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北京市,丰台区,莲山课件.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练习一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孔子之后“朋友”“同志”有了新的解释:“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这一解释打破了原有的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世禄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体现了原有的同志与血缘有关,即与宗法制有关,因此孔子之后的“朋友”“同志”打破了原有的宗法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禅让制,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分封宗法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材料体现的是打破了原有宗法制,而不是打破礼乐制,C项错误;世禄制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之后的“同志”打破了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不是世禄制,D项错误。
2.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雅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俗乐),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对这一现象分析准确的是
①雅乐代表的是礼仪规范②春秋战国之际周礼崩坏
③音乐艺术 日趋通俗化④人才交流促成文化多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吾端冕而听古乐(雅乐)”结合所学可知,这里 “古乐”就是“雅乐”,即是古代礼仪规范,①正确;根据材料“听古乐(雅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俗乐),则不知倦”体现了魏文侯爱听通俗的郑卫俗乐,而不不爱听礼仪规范的雅乐,体现了这时期周礼崩坏的现象,②正确;魏文侯爱听通俗的郑卫俗乐,说明这时期音乐艺术的日趋通俗化,③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魏文侯爱听通俗的郑卫俗乐,而不不爱听礼仪规范的雅乐,没有体现人才交流和文化多元,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3.下列农具与其工作原理示意图组合准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上图体现了曲辕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有利于控制耕土的深浅,而下图没有体现这一原理,①错误;②中农具与工作原理都体现了杠杆原理,②正确;③中上下图也都体现了杠杆原理,③正确;④上图是二牛抬杠,下图是耧车,是播种农具,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4.“暇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田蛙歌》形象地反映出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农民流离失所 C. 租佃经济活跃 D. 地权转移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可知,体现了土地频繁易主的现象,说明地权转移频繁,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权转移频繁,没有体现抑制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土地的流转,而不是农民的流离失所,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权的频繁转移,没有体现租佃经济,C项错误。
5.“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以能,然后官之”。依据材料判断这应是在
A. 西周时期 B. 东周时期 C. 两汉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科取士”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明法、谋略,即主要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该选官标准是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官制,强调血缘关系,A项错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选官制有军功授爵制,逐渐冲击世官制,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朝时期的察举制,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不具有材料中的特点,D项错误。
6.长征,被后人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开局时蒋介石赢得先手,收官时,中国局势已然展开一场新局。这一局的转机就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即在②处,B项正确;长征的重要转折点是在遵义,①处不是遵义,A项错误;③处的主要事件是飞夺泸定桥,不是长征过程中重要转折点,C项错误;④处是瓦窑堡会议遗址,瓦窑堡会议主要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是长征过程中的转折点,D项错误。
7.近期,交大某教授称在这段“充实而魔幻” 期间完成两篇关于鼠疫史的论文,对日军散布鼠疫杆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发争议并重新引起人们对细菌战的关注。27万人,这是部分学者认为死于一场侵略军实施细菌战的中国民众数量,浙江是此次遭受细菌战毒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侵略军的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中,中国军民42.75万人在战火和人为制造的疫情中丧生。这些严重违背国际公约的行径发生时间大致在
A. 1894年——1895年 B. 1900年——1901年 C. 1931年——1937年 D. 1938年——1945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实行了细菌战,入侵浙江地区是在1937年,因此浙江民众遭受细菌战毒害的大致时间是1938年——1945年,D项正确;1894年——1895年是甲午战争时期,这时期并未进行细菌战,A项错误;1900年——190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战争主要在北方,并且没有进行细菌战,B项错误;1931年——1937年主要处于局部抗战时期,主要侵华地点在北方,C项错误。
8.20世纪中期,新中国对国内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的措施是
A. 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策略 B. 对小企业实行严格监督
C. 允许外国资本介入承租 D. 宣布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措施,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不仅仅是对小企业实行严格监督,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对国内的资本主义企业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没有采取允许外国资本介入承租的措施,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仅将大企业收归为国有,D项错误。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按照“亲、诚、惠、rong”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根据你对中国相关外交政策的理解,这个“rong”字应是
A. 熔 B. 荣 C. 容 D. 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为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遵循“亲、诚、惠、容”的理念,“亲”强调的事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诚”强调的事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惠”在于“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容”则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C项正确;排除A、B、D项。
