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题壁书志
〖主题解说〗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在壁墙、屏风、竹树等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题壁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怀,也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以特殊的书写形式传递着种种信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题松汀驿①
张 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 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错误;“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
2、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前三联描写的这些景物十分优美,而且意境阔大,表现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写诗人要拜访的朋友“不在五湖中”,表现出一种寻友不遇的遗憾之情;
译文:
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赏析: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3—4)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B.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以动写静,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生死悼亡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生死悼亡,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
C.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一句写过桥人影映水中。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
D.尾联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高明之处。
(2)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答案:
3、C。C项“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错,这里“尘里”指的是尘市喧嚣.“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不对,目的是为表现物我两忘,抒写清新纯净的禅境.
4、“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解析:这首诗有三处写“影”,要分析出这三处,就要对全诗的内容进行仔细的了解.这里既有明写的影,也有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明写影子的是“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颈联一句“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尾联一句“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划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5—6)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了其间经历了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此心到处悠然”是说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6、请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
5、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6、结尾“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紧承“悠然”二字,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这里的自然美静是静景,“飞起沙鸥”是动态之景,这是动静结合,突出画面的之感,是指充满生气,表达出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
译文:
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赏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生活杂感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生活杂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高考复习,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