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课堂课件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课堂课件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朋友,你会背《三字经》吗?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吗?让我们一起到今天的课堂中找找答案吧!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旧时流行的一种蒙学课本。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写成。朗读课文扫清障碍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朋友,你会背《三字经》吗?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吗?让我们一起到今天的课堂中找找答案吧!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旧时流行的一种蒙学课本。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写成。朗读课文扫清障碍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
简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第17页共17页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第17页共17页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7页共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鲤鱼巷冉正万第17页共17页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第17页共17页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4分)9.《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第17页共17页 【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第17页共17页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 叶苏 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第17页共17页 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之树“寿且孳”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毅果决精神的概括。(3)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喻声,且善以形喻声,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乐声更具质感,特点更准确鲜明。如白居易用“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声的圆润清脆,李贺则用“______________”表现箜篌曲的时而幽咽时而轻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撰文写诗,必须多读多看。同理,作曲,先得听听别人和前人的音乐。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由于脑海里总忘不了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听乐常常_____走神,心想这种效果如果在自己手中,该怎样处理。为此,作曲家往往在别人的音乐里,会听出一些难为旁人察觉或意识的东西,如果形成见解,在最好的时候能_______,击中要害,如斯特拉文斯基对贝多芬《“大赋格”四重奏》(作品133)的评价——“由于对节奏变化的奇妙处理,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代作品”。不过,可能由于总是从自我出发,作曲家的耳朵有时过于偏狭而出现“盲区”。柴科夫斯基对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创作________,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想象,以老柴所喜好的直率、坦诚的交流方式衡量,勃拉姆斯所惯用的复杂对位交织和隐蔽动机进行,不啻为_______的繁文缛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情不自禁 一针见血 不以为意 故弄玄虚第17页共17页 B.不由自主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故弄玄虚C.情不自禁 入木三分 不以为意 虚张声势D.不由自主 入木三分 不以为然 虚张声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曲虽然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B.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C.虽然熟悉经典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D.熟悉经典虽然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① ,也是参与者。② 。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我国太空授课时,不仅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③ 。因此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我国主要依靠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能量集中。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了授课过程通信畅通。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B.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C.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不多D.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不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多,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一个单句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31岁农民工陈直引发网络热议。因为他不仅阅读海德格尔著作,今年还尝试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有人给他加油鼓劲,有人怀疑他作为农民工的研究水平,也有不少人关心他的生存处境,劝他投身现实生活更重要;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门“高冷”的学问,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用处……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6.(3分)C(“直接导致老柳生病”错)7.(3分)A(突出了对“鲤鱼巷”的深厚感情,而不是“小鲤鱼”)8.(4分)该句通过老柳的心理描写,强调了小鲤鱼不是小鲤鱼,而是老柳的象征。通过这种物我合一的想象,小鲤鱼的自由自在,喻指老柳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小鲤鱼对井的依恋,亦如老柳对鲤鱼巷的依恋。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鲤鱼消失后,老柳一病不起。9.(6分)“多义的涵养”在文中一方面指历史的变迁,“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鲤鱼巷的繁华与落寞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指小人物的坚守,如对家园(鲤鱼巷)的坚守,对事业(职业)的坚守,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人品的坚守等。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第17页共17页 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17.(3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传其事以为官戒(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大珠小珠落玉盘芙蓉泣露香兰笑18.(3分)B(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是指在情绪上,而“不由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上。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认真对待。虚张声势: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19.