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城南中学,莲山课件.

平邑一中高三二轮第九次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 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 材料三从文艺创作 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 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成经形成。

C. 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 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3分)

A. 《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

B.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

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 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 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 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望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不忍不住,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的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 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 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 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一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D.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飠甫食。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暶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B.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C.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D.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的是山里之人。

B. “无何”在古汉语中解释为“不久、很短时间之后”,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或“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如“自觉无何”。

C. 籀篆是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D. 布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意即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称老百姓为布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邵潜从小聪敏异常,但不肯读儒家经典,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B. 邵潜家境贫苦,却有名门子弟的习气,不愿意做农事,以致生计艰难。

C. 邵潜喜欢诗文辞赋,精通《文选》,擅长古诗、书法和字学,著述颇丰。

D. 作者与邵潜有过交往,他认为同乡人关于邵潜喜欢骂人的传言不可信。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

(2)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暶耳。

14. 请简要概括山人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自己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于国事无补,真是无聊而可悲。

(3)《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________,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

__________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_________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__________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艰难险阻的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B. 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

C. 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 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D. 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B. 蝉联    经久不衰    汲取    沸沸扬扬

C. 卫冕    经久不衰    吸取    敲锣打鼓

D. 蝉联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2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 异同点。注意:相同点不得超过25个字,相异点每条不得超过40个字。(6分)

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波长在240m至280m范围内最具杀伤力,它能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空气或是以水为介质的环境中,紫外线均可以直接透过这两种介质照射到微生物上,破坏其遗传物质的结构使其灭活,达到杀菌的目的。

②臭氧杀菌法是指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清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贵州省桐梓县以往随处可见的方竹,如今既绿化了荒山,更让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该县将方竹定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方竹种植规模。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百万亩方竹笋基地。同时,该县重视培育产业品牌,推动方竹笋销售品牌从个体、分散经营模式向龙头企业统购统销模式转变。此外,桐梓县还先后引入企业,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新引进企业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2亿元左右。如今,桐梓县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

四、写作(60分)

23.请下面提供的两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当代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风险挑战与之相随,危和机总是同生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②疫情期间,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是危中有机的现实写照。

③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打通线上线下;农业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网上贷款等春耕备耕新方式……虽然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及时反应、应对有方,有助于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④俗话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疫情结束后,面向未来,也要善于化危为机,更要善于创造和把握发展的新机遇。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 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某校高三学生的身份给校报“时事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了。”这些不同声音也有一定市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平邑一中第九次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语文

【答案】1. C    2. D    3. B    

4.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5. 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

B项,“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是“正在形成”;

C项,“黄河文明”偷换概念,材料二中“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可见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先看材料二的内容。第1段总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第2段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第3段说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第4、5段说明黄河文明在当前的价值“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由此可见,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论证结构清晰严整。

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有例证法,“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有对比论证,“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从语言使用来看,“5000年前”“近600年前”“公元前5世纪前后”等数据 使用,使语言严谨;“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 等大量史实,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而个性化解读也不是随意解读,而是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再分析、再印证。

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如“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就是要针对以上作者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相当于给作者的观点找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对“黄河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对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穿插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可以论证“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能论证“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答案】6. C    7. C    

8.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    

9.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内涵,判断运用的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艺术特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处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按照文章写作层次逐层筛选,找出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注意有时候文本很含蓄,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人物心理;然后用表现心情的词语加以概括。

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可概括出“紧张焦灼”“快活”“期待”等;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出“欢笑兴奋”;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可概括出“忧愁失望”;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出“生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写作特征一般包括内容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探讨创作意图就是要分析文本的主题以及现实意义。题干说“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这就规定了思考方向,即分析文本的写作内容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是否有代表性,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等。

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的结局。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比如“‘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这样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

文章选取了老通宝一家作典型代表,通过描写一家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

《春蚕》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可想而知,中国清政府败落后,国内改朝换代并没有营造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之,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这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

作者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作品的思想倾向都隐藏在冷静的叙述中,情感较为隐蔽。比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

【点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小时候就是个异常聪敏的孩子,只是一旦拿儒家经传教授他时,就非常怨恨,不肯读。

(2)山人有时来得早(或“山人有时很早就来看我”),我还睡着没有起床,他就坐着等待太阳出来,天大亮。    

14. ①率性急躁;②不治生计;③才华出众(学问广博);④孤独贫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乡里有很多说山人坏话的,山人也不高兴住在乡里了,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次调研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次调研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调研试题,山东,平邑县第一中学,莲山课件.

