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莲山课件.
2020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十(南通密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处于风必摧之、流必湍之、众必非之的时候。中国人被贬为“东亚病夫”时,看尽了世界的白眼,此时欲 之际,抬头便见红眼,四处射来的 更是家常便饭。一个人在迈向优秀的过程中是要尝遍白眼和红眼的,一个国家的 过程亦是如此。
A. 出人头地 明枪暗箭 兴起
B. 出类拔萃 明争暗斗 兴起
C. 出人头地 明争暗斗 崛起
D. 出类拔萃 明枪暗箭 崛起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 。 。
; 。 , 。人人都能做到“敬”与“诚”,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① 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
② 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
③ 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
④ 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
⑤ 他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⑥ 一个人哪怕一本书都没读过,但如果做到了“敬”与“诚”
A. ①②④③⑥⑤ B. ③①②④⑥⑤ C. ①③②⑥④⑤ D. ③①②⑥④⑤
3.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传统文化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②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③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④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A. ①书法 ②京剧 ③刺绣 ④绘画
B. ①绘画 ②刺绣 ③京剧 ④书法
C. ①京剧 ②书法 ③刺绣 ④绘画
D. ①京剧 ②书法 ③绘画 ④刺绣
4. 阅读下图,关于“垃圾分类”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9年6月5日)
A. 绝大部分民众懂得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只有不到半数的人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B. 清楚各类垃圾具体分类方法的民众不到一半,是有时不能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原因之一。
C. 有少部分民众从未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只是因为他们对垃圾分类知识基本不了解。
D. 从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泷 冈 阡①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②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③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④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五》,有删改)
注:①阡:墓道,泛指坟墓。②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葬日皆由卜筮决定,若吉,方能行事。③俾:使。④剑:挟在腋下,此处可理解为抱着。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吾之始归也 归:出嫁
B. 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废:荒废
C. 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恨:遗憾
D.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顾:看见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父亲爱结交朋友,俸禄微薄,家中常常没有多余的钱财,他说,不要让钱财使他受累。
B. 欧阳修在父亲去世六十年后才写此文,是因为想有所建树的时候,再修文来告慰先父。
C. 父亲常在夜里推求案卷,很想为死囚求得一条生路,却常常因为办不到而叹息。
D. 欧阳修年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自食其力,她相信欧阳修终能成才,家中后继有人。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5分)
(2)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5分)
8. 文中父亲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910题。
江宁夹口二首
王安石①
其一
钟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②。
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其二
日西江口落征帆,却望城楼泪满衫。
从此梦归无别路,破头山③北北山④南。
注:①王安石: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②南楼与北斋:王安石尝读书于此。北斋,指昭文斋。③破头山:在蕲春,是佛家大师说法的道场圣地,这里喻指定林寺。④北山:即钟山,王安石曾居住于此。
9. 赏析“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的表达效果。(5分)
10. 两首诗都是写作者的梦境,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荀子《劝学》)
(4)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屈原《离骚》)
(5) 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6)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7) 千呼万唤始出来 。 (白居易《琵琶行》)
(8) ,勿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 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一个普通人
李 娟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能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便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牧民居无定所,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我们有赊账人签名的账本,无论他们到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债主。
B. 第⑤段写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名字,才放心离去,这主要是为了突出他们非常诚实,信守承诺,极其看重信誉。
C. 第⑥段是过渡段,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
D. “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几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的不好意思、尬尴,也有找到债主的释然。
13. 请简要分析“普通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 请谈谈在塑造“普通人”这一形象时,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起八代之衰
清 石
如果可以穿越回大唐,在那盛世之初,我们可以见到最流行的文章是这样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环卫匝,羽林周。雷鼓八面,龙旗九斿。星戈耀日,霜戟含秋。三公以位,百寮乃入。鸣佩锵锵,高冠岌岌。规矩中,威容翕,无族谈,无错立。若乃山中禅定,树下经行,菩萨之权现,如来之化生,莫不汪洋在列,欢喜充庭。天人俨而同会,龙象寂而无声。”