10.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公元前536年的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选项理解准确的是
①公布成文法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②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
③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的局面 ④是中西方君主政体中原始民主的遗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可知,罗马《十二铜表法》和郑国“铸刑鼎”都是成文法的形式公布法令,《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平民利益,“铸刑鼎”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此都有利于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①正确;《十二铜表法》和“铸刑鼎”都是成文法的形式公布法律,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②正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垄断法律知识的局面,“铸刑鼎”的颁布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专断局面,因此都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的局面,③正确;公元前536年,中国还未形成君主政体,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11.高中毕业会考是测定学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的测试。首次出现于1788年的普鲁士,1808年拿破仑于法国确立会考制度。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面对20、30年代的社会状态提出整顿教育就是在整顿救国的基础,中国开始实行会考。这一制度
①彰显着国家控制权②全民普及义务教育
③实现全体国民达标④强调国家教育标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会考是测定学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的测试”可知,实行会考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这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国家控制权,①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会考,而不是义务教育,无法得出全民普及义务教育的结论,②错误;会考针对的是高中毕业生,检测高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而不是全体国民,③错误;根据材料“会考是测定学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的测试”可知,会考主要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强调国家教育标准,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12.“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 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 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 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 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结合所学可知,移民的增加不仅增加美国人口,还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最终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B项正确;材料内容针对的是华工,而不是印第安人,A项错误;材料“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体现的是限制中国人入境,材料没有强调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进程,C项错误;三角贸易即是黑奴贸易,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黑奴贸易,D项错误。
13.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刚刚结束了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局面,随即遭遇到国内白军和来自英、法、日、美等14国协约国武装干涉。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两个新生政权都
A. 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后格局调整 B. 建立立法权行政权统一的政体
C. 国内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D. 迅速实现国有化力图应对危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后,遭到国内白军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扰乱,国外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因此两个新生政权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不符合材料时间,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中国建立的新政权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不是建立立法权行政权统一的政体,B项错误;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应对危局,而不是通过实现国有化,并且中国实现国有化也并不是为力图应对当时危局,D项错误;
14.《橄榄球之鹰》描述了一位叫做鹰部的日本球员,个头逊于美国对手,但每次进攻时大喊“去死吧,废物!”。1984 年日本发行 10 亿册漫画书,平均每个家庭拥有27本。漫画的流行与日本的社会环境、社会规则、战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使漫画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通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的原因是
①经济增长过快生存压力大②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水平高
③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支柱④大众文化中传播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个头逊于美国对手,但每次进攻时大喊‘去死吧,废物!’”“漫画的流行与日本的社会环境、社会规则、战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球员个头逊于美国对手,但进攻凶猛,反映了这时期随着日本经济恢复并增长过快而生存压力大,①正确;材料反映了这时期日本经济发展而体现的生存压力,没有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②错误;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不能成为国家经济支柱,并且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支柱,③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发行 10 亿册漫画书,平均每个家庭拥有27本”可知,球员鹰部的精神传播到大众生活中,说明大众文化中传播精神追求,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北京市,海淀区,莲山课件.
