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卷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瘦削.(xuē)澎湃.(pài)着.落(zháo)涸.辙之鲋(hé)

B.夹.层(jiā)伫.立(chù)颤.抖(chàn)既往不咎.(jiù)

C.湍.急(tuān)蓊.郁(wěng)琐屑.(xiè)惊魂甫.定(fǔ)

D.琴弦.(xián)荫.庇(yìn)绰.约(chuò)望风披靡.(m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气概凋弊岌岌可危没精打采

B.倾泄下榻偃旗息鼓明察秋毫

C.告诫宛然目不暇接闲情逸志

D.缥缈嬉戏蓬头垢面火中取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B.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C.为了参加“国之声”合唱比赛,我班文娱委员精心设计了不少演唱方法,虽屡试不爽....,但同学们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

D.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文笔清新自然,行文不落窠臼....,富有哲思,耐人咀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4都江堰放水节”开幕式围绕以“水”为主题,分为《蜀山岷水》《上善若水》等篇章,表达人民“谢天、谢地、谢人”的感恩之心。

B.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在成都七中发表演讲,她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师生分享了她的求学经历,强调教育对年轻人的重要性。

C.北宋的王安石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功过是非,在我国史学界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

D.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2)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

3)宋人画雪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相衬,意境悠远。

A.吹处世总是 B.卷处事总是

C.卷处世只是 D.吹处事只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8.下面对于《诗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从《诗经》发端而形成的,后世的许多诗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得以哺育。

B.《诗经》中有叙事的史诗较少,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像《卫风·氓》这类典型的叙事诗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

C.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从开辟了抒情言志先河的《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D.后人所说的“风雅”精神,就是对《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概括。

9.下面对《诗经》中有关比兴手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继承和发展,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诗经》中的兴,有的仅仅是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之用的,但也在后代诗歌中有所表现。C.比兴,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构成的,是《诗经》中固有的表现形式。

D.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存在着继承《诗经》起兴手法的鲜明例子。

10.下面对全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这说明《诗经》中的作品除了要讲求情感的真实外,也应该借助一定的抒情手段。

B.“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文章是以此来证明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

C.《诗经》中的抒情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创设的艺术境界以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对我国后世诗歌的发展一直影响深远。

D.后世诗歌中比较明显地继承了《诗经》比兴手法,《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就是把比句表现得更形象、更直接,更具有艺术魅力。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放鹤亭记

苏轼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当:挡住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如:去、往

C.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交换

D.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适:往,到……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挹山人而.告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Ⅱ卷

三、(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译文:

2)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5分)

译文:

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7处。(3分)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1)桑之落矣,。(《诗经·卫风·氓》)

2),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3),悠悠我心。(《短歌行》)

4),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5),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

7)或因寄所托,。(《兰亭集序》)

8),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9)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①。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苏秦列传》:“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1)本诗首联中的“骄”字极富情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

2)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就这一说法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5分)答:

四、(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

1)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

2)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

3)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

4)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5)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6)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7)秘密...被突然揭开的。..就是在那一刻

8)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9)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10)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11)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12)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13)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14)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15)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16)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20)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21)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22)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23)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景。

(选自《天山向日葵》,有改动)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天山脚下的向日葵的所见所感,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思路清晰,富有哲理。

B.第(2)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也为后文设下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C.第(9)(10)段着重对天山向日葵进行描写,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D.第(10)段“升腾的金光”以动写静,生动地再现了成片的向日葵在夕阳下的光彩夺目,描绘出一幅开阔壮美的画面。

E.文章结尾写到“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背对着它们”“模糊的背景”,既表现了对天山向日葵的赞美留恋,也表达了对它们的批评反思。

1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天山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

20.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秘密...被突然揭开的。..就是在那一刻

答:秘密:那一刻:

21.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分)

答:

五、(7分)

2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23.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4分)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持久;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干脆。

南方的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热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南方的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粗犷的高原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

六、作文(60分)

24.有人说,人一辈子就是一次远足,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请分享你的某次颇有感受的旅行,按要求写一篇游记。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4)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注:每道题号前面的红色序号表示该题在得分明细表中填写的对应位置。)

 

【题5】 5.C(卷: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裹住;吹:流动。“卷”更能表现大寒流弥天而来的气势。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处事:处理事务。“处世”强调与人相处。)

