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四校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西省吉安市四校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之江教育评价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威廉二世的意图是
A. 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B. 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
C. 公开挑战英国的商业地位 D. 促进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这体现了威廉二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 意图,故B正确;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威廉二世的真实意图,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公开挑战英国的殖民地位,不是商业地位,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德国称霸世界的意图,和“世界工厂”无关,故D错误。
2.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争端的祸根。”该“联盟体系”的形成
①直接导致欧洲局势紧张 ②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③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④推动国联的建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争端的祸根”中的“联盟体系”指的是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导致欧洲局势紧张,故①正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②错误;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加快了战争的爆发,故③正确;国联是一战的产物,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火力、越野、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这种新式武器最早出现在如图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火力、越野、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指的是一战期间出现的坦克。这种新式武器最早被英军使用在索姆河战役中。图中①是索姆河,②是塞纳河,③是马恩河地区,④是凡尔登,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
4.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其评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遭到参议院拒批
B. 美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C. “十四点宣言”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D. 列强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陈独秀由之前肯定威尔逊到现在否定威尔逊,是因为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故D正确;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遭到参议院拒批不是陈独秀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故A错误;美国没有签署《凡尔赛和约》,故B错误;“十四点宣言”目的是为战后美国称霸创造条件,故C错误。
5.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A. 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B.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 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D. 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是二战后不是一战后;B项正确,一战后美国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有利于美国领导世界;C项错误,国联是被美英法等共同主宰,不利于领导世界;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美国。
6.1929—1933年,德国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15万达到100万,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这表明纳粹党
A. 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 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C. 得到下层群众支持
D. 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专政。材料“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15万达到100万,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反映了德国下层群众支持纳粹党,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故A排除;纳粹党并不代表工人阶级利益,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复仇情绪,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下层群众支持纳粹党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
A. 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 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
D. 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个人那句材料可知,苏联有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战即将爆发的结论,故排除B。两大阵营的对抗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8.丘吉尔曾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由此推测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 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 D. 国联未能制裁纳粹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可以推测出,丘吉尔演讲针对的事件是英法操纵的《慕尼黑协定》,这是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最后英法吞下了恶果。由此可知,B正确;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国联未能制裁纳粹不符合“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故ACD错误。
9.如图为二战期间波兰的形势图,对图中①这条界线的形成有关联的是
A. 《布列斯特和约》 B. 《凡尔赛和约》
C. 《圣日耳曼条约》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其中图中的①是苏联和波兰的边界,故D正确;《布列斯特和约》是在一战期间,故A错误;《凡尔赛和约》和 《圣日耳曼条约》是在一战结束后,故BC错误。
10.1941年9月,苏联情报局获得一份关键情报:日本军部内部正为缺少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而犯愁,向东南亚方向进攻…以便得到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远东地区是安全的。据此推测这份情报内容直接影响的战役是
A. 莫斯科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中途岛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联情报局判断,日本近期不会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这就为1941年9月开始的莫斯科保卫战解除了后顾之忧,故A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于1942年7月,故B错误;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于1943年7月,故C错误;中途岛战役是在1942年6月,是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战役,故D错误。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 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C. 一张美军与苏军在德国易北河胜利会师的照片
D. 一份“1940—1944年受援国及受援物资”的清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体现了苏美英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故A正确;《开罗宣言》、易北河会师和“1940—1944年受援国及受援物资”的清单体现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合作,故BCD错误。
12.二战中,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展开了众多海岛大战。在某一战役中,美日双方为了争夺制海权,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血战。日军饱受了饥饿、疟疾、鳄鱼、盟军火力的痛苦,因此将其称为“死亡之岛”、“饥饿之岛”。观察如图,选出这场战役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被日军视为“死亡之岛”、“饥饿之岛”的是瓜岛,即图中的②,故B正确;①是中途岛,③是关岛,④是菲律宾,故ACD错误。
13.秦朝平定岭南后,将其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其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象郡。如此调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B.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开拓疆土的需要 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岭南以南桂阳县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划归象郡,这一举措打破了岭南的自然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拓疆土都不是主要原因,故ABC错误。
14.秦始皇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领土疆域 ②文字书法 ③政治制度 ④经济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体现了秦朝的疆域辽阔,“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体现出郡县制,作为石刻又体现了秦朝的文字书法,故①②③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政策,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5.“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 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D.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太宗的“这种作风”是“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最能体现这种作风,故B正确;“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指的是选官制度,和题意无关,故A错误;“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指的是重文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对宗教一体扶植”指的是宗教制度,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6.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材料反映出唐朝
A.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 完善科举制并提升了官员素质
C. 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D. 科举考试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和高级官员越来越多,这说明唐朝官员素质越来越高,这反映了科举制的完善,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说科举制推动官员素质的提升,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科举制强化了皇权专制,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唐朝除了科举考试,还有其他做官途径,故D错误。
17.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是清朝园林式皇宫。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据此推断,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
A. 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 B. 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C. 增强长城对外防御功能 D.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避暑山庄“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由此可知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团结蒙藏上层人物,从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故A错误;清代不可能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故B错误;材料和长城无关,故C错误。
1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体现康熙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是
A. 文成公主进藏
B. 设宣政院
C. 册封活佛
D. 设立木兰围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康熙帝册封活佛,强化对西藏地区 统治,故C正确;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进藏,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排除B;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苑,地处内蒙古草原,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康熙帝对西藏地区管理”,根据时间和地点,并联系康熙帝的事迹分析解答。
