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模拟试题试题,山西,太原市,莲山课件.
试卷类型:A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及时应对,有效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充分保障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优异表现凸显了中国人权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与西方人权理念多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人权认知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特征。在中国人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关系网络中,而家庭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归属。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家庭其他成员都具有相应的义务与责任,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权利的理解。中国文化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要求每个人都应珍视自己的生命权,贸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会被认为是没有责任感、不成熟的表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多数中国人都能够自觉地佩戴口罩并居家隔离。而欧美国家疫情大范围暴发后,大量民众仍然不顾紧张的疫情形势外出聚会游玩。政府即便发布了禁足令,仍无法阻拦民众冒险外出。西方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度追求给疫情防治带来了巨大困难。
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欲望的正当性,认为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就应当享有各种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人权。西方人权文化将人理解为“欲望的主体”,其一大弊病在于容易忽视人类内在的道德潜能,也容易导致权利的无限膨胀与滥用。相比之下,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权固然是每个人都珍视的重要权利,但人不仅有生物性的一面,还具有超越性的一面,中国文化不主张将人权绝对化。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受此影响,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中国人总能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与“不避义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共产党员为先锋的数万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往疫情第一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快递小哥等,放弃节假日休息,坚守工作岗位……这种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汇聚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强大力量。
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个人独立与个人自治,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抗关系。政府偏向承担消极的“尊重”义务和事后的“保护”义务,缺少更加积极的措施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不可避免造成人权理念与实践的背离。英国在疫情初期所推出的“群体免疫”政策便是典型,这对民众生命健康权造成极大侵害。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社会过度强调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能,在危急时刻反倒使人权无法得到充分实现。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将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为第一位的基本人权予以保障,尽最大能力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西方人权文化所存在的诸多弊病,而中国人权文化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对权利义务相平衡的追求,对两类人权协调推进的重视,无疑是对现代西方人权文化的重要中和与超越,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积极展现。
(摘编自尚海明《疫情治理凸显中西人权文化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人权观强调家庭责任,任何把自己置于危险中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
B. 西方人多从自然属性的一而理解人与权利,中国人则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人与权利。
C.中国人的道德超越性,使无数的人在抗疫中表现出了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
D.西方的人权实践常与其理念相背离,是因为其政府不易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中国与西方的人权理念及其表现作对比,论证了中国人权文化具有优势。
B.文章为论证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举出了英政府推出“群体免疫”政策的事例。
C.文章第三段论述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
D.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人权文化的主要差异,它们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即使有禁足令,西方依然有民众外出聚会游玩,表明西方社会对个人自由的过度追求不利于抗击疫情。
B.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使一般的中国人在对疫情期间的行动作出决定时,都可能把是否会给家人带来危险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
C.因为有着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国数万名医护人员火速参加抗疫,日夜不懈努力工作,不再考虑个人安危。
D.西方人权理念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成为简单的对抗关系,则其政府在抗击疫情上对民众的动员力相比于中国定然比较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86年,铁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这种餐盒因为便利性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而受到青睐。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丢弃于铁路沿线,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及工商总局公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这两项专项文件被人们称为“限塑令”。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该项新政也被称为“新限塑令”,以区别于2008年推出的“限塑令”。
