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1~12课。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迄今为止,在殷墟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其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的上至“国之大事”的祭祀战争,下至风雨的有无、出入的吉凶等,商王无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这表明商代

A. 王权受到神权制约    B.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C. 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D.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之大事”“无不求知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结果行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了商代神权政治的色彩十分浓厚,C项正确。材料无关神权对王权的“制约”,仅凭借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的行政效率十分的低下,也无从得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结论,AB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2.秦朝之前,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上,实行的是一种分权模式,是“用利益换忠诚的政治举措”。这种分权模式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之前国家管理地方实行“分权”,以“利益”换“忠诚”的政治举措,指的是给予地方相当自主权的分封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原始民主政治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中传递的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等相关的信息,ABC三项错误。

3.秦代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属员。据文献记载:“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二千石以下至黑绶(司隶、司直均为丞相的属官)。”据此可推知,秦代

A. 皇帝集权受到威胁    B. 御史大夫制约相权

C.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D. 官僚机构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代御史大夫的属员御史中丞的职责是监督司隶、司直等丞相的属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同理推断出秦代以御史大夫制约相权的结论,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两两对应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及其属官们的监督权限,不能得出皇帝受威胁,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是表面现象,不用推理,材料和官僚机构间的等级秩序无关,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公元前221年以前,秦国通过“斩一首者爵一级,斩二首者爵二级”的办法授予爵位;而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秦时爵位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    B. 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C. 适应统一战争的形势    D.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材料中显示之后国家授爵标准由过去的统计斩杀敌人首级数量,改变为成功促成人口迁徙的数量,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之前的实现统一到之后的巩固统一,A项符合题意。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朝已经实现了统一,宗法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三者都不是授爵依据变化的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5.唐代开元年间,时人王冷然说:“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这反映了唐代

A. 科举制的公平性受到制约    B. 形成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

C. 官僚队伍主要由士族构成    D. 平民取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 人对科举制的分析,科举录取往往通过“亲”、“权”、“贿”、“交”等渠道,材料中体现了科举制受到财权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公平性有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唐代崇尚学习”的风气,无关士族在官僚队伍中的比重,这一情况明显不利于平民进入仕途,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宋史・职官志二》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据此可知,宋代

A. 三司使地位与中书门下相同

B. 三司使的官职承袭于五代

C. 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立三司使,为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宋朝设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权力,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错误。

7.一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强化、越来越走向专制的历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皇帝从董事长逐新转为集董事长与总经理于一身的历史,皇帝“集董事长与总经理于一身”开始于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亲自统率六部开始,皇帝就从董事长转变为集董事长和总经理于一身的局面,C项正确。汉武帝、宋太祖时期有丞相制度及其统率中央官僚管理国家的制度,皇帝并不亲自处理全部政务,只相当于董事长,AB两项不符合题意;清代雍正帝时期,“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皇权专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D项不符合题意。

8.清代,一些高级官员的选任,都要由军机处开列名单,一般临时性差遣官也由军机处缮单呈递,军机处呈递之名次先后,资历考语的述评,对皇帝有很大影响。这表明军机处

A. 负责官吏考核    B. 削弱了科举的功能

C. 能够制约皇权    D. 充当了决策的顾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军机处开列选用高级官员、临时性差遣官的名单、资历考语的评述,影响皇帝决策,表明其充当了决策顾问,D项符合题目意图。军机处的职责不是官员考核、材料所说不会削弱科举制的选官功能,军机处是为服务专制皇权设立的, ABC 三项错误。

9.在古希腊,始终未出现像罗马法那样适用于整个希腊世界的统一的法律制度,各邦法律在内容形式上差异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希腊

A. “小国寡民”的状态    B. 农业经济比较发达

C. 奴隶制的广泛存在    D. 各城邦政体存在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众多城邦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相对独立自治,所以其法律始终没有出现适用于整个希腊世界的统一的法律制度,A项符合题意。多山地岛屿的希腊农业经济并不发达,奴隶制的广泛存在,是古代希腊、罗马的相同点,城邦体制存在差异,不是造成各邦法律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10.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组织,这种组织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经常居住的地区;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克利斯提尼的这一举措

A.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B. 推动了雅典民主进程

C. 扩大了雅典公民范围    D. 依据财产来划分地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克利斯提尼打破血缘部落,建立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全新社会组织,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推动了民主进程,B项正确;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代替部落组织与扩大公民范围无关,AC两项错误。材料中克利斯提尼改革是依据地域划分行政区不是依据财产来划分地域,D项错误。

11.有学者说,古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应该根据法律而生活”,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政行事都需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无法超越。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充分发扬了民主    B. 影响了后世立法

