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
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 局限
D. 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故排除A,选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孟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说到道家思想的内涵,排除D。
2.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君主专制 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不应走低,排除B;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增高的,排除C;我国传统科技的最高峰是宋元时期,之后是逐渐走低,排除D;儒学创始于春秋,图片中秦汉和宋明时期曾出现两次高峰,对应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故选A。
点睛:本题以曲线的形式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走向。判断时,既要熟悉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趋势,又要参照的各自发展的重要节点。
3.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B.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B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C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不能体现道家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D项错误。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影响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对柳宗元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的影响,可以看出,历史评价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受当时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故C正确;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肯定受到明朝社会现实的影响,无法体现受到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A;以政治成败决定文学成就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法,也和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评价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柳宗元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明朝则忽视了其思想成就的评价,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在南宋时期有一位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其首先提出的观点的是
A.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
B.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出自宋代杨时《论学篇》,意思是:人有了私欲就会变得不刚正,而刚正的人是不会向私欲屈服的,杨时是北宋时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是二程的观点,二程为北宋时期人物,排除;D出自南宋思想家朱熹的《朱子语类》,意思是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期有一位理学的集大成者”,联系所学朱熹的思想分析解答。
6.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
7.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 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够充分
C.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 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所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够充分是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不够壮大,而不是由于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故排除A项,故选B项;启蒙思想的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公民意识,反对专制集权体制,所以民众的公民意识和专制集权体制不是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先天不足”的表现,故排除C、D项。
【点睛】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所以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和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等内容。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充分没有给这一时期的思想提供持续的基础和动力。
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关键信息: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A项“否认”的说法错误;由四大发明在欧洲与中国的“生气勃勃”与“停滞在胚胎状态”的反差对比可知,B项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西方科学技术更神奇”说法错误;D项“保护作用”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即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演变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10.下表是关于唐代著名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来源的不同说法:
第一种 《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 《唐会要》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改编。
第三种 《唐书》等载:此曲前部分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创作而成。
这反映出
A. 综合多种说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唐代著名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来源 三种不同说法,表明对同一历史事实,即宫廷乐曲《霓裳羽衣曲》,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故C正确;AB表述太绝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未必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错误。
11.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的这一思想继承了
A.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B. 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C. 汉赋的慷慨激昂、文采华丽 D. 魏晋文学的抑郁隐逸
【答案】A
【解析】
白居易的诗体现出下层民众生活,“讽刺之道,社会生活”“泄导人情”说明是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故A正确;B属于浪漫主义,与题干信息不符;C属于大一统时代文学特色,属于浪漫主义。D属于反传统的思想。
点睛: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汉赋和唐诗
B. 风俗画和文人画
C. 话本和小说
D. 元曲和傩戏
【答案】B
【解析】
风俗画属于世俗化文化,文人画属于高雅文化,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赋和唐诗出现在宋元以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而话本和小说、元曲和傩戏均属于世俗化文化,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相继以失败告终,国人同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文化领域中,学校与科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明和要求富国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文化领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
C. 外国列强侵略加深
D. 清政府守旧势力的不断反扑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导致人们对西方的经济模式,充满希望,所以才会日益高涨,故选A;BCD是重要原因,但从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不断发展,故排除。
1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不符合“甲午以后”,排除A;19世纪晚期,守旧党即保守派,以清政府内部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B;中立党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从上而下的改革,君主立宪,兴民权,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根据材料中“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保国、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口号,故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根据“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事暴力革命(“作乱”)推翻清政府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其代表人物应为孙中山,故选D。
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重点是器物、制度或文化,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学东渐的过程,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天朝儒学道统、国粹论与中体西用论的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的最终形成,并不是回归传统儒学,故D错误。故选C。
16.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A.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和机械工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自身统治,故C正确。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的说法比较片面,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错误。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关注西方,学习西方,故B错误。本项与所学知识相悖,先进技术也有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是有益的,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17.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A. 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B. 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 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D. 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他们代表激进力量;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可知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所以C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8.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主要体现了
A. 近代救国道路曲折探索 B.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 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 D. 近代政界政客投机钻营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梁启超为了达到救国的目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其见解和行为也有所变化,即“维新——保皇——君主立宪制——护法——民主共和”,体现了梁启超对近代救国道路的曲折探索,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思想的进步,而不是投机钻营,故D项说法错误。
19.1919年,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必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必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李大钊在与胡适先生的辩论时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拿它来做工具,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
A. 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倾向
B. 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
C. 尚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 只适合解决具体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争论中李大钊要“拿它(马克思主义)来做工具,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说明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B项正确。要改造中国社会的观点不存在和实践脱节问题,A项错误,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李大钊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不符。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
20.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关键材料信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结合题干的时间“1924年”、人物“孙中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1.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B. 共产国际阻碍中国革命
C. 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存在偏差
D. 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红旗》杂志有文章批评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原理,反映出党和红军中有些人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可知是中共中央的意见,与共产国际无关,故B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符合国情的正确观点,中国已经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
22.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正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毛泽东1928年10月在井冈山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属于国共对峙时期。故A错误;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错误;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D错误。
23.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评价的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D
【解析】
《论十大关系》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D;A是井冈山时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著作,排除A;B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C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排除。
24.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指的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正确。1978年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A。B项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C项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25.下列四张纪念邮票均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 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提出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的关键词是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故D正确;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提出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AB;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1982年召开中共十二大,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历史上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有识之士都能根据时势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来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材料二 “我中国标本宜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也耶。亟宜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自然的认识及对改造自然的观点,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面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新变局,郑观应的应对之策。分析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制度的不断碰壁中,我们应该传承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1)认识: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观点: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精神面貌:积极处世。
(2)应对之策:标本兼治(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目的:国家富强。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继承中西文化。
【解析】
【详解】(1)认识:根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得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观点:根据“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得出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精神面貌:根据“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得出积极处世精神面貌。
(2)应对之策:根据“中国标本宜兼治”概括得出标本兼治。目的:根据“以收富强之实效”得出国家富强。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软弱等角度分析总结。
(3)精神: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继承中西文化等角度分析解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交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的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2)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散曲等。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3)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经济发展为科技、文艺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文艺繁荣反映和推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表现:结合所学,可列举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等。
(2)文学: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文学方面出现词、散曲等,艺术方面出现《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
(3)原因:根据“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得出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根据“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出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综合材料,可从经济发展为科技、文艺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科技、文艺繁荣反映和推动了经济发展等角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
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答案】第一段:
特点: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 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段:
特点: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段:
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段:
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出来表格中信息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比如第一阶段可从“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等国防角度回答。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
——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中国道路的这些精神特质从不同方面发力,促使“道路自信”得以生成。
——《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精神特质的当代审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
(2)说明材料二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并分析走该道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理论创新精神”。
【答案】(1)内涵: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点: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原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缺乏在城市发动革命的强大的阶级基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
(3)革命年代:毛泽东思想;建设年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得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点:根据“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得出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
(2)道路:根据“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年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建设年代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