(摘编自秦秦《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污染“死结”)
材料二:
2019年3-6月初级形态塑料产量数据
指标 6月 5月 4月 3月
当期值(万吨) 759.6 756.5 769.4 790.2
累计值(万吨) 4557.3 3785.7 2996 2214.3
同比增长(%) 10 5.8 7.5 7
累计增长(%) 7.4 6.6 7.5 6.5
(数据来源:《2019-2025年中国通用塑料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拟禁止生产、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拟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的快递包装……笔者认为,此次升级版“限塑令”能否使塑料污染情况产生彻底改观,关键在于减塑行动力能否同步升级。
笔者了解到,买菜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等老问题仍在继续,而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给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而外卖垃圾回收利用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都比较高,它们进入处理生活垃圾的环卫系统后,一部分被填埋,一部分被焚烧,只有极少量被回收利用。而且,目前多种一次性用品已经有了可替代材料,但由于价格问题,只能用在利润较高的产品上。比如说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的餐盒、可降解的塑料盛装器皿,可降解的材料成本造价比较高,没有多大市场。
(摘编自王春明(“限塑令”升级减塑行动力能否升级))
材料四: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全面禁塑”通过倡导绿色消费方式,聚焦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次性塑料膜、袋类产品,甚至医疗、建筑等行业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应纳入“限塑令”管制范围,切实加强环境微塑料污染的风险管控。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并定期对高度关切的塑料产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不断扩大清单,逐步实现从“限塑”到“部分禁塑”,最终实行“全面禁塑”。在使用环节,应尽可能提高一次性塑料的重复利用率。传统的塑料袋虽设计成一次性,但具有多次利用价值。例如,承装商品后的塑料手提袋完全可用于收集生活垃圾。一次性塑料垃圾的产生者,包括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垃圾资源化回收负起主体责任。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和污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共同参与是控制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基础。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应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一次性塑料环境影响的认知,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从而主动采取行动减少一次性塑料的消费使用,并监督一次性塑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编自邓义祥《从“限塑”到“禁塑”,行动要再快些》)
1. 下列不属于“限塑令”难以执行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部分塑料制品未进入被限范围,且执法部门的行动力度不足。
B.塑料袋等塑料用品轻便实用,非常方便百姓生活,不易杜绝。
C.可降解塑料袋、餐盒等材料成本造价比较高,很难完成替代。
D.塑料垃圾的产生者未能真正负起垃圾资源化回收的主体责任。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白色污染,也于2001年、2007年、2008年多次推出限塑令,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并未产生特别明显的效果。
B. 从2019年3至6月的初级形态塑料产量数据看,我国每个月的塑料品产量都在700 多万吨。累计增长率都在6%以上,由此可知限塑任重道远。
C.由于快递、外卖行业的巨量需求,我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累计值越来越大,这为白色垃圾治理带来了新困扰,给环保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D. 企业和民众都应负起禁塑责任:企业加强科研,制造出价格适宜的塑料替代品;公民则应注意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对塑料品进行多次利用。
6.综合上述材料,欲有效限塑以减少污染,政府方面应当怎样做?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泥腿子
赵志广
王博刚到鹅城县当县长,就给了东风乡刘乡长一个下马威。
那天是植树节,王博轻车简从,和张秘书到东风乡检查指导植树工作,只见现场有二百多号人扛着铁锨,齐刷刷地站在一个台子前。台子上铺着红地毯,架着话筒,挂着“东风乡植树动员大会”的横幅,一个记者架好录像机,准备录像。四周彩旗招展,场面十分隆重。
刘乡长小跑着迎上来,请王博上台讲话。
王博严肃地说:“种树就种树吧,搞这个花架子干啥?都散了,马上开始干活儿吧!”
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刘乡长差点儿下不来台,好在张秘书提醒了一句,才缓过神来,马上指挥这二百多号人开始挖树坑。
刘乡长让人拿过来几把柄上系着红绸的铁锨和几个鞋套,想请王博套上鞋套再去挖树坑。
王博看着不远处停着的几台机器问:“那是干啥用的?”
“那是挖树坑的机器。”刘乡长尴尬地回道。
“机器挖树坑又快又好,为啥还要这么多人挖坑?”
记者替刘乡长解释道:“王县长,虽然现在有挖树坑的机器了,可是咱得录几个镜头上电视做宣传呀!其实你不用真挖树坑,做做样子就行。”
“政府官员不是演员!干工作不是演戏!你别录了,回去吧!”王博怒斥。
记者收起录像机,灰溜溜地走了。
“刘乡长,马上让机器上阵挖坑,其他人跟在后边栽树苗、浇水,要保证成活率百分之百,不能年年栽树不见树。你记住:树在,人在:树不在,你马上走人。”王博命令。
刘乡长连连点头称是。
王博扛起几棵树苗,大步迈向挖好的树坑,泥土把鞋都弄脏了。
刘乡长也只好丢下鞋套,大步跟了上去。
那几天,马市长和各县县长亲自挖坑种树的画面在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中轮番播放, 唯独没有鹅城县的。邻河县赵县长的镜头最多,他干得满头大汗。
马市长为此专门打来电话,骂王博“十指不沾阳春水”,要他向赵县长学习。
王博委屈地说:“马市长,我县植树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保证绿化率一步到位,只是没让记者录像。”
“你还是太年轻,没有政治头脑,看来还得再锻炼呀!”马市长说完挂断了电话。
一个月后,王博到东风乡检查树苗成活情况。目之所及,小树发芽抽枝,生机勃勃。树林里,有几个人正在检查和更换没成活的树苗。王博一眼认出,其中一个是刘乡长。
刘乡长见王博来了,想要握手,却又收了回去,尴尬地说:“王县长,我手上脏,不能握手了。”
王博握住刘乡长的手,笑着说:“我看你干净得很嘛!”