就离乡出外游历。在南中,李本宁先生待若上宾。去梁溪,邹彦吉先生以他为贵客”。

“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中,“而”表转折,之前断开,排除AB;

“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中,省略了“于”,“居(于)里中”,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山人……文中指的是山里之人”错误,文中指的是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不愿意做农事,”错误,原文“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的意思是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其实贫困,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原文是说他“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 而不是“不愿意做农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顾”,只是;“经生家言”,儒家经传;“恚”,怨恨。(2)“早过”,来得早;“尚”,还;“日暶”,太阳出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人物形象的具体把握,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第一段“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可知率性急躁;第一段“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可知不治生计;第三段“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可知才华出众(学问广博);第一段“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第五段“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可知孤独贫困。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州府通州人。小时候就是个异常聪敏的孩子,只是一旦拿儒家经传教授他时,就非常怨恨,不肯读。有人送给他诗赋古文辞,竟非常喜欢,昼夜快读不停止。有时提笔尝试写作,则很是工巧。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其实贫困,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的丈夫看作是见识浅陋的人,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妻子离开他以后,山人越发贫困,只能靠捡拾果子和铡草来维持生计。性情急躁,跟人交谈,稍有矛盾,就会开口骂人。山人有很多食物不吃,有时相聚进食,碗中如果有不是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就会停下来骂骂咧咧让人端走,一点不顾惜。同乡人都暗地里嘲笑他。

乡里有很多说山人坏话的,山人也不高兴住在乡里了,就离乡出外游历。在南中,李本宁先生待若上宾。去梁溪,邹彦吉先生以他为贵客。来到吴中,和王伯谷稚登谈论诗歌一整天。过了没多久,山人想着在外寄居和游历的时间够长了,心里苦闷志愿没有实现,不久就回到通州。恰好遇到世道大变(指由明入清,世代交替),家乡正处在动荡离析之中,于是在如皋的陋僻小巷中辗转流浪,这个时候山人也已经年纪大了。山人没有妻子,年老而且没有孩子,只能找一位乡里的老妇给他做饭。住处只放置了几十卷书,门没有锁和门栓。有时看到他只是用绳子把门轴绑着罢了。县令曾经送他一点钱,一个晚上就被小偷全部偷走了,山人又懊恼又怨恨,和朋友谈起来,总是骂个不停。

山人对于周秦两汉六朝的书,没有不熟习的,尤其精通《文选》。擅长写五言古诗,大小篆和隶书(李潮八分书)写得很好。最有研究的是文字学,点画没有一点差错。著书有数十万字,大多被人拿走,残损散失的超过半数。刻印的有《州乘资》《失俪志》和《邵山人诗集》,诗集是冒观察在粤中为他刻印。

冒观察与范玺卿,是同乡人中和山人相知最深的两位。山人生病将死时,帮他寻医问药的人,是冒观察的儿子巢民先生。离世时,经管料理后事,黄长孺先生出力最多。

有人说:“山人性情急躁,喜欢骂人。”维崧(我)在如皋住了七八年,山人每次来看我,总是一整天都轻声细语。山人有时来得早,我还睡着没有起床,就坐着等待太阳出来,天色大亮。那么说山人喜欢骂人,难道真是这样的吗?生活在太平盛世,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宾,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死去,真是令人悲伤!

