)(6分)
19.某班召开了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护能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法治安全教育。
[惊险一刻]初中生小明和同学小亮骑着自行车同行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为躲避前方来车,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碰倒的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飞奔逃走。
(1)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你认为小亮应该如何做?(三点即可)(6分)
[明辨是非]在等待的时候,针对这一事故,路人议论开了:
甲:“被车撞了,司机又跑了,就自认倒霉吧!”
乙:“如果能够找到肇事司机,就把他的车砸了。”
丙:“交警找到肇事司机后,小明应依法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2)请你对以上路人的看法分别进行辨析。(6分)
「知法用法]经诊断,碰撞造成小明小臂骨折。交警通过查看监控视频,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私下找到小明的家人,提出和解。小明的家人同意由交警调解,双方进行协商解决,但在赔偿金额方面双方产生分歧。小明及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小明及家人运用了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点即可)(6分)
期中测试
答案
一、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二、
16.【答案】(1)爱心志愿服务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义务植树、学雷锋、为灾区捐款、社区服务活动等。争做志愿者,创造新生活;爱心传递你我参与,共创美好社会生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
(3)①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②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③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道德;纪律;法律。
(2)不能。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而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人们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
18.【答案】(1)网络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或: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①网络上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大众,侵害他人利益,影响恶劣。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3)我们应理性使用手机网络。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手机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沉溺于网络,学会“信息节食”;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我们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⑥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⑦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19.【答案】(1)①记住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②记住肇事司机的去向;③请路人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及拨打“110”报警。(三点即可)
(2)①甲的看法错误。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如果忍气吞声,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会助长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②乙的看法错误。这样做是非法报复,会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③丙的看法正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①与侵权者协商;②由有关部门调解;③寻求法律服务机构帮助;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讨回公道。(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