王博和刘乡长一起逐棵检查树苗,谈笑风生。
第二年的植树节期间,马市长和各县县长又一次亲自挖坑种树的画面在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中轮番播放,仍是唯独没有鹅城县的。邻河县赵县长在镜头前还是干得满头大汗。
事后,马市长打来电话问王博:“怎么又没见你们县植树的镜头?”
“我们今年一棵树也没种,根本就没有镜头可播。”王博解释道。
“一棵也没种?你这个县长还想不想干了?”马市长的语气很严厉。
“我们能种树的地儿都种上了,确实没地儿种了。”王博解释道。
马市长不听王博解释,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要他向越县长学习,接地气儿,干实事儿。
第三年植树节期间,马市长和各县县长又一次条自挖坑种树的画面在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中轮番播放,仍是唯独没有鹅城县的。邻河县赵县长的镜头还是最多。
马市长对赵县长的工作很满意,组织全市重要领导到邻河县观摩,只见邻河县到处都是新栽下的树苗,整整齐齐。
赵县长汇报称,前年植树五十万棵,去年植树六十万棵,今年植树七十万棵,明年计划再植树九十万棵。
王博忍俊不禁,心想:“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恐怕邻河县早变成森林了,哪里还用得着年年种树呢?”
马市长当场表扬了邻河县,表示要提拔重用像赵县长这样干实事儿的好干部,对不思进取不干实事儿的干部,要坚决免职。
王博心里郁闷,回到鹅城县后,带着张秘书去了趟绿化林。
三年前种下的树苗,早已长得高大挺拔,有的快碗口粗了。
王博摸摸这棵树,瞧瞧那棵树,爱不释手。
张秘书提醒道:“王县长,泥土把鞋都弄脏了,咱还是回去吧。”
王博低头看了看鞋上的泥土,想起了老爹的话。
王博刚当上县长的时候,老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儿呀,别以为你当个县长就是官了,其实你还是个泥腿子。泥腿子的两只脚要永远站在地上,脚踏实地干实事儿。否则,飞得越高就摔得越狠!”
想起老爹的话,王博对张秘书说:“我本来就是个泥腿子,大不了回家继续当泥腿子!”说着笑了起来,笑得张秘书不知所措。
就在王博等着被免职的时候,却传来邻河县经济数据造假被国家统计局曝光的消息。不久后,赵县长被开除了公职。
(选自2020年3期《百花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刻画王博形象是把他放在矛盾冲突中进行的,先与刘乡长,后与马市长,在矛盾冲突中,他的个性和工作作风,都得到了鲜明展现。
B. 题目“泥腿子”源于王博父亲的话,表面意思是泥土弄脏了王博的鞋,深层意思是他来自农村,他从内心深处总是不忘自己的农民出身。
C. 王博对刘乡长说的“我看你干净得很”并不是说刘乡长的手不脏,而是称赞他改正了过去的一些缺点,已经成了一名扎实肯干的好干部。
D. 马市长倡导“接地气儿,干实事儿”,却不到鹅城县了解情况,还赞美不干实事儿的干部,这一形象能引发读者对领导工作作风的思考。
8.作者在小说中特意设置了“赵县长” 这一人物形象,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延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所以保全之也。”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延玉若果擅作威福,统勋必不敢为此奏。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延臣。十三年,命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二坝,皆改令低,沂州江枫口二坝,俟秋后培高,俾水有所泄。十八年,以江南坝决,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聊城市,莲山课件.
