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八(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八(含解析),高考生物,高考生物试卷,莲山课件.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

(考试时间:45分钟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内质网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B.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结构、功能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绿色植物的类囊体薄膜上有可以催化分解ATP的酶

【答案】A

【解析】A、真核生物的内质网由单层膜构成,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A正确;

B、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C错误;

D、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其上有可以催化形成ATP的酶,D错误。

2.图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和姐妹染色单体数关系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c分别代表核DNA分子数、姐妹染色单体数和染色体数

B.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时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时期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图中的时期和时期

【答案】B

【解析】Aabc分别代表核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A错误;

B、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时期,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时期,C错误;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图中的时期、时期,D错误。

3.人体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会经历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存在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现象

B.红细胞与浆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衰老细胞的黑色素合成增多,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D.细胞调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凋亡速率不同

【答案】C

【解析】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存在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现象,A正确;

B、红细胞与浆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B正确;

C、衰老细胞的黑色素合成减少,会导致毛发变白,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凋亡速率不同,D正确。

4.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2过程,所需原料是核苷酸

B.图1①mRNA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左端

C④⑤⑥⑦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若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A、图1所示过程为翻译,相当于图2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

B、图1①mRNA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根据图示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的方向是自右向左,故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右端,B错误;

CD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G-CC-G(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逆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U-AA-TG-CC-GR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5.稳态是生物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

C.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等水平都存在稳态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B

【解析】A、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稳态可以发生在各个层次上,因此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等水平都存在稳态,C正确;

D、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物质,也会将代谢物和分泌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6.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B.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趋湿等特性对其进行收集

【答案】D

【解析】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捕食的种间关系,A错误;

B. 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趋湿等特性对其进行收集,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10)下图表示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环境中CO2浓度分别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350μmol/mL时,甲植物CO2的固定速率____________(填小于等于大于)乙植物CO2的固定速率;此时若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短时间内甲植物叶绿体中C3 / C5的值将__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变)。若其它环境条件不变,要使甲植物经过一昼夜(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获得有机物的积累,则白天CO2浓度必须大于____________μmol/mL

2)在光照强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将上述两种植物置于初始CO2浓度为600μmol/mL的同一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其中光合速率首先开始降低的植物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科研人员认为乙植物比甲植物更适合生活在干旱土壤中,据图分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0分,除标明外,每空2

1)大于(1    升高    150    

2)甲(1    CO2浓度相对值为600时,甲、乙两植物都达到了CO2饱和点;容器中CO2浓度逐渐降低;甲植物CO2饱和点大于乙植物CO2饱和点,所以CO2浓度降低甲植物光合速率首先降低    

3)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乙植物更能耐受低CO2浓度,CO2补偿点更低,所以乙植物更适合生活在干旱土壤中    

【解析】(1)当CO2浓度为350μmol/mL时,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因此甲植物CO2的固定速率大于乙植物CO2的固定速率;此时若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加快,C5含量减少,C3增多,则甲植物叶绿体中C3 / C5的值将升高。甲植物经过一昼夜呼吸作用消耗=24×20μmol/mL=480μmol/mL,光合作用固定速率=480μmol/mL/12=40μmol/mL,则净光合速率=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0μmol/mL-20μmol/mL=20μmol/mL,由图可知,要想获得有机物的积累,则白天净光合速率要大于20μmol/mL,因此 CO2浓度必须大于150μmol/mL

2)在光照强度、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将上述两种植物置于初始CO2浓度为600μmol/mL的同一密闭容器中,此时甲、乙两植物都达到了CO2饱和点,容器中CO2浓度逐渐降低;甲植物CO2饱和点大于乙植物CO2饱和点,所以CO2浓度降低甲植物光合速率首先降低。

3)乙植物比甲植物更适合生活在干旱土壤中,据图分析理由是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乙植物更能耐受低CO2浓度,CO2补偿点更低,所以乙植物更适合生活在干旱土壤中。

30.(9)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请回答。

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________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________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_________,从而引起肌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

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____________,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_____ (填增强减弱)。由___________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

组别

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

突触数目相对值

敲除Z基因

转入Z基因

25.1

+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一(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一(含解析),高考生物,高考生物试卷,莲山课件.

34.3

+

+

24.9

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

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除标明外,每空1

1)传出    突触前膜    外负内正    

2)持续重复收缩    增强    245    

3能够抑制(神经一肌肉)突触的形成    

②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犃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2    

【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总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

2)由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由242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和第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结合(2)题和第(3)题的可知,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

31.(8)如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相互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营养级是指处于_________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该生态系统中大气的CO2浓度会有一定波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的活动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3)蚂蚁同化的能量部分通过其遗体残骸和____________途径流向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因此必须不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4)几年后,由于响尾蛇过度捕食造成角蜥数量下降,从而使幼年响尾蛇_________升高及成年响尾蛇生殖力衰退,但响尾蛇数量的下降短期内并未引起胡狼数量的下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除标明外,每空1

1)食物链(网)    

2)生产者(仙人掌等植物)    

3)角蜥(或次级消费者)粪便     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2    

4)死亡率    胡狼可捕食跳囊鼠等其他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2    

【解析】(1)处于食物链(网)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实现的,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依靠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进行,该生态系统中大气的CO2浓度会有一定波动,主要原因是生产者(仙人掌等植物)活动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3)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也可通过下一营养级的粪便流向分解者,故蚂蚁同化的能量通过其遗体残骸和角蜥(或次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因此必须不断地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4)几年后,由于响尾蛇过度捕食造成角蜥数量下降,响尾蛇的食物来源不足,从而使幼年响尾蛇死亡率升高及成年响尾蛇生殖力衰退;因胡狼食物来源除响尾蛇外,也可捕食跳囊鼠等其他生物,且因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故响尾蛇数量的下降短期内并未引起胡狼数量的下降。