(3分)C(原文的意思是音乐家作曲,既要重视经典,也要重视当下的新创作。该句的主语“音乐家”(省略了),应在句首(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故A、D错。且关联词“不论、还是、更”搭配不当。B项“熟悉经典”第17页共17页 和“作曲”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且后文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故选C) 20.(3分)A(衔接句承接前句的“地面测控站”,故B、D项错。“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的原因强调的是“不在我国本土上空”,而非“时间”,故C项错。故选A)21.(3分)①广大青少年(1分,或广大学生、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1分)②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1分)有明显差异(1分)(必须是“我国”在前面)③并(1分)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1分)22.(3分)中国空间站(1分)首次(1分)太空授课活动(1分)取得圆满成功(1分)(是一个单句,1分)23.(60分)参考2021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第17页共17页 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17页共17页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7页共17页
简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第17页共17页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第17页共17页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7页共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鲤鱼巷冉正万第17页共17页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第17页共17页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4分)9.《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第17页共17页 【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第17页共17页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 叶苏 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第17页共17页 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之树“寿且孳”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毅果决精神的概括。(3)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喻声,且善以形喻声,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乐声更具质感,特点更准确鲜明。如白居易用“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声的圆润清脆,李贺则用“______________”表现箜篌曲的时而幽咽时而轻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撰文写诗,必须多读多看。同理,作曲,先得听听别人和前人的音乐。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由于脑海里总忘不了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听乐常常_____走神,心想这种效果如果在自己手中,该怎样处理。为此,作曲家往往在别人的音乐里,会听出一些难为旁人察觉或意识的东西,如果形成见解,在最好的时候能_______,击中要害,如斯特拉文斯基对贝多芬《“大赋格”四重奏》(作品133)的评价——“由于对节奏变化的奇妙处理,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代作品”。不过,可能由于总是从自我出发,作曲家的耳朵有时过于偏狭而出现“盲区”。柴科夫斯基对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创作________,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想象,以老柴所喜好的直率、坦诚的交流方式衡量,勃拉姆斯所惯用的复杂对位交织和隐蔽动机进行,不啻为_______的繁文缛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情不自禁 一针见血 不以为意 故弄玄虚第17页共17页 B.不由自主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故弄玄虚C.情不自禁 入木三分 不以为意 虚张声势D.不由自主 入木三分 不以为然 虚张声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曲虽然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B.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C.虽然熟悉经典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D.熟悉经典虽然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① ,也是参与者。② 。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我国太空授课时,不仅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③ 。因此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我国主要依靠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能量集中。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了授课过程通信畅通。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B.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C.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不多D.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不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多,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一个单句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31岁农民工陈直引发网络热议。因为他不仅阅读海德格尔著作,今年还尝试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有人给他加油鼓劲,有人怀疑他作为农民工的研究水平,也有不少人关心他的生存处境,劝他投身现实生活更重要;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门“高冷”的学问,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用处……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6.(3分)C(“直接导致老柳生病”错)7.(3分)A(突出了对“鲤鱼巷”的深厚感情,而不是“小鲤鱼”)8.(4分)该句通过老柳的心理描写,强调了小鲤鱼不是小鲤鱼,而是老柳的象征。通过这种物我合一的想象,小鲤鱼的自由自在,喻指老柳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小鲤鱼对井的依恋,亦如老柳对鲤鱼巷的依恋。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鲤鱼消失后,老柳一病不起。9.(6分)“多义的涵养”在文中一方面指历史的变迁,“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鲤鱼巷的繁华与落寞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指小人物的坚守,如对家园(鲤鱼巷)的坚守,对事业(职业)的坚守,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人品的坚守等。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第17页共17页 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17.(3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传其事以为官戒(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大珠小珠落玉盘芙蓉泣露香兰笑18.