【答案】15. C    16. 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一句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7.【答案】    (1).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矮”“晴”“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答案】18. D    19. A    20. 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艰难险阻的克服”搭配不当,艰难险阻不能克服,且B项语序不当,排除AB;

C项,根据语境,省略 主语是“我们”,不是“艰难险阻”,无须采用被动句式。可以排除。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第一空,卫冕: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蝉联:绵延不断;连续相承。此处指成功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使用“卫冕”恰当。可以排除B和D项;

第二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史加有力,吏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问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一般用作谓语。此处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的女排精神,使用“历久弥新”恰当。可以排除C。

第三空,汲取:指取水,引申为吸取,吸收。吸取:用不同方法吸收;采用,采取,得到。联系语境“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吸取力量,使用“汲取”更恰当。

第四空,敲锣打鼓: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此处指绝不是“轻轻松松”欢庆祝贺就能实现的,使用“敲锣打鼓”更恰当。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中,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是“影响力”而不是“中国女排”,排除AC;

“不仅……更”表递进,强调的是“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排除D。

故选B。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1.【答案】相同点: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RNA分子结构,导致其死亡。

相异点:紫外杀菌法:物理杀菌法,利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臭氧杀菌法:化学杀菌法,①通过破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得以灭活;②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本题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根据材料①“它能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和材料②“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分析可知“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都是通过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RNA分子结构,导致细菌病毒的死亡。根据材料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可知紫外杀菌法是利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根据材料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分析可知“臭氧杀菌法”有两种杀菌方式。一是通过破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得以灭活;二是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由此可见,“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两者杀死细菌病毒的方式不同,这就是两者的相异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22.【答案】贵州省桐梓县提升方竹种植规模,培育产业品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第1句是说“方竹”让贵州省桐梓县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2、3句是说“不断提升方竹种植规模”;4句是说“重视培育产业品牌”;5、6句是说“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7句是强调“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据此整理答案。

23.【答案】例文1:

时代的新号令:善化危为机,也善创造把握新机遇

《时事论坛》栏目:

编辑好,下面是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时代的新号令:善化危为机,也善创造把握新机遇”。

“病退风清日,已是万木春。”进入疫情防控后半段,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来说,要何去何从呢?我以为,当前要着眼实际,运筹帷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还是其它方面,既要善于化危为机,也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或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的确,疫情给我们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极大损失;但人是有积极能动性的,是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如疫情期间,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验证了人们在灾难、磨难面前也不是束手待毙的,也是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

但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需要的是超前的智慧、眼光与谋略。可以想象一下,若灾难磨难扑面而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惊慌失措,缺乏主心骨,没有超前智慧、眼光和谋略,怎能自如应对危机,更遑论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应对这次疫情,我们国家、社会及绝大多数公民做得很好,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成功控制住疫情,并顺利分阶段复工复产,将经济发展损失降到了最低,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强大危机治理能力和高超危机处置智慧,这也是我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

或许有人会问,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需要超前智慧、眼光和谋略,仅此而已吗?答案是否定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灾难、磨难要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大年初一,最高决策机构一声令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就是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中央防控指导组和院士领衔的医护组千里驰援武汉,汇集八方力量,这就是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冲锋在前,构筑起社区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赢得了小区的赞许,这就是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还有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农机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贷款等等,这些也是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放眼未来,要突破,要发展,要实现伟大中国梦,仅仅危中寻机和化危为机、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疫情过后,国家要乘势而上,创造领先时代和世界的时机,把握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新机遇;社会要激浊扬清,创造风清气正的时机,把握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个人要励精图治,创造凡事争先的时机,把握好个人梦想融汇大梦想的新机遇……

对于我们高三学生而言,疫情让我们居家学习很长时间,使得这个学期备考复习极不完整,我们也要化危为机,搞好居家学习和到校学习的对接,把失去时间找补回来;更要创造把握新机遇,学习差一点的要向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多请教,要把线上线下学习结合起来,把握好高考延期带来的到校学习的黄金期,我们高三每一位学生也能以最美姿态来跨越高考这道门槛的!