32.(12)家蚕卵有正常形和长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家蚕蛾体色为白色,研究小组获得两种蛾体色为灰黑色突变型家蚕,分别用两种突变型灰黑色长形卵雄蚕与白色正常形卵雌蚕杂交,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

 

突变型1

白色正常形卵:173

灰黑色长形卵:57

白色正常形卵:176

灰黑色长形卵:59

突变型2

白色正常形卵:191

白色长形卵:63

白色正常形卵:146

白色长形卵:47

灰色正常形卵:46

灰黑色长形卵:16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判断灰黑色突变是____(填)性突变,遵循定律_______

2)甲乙两位同学对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雄蛾中出现的原因做出了解释:甲同学认为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子Z染色体上,W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乙同学认为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丙同学通过分析F1的表现型立刻否定了甲同学的解释,丙同学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若要验证乙同学的解释正确,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进行验证____(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填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2分,每空2

1)隐    基因的分离    

2)若基因只在Z染色体上,F1应该是雄蚕均为白色,雌蚕均为灰黑色,而实际得到的结果雌雄蚕均为白色,所以基因不会位于Z染色体上    

杂交组合:灰黑色雄性×F1白色雌性

预期结果: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    

3)非同源    

【解析】(1)根据两亲本杂交产生的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可以确定灰黑色突变是隐性突变,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2)由题意知:乙同学认为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雌蛾中出现的原因是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丙同学否定的理由在于若基因只在Z染色体上,F1应该是雄蚕均为白色,雌蚕均为灰黑色,而实际得到的结果雌雄蚕均为白色,所以基因不会位于Z染色体上,若要验证可将雄性灰黑色与F1白色雌性个体杂交,若属于从性遗传,则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突变型1F2中雌雄表现型及数量都是31,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1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突变型2来说,F2中雌的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雄的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以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2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源染色体上,综上分析可知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羽毛的成分主要是角蛋白,是一类结构稳定、不溶于水的蛋白质,目前缺乏对其高效降解的处理方法。实验人员从废弃羽毛堆积处的土壤中升离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需从废弃羽毛堆积处的土壤中取样,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筛选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该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适量的K2HPO4KH2PO4,其作用是__________,对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

3)角蛋白酶是羽毛降解菌的一种分泌蛋白,为了测定其角蛋白酶的活性,应让羽毛降解菌发酵,然后将发酵液离心,再从__________(填沉淀物上清液)取样。为了将角蛋白酶和其他蛋白质分离,可用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电泳法可以根据蛋白质分子__________的不同,将蛋白质分离。测定羽毛降解菌角蛋白酶活性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分,除标明外,每空2

1)废弃羽毛堆积处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羽毛降解菌    

2)角蛋白    提供无机盐,并调节pH    高压蒸汽灭菌法    

3)上清液    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等(3    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微生物    

【解析】(1)废弃羽毛堆积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羽毛降解菌,故从废弃羽毛堆积处土壤中取样,以筛选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

2)筛选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角蛋白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K2HPO4KH2PO4的作用是提供无机盐,并调节pH。对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角蛋白酶从羽毛降解菌细胞内分泌到培养液中,故需要从上清液取样,以获取角蛋白酶。电泳法可以根据蛋白质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等的不同,将蛋白质分离。测定羽毛降解菌角蛋白酶活性的主要目的是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微生物。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人血浆中制备。图一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的两条途径,其中报告基因表达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图二为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以及HAS基因两侧的核苷酸序列。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一和图二分析,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

A.应该使用酶B和酶C获取HSA基因

B.应该使用酶A和酶B切割Ti质粒

C.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含1个酶A的识别位点

D.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用酶C处理将得到2DNA片段

2PCR技术应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在利用该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DNA作为模板,利用____________寻找HSA基因的位置并进行扩增。

3)图一过程中需将植物细胞与___________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___________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除尽农杆菌后,还须转接到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出转化的植物细胞。

4)图一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绵羊受体细胞,采用最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为检测HSA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受体细胞的 __________________,用抗血清白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

【答案】(15分,除标明外,每空2

1C    

2DNA(双链)复制    引物(1    

3)农杆菌    T-DNA    无色物质K    

4)显微注射技术    

5)蛋白质    

【解析】(1A、由图中DNA序列和酶切位点序列可知应使用酶B和酶C切割获取HSA基因,A正确;

B、导入的目的基因时应在T-DNA上,因此Ti质粒应用酶A和酶B切割,因为酶A和酶C切出的黏性末端也能互补配对,可以将目的基因连接进去,B正确;

C、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含2个酶A的识别位点,C错误;

D、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用酶C处理能得到2DNA片段,应是A-C,和C-A片段,D正确。

2PCR技术应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在利用该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DNA作为模板,利用引物寻找HSA基因的位置并进行扩增。

3)图一过程中需将植物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利用农杆菌的侵染特性,让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除尽农杆菌后,为了筛选出转化的植物细胞,利用重组质粒上的报告基因表达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的特性,进行筛选,故还须将植物细胞转接到含无色物质K的培养基上。

4)图一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绵羊受体细胞,通常采用较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5)为检测HSA基因的表达情况,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具体做法是:提取受体细胞的蛋白质,用抗血清白蛋白的抗体做杂交实验。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九(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必刷卷九(含解析),高考生物,高考生物试卷,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