(3分)B(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是指在情绪上,而“不由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上。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认真对待。虚张声势: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19.(3分)C(原文的意思是音乐家作曲,既要重视经典,也要重视当下的新创作。该句的主语“音乐家”(省略了),应在句首(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故A、D错。且关联词“不论、还是、更”搭配不当。B项“熟悉经典”第17页共17页 和“作曲”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且后文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故选C) 20.(3分)A(衔接句承接前句的“地面测控站”,故B、D项错。“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的原因强调的是“不在我国本土上空”,而非“时间”,故C项错。故选A)21.(3分)①广大青少年(1分,或广大学生、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1分)②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1分)有明显差异(1分)(必须是“我国”在前面)③并(1分)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1分)22.(3分)中国空间站(1分)首次(1分)太空授课活动(1分)取得圆满成功(1分)(是一个单句,1分)23.(60分)参考2021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第17页共17页 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17页共17页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7页共17页
简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第17页共17页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第17页共17页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7页共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鲤鱼巷冉正万第17页共17页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第17页共17页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4分)9.《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第17页共17页 【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第17页共17页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 叶苏 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第17页共17页 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之树“寿且孳”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毅果决精神的概括。(3)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喻声,且善以形喻声,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乐声更具质感,特点更准确鲜明。如白居易用“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声的圆润清脆,李贺则用“______________”表现箜篌曲的时而幽咽时而轻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撰文写诗,必须多读多看。同理,作曲,先得听听别人和前人的音乐。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由于脑海里总忘不了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听乐常常_____走神,心想这种效果如果在自己手中,该怎样处理。为此,作曲家往往在别人的音乐里,会听出一些难为旁人察觉或意识的东西,如果形成见解,在最好的时候能_______,击中要害,如斯特拉文斯基对贝多芬《“大赋格”四重奏》(作品133)的评价——“由于对节奏变化的奇妙处理,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代作品”。不过,可能由于总是从自我出发,作曲家的耳朵有时过于偏狭而出现“盲区”。柴科夫斯基对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创作________,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想象,以老柴所喜好的直率、坦诚的交流方式衡量,勃拉姆斯所惯用的复杂对位交织和隐蔽动机进行,不啻为_______的繁文缛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情不自禁 一针见血 不以为意 故弄玄虚第17页共17页 B.不由自主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故弄玄虚C.情不自禁 入木三分 不以为意 虚张声势D.不由自主 入木三分 不以为然 虚张声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曲虽然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B.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C.虽然熟悉经典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D.熟悉经典虽然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① ,也是参与者。② 。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我国太空授课时,不仅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③ 。因此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我国主要依靠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能量集中。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了授课过程通信畅通。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B.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C.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不多D.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不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多,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一个单句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31岁农民工陈直引发网络热议。因为他不仅阅读海德格尔著作,今年还尝试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有人给他加油鼓劲,有人怀疑他作为农民工的研究水平,也有不少人关心他的生存处境,劝他投身现实生活更重要;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门“高冷”的学问,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用处……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6.(3分)C(“直接导致老柳生病”错)7.(3分)A(突出了对“鲤鱼巷”的深厚感情,而不是“小鲤鱼”)8.(4分)该句通过老柳的心理描写,强调了小鲤鱼不是小鲤鱼,而是老柳的象征。通过这种物我合一的想象,小鲤鱼的自由自在,喻指老柳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小鲤鱼对井的依恋,亦如老柳对鲤鱼巷的依恋。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鲤鱼消失后,老柳一病不起。9.(6分)“多义的涵养”在文中一方面指历史的变迁,“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鲤鱼巷的繁华与落寞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指小人物的坚守,如对家园(鲤鱼巷)的坚守,对事业(职业)的坚守,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人品的坚守等。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第17页共17页 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17.