变化的时代,孕育伟大精神;变化的时代,发出伟大的新号令,那就让我们则耳倾听吧——善于化危为机,也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国家便是强盛国家,社会便是和谐社会,人民便是幸福人民!

高三学生×××

2020年4月21日

例文2:

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

“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

编辑好,这是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请选用。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我深表赞成。是啊,这些文明习惯看似小事桩桩,但如果人人都践行起来,天地就会爽朗起来,人间就会和谐起来,国家就会斯文起来!可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

尤其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用餐用公勺公筷,可降低感染风险;拒绝野味,可切断人兽间病毒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阻断病毒散播渠道;饭前便后勤洗手,可很大程度避免病菌侵害风险;起床后开窗勤通风,也可吹走室内不好空气;……疫情期间专家、媒体之所以反复强调上述文明习惯,是因为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可见,养成文明习惯绝不是小事,否则,就可能带来要命的损害!

其实,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若是疫情来了,就讲究文明习惯;若是疫情过去了,就不讲究文明习惯,那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受害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来,讲究文明习惯绝对不能一阵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这不好,要想养成文明习惯,就要把那些不好的原先习惯尽数去掉,绝对不能借口“很难改啊”来掩饰自己的主观不作为。记得鲁迅曾对柔石的善意劝告表示为难,说什么使惯了刀枪,再改换其他东西,恐怕很难做到;柔石对此一本正经说道:“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是啊,要改掉原先的不好习惯,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难者也会变易!

当然,也许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猛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谬矣!文明习惯从小培养,这是对的;但借口年龄大了,就说自己不适应文明习惯了,那是大错特错的!若你不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一旦感染疾病,那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用公勺公筷,一旦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社交礼仪,一旦闹出交往的纠葛,怎么办?若你不习惯开车礼让行人,一旦撞碰了行人,怎么办?……可见,借口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养成文明习惯,那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才能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呢?无非三条:其一,养成文明习惯要从“我”做起,古人说“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强调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其二,养成文明习惯要移风易俗,剔旧布新,如原先用自己筷子勺子给客人布菜,那是热情待客;现在就要改用公勺公筷了;否则的话,就会招人烦。其三,养成文明习惯要多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理解,如原先见面要握手,要拥抱;现在疫情期间就要换换方式了,可改为远距离拱手或微笑点头示意,等等。

是啊,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可拒病毒于身体之外;风和日丽时候,养成文明习惯可让行为举止赏心悦目。好处如此之多,为何不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于每个人的心间呢?

高中生×××

2020年4月21日

【解析】

【详解】(1)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文以载道,文以弘道”。该题目着眼于社会时事,审视疫情,超前谋划,引发前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窗外世界,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和第四句属于观点型材料,合二为一可提炼出行文论点——既要善化危为机,也善创造把握新机遇——考查学生思维整合能力,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危与机之间关系,并要有前瞻意识;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属于事例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危中有机”和“应对有方”的时代内涵,为学生写作开阔思路并提供写作“弹药”。

驱动任务有三:身份驱动,以高三学生身份给校报栏目写作,要结合学生和学校的生活实际。主旨驱动,要结合四句话材料内容写作,观点提炼要吻合材料内容。思考与认识驱动,要对材料有清晰思考,要展现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要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与办法。另外,该作文题在限制性基础上给学生留下了较大写作空间。

参考立意:

1.化“危”为“机”,是一种生存之道;

2.危机变转机,眼光和智慧是王道;

3. 善于化“危”为“机”,方能扬帆远航;

4. 危中寻机天地宽。

参考素材:

1. 善于化危为机其实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居家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给我们带了诸多不适应和困难,但也正是这些不适应和困难,促使更多的学生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收看老师的线上直播,如何精准地跟老师进行线上讨论,如何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同时,面对大灾大难,也促使更多的学生思考个人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更加自觉地培养家国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动力。再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提醒我们加快堵漏洞、强弱项,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为发展开辟新空间。

