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及其特点;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为何要对外开放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摘自吴敬涟《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韩国、新加坡等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以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摘自吴于厘、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
是行不通的”。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1979年春邓小平与广东省领导的谈话中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特区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对这个全新的事物不理解,甚至怀疑。有人问:把外国和港澳的私人资本引进来,符合马列主义原则吗?有人问:特区会不会成为新的“租界”和“殖民地”?还有的人甚至认为,特区除了那面飘扬的国旗是社会主义的,是红色的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是白色的。
如今,深圳罗芳村的村民们不再种地,他们不再像当初那般夜以继日地冒死前往香港。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物业,他们自己开公司办企业,整个村更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资产过亿。而河对岸的香港罗芳村旧瓦房、水泥房、铁皮房面貌依旧,依旧守护着往日日升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静谧。如今,香港在内地置业的人数已达20万人之多。在深圳长期居住的香港人也有近1.5万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沧桑巨变在深圳,在罗芳村得以完美演绎。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邓小平
A、浦东的地理和历史状况(结合P60历史纵横)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B、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世纪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