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改革迫在眉睫,莲山课件.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220—589)

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北方相对动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前提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兴起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山脉),因此为族名,拓跋部是其部落之一。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2、统一黄河流域

   于439年由拓跋焘统一北方。

         意义:初步结束了  创造了  促进了  创造了

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背景: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原因: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拓跋珪的汉化措施—改革的有利条件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3、意义

   经济: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完备国家机构;

   文化: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在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了鲜卑族游牧文明与汉族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面对这种状况,拓跋珪在位期间采取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优秀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优秀课件:《改革迫在眉睫》,改革迫在眉睫,莲山课件.

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宗主督护制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引发财政危机。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课件:《改革迫在眉睫》,改革迫在眉睫,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