命往按。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职,穷治侵帑诸吏。统勋岁出按事,如陕西按西安将军都赉侵饷,如归化城按将军保德等侵帑,如江西按巡抚阿思哈受赇,皆论如律。其视杨桥漫工也,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当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 即令缚主者至,数其罪,将斩之。巡抚以下为固请,乃杖而荷校①以徇,薪刍一夕收立尽。逾月工遂竟。户部疏论诸行省州县仓库多空缺,上欲尽罢州县吏不职者,而以笔帖式②等官代之。召统勋谕意,且曰:“朕思之三日矣,汝意云何?”统勋默不言。上诘责,统勋徐曰:“圣聪思至三日,臣昏耄,诚不敢遽对,容退而熟审之。”翌日入对,顿首言曰:“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语未竟,上曰:“然。”事遂寝。三十八年十一月,卒。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联失一股肱!”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荷校:颈上戴枷。②笔帖式:指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执掌部院衙门的 文书档案的官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
B. 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
C. 河吏以当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因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
D.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名字,如诸葛亮字孔明。
B. 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我”, 它从秦始皇时代开始成为帝王的自称之词,沿用至清。
C.帑: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金帛钱财,文中的“侵帑”意思是侵吞贪污国家的资金。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等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统勋敢于直谏。张廷玉位高权重,其家族中做官的有十九人,刘统勋升任为左都御史后就上疏提出批评,他的做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B. 刘统勋善于治水。他勘察山东河道,看到运河水大涨之状,就提出了疏浚支流分水人海的策略,并责令对堤坝改低或增高,措施得当。
C. 刘统勋执法严格。他对克扣军饷的都贲、侵吞公款的保德等依法治罪;对索贿的河吏,即使有巡抚以下求情,也予以杖打并让其戴枷示众。
D.刘统勋见识高卓。皇帝想让笔帖式替换不称职的州县更,他先以沉默表示反对,后来以理开导,认为州县吏的事务应当让老百姓去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所以保全之也。
(2)圣聪思至三日,臣昏老,诚不敢遗对,容退而熟审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与弟游家园
张九龄
定省①荣君赐,来归是昼游。
林鸟飞旧里,园果让新秋。
枝长南庭树,池临北涧流。
星霜②屡尔别,兰麝为谁幽。
善积家方庆,恩深国未酬。
栖栖③将义动,安得久情留。
[注]①定省(xǐng): 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②星霜:代指年岁。③栖栖:不安定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点明了人物、地点、事件,暗含作者外出方归之意,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
B.从“林鸟”到“北涧流”是对家园风景的多方面描绘,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C.第七句的“屡”强调离家次数多,暗含着因为久别而不能欣赏家园美景的遗憾。
D.“恩深”句的意思是未报答国之深恩,它与末二句所表现的心理乃是因果关系。
15. 诗的前六句与后六句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 , ”,虽然字面上是说要想行走千里,必需提前数月准备干粮,但它可以用来表达做大事须早作准备的道理。
(2)在《离骚》中,屈原以鸟为喻的句子“ , ”,委婉表达了自己坚守修洁的美德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岳阳楼记》中的名言“ , ”,,表现出范仲淹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胸襟抱负。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眼前景致令人豁然开朗——俯视,悬崖数百米,巨崖下林木苍翠,山坡上碧草如茵。 ,阳光下的溪水波光粼粼,如同一把把碎银撒落在蓝溪水面。远眺,那乡村,瓦房排列整齐,楼宇错落有致,笔架群山若扇状逐一展开升高,如同孔雀开屏一般壮美……好一幅山乡村野水墨画!
17. 将下面五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微风迎面徐徐吹来
②哗哗作响
③蓝溪水滔滔奔流
④山坡之前
⑤弹奏着一曲奔腾不息的凯歌
A.①③②④⑤ B. ④③②⑤① C. ④③①②⑤ D.③②④⑤①
18.你认为本段文字中,作用最大的句子和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各是什么? (3分)
A.眼前景致令人豁然开朗 对偶 B.好一幅山乡村野水墨画 对偶
C.好一幅山乡村野水墨画 比喻 D.眼前景致令人豁然开朗 比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读范迁的长篇小说《锦瑟》,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司汤达的《红与黑》,其主人公都是那样栩栩如生。这当然归功于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对小说艺术的始终不渝的追求。凭着卓越的叙事技巧,作者写活了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写透了主人公时代社会的复杂,这些都令人感伤,也发人深省。身处中年,我看到这样一本书,心里颇有触动,虽然之前读过的金字澄《繁花》、吴亮《朝霞》虽然很出色,但我对于写近年沪上往事的作品,独爱这一篇。
