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附解析Word版)
天津市六校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附解析Word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莲山课件.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第Ⅰ卷(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落寞(mò) 空隙(xī) 墓志名(mínɡ) 丰盛富饶(ráo)
B. 苍穹(qiónɡ) 熨帖(yùn) 赤裸裸(luǒ) 和言悦色(yán)
C. 精湛(zhàn) 自诩(xǔ) 超负荷(hé) 锲而不舍(qiè)
D. 欣慰(wèi) 舞蹈(dǎo) 螺丝钉(dīnɡ) 出类拔萃(c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空隙(xī)”中的“隙(xī)”读音错误,应该为“隙(xì)”;“墓志名”中的“名”书写错误,应该为“铭”。
B项,“熨帖(yùn)”中的“熨(yùn)”读音错误,应该为“熨(yù)”;“和言悦色”中的“言”书写错误,应该为“颜”。
C项,“超负荷(hé)”中 “荷(hé)”读音错误,应该为“荷(hè)”。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一个 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 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 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A. 适宜 成就 或者
B. 适宜 造就 乃至
C. 适合 造就 或者
D. 适合 成就 乃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处,适宜:合适;相宜;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适合: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此处与“生物生存与发展”相搭配的词语应该用“适宜”。
第二空处,成就:事业上的成绩;完成(某项事业)。造就:培养使有成就;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此处与“生命的辉煌”相搭配的词语应该为“造就”。
第三空处,或者:或许,也许;有人,有些人,某人;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此处的语境为从群体到达物种的过程,所以应该用词语“乃至”。
故选B。
【点睛】近义词辨析,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B. 约定俗成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上确实起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属于语言要素变异的研究范围。
C. 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拙于表达,言不由衷,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D.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项,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使用正确。
B项,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使用正确。
C项,言不由衷: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此处的语境为写文章时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使用正确。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第二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暨第五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在京举行。
B. 繁漪是《雷雨》中最独特的人物,她有火炽的热情,但却生活在一个呼吸不着自由空气的环境中,渐渐地被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
C. 我们不要力戒空谈,必须崇尚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功源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
D. 有关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语序不当,“优秀作品”放在“活动”前面。
B项,正确。
C项,不合逻辑,多重否定搭配不当,“不要”与“戒”应该删去一个。
D项,不合逻辑,“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两个并列状语成分与后面搭配失当,,应是“从理论上”作“说明”,“从政策上”作“规定”。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东汉 躬耕田园
B. 《登泰山记》 袁枚 清代 雪后登山
C.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现代 月色淡淡,荷香缕缕
D. 《致云雀》 雪莱 英国 烧蜡成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东汉”错误,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A错误。
B项,“袁枚”错误,《登泰山记》的作者是姚鼐,不是“袁枚”。B错误。
C项,正确。
D项,“烧蜡成灰”错误,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D错误。
故选C。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③尤其是他们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
⑤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A. ②①⑥④⑤③ B. ④①③⑥⑤② C. ④⑤②①③⑥ D. ②⑥①⑤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无语境式排序,根据起照应作用的词语排序。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照应的,而这种照应关系通常会通过某些词语表现出来。使用词语排序法排序时,首先,要看句子中是否有“相同的词语”,如果两个句子中出现子相同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句子应该排在一起。其次,是找“关联词”和“代词”,如果能找到关联词、代词,就可根据关联词成对使用、指示代词和指代内容位置靠近的特点,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句子。再次,是找“暗示性词语”,使用了“换句话说”一类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和它意思差不多的句子之后;出现“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与它意思相反、相对的句子之后;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的句子,表示这些句子应该连在一起;出现“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词语的句子,表示总结,通常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语段总体内容,找出总起句,观察选项可知,整个语段是在讲“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所以②是起始句,②后面应该具体讲途径,接着先指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所以②后面是⑥①,然后具体解释怎样研读世界文学,⑤为研读世界文学的具体做法,③中的“尤其”为进一步阐述,所以⑤③在①后面,最后④对这一条路进行总结。正确的排序为:②⑥①⑤③④。
故选D。
【点睛】“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将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填补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的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 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 的密切性、复杂性。
C. 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 费氏“同心圆波纹” 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 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 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 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 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 “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 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答案】7. D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项,“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为了说明“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项,“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赤壁赋》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 属:通“嘱”,嘱咐
B.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C.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落泪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方其破荆州/当其南北分者
C. 顺流而东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举匏樽以相属/作《师说》以贻之
12.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 第二段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然后又写客人悲凉的箫声,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 第三段由写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写赤壁的历史古迹。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D. 所选文段描写波澜起伏,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先是由喜到悲,然后再由悲转喜,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2)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3)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小岛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属:通‘嘱’,嘱咐”错误,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A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对于”的意思。
B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代指曹操;第二个“其”,代词,它,代指地方。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D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的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然后再由悲转喜,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错误,所选文段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所以选文还没有由悲转喜,也还没有 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有吹洞箫的客人。倚:按着。和:应和。(2)此:这。于:被。(3)子:你。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渚之上渔樵”,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侣:与……作伴。友:与……为友。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莲山课件.