(3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传其事以为官戒(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大珠小珠落玉盘芙蓉泣露香兰笑18.(3分)B(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是指在情绪上,而“不由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上。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认真对待。虚张声势: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19.(3分)C(原文的意思是音乐家作曲,既要重视经典,也要重视当下的新创作。该句的主语“音乐家”(省略了),应在句首(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故A、D错。且关联词“不论、还是、更”搭配不当。B项“熟悉经典”第17页共17页 和“作曲”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且后文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故选C) 20.(3分)A(衔接句承接前句的“地面测控站”,故B、D项错。“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的原因强调的是“不在我国本土上空”,而非“时间”,故C项错。故选A)21.(3分)①广大青少年(1分,或广大学生、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1分)②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1分)有明显差异(1分)(必须是“我国”在前面)③并(1分)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1分)22.(3分)中国空间站(1分)首次(1分)太空授课活动(1分)取得圆满成功(1分)(是一个单句,1分)23.(60分)参考2021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第17页共17页 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17页共17页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7页共17页
简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第17页共17页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第17页共17页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7页共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鲤鱼巷冉正万第17页共17页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第17页共17页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4分)9.《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第17页共17页 【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第17页共17页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 叶苏 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第17页共17页 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之树“寿且孳”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毅果决精神的概括。(3)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喻声,且善以形喻声,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乐声更具质感,特点更准确鲜明。如白居易用“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声的圆润清脆,李贺则用“______________”表现箜篌曲的时而幽咽时而轻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撰文写诗,必须多读多看。同理,作曲,先得听听别人和前人的音乐。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由于脑海里总忘不了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听乐常常_____走神,心想这种效果如果在自己手中,该怎样处理。为此,作曲家往往在别人的音乐里,会听出一些难为旁人察觉或意识的东西,如果形成见解,在最好的时候能_______,击中要害,如斯特拉文斯基对贝多芬《“大赋格”四重奏》(作品133)的评价——“由于对节奏变化的奇妙处理,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代作品”。不过,可能由于总是从自我出发,作曲家的耳朵有时过于偏狭而出现“盲区”。柴科夫斯基对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创作________,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想象,以老柴所喜好的直率、坦诚的交流方式衡量,勃拉姆斯所惯用的复杂对位交织和隐蔽动机进行,不啻为_______的繁文缛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情不自禁 一针见血 不以为意 故弄玄虚第17页共17页 B.不由自主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故弄玄虚C.情不自禁 入木三分 不以为意 虚张声势D.不由自主 入木三分 不以为然 虚张声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曲虽然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B.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C.虽然熟悉经典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D.熟悉经典虽然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① ,也是参与者。② 。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我国太空授课时,不仅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③ 。因此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我国主要依靠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能量集中。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了授课过程通信畅通。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B.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C.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不多D.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不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多,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一个单句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31岁农民工陈直引发网络热议。因为他不仅阅读海德格尔著作,今年还尝试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有人给他加油鼓劲,有人怀疑他作为农民工的研究水平,也有不少人关心他的生存处境,劝他投身现实生活更重要;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门“高冷”的学问,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用处……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6.(3分)C(“直接导致老柳生病”错)7.(3分)A(突出了对“鲤鱼巷”的深厚感情,而不是“小鲤鱼”)8.(4分)该句通过老柳的心理描写,强调了小鲤鱼不是小鲤鱼,而是老柳的象征。通过这种物我合一的想象,小鲤鱼的自由自在,喻指老柳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小鲤鱼对井的依恋,亦如老柳对鲤鱼巷的依恋。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鲤鱼消失后,老柳一病不起。9.(6分)“多义的涵养”在文中一方面指历史的变迁,“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鲤鱼巷的繁华与落寞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指小人物的坚守,如对家园(鲤鱼巷)的坚守,对事业(职业)的坚守,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人品的坚守等。