19. 依次替换画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跃然纸上 B.孜孜不倦
C.时运不济 D.醍醐灌顶
20. 本段文字的作者是怎样称许《锦瑟)水平之高的?请简要分析。(6分)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 分)
①目前,我国首例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涉刑案件已在浙江湖州市宣判。②祁某某因违法使用三氯一氟甲烷生产组合聚醚,③法院以环境污染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④我们知道臭氧污染会影响空气质量的危害。⑤那么,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为什么还会构成犯罪?⑥近地面的臭氧,原来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对我们的身体还有危害;⑦但处于平流层的高层臭氧,却是阻止紫外线的屏障。⑧湖州这起案件表明了我国对高层臭氧的保护态度。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从日前某在美留学生自称“恨国党”以来,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就成了许多网民热切讨论的话题。有人说,国家与个人的命运紧相连,没有强大之国,就没有自尊之个人;有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精神;但也有人说,我爱国家,但国家不爱我;还有人说,国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人们只管自己好好地活着就可以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的看法。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 B项错在“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人与权利”,中国人只是“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并非不考虑人的生物属性。C项错在“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 西方人并不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此意无中生有。D项错在“任何”,只有贸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中才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
2. B [解析]错在“论证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举英国的例子论证的是西方的人权无法充分实现。
3.D [解析]错在“不再考虑个人安危”,原文所说的“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往疫情第一线”,只是对医护人员无私精神的赞美,但真正抗疫中不可能不考虑个人安危,政府也不允许他们不考虑个人安危。
4.A [解析]是否难以执行,与“部分塑料制品未进入被限范围”没有必然联系;行动力度不足,是“限塑令”未被很好执行的原因,不是它难以执行的原因。
5.D[解析]错在“由于快递、外卖行业的巨量需求”,以偏概全,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两个行业的需求。
6.①强力执法,对违反限塑令者予以严厉惩处。②增加环卫力量,多在垃圾分类和塑料回收方面下功夫,提高塑料循环利用率。③制定应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循序渐进限塑。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每条2分,三条即可)
7.C [解析]对题目含义的分析不到位。“泥腿子”的表层意思是王博出身农民,深层意思是王博有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文中揭示其含义的句子是“泥腿子的两只脚要永远站在地上,脚踏实地干实事儿”。
8.①赵县长与王博职务相当,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王博的形象。②加入对赵县长的描述,丰富写作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有波澜。③借其受表扬,突出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性;借其落马表明党不需要这样的干部,从而突出主旨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开买就写王博给了刘乡长一个下马威,设置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②故事以植树为中心展开,情节集中而紧凑。③相似情节反复出现,同中有异。如三次植树节,电视台播放植树情况,马市长言论,赵县长的表现等,都使人物形象渐趋鲜明。④巧设了伏笔和照应。 如前文写赶走记者,后面写没有镜头可播;前面写马市长讲话说要免那些不干实事儿的干部的职,后面赵县长就结束了从政生涯。⑤故事最后情节突转,令读者深刻印象非常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C[解析]第一处,如果在“月余”后断开,则河吏找借口找了一个多月,不合常情,而“事未集”没有了状语,由此排除A、D项。第六处,如果在“问之”后面断开,则“问”的主语是“泣者”,亦不合理,同时“之”也不知道是指代什么了,由此排除小、B项。
11.B [解析]不仅相同或相近,也可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12.D [解析]错在“认为州县吏的事务应当让老百姓去做”。原文“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是说州县吏应该从老百姓中选拔任用。
13.(1)如果不能立刻议定裁减淘汰的事,只有渐渐堵住他们的升迁之路,这是用来保全他们的方法。[重要词语“遽”(立刻,马上)、“稍”(渐渐)、“所以”(用来……的方法) 各1分,句意2分。]
