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天津市,河北区,莲山课件.

高三历史

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A. 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 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

C. 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 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精美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故选A;材料只反映了良渚文化一处的墓葬情况,无法体现地域差异,排除B;西周建立礼乐制度,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生产情况,排除D。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

A.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B. 都实现了社会的转型

C. 涉及的领域都很广泛    D. 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特权,冲击贵族利益,初税亩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也冲击了贵族利益,故选D;梭伦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A;梭伦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奴隶制改革,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梭伦改革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是初税亩只涉及赋税,排除C。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5.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见,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A选项排除;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文化经济差距缩小,D选项排除。

6.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这表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已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汲取了理性思考 精神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表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说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研究、阅读很多自然科学著作,而不是划清界限,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选项错误;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7.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

8.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职买办的广东人远超半数。之后,经营丝业的外国商行雇佣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广东人;几乎所有外商银行的中国买办都来自江苏。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江浙已取代广东的经济地位    B. 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动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    D. 江浙的文化底蕴超过广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江浙商人买办在近代对外通商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鸦片战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广东的传统对外通商地位下降,推动了江浙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文化底蕴问题,排除D项。故选B。

9.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理由    D.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认为“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其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1924-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BD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10.“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D.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种工业布局的变化,导致上海、天津等老工业基地的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的上海、天津现象不符,B项排除;“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全国工业发展总体呈现迅速发展趋势,C项排除;工商业改造与材料现象无关,D项排除。

11.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 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 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 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 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使国际储备资产潜伏着被美国控制的危机,这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说明国际金融市场潜伏着不稳定性,这与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无关,故A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处于两级格局时期,无法奠定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故B选项错误;二战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有利于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阻碍,故D选项错误。

12.下表是美国二战后十年内对外援助的部分数据绘制的简表(根据王斯德的《世界通史》第三编)。据此可知,美国第四点计划的援助

时间    援助计划    援助国家    拨款数额(亿美元)

1947年—1951年    马歇尔计划    西欧国家    131.5

1950年—1953年    第四点计划    亚非拉35国    3.1;还派遣了2445名技术人员

A. 是马歇尔计划 继续    B. 促进了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

C. 导致亚非拉倒向美国    D. 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亚非拉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7年—1953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控制资本主义国家而推行马歇尔计划,为了与苏联争夺亚非拉地区,美国又实行第四点计划,故选D;美国为了控制资本主义国家而推行马歇尔计划,为了与苏联争夺亚非拉地区,美国又实行第四点计划,从材料可看出,第四点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因此它不是马歇尔计划的继续,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试题,陕西,西安市,周至县,莲山课件.

排除A;为了与苏联争夺亚非拉地区,美国实行第四点计划,而促进了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的根本目的,排除B;亚非拉倒向美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事件信息“1950年—1953年”,联系美苏冷战的背景分析解答。

13.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C.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D. 西方国家地方治理智能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和“成本更低”等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选A;“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规模,是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地方治理的“智能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联系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解答。

14.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

历史    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载,且常引用其律文

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合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后的自然经济社会,而不适合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罗马共和国时代

语言学    《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 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所习用的拉丁文,其体裁大不相同

吉拉尔的求证过程表明

A.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方法

B. 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来判断历史真实与否

C. 运用不同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更具说服力

D. 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最为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吉拉尔从历史史料、法律史料以及语言学史料三个方面论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故选C;历史事实不仅仅需要历史叙述,还需要实物史料,故A错误;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只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分析解答。

15.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四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统计。由此表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A. 具有开放的近代视野    B. 摆脱了传统华夷观念

C. 西学接受程度有差异    D.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的新型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潮流的变化,对西方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将西方从“夷”和“洋”转变为“西”,表明上海的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选D;上海的知识分子中仍有大部分将西方视作“夷”和“洋”,说上海的知识分子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有所夸大,排除A;上海的传统保守知识分子在民族观念方面仍将西方视作“夷”,即使是传统开明的知识分子和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仍有部分属于上述现象,表明上海的知识分子仍未摆脱自身传统观念,排除B;表格仅反映出清末民初上海知识分子对民族观念的理解,不涉及西学问题,排除C。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答案】(1)措施: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3)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得出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根据“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根据所学,还可从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得出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根据“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得出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根据“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出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评价:可从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现民族平等分析回答。

(3)意义:根据“1941年”,联系抗战的史实,得出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联系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丧失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后,西方特别是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慧,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

——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

——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

材料四  ……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栽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酪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腆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物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文明者,社会之生产物也。社会之发生文明,犹土地之发生草木,历史视界其草木之种类,常随土地之性质而别。西洋文明与吾国文明之差异,即由于西洋社会与吾国社会之差异。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1)材料二中西方学者对自身文化有何反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亚泉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学者对中西文明的认识。

【答案】(1)反思: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弊端;倾向于利用中国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原因:一战使欧洲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欧洲人对近代以来的思想和制度产生怀疑和迷茫。

(2)一战使国人对西方文化重新审视;西方思想在中国实践遭遇挫折,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3)中西文明各具特色,它们的差异是因各自的国情不同;中西文明的差异是性质上和本源上的,而不是程度上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明在道德等方面的不足。

【解析】

【详解】(1)反思:根据“一战后,西方特别是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得出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弊端;根据“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得出倾向于利用中国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原因:根据“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丧失信心”得出一战使欧洲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得出欧洲人对近代以来的思想和制度产生怀疑和迷茫。

(2)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得出一战使国人对西方文化重新审视;根据“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得出西方思想在中国实践遭遇挫折,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3)根据“西洋文明与吾国文明之差异,即由于西洋社会与吾国社会之差异”得出中西文明各具特色,它们的差异是因各自的国情不同;根据“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得出中西文明的差异是性质上和本源上的,而不是程度上的区别;根据“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明在道德等方面的不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    社会主要矛盾

1956年中共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关系: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阐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阶级矛盾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但国民经济仍较落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显著;此时,西方国家的敌视与孤立,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快工业化发展尤为重要。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文革”的教训,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特区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社会生产提出新的要求。2017年,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实现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关于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可得出论题: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或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等,然后结合建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山东,莱西一中,高密一中,枣庄三中,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