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第17页共17页 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17.(3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传其事以为官戒(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大珠小珠落玉盘芙蓉泣露香兰笑18.(3分)B(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是指在情绪上,而“不由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上。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认真对待。虚张声势: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19.(3分)C(原文的意思是音乐家作曲,既要重视经典,也要重视当下的新创作。该句的主语“音乐家”(省略了),应在句首(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故A、D错。且关联词“不论、还是、更”搭配不当。B项“熟悉经典”第17页共17页 和“作曲”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且后文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故选C) 20.(3分)A(衔接句承接前句的“地面测控站”,故B、D项错。“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的原因强调的是“不在我国本土上空”,而非“时间”,故C项错。故选A)21.(3分)①广大青少年(1分,或广大学生、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1分)②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1分)有明显差异(1分)(必须是“我国”在前面)③并(1分)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1分)22.(3分)中国空间站(1分)首次(1分)太空授课活动(1分)取得圆满成功(1分)(是一个单句,1分)23.(60分)参考2021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第17页共17页 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17页共17页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7页共17页
简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第17页共17页 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第17页共17页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7页共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鲤鱼巷冉正万第17页共17页 鲤鱼巷老柳家院子里有一口泉井,水冒上来时把泉眼里的白沙带上来,上冲的力量减弱后,白沙缓缓沉下去,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原处。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似一种游戏,也像一种人生推演: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已有三十年没人来井里挑水,井水冒出来,再从下水道淌出去。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家里只有他和屋檐童子,慢慢拖住时间就是过日子。鲤鱼巷弯来拐去深不可测,初次进去让人紧张,迷宫般复杂,最宽处不过六七米,窄处只有三米,宽窄不一。鲤鱼巷呈南北向,东为双号,西为单号。每天早上,南巷口稍宽处挂着剥了皮、腹腔敞开的牛,狰狞且血腥。老柳则能不看尽量不看。包围着肉店的是酸辣粉、炸糍粑、炸洋芋、炸火腿肠的小摊。晚上,小街入口两侧主要是水果摊,琳琅满目,柔和的灯光让它们比白天更诱人。这里既有市井的生机勃勃,也有外人至此如入禁地的神秘。这对老柳反倒是一种乐趣,他热爱这个地方。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房子是曾祖父百年前建造的。当时一共七户,三家姓柳四家姓肖。没人知道七户人家何时来此,当时的七户只剩老柳家还在,其他几户何时搬离,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无关紧要的一个谜。老柳像最后一条老根,刚开始不觉得什么,时间越长越感到自豪。这是他的鲤鱼巷,是他的胞衣之地。老柳每年淘洗一次水井。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老柳趴在井口,像看襁褓中的头生子一样看着它。它是那么骄傲和脆弱,神只用了半粒米那么多钙质和一滴水把它制造出来,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还原成钙质和水。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这让老柳着迷。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他没和它说话,他知道它不会说话,但他非常想和它说句话。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第17页共17页 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接着一连串打锣似的咳嗽。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巷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其实鬼点子多得很,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鲤鱼巷这条破街,拆迁改造是早晚的事,但他编这么个理由也太牵强太扯了,站不住脚,人家又不是小孩。“人家”是指那些在墙上写“拆”字的人。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诬陷。他很想骂老曹,责备他散布谣言。但老曾确实没看见小鲤鱼,况且分杈多枝的各种说法与老曹无关,他不是一个喜欢找人聊天的人。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和鲤鱼巷那些人本来无关,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井水依然不分昼夜从井底冒上来,白沙依然冲上来再沉下去,纤弱的水草像秒针一样移动得既快又一成不变。在湿漉漉爬行般的思绪中,老柳一病不起。儿子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并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或叫老柳儿子干脆回来开店做片片鱼或酸菜鱼。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是拙劣的冒牌货。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不声不响地走到巷子里,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儿子本来就比他高,自己生病又矮了一截,力量和高度都不够,否则这一棒非把儿子打折不可。儿子摸着头,惊讶地看着被愤怒点燃的父亲,很快就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老柳气喘吁吁地说:“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怀着厌恶的心情把它们丢进垃圾箱,绝望的鲤鱼把铁皮垃圾箱拍得噼啪响。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这是恶行。他没像腹中空脾气大的人那样自我标榜“我老柳”如何,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关于鲤鱼巷环境的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以老柳的感受来写小鲤鱼,使小说具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C.老曹重新拿起电烙铁,说明老曹对老柳不信任,直接导致老柳病倒,为故事埋下伏笔。D.儿子为老柳买来鲤鱼,既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关怀,同时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病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小说围绕“小鲤鱼”展开故事情节,描述老柳的感情变化,突出表现了他对“小鲤鱼”的深厚情感。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有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作者多处运用比喻,如小鲤鱼“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形象地描绘出小鲤鱼在泉井中欢快自由的状态。D.