D项正确;排除A、B、C项。
15.1960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英国、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美国投票弃权。该决议
①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
②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
③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④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可知,联合国在1960年通过维护附属国权益的决议,这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①正确;根据材料“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可知,联合国通过的决议维护任何国家的主权与领土,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②正确;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是在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和平共处原则最早由中国提出,材料内容也未强调加强亚非团结的问题,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题,共55分。
16.“劝君少骂秦始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用“/”为材料中划线部分断句。
(2)就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给予点评。
(3)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应对此过程给予怎样 评价。
1943年至1945年郭沫若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等一系列文章,在史学界和思想史、哲学史等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争鸣。作者特别声明,他是以人民为本位的道理历史地进行批判的,“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作者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不似后世儒家的无耻。学术界对书中的一些评论至今争论不已。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会引起热烈反响和争鸣。
【答案】(1)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
(2)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点评: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
(3)“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使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原有诸侯国及等级阶层孤立静态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发展,文化传播规模日盛,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列国纷争,社会未形成一统的观念形态,“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制度更替的真实写照。“焚书坑儒”是在秦实现了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下推行。“焚书坑儒”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短期看,强化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同时加剧了秦帝国内部的矛盾;从长远看,打击了自春秋以来的学术氛围,摧残了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体现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朝,诸侯割据被大一统政治所取代的时代趋势,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
(4)从学术角度看,这一系列文章以“批判”为题,对比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与同时代的墨家、道家以及后世儒学;推崇孔孟主张“仁”“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与传统史观存在的差异性引起学术争议;
从时代背景看,这一系列文章自抗日战争后期起开始发表,抗战局面发生着改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敌后战场和人民抗战的力量日益壮大,推动学界部分学者重新审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国民党推行独裁统治,国内反专制、求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的大规模输入和救亡意识的增强,近代知识分子大多运用西方现代政治理念解读诸子思想,郭沫若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角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诸子思想,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肯定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对近代以来的学术思想冲击巨大,引发学术界出现较大的争论 。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结合所需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贾谊的《过秦论》,大概意为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因此应该为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作者主要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意义。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政治方面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措施,实现兵强国富,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秦统一全国,结束春秋战国时期混乱局面,推动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等秦统一全国符合当时历史潮流及人民利益角度分析回答。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制度更替的真实写照;“百家争鸣”时期出现诸子百家,互相辩难、互相融合,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时期,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背景下为加强思想控制而进行,对当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及巩固秦朝统治,但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一场文化浩劫,因此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体现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朝,诸侯割据被大一统政治所取代的时代趋势,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
(4)根据材料“发表了《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他是以人民为本位的道理历史地进行批判的”“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等信息可知,郭沫若发表了一系列以“批判”为主题的文章中注重人民的地位,肯定孔孟思想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这与传统史观存在的差异性引起学术争议;同时,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民的作用,体现了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敌后战场和人民抗战的力量日益壮大,推动学界部分学者重新审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从学术角度和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回答。
17.“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据盛宣怀的《愚斋存稿》记载,《东南互保章程》九条如下: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
相扰。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在以下观点中选择出你不认可的、或认为不准确的三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①东南互保起因于蓬勃发展的义和团运动
②保护了华北以外的地区免于战乱的波及
③保住中国最富庶繁华地区局面大体平静
④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
⑤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⑥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⑦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⑧帝国官员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⑨是不顾国家利益与外国结盟的卖国行径
⑩阻止列强在长江流域 迅速强烈的深入
【答案】任选三个,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在已给的观点中任选三个,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主要体现了20世纪初出现的《东南互保章程》内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②③④,三个观点都强调了《东南互保章程》起到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加以论述;也可以选择⑥⑦⑨,从清政府对《东南互保章程》做出的反映角度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8.“交融”
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除了少许的文字记载,阿兹特克人的文化大多通过壁画、雕塑和其他器物保存下来。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由他们的征服者记载,不过右图确实很罕见的出自阿兹特克人之手。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1519-1522年之间,注意,阿兹特克人给科尔特斯的似乎是个花冠,征服者科尔特斯挥舞着宝剑。此图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
美国学者阿兰·泰勒认为美洲的殖民化过程导致了一场在速度、范围和影响程度上史无前例的环境变革;1512年颁布的布尔戈斯法成为实施监护征赋的法律基础。
——丹尼斯·舍曼 A·汤姆·格伦菲尔德等著《世界文明史》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文化的“交融”?