这是唐初四杰之一杨炯的《盂兰盆赋》中的一段,文中描述了武则天于如意元年(692)将盂兰盆分送佛寺的情形。“三公”以下,百官静默并立,武后临御,举行盛大法会。当时骈文盛行,多数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杨炯文风号称“骨气”“刚健”,这篇文章已是被赞为“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四库全书总目》)的佳品,当时给皇帝上奏疏便是用这样的文体。
而过了几十年之后,最为人传诵的文章变成了这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者是这样: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早已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
这一次文体的改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这次文体改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倡导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而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改革的发起者是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又为欧阳修等宋代散文大家所继承。虽然朝代相隔,他们文章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
这次改革,称为“古文运动”。它起因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外族入侵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当时政治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此时的文人也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处境,寻求改革的处方。晓音先生曾在《从诗人之诗到学者之诗——论韩诗之变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之变》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科举也成为寒士的主要出路,但由于凭门荫勋力而进者猛增,科举取人数量很小,少部分很快升入朝列,而大多数寒士仍被排挤下来,毕生潦倒痛苦,满腹牢骚不平”。韩愈的一位朋友,著名诗人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即使在46岁那一年进士登第,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最终悲惨地死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
晓音先生认为韩愈对古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使散文在说理记事之中还表现出他自己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激情。《进学解》与《送穷文》一样,反话正说,是韩愈“以驳杂不经的游戏之笔,抒发其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最能见韩愈的性情面目”,体现了韩愈在幽默自嘲之外,明道守志的傲骨。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来看,文学的改革跟政治的改革有一定的关系。
B. 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之所以进士及第也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如韩愈。
C. 韩愈在《进学解》与《送穷文》中,反话正说,抒发他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
D. 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先从杨炯与韩柳的文章对比中,引出“唐宋八大家散文”这个话题。
B. 运用引用证法,指出杨炯的《盂兰盆赋》辞章浮华瑰丽、贯穿典籍,有骈文句式的特点。
C. 文章引用我们耳熟能详,也是韩柳最为人传诵的散文,意在论述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
D. “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在文章的结尾既点明了论点,又呼应了题目。
17. 结合文本概括“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哪些值得人们赞誉的地方。(6分)
七、 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
3月22日,杭州连绵了几天的阴雨终于散去,一出门马上感觉到了暖意。茶馆老板庞颖在电话里的声音透着欢欣:“跟我去梅家坞!今天可以‘大采’了。”所谓“大采”,是指大规模的龙井采摘。人人都想尝鲜,尤其是“贵如金”的明前龙井。于是,从春分到谷雨的杭州春天,就沉浸在龙井茶的清香里了。这样的乐趣自明人高濂开始延续:“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与诸多名茶隐逸山林不同,龙井是大隐隐于市,出自西湖周边繁盛的人间烟火之中。杭州人早有排序,传统核心产区依次是“狮”——狮峰、“龙”——龙井、“云”——云栖、“虎”——虎跑、“梅”——梅家坞,五大字号都在西湖周边,最远也不过半个多小时车程。正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所说:“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离开西湖,就只能叫“杭州龙井”,甚至“浙江龙井”了。
(摘编自《龙井茶境:山、水与禅之间》,《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二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茶业经济形势报告)
材料三
西湖龙井的历史可溯至唐代,当时陆羽的《茶经》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至清代,西湖龙井已列于众名茶的前茅。浪漫的西湖素来多传说,相传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被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乃清乾隆游西湖时赐名。“龙井问茶”是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村溯溪而上,山坡遍植龙井茶树,游人可采茶学茶。除茶园之外,村内还有老龙井、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龙井寺等景点。山涧溪流,遍散茶意。
(摘编自《何处踏青问茶》,《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四
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与审美,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一百一十多年前,日本思想家冈仓天心在他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的《茶书》中提出,游牧民族的入侵结束了宋朝文化的繁荣,风靡一时的饮茶文化即在中国戛然而止,反而在引入地日本发扬光大,诞生了茶道。这似乎已经被接受为史实,但从文化意义上去深究,并不全然如此。
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摘编自《自由自在中国茶》,《三联生活周刊》)
18. 下列对“西湖龙井”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大隐隐于市的西湖龙井不同于诸多隐逸山林的名茶,它出自人间烟火繁盛的西湖周边。
B. “贵如金”的明前龙井,人人都想尝鲜,采茶时间应该是春分到清明前的晴日。
C. 明前龙井虽然每年都保持最大量的采摘,但由于种植范围小,需求大,因而价格高。
D. 西湖龙井有核心产区,即“狮龙云虎梅”五区,这五大产区的龙井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
19.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高濂的“沉酣新茗一月”中可以看出饮茶之乐趣,也可以看出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只有一个月。
B. 从中国分茶类出口的图表可以看出,绿茶均价最低而出口量最大,普洱茶均价最高而出口量最小。
C. 陆羽的《茶经》中关于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可以证明西湖龙井最晚出现在唐代。
D. “龙井问茶”等新西湖十景让人们切身体验西湖龙井的生产过程,流连遍散茶意的山涧溪流。