C. 蕴含近代法治观    D. 取消了贵族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包括皇帝在内“执政行事”都要“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反映了古代罗马政治文明中已经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近代法治观念,C项符合题意;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说明其充分发扬了“民主”,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也不会破坏贵族特权,ABD三项错误。

12.在罗马婚姻法中,婚姻成立的方式之一是祭祀婚(共食婚),结婚时,男女双方各找十名证人,在丘比特神面前,念通一定的套话,然后共食用以祭神的麦饼,由此表示双方有共同生活的意思,婚姻遂受到法律保护。这折射出罗马法

A. 缺乏对女性的尊重

B. 注重对祖先的崇拜

C.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丘比特神面前,念通一定的套话,然后共食用以祭神的麦饼,由此表示双方有共同生活的意思”可知,罗马法重视形式,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祖先的崇拜,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丘比特神面前,念通一定的套话,然后共食用以祭神的麦饼,由此表示双方有共同生活的意思”,联系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3.《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这说明英国

A. 实现了议会和国王的和谐    B. 议会掌握行政权力

C. 国王财政大权受到限制    D. 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征收”金钱的时间、方式和理由等都要经过议会准许,体现了国王财政权受到了议会的限制,C项符合题意;议会对王权的限制不能说明从此实现了“议会和国王的和谐”,方案体现了议会通过立法限制国王权力而不是议会直接掌握行政权,这一规定不能改变“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期前后形成的”结论,ABD三项错误。

14.观察下边的英国政治运行图。由如图可知,英国

 

A. 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B. 国王“统而不治”

C. 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国家实权由上院掌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政治运行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职责是任命贵族组成“上院”,“形式上任命”内阁首相及成员,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议会而非内阁,议会中掌握实权的是下院而不是上院,ACD三项错误。

15.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说:“十三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溃;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对材料的理解比较贴切的是

A  华盛顿建议制定宪法以加强中央集权

B. 说明当时联邦的中央政府权力小

C. 此信旨在阐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重要性

D. 当时美国仍是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华盛顿在信中反对十三州争夺,主张通过一部宪法,以 “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导致国家的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希望通过制定宪法加强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使劲拽邦联的脑袋”的现象存在可知当时还没有实行联邦制,没有出台1787年宪法,但“十三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的现象说明美国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CD三项错误。

1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在成为法律前须送交总统,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了美国

A. 总统干涉国会立法    B. 国会有司法权

C. 总统拥有立法权力    D. 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议案须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体现的是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制衡原则,D项正确;美国宪法赋予的是总统的行政权,其无权干涉国会立法,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归法院,三权分立,ABC均三项不符合美国宪法,与材料不符,是错误的。

17.马克思曾说过:“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法官,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马克思这一论述最适用于

A. 古代中国    B. 近代美国    C. 近代英国    D. 近代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近代德国,符合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关充当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的说法,D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国家机关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则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自下而上进行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8.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在与联邦议会讨论是否颁布《社会保障法》时说明理由:国家应当比以前更关心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使这些阶级重新认识到国家不是专门设计用来保护上层阶级社会的机构,而是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反映出

A. 统一后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国家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C. 德国君主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 德国实现了国家高度民主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皇威廉一世就是否颁布《社会保障法》与联邦议会讨论等,体现了统一后的德国,皇帝与联邦议会共同享有立法权,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正确;只凭一个说法不能改变当时德国国家机器代表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利益的本质,皇帝与议会讨论立法不能说明君主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事实上当时德国的政治生活中专制远远胜过民主的力量,BCD三项错误。

19.《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上奏:“查英吉利、米利坚、弗兰西各国,一律议定条约,咸思恪守,不致别生枝节……从此夷务渐次完竣,足以稍纾宸廑。”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在外交中居于主导地位    B. 清政府对世界形势估计不足

C. 列强较满足已获的侵华权益    D. 中国主动融于世界潮流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耆英认为各国恪守条约,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会与中国相安无事的观点,

湖北长阳县一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湖北长阳县一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没有认清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迫切扩大国际市场的世界形势,B项正确;英法美等与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在外交处于屈辱和被动地位,列强不会只满足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的侵略权益,当时中国是被动进入世界潮流中的,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20.根据《辛丑条约》第七款的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应允诸国分应自主,长留兵队分保使馆。”据此可知,该条款

A.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B. 标志着清政府彻底走向反动

C. 使中国彻底丧失领事裁判权    D. 方便了西方列强控制清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辛丑条约》专门规定,划定“各使馆境界”供各国住用、管理、驻军,不准中国人居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方便了西方列强控制清政府,D项符合题意;“使馆界”的相关规定与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无关,没有体现清政府“彻底”的反动,也不是领事裁判权的“彻底”丧失,ABC三项错误。