19.“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可见孔子对这种理想人格的重视。下列符合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特征的是
A. 超越功利,逍遥自得 B.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C. 合乎礼数,合乎忠信 D. 实际功利,刻苦俭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君子”要求是君子易事而不易说、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以及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等等,故B正确;道家主张超越功利,逍遥自得,故A错误;合乎礼数,合乎忠信是成人的标准,不是君子的标准,故C错误;实际功利,刻苦俭朴是墨家的主张,故D错误。
20.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明确地提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这反映出他坚持
A. 人生的终极在于觉醒 B. 吾爱吾师吾爱真理
C. 中庸之道是人生境界 D. 物质受形式的支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务,而非理念,精神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因此他虽然尊重老师,但是更加尊重真理,故B项符合题意;人生的终极在于觉醒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A错误;中庸之道是人生境界、物质受形式的支配都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
21.英国历史学家艾诗立写过两部克伦威尔的传记,第一部名为《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将克伦威尔说得几乎一无是处;20年后他出版的第二部名为《克伦威尔之伟大》,之前那个专横独断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作者承认自己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性
B. 艾诗立的两部传记评价相互矛盾不足为信
C. 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人物活动史实的选择
D. 历史人物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时代背景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艾诗立第一部克伦威尔的传记,将克伦威尔说得几乎一无是处;20年后的第二部克伦威尔传记,则把克伦威尔描写成了民族英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艾诗立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受到了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故D正确;A项说法错误,历史人物评价有客观性,故错误;艾诗立的两部传记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人物活动史实的选择,故C错误。
22.如图是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于1851年创作的一副油画,第一次展出便超五万人参观赞誉了这幅油画,甚至被人天价竞拍,几经易手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油画描绘的军事战役是
A. 奥斯特里茨战役 B. 特伦顿战役
C. 约克镇战役 D. 纳西比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 国旗、华盛顿、以及河流体现的是乔治·华盛顿强渡德拉瓦河至特伦顿,随后爆发了特伦顿战役,故B正确;奥斯特里茨战役指的是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对俄奥联军的战役,故A错误;约克镇战役是乔治·华盛顿率领的美军和法军联手围攻困守约克镇的英军的战役,和图片无关,故C错误;纳西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与王军在纳西比附近展开决战,故D错误。
23.雨果曾评论拿破仑:“失败反把拿破仑变得更崇高了,他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但他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下列拿破仑的事迹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B. 建立法兰西银行
C. 发动雾月政变 D. 远征俄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失败反把拿破仑变得更崇高了,他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但他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体现的是拿破仑的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建立法兰西银行、发动雾月政变都是拿破仑的功绩,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远征俄国是拿破仑的失误,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4.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从不拒绝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以下孙中山的思想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③“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④“中国现在福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是1925年孙中山遗嘱中的话,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提出于1894年,“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提出于1918年,“中国现在福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提出于1924年。由此可知,②③④①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二、材料阅读
25.一战后亚洲为争取独立,涌现出不同道路的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以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摘编自《总理全集》
材料二 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而且去翻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史也会了解,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如果把甘地和孙中山处理“反帝”这件事的方式互换一下,后果可想而知。
——《世间几人如甘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革命理论与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独特方式”。列举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史实。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人不同的原因。
【答案】(1)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亚洲人民共同反抗殖民侵略。理论:新三民主义。活动:国民大革命
(2)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表现: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运动;绝食;抵制英货等。
(3)不同:孙中山:采用革命手段;甘地:采用非暴力方式。原因: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印度社会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信息“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得出:武力反对帝国主义;由材料一信息“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得出:呼吁亚洲人民共同反抗殖民侵略。“革命理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新三民主义。“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国民大革命
(2)“独特方式”,依据材料二信息“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体史实”,依据所学知识从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运动、绝食、抵制英货等方面回答。
(3)“不同”,由材料一信息“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和材料二信息“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得出:孙中山主张采用革命手段,而甘地主张采用非暴力方式。“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得出:民族矛盾不太尖锐;由“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得出: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得出:印度社会落后;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等角度补充。
26.战争告诫人类: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和平才能持久。
材料一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二战初期“假的战争”含义及对欧洲战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提供援助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发生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叙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1)含义:英法军队在西线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作战。(宣而不战)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进攻西北欧;给欧洲小国带来空前灾难;使英法等国引火烧身并付出沉重代价。(法国沦陷、英国遭遇不列颠空袭战)
(2)史实①1939年11月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②1941年3月的《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3)A.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 纽芬兰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
B.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C.1942年元旦,26国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意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1)“含义”,根据材料一信息“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得出:英法军队在西线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作战,即宣而不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给欧洲小国带来空前灾难、英法等国引火烧身并付出沉重代价等方面思考。
(2)“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1939年11月出台《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购买美国武器、1941年3月出台《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等方面回答。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点指的是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B点指的是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C点是1942年元旦,26国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等角度分析。
27.法典,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
材料一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有君主,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
——(苏)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
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理解拿破仑的“平等”,并概括《拿破仑法典》制定过程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写出法典颁布的时间,概述材料二体现的法律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拿破仑法典》。
【答案】(1)理解:平等是法律上同样的公民权,用法典确保公民的平等权。
特点:个人意志明显;专断独裁。
(2)时间:1804年法律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精神。
(3)评价: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解析】
【详解】(1)“理解”,根据材料一“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得出:平等是法律上同样的公民权,用法典确保公民的平等权。“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概括得出:个人意志明显、专断独裁等。
(2)“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颁布于1804年。“法律精神”,依据材料二信息“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由“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得出:契约精神。
(3)“评价”,依据材料三信息“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 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成果、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到整个世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等角度分析。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