20. 中国茶的自由自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八、 作文(7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考试有很多种,既有高考、中考这样的学业考试,也有生活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如何在考试中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考试的参与者。考场设在医院,也设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家庭。考试中,很多人交出了满分的答卷,有些人也许可以勉强及格,也有少数人只能得零分甚至负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面对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十(南通密卷)参考答案
1. D(3分) 解析: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出人头地: 比喻超出一般人,在众人之上。 明枪暗箭:比喻种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伤害。 明争暗斗: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兴起: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崛起:相对高起或突起,有“后发制胜”之意。
2. B(3分) 解析: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保持其“某种天性”, ③承接第一句论述如何学习传统文化;①以做人为例,论述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敬”与“诚”;②④依次解释“敬”“诚”;⑥⑤构成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论述“敬”和“诚”对做人的重要性。
3. C(3分) 解析:①由“念白”“唱腔”可知诗句说的是京剧。②由“兰亭”可知诗句说的是书法。③由“玉指”“金针”可知诗句说的是刺绣。④由“挥彩笔”“驱山走海”可知诗句说的是绘画。
4. C(3分) 解析:因果分析不全面,基本不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是少部分民众从未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一个原因,这一点从“认知”和“实践”中有关数据统计的不对等也可以看出,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5. B(3分) 解析:废:停下,不再继续。
6. D(3分) 解析:从“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可知,母亲不知道欧阳修将来能否成才。
7. (1) 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瓦盖房子、一亩地耕种,来护佑你的生活。 (“以”“庇”“之”各1分,句意2分)
(2)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人,重要的是仁爱之心。(“养”“要”“博”各1分,句意2分)
8. ① 轻财重义;② 勤于政务(为官清廉);③ 孝敬长辈;④ 宅心仁厚。(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共4分)
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欧阳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瓦盖房子、一亩地耕种,来护佑你的生活。我依靠什么能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们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会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厚,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也没有不如此的。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人,重要的是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于是我排列我家世代的谱系,详细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下先父崇国公的遗训、太夫人的教育以及之所以对我有所期待的原因,都写在阡表上,好使大家知道我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适逢其时才能得到高位,有幸保全大的原则,没有辱及先祖,都是由于上述原因。
9. ① 运用虚写的手法,以景结情;(2分)② 写出了澎湃春潮,皎皎素月,清幽奇丽的意境;(1分)③梦随潮水回秦淮,表达了作者对江宁的思念之情。(2分)(大意对即可)
10. ① 前诗写昨夜之梦,后诗写将来之梦。(2分)② 前诗写一夜之梦,后诗写一生归宿之梦。(2分)③ 前诗表达思乡之情,重在思念;后诗表达念佛归隐之心,略带忧郁。(2分)(大意对即可)
11. (1) 寄蜉蝣于天地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又重之以修能 (5) 官盛则近谀 (6) 舞殿冷袖 (7) 犹抱琵琶半遮面 (8) 宜未雨而绸缪(8分)
12. A(3分) 解析: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13. ① 从“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可以看出“普通人”是一个相貌寻常的牧民。② 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立刻就承认了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写的,可以看出“普通人”的坦诚、直率。③ 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可以看出“普通人”的真诚,负责任。④ 虽然很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可以看出“普通人”的高度自觉和信守承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4. ① 欲扬先抑。通过我们态度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我妈”的评价,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普通人”。② 正面衬托。通过写喀吾图的牧民都有信仰,都不会赖账,来正面衬托“普通人”。③ 细节描写。通过“普通人”看到我们的账本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塑造其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
15. B(3分)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
16. C(3分) 解析:“意在论述东汉以来的浮华 文风”错,意在论述这一次文体改变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
17. ①发起古文运动,文以载道,重振文风;②幽默风趣,敢说真话,明道守志,流露真性情;③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每点2分,6分)
18. C(3分) 解析:“最大量的采摘”于文无据,原文说“大采”,是指大规模的龙井采摘,未必是“最大量的采摘”。
19. A(3分) 解析:“可以看出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只有一个月”错,结合前文,这句诗是说高濂在西湖龙井采摘后要在山上喝一个月的西湖龙井。
20. ① 中国茶种类繁多。中国茶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② 中国人喝茶的方式多。中国主流饮茶的方式不断演变,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一套自己喝茶的方法,每一套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饮茶方式自由自在。③ 中国茶崇尚道法自然。中国饮茶没有苛刻、繁杂的程式,饮茶本身是自由自在的。(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21. 参考立意:①面对考试,需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②面对考试,越充分准备,苦练内功,越不怕大考;③面对考试,沉着应变,理性应对,才能赢得胜利;④面对考试,铺陈同舟共济的底气,凝聚鼎力担当的精神,让考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契机;⑤面对考试,正确评估自己,努力提升自己;⑥面对考试,要心怀敬畏。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