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西高考语文4月模拟试卷
2020山西高考语文4月模拟试卷,山西,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莲山课件.
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对话和互动,达成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的行动共识以缓解冲突或整合利益、实现公共目标、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结构、过程、关系、程序和规则的体系性活动。
从理论逻辑角度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是将国家作为一种兼具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存在来认知,前者将“国家”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后者则将“国家”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问题的“透镜”。
从实践逻辑视角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是要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即“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基本的方向是导向复杂现代性的国家治理,形成面向人民之治的国家善治,以系统性池回应因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变量重大调整的治理生态在权力运行、议题遴选、机制创设、资源整合乃至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刻嬗变。
具体而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呈现为四大层面:一是作为治理主体的国家逻辑。现代化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党、政、企、社、民、媒等都需要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但同时,各个主体不是拉象的,而是有现实区别的,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就我国治理体系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这种领导职责来源于公众,并始终受到公众的监督。
二是作为治理对象的国家逻辑。治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并非单一或片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都要且必须纳入其中,亦即国家的一切公共领域、公共活动、公共事务都是治理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治理”就是“治理国家”。
三是作为治理运行机制的国家逻辑。合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治理体系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是作为治理结构的国家逻辑。治理主体、对象及其依托的制度基础不是相互分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能仅单个地或局部地把握治理体系,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来看待。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国家治理体系既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对话和互国家治理的各类构成要素,更指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选自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体系性活动,它的主体是政府、市场和社会民众。
B.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可以在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等方面达成行动共识。
C.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认知,会将“国家”看作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
D.从实践逻辑视角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是方法,建立包容性政治体制是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证思路清晣,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形成了先总后分的结构特征。
B.第二段用“透镜”比喻“国家”在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问题时所起的作用。
C.文中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的治理运行机制的系统整体性。
D.在论证作为治理结构的国家逻辑时,引用学者相关论述使“洽理主体、对象及其依托的制度基础是紧密联系的”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体现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全部要求。
B.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其基本方向及作用前言极具实践性。
C.“国家治理”就是“治理国家”治理对象的两个特征是国家的和公共的。
D.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晨,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了医学目的、医学模式变革。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廉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世卫组织的这一论断,恰恰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学本质上是健康医学的先驱: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预防疾病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这种学特色和优势契合了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这也是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基础。”
目前,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药,成为受人追捧的养生保健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29目《中医药越来越“国际范儿”》)
材料二:
伊朗有位“洋中医”阿米尔•胡曼•卡扎米,现任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曾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学位,主攻针灸临床。现在,他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还在北京、德黑兰等城市出诊,用手中的银针医治了众多病患。
同时精通中医的他对这两种医疗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些病,比如感染,最好用西药进行治疗;有一些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主要用西药治疗,但将中西医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医良好的疗效征服。2019年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有70多个国家设立了中医学院或针灸学院,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疗法,其中,18个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医保体系范畴。
(摘编自人民网12月17日《洋中医 胡曼:将针灸作礼物 送给世界更多患者》)
材料三: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全世界都在研发新的抗疟药。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启迪,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了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良好成效,让世界看到了中药的“能耐”。美国耶大学的研究学者从中药古方中萃取芍药、黄岑、甘草、大枣等4种植物的有效成分,重新组合后制作出效果稳定的抗病药。日本的一项研究证明,黄芩对骨髓瘤胞有抗増殖作用。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汉方研究机构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韩国也成立了汉方药专门研究机构。在欧洲,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已经有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与尝试。
(摘编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月9日《中医药与世界的70年:让界看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1)下列不属于中医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具有良好疗效的一项是
A.对一些西医没有明显疗效的慢性病有康复效果。
B.日本研究证明黄岑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
C.世卫组织推荐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用于抗疟。
D.耶鲁大学萃取植物有效成分用于制作抗癌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模式的变革,当代医学应以人类的健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B.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与当前医学以人类健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震求是相契合的。
C.胡曼精通中西医,他认为主要用西药治疗的疾病:比如感染、心脏病、糖尿病等,如果中西医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D.在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的背景下,屠呦呦受我国中医药古籍的启迪,发现了全新抗疟疾药物青嵩素。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发展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2020山东恒台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0山东恒台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山东,恒台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莲山课件.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一片芦苇遇见周瑜,首尾呼应,借唯美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B.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小说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气味的反复出现,将“我”与周瑜相遇、交谈、离去等情节贯穿起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2)请以周瑜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我”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喜欢“穿布衣”的、“倒下”的英雄。请结合画线句分析“我”的心理。