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第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 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D.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15.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14. B 15. 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第二次”出现。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这两句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岀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的是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种奔放恣肆的气势,愁绪是沉着的情感,而作为喻体的春水又是飞动的。这两句词风神奇秀丽,是词人在繁华落尽之后展现出来的一派天真。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师者,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周公吐哺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浪淘尽 (7). 古之学者必有师 (8).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哺”“萧萧”“淘”“受”“知”。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禁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
(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
17. 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的描写,请概括其作用。
18. 小说写了一个想用200元钱换“兵”的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作用?
19.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大兵”的形象。
【答案】17. ①再现了环境 恶劣;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为人物活动做铺垫。
18. ①鞭挞那个男人极端自私的品行;②与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大兵”的形象;③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旨。
19. 士兵送出了羊皮军大衣、羊剪绒的帽子、羊剪绒的棉手套、棉袄,换出了冻不透的大头鞋,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表现了他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和“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环境描写,写出天气的极冷,再现了环境的恶劣,引出下文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活动做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结合“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人物的形象。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与大兵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大兵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同时批判这个人的极其自私,进一步深化人性的光辉,鞭挞人性丑陋的一种主旨,从而使得小说内容更为生动,更为别致,进一步推动小说情节的具体发展,由单一的大兵赠送到男人的积极索取,这一具体的情节,使得小说表述的内容更为曲折,从而极其鲜明地显示出小说的波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原文“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可知,士兵送出了羊皮军大衣、羊剪绒的帽子、羊剪绒的棉手套、棉袄,换出了冻不透的大头鞋,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由原文“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可知,大兵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表现了他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请你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太史公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三令五申是无用的,只有自己正直诚实,才会获得认同。是啊,我们只有做好自己不必宣扬就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一个人诚实、正直不用宣传,自然会受人尊重,李将军李广是一个非常受到士兵爱戴与敬重的人,但是他老实巴交,不善言辞,很少用武力来在军中竖立自己的威信。他为什么会受到士兵的敬重?大概是因为他从来都赏罚分明,得了赏赐从来分给自己手下的士兵,从不一个独占,也从不把自己手下土兵的军功为己有。诚实正直如他般,怎么得不到敬重。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的人,会感化自已身边的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匀,自然会敬重他。李广自身正直、诚实,正是他这样的品德,让他手下的士兵被感化而尊他,从而也真正的认同他,愿意为他所用。