21.李大钊说:“鸦片战争后,英之势力,长驱直入,打进中国来,南方以经济压迫最烈,于是失业人数加多,社会上顿起不安之现象,此不安之现象,终成太平天国。”这一论述旨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A. 兴起于中国的东南沿海    B. 将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

C. 是内外因素综合的产物    D. 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列强 侵略导致南方经济破败,失业人数众多,社会矛盾尖锐,最终促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可知其强调的是C项符合题意。材料的阻止,意在强调,正是因为内忧外患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促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项符合题意。材料里没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东南沿海的原因,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清政府,不是外国侵略者,材料中不是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1863年,曾国藩在上奏给同治帝的奏折中说:“安徽用兵十年,蹂躏不堪,人人视为畏途。通省实缺人员,仅有知府二人,州县二人。即候补者,亦属寥寥。每出一缺,遴委乏员。”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B. 清朝官员十分畏惧外国侵略

C.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D. 民族危机促使清朝变革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到“1863年”,经过十年战争,安徽人人恐惧当兵做官,军队和官员严重不足,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当时中外暂时“和好”,材料没有体现出畏惧外国侵略者,和列强深入中国内地、民族危机等无关,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清政府曾按月提供北洋海军各舰“行船公费银”数百两,用于保养船械,但管带常以职权之便侵吞此款,“应换不换,应油不油,故其船身各件易坏,而后膛炮机亦至生锈”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清政府财政支出困难    B. 封建专制制度 腐朽

C. 舰船保养维护费用高    D. 北洋舰队思想的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管带以职权之便侵吞政府发放的用于保养军舰的“行船公费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B选项正确,材料不支持财政支出困难,无法体现维修费用很高,也不支持北洋舰队思想落后的结论,ACD三项不符合题目意图。

24.如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

 

A. 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B. 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四亿五千万人”“一人一两,以示惩罚”相对应,要求中国赔款4.5亿两的条约是《辛丑条约》,与之相关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之后通过《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代理人,D选项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没有割占中国领土的条款,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始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京条约》的内容,ABC 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答案】(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主要特点: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

(2)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分封了同姓子弟为王;诸侯国都有较大自主权。

异: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汉初分封的对象刘姓皇族子弟,当时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西周的分封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到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汉初封国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 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共同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君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等。

(2)同:根据材料一中“贵族之分权”,材料二中“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在目的、对象和权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异:根据材料二中“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的对象、作用、后果等方面,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的主要不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平民斗争的推动下,雅典发生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使雅典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到伯利克里时,“人民力量壮大,更多地把政府的一切掌提在自己手里”。

——摘编自陈唯声《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一个雅典公民是不会因为照顾自己的家务而忽视国家的,即使是那些忙于业务的人也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观念。”伯利克里时实行了公职津贴制。“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居民人数约40万人,而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只有4.2万人,只占全体居民总数的1/10左右。“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是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个公民手中。”因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虽然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具有创新的,但在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则被全盘抛弃了”。

——摘编自于江《雅典民主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伯利克里时期的哪些政治机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简述这些政治机构的职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答案】(1)政治机构: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议事会。职能: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

(2)特点:直接民主;民主主体狭隘。实质:只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民主政治是奴隶主专政的手段。

【解析】

【详解】(1)政治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机构有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议事会。职能:结合所学可知,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

(2)特点:根据“公民大会”得出直接民主;根据“雅典全部居民人数约40万人,而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只有4.2万人,只占全体居民总数的1/10左右”得出民主主体狭隘。实质: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细节: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 条件下解散众议院。

历史现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权力较大。

评述:由于法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封建专制思想浓厚,加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内各派政治力量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在国民议会制宪过程中,各派通过激烈的斗争,最终保皇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导致法国总统权力较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虽然规定总统具有较大权力,但是共和制的确立,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妄图复辟帝制的道路,维护了法国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细节,比如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将其归纳为一个现象,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总统较大权力”,然后根据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力量对比、制宪的漫长斗争和之后民主共和道路和艰难曲折等展开论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当时英国议会曾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内务大臣罗素向议会发言,说明英国开战的目的是:“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英、美的有些历史书则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对中国的这次战争也会发生。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虽然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但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明火执仗,趁火打劫之后,又以“友人”“恩人”的面目,终于达到了彻底瓜分中国的目的。

——摘编自张传杰《帝国主义列强与(马关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人罗素所说的“恐吓与暴力”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以相关史实说明其提出的英国开战的目的是否符合事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后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答案】(1)历史事件: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其提出的正常经商不符合事实。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自主权。

(2)事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不同: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840年2月”,“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罗素所说的历史事件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说明: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战的理由,即“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不符合事实,接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开战的根本原因、直接目的和战争结束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侵华权益及其本质等,加以说明。

(2)事例:根据材料二“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有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方式: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一中“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材料二中“ 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改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答案),高三下历史期中考试,河北,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