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设计

甘肃平凉市华亭县小升初数学真题附答案

2021年甘肃平凉市华亭县小升初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1.〔1分〕一种5毫米长地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纸地比例尺是  .2.〔2分〕0.56平方千米=  公顷3升50毫升=  升.3.〔2分〕时=  分

统编版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内容】教科书P86~88内容。【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内容。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3.学习写作方法,关注现实问题。【教学重点】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方法,关注现

简介:统编版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情感与价值(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n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三个层次,总—分—总。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n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第1、2自然段。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第6~7自然段。(1)自读第6~7自然段。(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n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五、布置作业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简介:统编版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情感与价值(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n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三个层次,总—分—总。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n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第1、2自然段。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第6~7自然段。(1)自读第6~7自然段。(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n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五、布置作业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简介:统编版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情感与价值(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n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三个层次,总—分—总。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n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第1、2自然段。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第6~7自然段。(1)自读第6~7自然段。(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n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五、布置作业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简介:统编版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情感与价值(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n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三个层次,总—分—总。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n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第1、2自然段。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第6~7自然段。(1)自读第6~7自然段。(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n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五、布置作业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简介:统编版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情感与价值(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n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三个层次,总—分—总。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n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5.学习第1、2自然段。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第6~7自然段。(1)自读第6~7自然段。(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n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四、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五、布置作业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