一个人做好了要做的事,不用张扬,自然会被人记住。茶水女工杨蓉莲便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只是一个剧组的茶水工,整个香港的电影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她只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而已——一个剧组两百多人,她清楚地记得每人的口味,她掌握了电影的间隙时间,让每一个中途休息的人都能喝上可口的茶水,不管是主演,还是小配角,她都一视同仁。她默默的工作了几十年了,许多人从无名到炮红,她也终被人记住,成龙、吴彦祖等大牌明星都会唤她一声姐。她在多人的提名下获得了“最佳工作人员”奖,她的名字也被为人所铭记。
为何香港乃至大陆有如此多的茶水工,只有杨容莲被人们所铭记?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以轻鄙的态度看待这个给人端茶送水的工作,而只有她是用虔诚而神圣的心态认真对待,尽善尽美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这也让人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他。
一个人自信强大,不必宣扬自然会有人景仰,不仅是人,国家也是如此。封建社会中的中国,帝王自居天朝大国,却被国外人瞧不起。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万众景仰的大国,而中国人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宣扬是无用的,只有自己强大自信,才会为人景仰。
是啊,有时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不必宣扬,便能得到真正认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本题要求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根据材料可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再根据材料举的例子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国正是用诚实、高尚的品德走过这四年,使“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这表明,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不需要去宣传,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立意:
(1)只要做好自己,不必宣扬,自然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2)做好了要做的事,会被人记住,受人尊重
(3)具备诚实、正直的品德,受人尊重,有人景仰
(4)品质优良,不必自卖自夸,自是会受人尊重
素材:
(1)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才。韩愈亦是如此。在他被贬潮州时,为当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他为民除恶,重修旧址,传授书经,着手研究当时贫瘠地区匮乏的问题。他的举动,不必自我宣传,在暗地里到处实地走访,却为人民开垦了荒田,送去富足:攘除了凶害,带来安宁。他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份工作,却将潮州在一年之内治理得风调雨顺。而他的行为,他所带来的改变,也让潮州百姓铭记于心。他们为韩愈修建祠堂,不少大也为了记住他的功德而改姓为“韩”。这样如桃李般的人,不必张扬,自是会获得尊重。
(2)做好自己手头上该做的事,不必去宣传,你的言行举止,你为他人带来的利益自是会被人们看在眼里。品质优良,为人着想,如桃李般为他人送去芳香,吸引的人多了,自是会在树下走出一条小路。而你也会收获掌声与精彩,尊重与爱戴。
(3)只要做好自己,不必宣扬,自然会拥有他人的赞叹,做好了有质量的事,自然会得到认同。黄大发是贺家山一个村中的书记,为了让村民们不再喝浑浊的黄水,他决定带领村民们实干挖水渠,他联系施工队,打头阵,在需要系安全绳下到山隙中时主动请缨。在用十几年身经苦难完成了这项任务后,他将清水送到每家每户,让村民的饮水质量有保证。他的朴实勤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被村民们看在心中,他们明白黄大发与那些有名无实,只会“纸上谈兵”的干部不同,于是在建水渠的过程中都参与帮助、支持他。黄大发也始终遵从“做好自己”的原则,不宣扬,不借此博得他人的“点赞”,便在一行全意中得到了他人的认同,获得“道德模范”的称号。
(4)要做好自己,不必宣扬,自己的优良品质便会吸引他人,得到认同。王争艳是一位社区医生,她每次接待病人都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一五一十按部就班,并坚持开“小处方”,为病人着想,体谅患者;不嫌弃病人身上的脏,毫不犹豫帮他检查身体。她却从不对外宣传自己的道德,只愿兢兢业业、埋头诊断。与她不同的是,某些大医院中的医生对病人态度极差,开天价药,宣扬自己的医术有多么高明。王争艳的默默无闻相比之下当然是更令人折服。后来出现了“王争艳医疗小组”“学习王争艳小分队”,王争艳也得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模仿她……
(5)做好自己,不必宣扬,内在的精神充盈比外在的表面更重要。所谓点赞与评论,终究肤浅于世俗,唯有懂得踏实工作、奋斗幸福的人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品质无形中吸引来的追随者,才是“德不孤,必有邻”,才是由内心发出真正的认同。在生活中,充实自己,埋头实干,不必宣扬,自然能得到真正的认同,自然比那么些浅于物质表面的人更高尚。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我们只有做好自己不必宣扬就能得到真正的认同。举将军李广的例子,论证了一个人诚实、正直不用宣传,自然会受人尊重; 文章又举茶水女工杨蓉莲的例子,论证了一个人做好了要做的事,不用张扬,自然会被人记住;文章接下来由人上升到国家,一个人自信强大,不必宣扬自然会有人景仰,国家也是如此。文章结尾点题: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不必宣扬,便能得到真正认同。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pdf无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pdf无答案),高二下册英语试题,英语期中试题,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