2. 善于化危为机,我国诸多事业在疫情期间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我国一些传统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而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快速扩张。一些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打通线上线下;农业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网上贷款等春耕备耕新方式;市长、县长通过网上直播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事实证明,风险和挑战相随,危难跟机遇并存,善于化危为机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3. 当然,善于化危为机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学会通过敏锐的嗅觉、宽广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新的机遇,并主动地抓住新的机遇。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危”中寻“机”才能有所作为。黎明时刻也最黑,但是光明也是这时候酝酿出来的。苏轼在黄州时,可谓人生至暗时刻,可是他却在黄州的天地自然间悟出了天地相谐,人生无穷的真理,成就了宋代文学的高峰。红军遭遇堵截,危难重重。可是国民党的残暴,失去民心,让红军赢得了民意支持;新冠疫情让很多人隔离在家,不能上班,但直播带货,线上售卖,这些人发现了新的天地。承认危机并存,能够危中寻机,是事业扬帆远航的前提。

5. “守得云开见月明”,危机到来不可怕,沉着应战,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最终能跨过疾风暴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新冠疫情,让我们国家遭遇重大损失。疫情被有效控制,终至会逐渐战胜疫情。国家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因疫情带来的生产空缺,又给市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生机。认识危与机的关系,转化危与机的关系,事业也就会扬帆起航了。

参考结构:题目《时代的新号令:善化危为机,也善创造把握新机遇》。开头指出,疫情已经进入防控后半段,既要善于化危为机,也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或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接着以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为例,论证人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但是需要超前的智慧、眼光与谋略。再以疫情期间我国的做法为例,证明我们国家和社会强大危机治理能力和高超危机处置智慧。然后再以中央、社区等在疫情面前的做法,论证还需要对灾难、磨难要及时反应和应对有方。接着再指出,要实现中国梦,还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最后回到现实,作为高三学生应当如何化危为机。结尾指出,善于化危为机,也要善于创造把握新机遇,国家便是强盛国家,社会便是和谐社会,人民便是幸福人民!

(2)审题:“文明习惯是在人类枝头绽放的最璀璨的花朵”,该题目也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着意于弘扬时代文明,聚焦学生自身良好习惯养成,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写作此文要注意几点:行文主旨不能另起炉灶,倡导意图要鲜明有力,确保论点明确清晰;正面立论与反面驳斥要结合好,“难改论”“不适应论”“一阵风论”等三种错误观点要批驳到位;要结合高中生身份,有策略讲出养成文明习惯的具体办法,使得行文更有现实针对性。另外,行文要紧贴材料,贯通材料,切忌在材料外围发议论;还要突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自己的议论具有穿透力与周延性。当然,也要体现一定文采性。

参考立意:

1. 拒绝陋习,养成文明习惯;

2. 养成文明习惯,从现在做起;

3. 文明习惯伴我行。

参考素材:

1. 文明一般与野蛮对应,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养成文明习惯,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2. 养成文明习惯,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健康。17年前SARS疫情的暴发,就促使人们反思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关系。“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避免交叉感染。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就是由于聚餐时不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导致的。比如,好多人得了胃病,就是因为聚餐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拒食野味,走向文明”,既是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的形成。

3. 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应当让文明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比如“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学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有序排队上车,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试问,假如我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养成了以上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怎能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我们的社会怎能不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文明社会呢?

4. 有人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根深蒂固的积习的确难改,知难而上,这就是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年龄不能作为挡箭牌,将来是一个老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十七年前的“非典”曾经让我们痛定思痛,新冠病毒还没有离我们而去,实践证明,养成文明习惯,我们必须常抓不懈,否则未来还会有其他病毒再次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

参考结构:题目《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开头由公益广告入手,提出论点: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排比说明疫情期间我们的正确做法,论证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接着论证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再以鲁迅和柔石的话,批驳“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的说法;再以假设论证法批驳以年龄大为借口的做法;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三条,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四川,蓉城,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