(2)陛下如此聪慧还思考了三天,我年老而糊涂,确实不敢立刻就回答,请容许我回去之后仔细考虑这件事。[重要词语“昏老”(年老而糊涂)、“诚”(确实)、“审”(思考)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考中进士,被提升左都御史,他上书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得到了极大恩宠,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别人对他的责备一直很多。张家人做官的,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如果不能立刻议定裁减淘汰的事,只有渐渐堵住他们的升迁之路,这是用来保全他们的方法。”奏疏呈上去后,皇帝下诏说:“我想张廷玉如果真的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我来决定。”不久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给朝廷大臣看。十三年,受命巡察山东赈灾事务,同时勘查河道情况。当时运河水猛烈上涨,刘统勋请求疏通聊城支流,分一部分运河水注入大海。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两座堤坝,都通过改动让它们变低-一些,沂州江枫口两坝,等到秋后再修高一些,使水能够顺利排泄。十八年,因江南堤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前往视察。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而且延误工期,皇帝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的职务,深入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刘统勋每年都出京巡察事务,比如在陕西审理西安将军都贲侵吞军饷的事,比如在归化城审理将军保德等人侵吞国家钱财的事,比如在江西审查巡抚阿思哈接受贿赂的事,都依照法律进行了制裁。他去巡视杨桥拖延工期的事,河吏拿牛马的饲料供应不上作为借口,一个多月都没法完工,刘统勋微服出行,见到载着牛马饲料的大小车共有几百辆,赶车的人们都放下行装困惫地卧在那里,其中有哭泣的人,问那人,说的是主管的人索要贿赂没有成功就放着他们的饲料不收。刘统勋立刻命令把主管者绑来,数说其罪过,将要处以死刑,巡抚以下官员非常坚决地为他求情,就施以杖刑并让他颈上戴枷游行示众,柴草饲料一晚上就收完了。过一个月就完工子。户部上疏谈到各行省州县仓库大多亏空,皇帝想把州县不称职的吏员都罢免,而让文书官员去替代他们。皇帝召见刘统勋,告诉他这个意思,并且说:“我想这件事已经三天了,你的意思怎样?”刘统勋沉默不语。皇帝责问他,刘统勋慢慢地说:“ 陛下如此聪慧还思考了三天,我年老而糊涂,确实不敢立刻就回答,请容许我回去之后仔细考虑这件事。”第二天入朝回奏,他叩头说道:“州县之吏是治理百姓的人,应当让出身百姓的人去做。”话还没有说完,皇帝说“对。”这事就停止了。三十八年十一月,去世,谥号为文正。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大哭。回车到乾清门,流泪对各位大臣说:“我失掉了一位股肱之臣!”
14.C [解析]错在“暗含着因为久别而不能欣赏家园美景的遗憾”。“星霜屡尔别”的意思是:在悠悠岁月中,自己多次离别家园。它与欣赏家园美景没有关系。
15.①区别:前六句写的是游家园及所见,赞美了家园的美好景象;后六句是游家园所感,表达了不能久留,要早日离家继续为国家奋斗的心情。②联系:前六句之景引发了后六句之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两者相辅相成。(区别4分,联系2分)
16. (1) 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2)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3)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7.A [解析]因为前面有“山坡之上”,后面必然要再说“山坡之前”,所以④应置丁最前。因为后面有“溪水波光粼粼”,而“粼粼”应是风吹所致,所以①应该放在最后。
18.C [解析]一、“眼前景致令天豁然开朗”仅仅起引出的作用,而“好一幅山乡村野水墨画”则是对前文内容的总括,因为前面都是对画面的描述。二、文段中有两处对偶:巨崖下林木苍翠,山坡上碧草如茵;瓦房排列整齐,楼宇错落有致。有五处比喻:碧草如茵,如同一把把碎银,群山若扇状,如同孔雀开屏,好一幅山乡村野水墨画。
19.B [解析]“跃然纸上” 和“栩栩如生”都形容人物鲜活。“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但“醍醐灌顶”本身是主谓宾齐全的成语,而语境中已经主语“这些”,所以它与前后语句不协调。“命途多舛” 与“时运不济”是近义词。“孜孜不倦”和“始终不渝”都能形容追求的执著。“发 人深省”指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20.①把《锦瑟》与司汤达的《红与黑》进行类比。②运用排比赞颂作者写作艺术不凡。③用金宇澄《繁花》、吴亮《朝霞》等优秀作品与《锦瑟》进行衬托。(每点2分)
21.①“目前”改为“日前”。③“法院”前加“被”字。④删除“的危害”。⑥“原来”移到“近地面”前。⑦“阻止”改为“阻挡”。(每处1分)
22.写作指导:材料确定了写作的中心话题——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倡导爱国精神,倡导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写作时,应当对“某在美留学生”的身份、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国家无愧于她,而她有则愧于国家。还应当对材料中后两种人的错误观点作辩证分析,指出其错误在于对国家的恩德想得少、对自己的事情想得多。批评错误思想的同时,要通过实例分析国家与个人的密切关系,指出正确的思想和做法。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写作的中心话题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不要偏离这个中心;还要注意不要空喊口号,而要以学生的身份站出来讲道理,让文中有“我”。
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适应性(三诊)试题(PDF版含答案)
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适应性(三诊)试题(PDF版含答案),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试题,四川,南充市,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