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穷人》【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

2021年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在学院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文稿

2021年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在学院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文稿2011年毕业后我带着满腔热血,怀揣着尽忠报国的热忱考入学校。当时学校环境很一般,陈旧的办公室,几个木柜,几张课桌在一间在教室里呈弧形摆放,×院长指着一张摆放有老式电脑的课桌告诉,“

心灵之歌《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这几篇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穷人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他出身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介: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意思是: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 这句诗的意思是: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诗描写了青草与古老道路相互映衬。)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中心思想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王勃李白乘舟将欲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桃花潭水深千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初读诗歌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理解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诗前两行写送别的时间、地点,表面写景实写别情,后两行直接表达临行时依依惜别之情。小结全诗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拓展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作者简介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和孟浩然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我的好朋友和我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阳春三月他东下去往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烟花美景将一路伴随友人直到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孤帆远远地消逝在水天尽头惟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只看见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鉴赏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诗词鉴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诗词鉴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诗词鉴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