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22年2月课程考试-大学英语(1)-作业考核答案3999
初中英语必考单词汇总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
▆■ ■ ■ ■ ■ ■ ■ ■ ■ ■ ■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A卷–完整答案附后–姓名:学号:专业:学习中心:答卷(本试卷所有客观题答案必须填入如下答卷表格中,否则不得分)一、阅读:20%(每小题2分)12345678910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
简介: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1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11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②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11 )我旧时③裳。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11 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11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卖油翁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11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01.陋室铭【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1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02.爱莲①说【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11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课文字词详解】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11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三)课文分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但没找到老河兵求之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1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