【题6】 6.B本来(A出嫁;享有C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D终于,终究;死亡)

【题7】 7.A介词,因为。(B助词,消独;动词,往、到达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助词,表方法或凭借;表原因)

【题8】 8.B(“像《卫风?氓》这类典型的叙事诗”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题9】 9.C(“固有”一词有误,后世诗人经过继承发展,比兴才成了一个固定的词)

【题10】 10.D(《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应是“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而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比句。)

【题11】 11.A当:对着

【题12】 12.D连词,表目的,“来”(A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修饰B代词,“他们”;代词,“那些”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题13】 13.(1)可是刘伶、阮籍这类人,因此保全了自己的本性并且留名于后世。(徒、以、全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这样的能使事业荒废、性情迷惑、道德败坏、国家祸乱的的东西,也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是对鹤的喜爱呢?(遁、虽、荒惑败乱、犹、为害各1分,整体句意1分。) 【题14】 14.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题15】 15.亲近自然,隐居躬耕。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天,彭城(徐州)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天骥)君的草屋,洪水高达那半个门扇。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云龙山人搬迁到原来住屋的东面。云龙山人从东山脚下,登上高处来眺望,发现奇异的环境,就在那上面建造亭子。彭城一带的山脉,冈岭四面包围,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那西边一面,可是云龙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的交替时候,野草树木连接到天边;秋冬时节,白雪明月,方圆千里同一色彩。在刮风下雨时而阴暗、时而晴朗的天气变化中间,低头抬头,瞬息百变。云龙山人有两只鹤,很驯顺并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任凭它们飞到所愿去的地方。它们(这两只鹤)有时站在池塘边的田野,有时飞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彭城郡守(徐州知州)苏轼时常带着宾客和下属去看望云龙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对此感到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用面朝南坐的君主尊贵地位,也不能和这种快乐生活交换。《易经》上说:“仙鹤鸣叫在那树阴之间,它的孩子回应它的叫声。”《诗经》上说:“仙鹤在湖泊深处鸣叫,这声音在天上能听到。”这是因为它作为动物,品格清高、远大、安闲、自由,超脱地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有才能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所以)隐居并有品德的人亲近它并玩赏它,好象应该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喜欢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所有能使事业荒废、性情迷惑、道德败坏、国家祸乱的东西,没有像酒那样厉害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己的本性并且名声传到后代。唉!面朝南坐的君主,尽管是清高、远大、安闲、自由,就像鹤那样的人,也仍然不能喜爱鹤;喜爱鹤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尽管是像酒这样的能使事业荒废、性情迷惑、道德败坏、国家祸乱的的东西,也不能成为祸害,何况对鹤的喜爱呢?从这来看,

【题16】 16(1)其黄而陨(2)还顾望旧乡(3)青青子衿(4)羁鸟恋旧林(5)暧暧远人村(6)俯察品类之盛(7)放浪形骸之外(8)舞幽壑之潜蛟(9)凌万顷之茫然(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题17】 17.(1)骄,愿意为骄傲,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马啼叫声的兴奋,待发的骏马兴奋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渲染了离别时的气氛。

2)借景抒情,以江南美景反衬诗人送友、只身回京的寂寥之情。

早春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鲜美,骏马长嘶;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绿水环抱,杨柳拂桥;裴坦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而作者却有不得志的怅然若失,与好友离别的不舍,悲苦寂寥。

诗歌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题21】 21.盲从和简单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只有亲自认真观察,深思慎取,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题22】 22.③①④②(先看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独坐书斋,怡然自乐,惟书为友。在此好情趣之下,自己平时喜好的一些东西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四句都是写室外的所见、所闻,那么“窗外”一词极有可能就是由所给定内容(室内以书为友)到要求排序内容(室外景象及感受)的过渡。可初步确定③句为首。③句与①句皆为所见景象,应连在一起;②④句皆为感受,应在其后。④有指代词“这”,而内容与“所见”直接相关,自应放在③①之后)

【题23】 23.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

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青烟缭绕的山野和酒香四溢的杏花村;

像南方姑娘的柔美,温婉如玉,温润、绵长;

使人想起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想起寂寥朦胧的雨巷和水一般浸人的竹叶青。

【题24】 24.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