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

【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赏析: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

河湟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形象题赏析专练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形象题赏析专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

A. 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 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 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 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

 

 

【答案】

4CC. 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

5. 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

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修辞、语言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

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场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

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6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6

 

 

 

5B.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6①想象(或者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

 

译文: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赏析:

《汴河亭》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的盛况,凭吊古迹,婉转劝讽,抒发感慨。前三联写隋炀帝游幸江都豪奢情状。先写兴起游兴,再写劈昆仑、修运河,前拥后簇的奢侈豪华场面。尾联卒章显志,以四海义师蜂起,天下终至归唐,隋炀帝的“迷楼”恰如陈后主的“景阳楼”作结,点出其国亡身灭的可悲下场。全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专练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专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