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莫让微信成“危信”》观后感

扶安中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扶安中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一、项目概况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中学,占地总面积4975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4平方米。有食堂594.28平方米,宿舍1129.28平方米,水冲厕所197.53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362

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莫让微信成“危信”》观后感  2022年2月25日,**组织全体干部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莫让微信成“危信”》,进一步强化机关干部职工保密意识,扎紧防范牢笼,严防微信失密泄密事件发生。教育片中的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简介:关于《义务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和解读范文(一)读完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我的心得:一、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二、课程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新课标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2022版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具体化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三、独特性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