四、故代诗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廷让,字光乂,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准南,以功领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诏领兵赴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砦,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粱,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廷让等将行;太祖以地图示之,指锁江曰:“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先以步骑陆行出其不意击之俟其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悉如太祖计。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将际俞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皆坐纵部下掠夺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仪以数骑获免。
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责。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怏怏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其不意/击之俟其势却/即以战悼夹攻/取之必矣
B.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其不意击之/俟其势却/即以战悼夹攻/取之必矣
C.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其不意/击之俟其势却/即以战悼夹攻取之/必矣
D.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其不意击之/俟其势却/即以战悼夹攻/取之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在这里表兼任,一般是兼任较低官职。另外,“权”“假”“行”“守”“摄”均可表示代理官职。
B.“行营”又叫“移营”。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驻地办事处。
C.“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D.“待罪”有两个意思: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廷让少有膂力,英勇善战。刘廷让少从周祖,又跟随世宗攻打准南,因战功被任命为雷州刺史。后在伐蜀战役中,率众从归州入后蜀,势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
B.刘延让征战无数,有胜有败。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但在与契丹作战时,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C.刘廷让清正廉洁,遵守法度。他到遂州时,州将陈俞率官吏百姓来投降,面对府库金帛,他没有选择私昋,而是尽数赏赐给将士。蜀地平定之后,依旧恪守法度,全然不似王全斌等人。
D.刘廷让恃宠放任,终被罢黜。他向皇上上报病情,皇帝诏请御医为之诊视,他却末经皇帝答许,擅自离开屯所。皇帝闻之大怒,将其交予御史定罪,他最终被罢免。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①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③浅染饱霜兔④。
中安三石使屈蟠⑤,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偃蹇:横卧。②石泓:石砚。③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④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⑤屈蟠:盘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次韵”资。即接照黄斌老所画横竹的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的一首诗。
B.首联交代了黄斌老所画竹子的风貌及作画动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
C.颔联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D.黄斌老把自已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2)结合诗歌后两联,试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黄斌老画横竹时的高超技艺的?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内心追求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情态的诗句是“ , 。”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前不久,黄宾虹刷屏朋友圈﹣﹣﹣﹣他的一幅《黄山汤口》在今年春拍飚出3.45亿元“天价”。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南黄北齐”之说(“黄”指黄宾虹,“齐”指齐白石)由来已久,然而相比齐白石“红花墨叶”的雅俗共赏,黄宾虹的看上去总是“黑漆漆”的画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有人将黄宾虹的画比作茶水,而且是黏茶、浓茶、苦茶,认为他的画必须慢慢回味才能尝到甘甜,沁人心脾。这样的比喻不无道理。黄宾虹最为______的,是以金石趣味表现山水“浑厚华滋”的氛围。他对于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这是一位知识型、研究型的画家。他的艺术人生,一方面在不断向古人学习,总结各画派的技法经验;另一方面,则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再加上自己对笔墨打草稿”,进入“师造化”“师自然”阶段。( )晚年最具 ______的“黑、密、厚、重”式画风,尤其被认为将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词语书与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飚(biāo) |
沁(qìn) |
擅长 |
辨识度 |
B.飚(yáng) |
沁(qìng) |
善长 |
辩识度 |
C.飚(yàn) |
沁(qìn) |
擅长 |
辨识度 |
D.飚(yán) |
沁(qìng) |
善长 |
辩识度 |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他对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B.他执着追求山水的“内美”,这样的美古奥深邃甚至有些艰涩难懂。
C.他执着追求山水的“内美”,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D.他对于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古奥深邃甚至有些艰涩难懂。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话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终,黄宾虹总结出了“五笔七墨”。这是在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再加上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完成的。
B.最终,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笔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五笔七墨”。
C.最终,“五笔七墨”被黄宾虹总结了出来。这是他在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最终完成的。
D.最终,经过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再加上对前人用笔用墨经验的借鉴,黄宾虹总结出了“五笔七墨”。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许多人以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① 。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端穿一个圆洞,用以办丧事和祭祀。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利用这块石板,② ,记述墓主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放在墓前,这个东西称为“墓表”。以后,③ ,详细记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业,还加上了颂扬和悼念的诗铭,这样的石板,就称为“墓碑”。从此以后,人们以为碑是刻有文字的石板。
9.(5分)由古老的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以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以“老”为例,甲骨文作,这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很像一位驼背的老人,手中拄着拐杖,头发看上很稀疏,正在慢慢地前行,“孝”与“老”有相似的构件要素,请参考“孝”字的字形演变示例图,分析“孝”字的本义,并围绕它拟一则公益广告词(不超过15个字)。
八、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经讲过一个被后人广为流传的故事:南方水乡的农村里,有一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两个挑着担子的人狭路相逢。他们互不相让,因为挑着担子,没办法侧过身体通过,而谁要让,就得从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两脚泥。就在两个倔强的人像两头牛一样顶在那里的时候,这个旁观者走上前去,对其中的一个人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曾国藩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躬身入局。遇到问题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时事、阅读积累及个人的生活体验,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陕西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0陕西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陕西,延安宜川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