小说叙述故事时看似悠缓散漫,对人物的刻画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显示出作者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4分)9.《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卷首语中这样推介:“《鲤鱼巷》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关于“多义的涵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第17页共17页 【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第17页共17页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 叶苏 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第17页共17页 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之树“寿且孳”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出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毅果决精神的概括。(3)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喻声,且善以形喻声,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乐声更具质感,特点更准确鲜明。如白居易用“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声的圆润清脆,李贺则用“______________”表现箜篌曲的时而幽咽时而轻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撰文写诗,必须多读多看。同理,作曲,先得听听别人和前人的音乐。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由于脑海里总忘不了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听乐常常_____走神,心想这种效果如果在自己手中,该怎样处理。为此,作曲家往往在别人的音乐里,会听出一些难为旁人察觉或意识的东西,如果形成见解,在最好的时候能_______,击中要害,如斯特拉文斯基对贝多芬《“大赋格”四重奏》(作品133)的评价——“由于对节奏变化的奇妙处理,它在任何时代都是当代作品”。不过,可能由于总是从自我出发,作曲家的耳朵有时过于偏狭而出现“盲区”。柴科夫斯基对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创作________,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想象,以老柴所喜好的直率、坦诚的交流方式衡量,勃拉姆斯所惯用的复杂对位交织和隐蔽动机进行,不啻为_______的繁文缛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情不自禁 一针见血 不以为意 故弄玄虚第17页共17页 B.不由自主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故弄玄虚C.情不自禁 入木三分 不以为意 虚张声势D.不由自主 入木三分 不以为然 虚张声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曲虽然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B.虽然作曲对熟悉经典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C.虽然熟悉经典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论是身边熟人的,还是国外同行的,也许更为重要。D.熟悉经典虽然对作曲必不可少,但了解当下的新创作,不仅是国外同行的,还是身边熟人的,也许更为重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实验中,① ,也是参与者。② 。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我国太空授课时,不仅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③ 。因此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我国主要依靠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能量集中。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了授课过程通信畅通。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 A.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B.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C.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不多D.但是天宫一号、空间站不在我国本土上空的时间多,因此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一个单句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31岁农民工陈直引发网络热议。因为他不仅阅读海德格尔著作,今年还尝试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有人给他加油鼓劲,有人怀疑他作为农民工的研究水平,也有不少人关心他的生存处境,劝他投身现实生活更重要;还有人认为哲学是门“高冷”的学问,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用处……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6.(3分)C(“直接导致老柳生病”错)7.(3分)A(突出了对“鲤鱼巷”的深厚感情,而不是“小鲤鱼”)8.(4分)该句通过老柳的心理描写,强调了小鲤鱼不是小鲤鱼,而是老柳的象征。通过这种物我合一的想象,小鲤鱼的自由自在,喻指老柳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小鲤鱼对井的依恋,亦如老柳对鲤鱼巷的依恋。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鲤鱼消失后,老柳一病不起。9.(6分)“多义的涵养”在文中一方面指历史的变迁,“上升与沉沦可在须臾间转换”,鲤鱼巷的繁华与落寞是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指小人物的坚守,如对家园(鲤鱼巷)的坚守,对事业(职业)的坚守,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人品的坚守等。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第17页共17页 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17.(3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传其事以为官戒(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大珠小珠落玉盘芙蓉泣露香兰笑18.(3分)B(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是指在情绪上,而“不由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上。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认真对待。虚张声势:并无实力,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19.(3分)C(原文的意思是音乐家作曲,既要重视经典,也要重视当下的新创作。该句的主语“音乐家”(省略了),应在句首(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故A、D错。且关联词“不论、还是、更”搭配不当。B项“熟悉经典”第17页共17页 和“作曲”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且后文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故选C) 20.(3分)A(衔接句承接前句的“地面测控站”,故B、D项错。“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的原因强调的是“不在我国本土上空”,而非“时间”,故C项错。故选A)21.(3分)①广大青少年(1分,或广大学生、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1分)②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1分)有明显差异(1分)(必须是“我国”在前面)③并(1分)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1分)22.(3分)中国空间站(1分)首次(1分)太空授课活动(1分)取得圆满成功(1分)(是一个单句,1分)23.(60分)参考2021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第17页共17页 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第17页共17页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