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一、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X染色体:抗维生素D佝偻病隐性遗传病常染色
第一章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概念、组成二、为什么要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三、如何学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学概述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组成1.人体解剖生理学概念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组成。(1)人体解剖学概念:是研究和阐明正常人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
简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一度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尤其是单极股骨头置换在一定使用年限后常常会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造成许多患者在股骨柄假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却需要行THR翻修手术。 —ColemanSH,etal.Failureofbipolarhemiarthroplasty:aretrospectivereviewof31consecutivebipolarprosthesesconvertedtototalhiparthroplasty.AmJOrthop,2001,30:313-319.Coleman对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股骨头置换术后经过38个月随访,有67%的患者出现髋臼磨损(>1mm)。 对我院1997.6—2000.6收治的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进行随访,并对手术指征、假体选择及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997.6—2000.65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男:女31:25平均年龄68岁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髋臼侧骨缺损46例股骨侧骨缺损43例术前平均HSS评分37.0 翻修时间及原因初次手术到翻修手术间隔4.5~14年,平均8.5年。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 手术方法㈠髋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松动假体柄的取出②牢固固定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③牢固固定非骨水泥假体柄的取出④大转子延长截骨术 手术方法㈡髋臼和股骨髓腔准备—去除髋臼表面和股骨髓腔增生的纤维膜—腔隙型骨缺损给予颗粒性植骨;节段型骨缺损给予结构性植骨所需的植骨材料使用前均在含去甲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 手术方法㈢翻修假体的选择—髋臼假体多选用初次置换假体—股骨假体选择:①原假体柄远端无骨缺损且骨质好,选用普通柄;②原假体柄远端有骨缺损,新的翻修柄远端应超过骨缺损处2~2.5倍股骨直径。髋臼侧非骨水泥假体38例,骨水泥假体18例股骨侧非骨水泥假体9例,骨水泥假体47例普通假体柄13例,17cm长柄33例,20cm长柄10例 康复术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伸屈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未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可用步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行结构性植骨的患者,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3月,改为扶单拐行走,6月后弃拐行走。并发症5例,其中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行髓腔外植骨,6月后骨折处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功能锻炼时滑倒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临床结果 临床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率87.5%)随访患者中,无再翻修病例,2例行走时轻度疼痛,3例轻度跛行,其他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7.5分(84~90分)。 影像学结果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5.6%,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亮带。人工股骨假体无下沉、内翻征,有21髋分别在股骨假体1区或2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但无临床症状。有3髋术后1年复查时发现大转子尖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Ⅱ级2髋,Ⅲ级1髋,随访1年无加重,故未特殊处理。 a右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年,髋臼侧磨损;b非骨水泥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d翻修术后7年假体无松动,远端假体表面与皮质骨之间有新骨形成 a左侧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6年,髋臼侧磨损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b髋臼侧颗粒性植骨,混合性假体翻修术后,假体位置良好;c翻修术后6年,假体无松动下沉,髋臼植骨愈合良好 翻修术后5年,髋臼侧颗粒性植骨已重塑,患者功能良好; 讨论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THR翻修术的重点在股骨侧,后外侧入路能为绝大多数病例提供满意的手术显露。②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肌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③后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可充分显露髋臼的前柱和后柱,进行缺损髋臼的重建;后外侧入路与大转子延长截骨或股骨干开窗相结合,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髓腔,进行骨水泥的取出和远端骨质缺损的处理。 翻修的手术入路①外侧入路的术后关节脱位率很低,适用于较简单的翻修病例。对于需充分显露髋臼上缘进行骨缺损重建的病例,外侧入路并不适合,因为对外展肌的过度劈裂容易损伤臀上神经。②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侧入路的翻修患者,术后跛行发生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则提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外展肌功能未重建或臀上神经受损伤有关。—MullikenBD,etal.Amodifieddirectlateralapproachintotalhiparthroplasty:acomprehensivereview.JArthroplasty,1998,13:737-747 拔柄之前,先去除大转子内侧的增生骨、瘢痕组织和骨水泥。这一操作步骤既可方便后续的远端骨水泥取出,又可避免扩髓时髓腔钻处于内翻位造成骨外侧皮质穿孔。然后以颈托为支点,逆行打出股骨柄。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①牢固固定假体柄的取出困难,用骨刀直接插入骨水泥层与假体之间是不恰当的,因为骨刀的楔形着力方式可能造成股骨干的劈裂骨折。②可采用小骨刀呈放射状将骨水泥打裂,清除股骨柄上1/4~1/3的骨水泥后,常可拔出股骨柄假体。如遇假体柄远端遗留骨水泥,继续用骨刀击碎骨水泥并取出,钻通股骨髓腔。 股骨假体柄的取出③Glassman、Cameron、Younger等分别推荐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股骨干截骨和股骨皮质开窗等技术辅助假体和骨水泥的取出,效果肯定。④超声波器械用于骨水泥的取出,效果优良,但价格昂贵。—McCallumJD.ClinOrthop,1995,319:232-237.⑤如果原有骨水泥固定牢固且无明显缺损,可在翻修术中选择一个较小型号的股骨柄直接插入髓腔,然后在旧骨水泥鞘与假体间注入新的骨水泥加以固定。—LiebermanJR,etal.JBoneJointSurg(Br),1993,75:869-871. 翻修假体的选择骨水泥假体适应征①老年骨质疏松者②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者③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者④关节感染,翻修中需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者。 翻修假体的选择长柄假体的优势:①增加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降低假体的单位负荷;②对骨质缺损起髓内固定的作用;③避免股骨近端的应力集中;④利用远端固定,弥补近端股骨因骨质缺损和骨硬化造成的固定强度减弱。长柄假体的缺点:过度扩髓造成骨质丢失,技术难度大,再翻修困难。 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随着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THR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差别显著缩小,而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假体存活率却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正日益减小。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主要适用于高龄(大于75岁)、活动量小、全身情况较差、GardenⅢ型或Ⅳ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 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