【答案】“参考示例” 进程性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成为墨西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原生态文化特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不同时代文化在墨西哥的交融与碰撞。用武器和宗教为征服手段,基督教文化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取代当地传统文化,使墨西哥本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反映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本质;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分工,新型的生产工具、交通通讯方式彻底改变了各地区传统的文化面貌,促进了各地的文化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认识:
“混血民族”是新生的墨西哥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促使古老文明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历程,传统美洲人逐渐学习与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征服者”及其后裔也逐渐融合美洲特征,推动了墨西哥文化的嬗变更新,形成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文化交融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和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对于吸收先进成果和改进自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融既有物质层面的交流,更有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融合。文化交融的方式应该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征服、毁灭与取代。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现象是近代世界文化交融历程中的一个表现;它见证了人类曾经不平等、不公正地征服性交融;也体现了文化交融所带来了美洲现代社会的发展;更昭示着人们反思,各种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独特性,尊重其发展和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同等重要。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改为外交部)大厦”“殖民化过程导致了一场在速度、范围和影响程度上史无前例的环境变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传统文化和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扩张,使墨西哥本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促进了墨西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墨西哥传统文化的近代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墨西哥文化产生的正反影响方面分析回答。
19.“划分阶段”
1917——195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苏俄 苏联)(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年份 全部工业 其中
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 消费产品生产(第二部类)
1917 100 100 100
1921 44 35 49
1924 63 64 62
1925 102 99 104
1926 137 139 136
1927 155 157 154
1928 185 192 180
1929 222 247 206
1930 270 341 227
1931 326 439 256
1932 378 524 281
1933 394 555 295
1934 469 695 331
1935 575 880 388
1936 740 1152 487
1937 823 1250 561
1938 921 1405 623
1939 1068 1670 697
1940 1193 1918 747
1945 1094 2152 444
1946 913 1581 503
1947 1114 1933 610
1948 1405 2491 737
1949 1683 3123 798
1950 2066 3930 920
1951 2406 4586 1068
1952 2684 5144 1180
1953 3002 5738 1326
1954 3399 6512 1496
1955 3821 7471 162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1955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答案】参考示例:
1917-1921年 经济低谷阶段(新生政权巩固期)
分析:从整体工业总产值到两部类数据看,均呈现急遽下降趋势。1917年的俄国,在社会、经济全面崩溃的背景下,发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抵御列强武装干涉和结束国内战争。这一时期国内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1921-1928年 恢复、增长阶段(国家发展探索期)
分析: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两部类生产均衡发展。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采取国家经营、本国、外国资本家合资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实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925年联共(布)决定将苏联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开展国家经济调整,推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划分为1921-1925年,以新经济政策为着眼点分析亦可)
1928-1940年 增速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初步发展期)
分析:工业总产值进一步提升,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飞速提升,消费品生产稳步增长,但与第一部类相比,增速不成比例。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至1937年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40-1945年:生产速度放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卫国战争时期)
分析: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苏联工业产值的整体发展速度较战前相比较为平稳,消费产品生产的速度下降显著,军事需求推动第一部类的迅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战争期间发挥巨大的生产能力,计划经济体制在战争期间凸显其制度优势。
1945-1955年 迅速发展阶段(战后初期、步入冷战)
分析:工业总产值快速提升,其中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大幅度提升;消费品生产得到相应提升。轻重工业比重失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后,苏联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迅速进入战后恢复阶段;战时盟友变对手,苏联未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体现,为后期的发展留下隐患。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 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1917——1955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1917——195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解答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1917-1921年苏俄经济低谷阶段,即新生政权巩固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1917-1921年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1921-1928年苏俄(苏联)恢复、增长阶段,即国家发展探索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1921-1928年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加以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北京市,门头沟区,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