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答案)

2020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答案),四年级下数学期末复习,莲山课件.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系青年”既指将“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指导准则的部分青年,也指当代青年群体 中出现的“做什么都无所谓,随波逐流”的一种社会现象。 看到“佛系”一词,不免与佛教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联系起来。然而,它与佛教的教义大 不相同。佛教中的淡然,是经历过世俗生活的大彻大悟。而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正处于成长 的关键时期,他们“一切随缘”的态度,并不是看破社会的智慧,而是面对自身童话世界和残 酷现实世界的对立时的逃避和妥协。最先使用“佛系”一词的是日本媒体,他们把喜欢独处、 不愿意恋爱、只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作“佛系男子”,这反映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现状。 但是,中国孕育“佛系青年”的社会环境与日本有本质区别。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出现是人们从 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转变,是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带来的理念变化,这种转变是主 动的。而中国“佛系青年”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其实质是一种遁世消极的文化。 “佛系青年”一词其实是以“葛优瘫”为代表的“丧文化”的演变。“丧文化”是指流行 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佛系青年”与“丧 文化”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通过网络集群性行为和网络狂欢的形式来彰显个性,宣泄对处境 的不满。同时,“佛系青年”又是“丧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丧文化”是青年群体通过娱乐 与自嘲的方式对自身标签的反抗,是看似一无是处、实则蕴含内心澎湃的奋斗精神。与之截然 不同的是,“佛系青年”乃是通过主动贴标签的方式,为自己的颓废妥协与信仰缺乏披上一层 “合理化外衣”。 “佛系青年”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但这种特定时期较多人具有的社会心态并不是自发性 形成或者随意蔓延产生的,它的产生类似于涂尔干提出的“以某种心理模板作为框架,使某一群体中原本相似也可能相异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个体的心理状态最终发生趋同”。首先,中华民 族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的君子风范、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模式、广泛传播的佛教文化经过千百年 的沉淀融合,所造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集体心态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内在心理特征。 其次,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网络话语权的平民性、网络空间管理的薄弱性,使得网络虚拟空间 成为许多亚文化交锋、交流与交汇的基地,诞生了如“丧文化”这样的青年亚文化,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侵蚀着青年的思想意识。最后,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社会阶层 上升渠道狭窄,阶层间流动性减弱,固化性增强,“有付出就有收获”为导向的传统社会价值 观受到冲击,由此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与挫折感。 总之,“佛系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和变迁息息相关。 (节选自卜建华《“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佛系青年”以“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的指导准则,他们是被动接受现实的特定社会 群体。 B.“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它是日本人因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而在理念上主动寻求变化 的一种文化现象。 C.“丧文化”是一种以颓废、绝望、悲观为特征的亚文化,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其产生提供了 土壤。 D.“佛系青年”缺乏信仰、内心缺乏奋斗精神,他们常常用颓废、妥协的方式宣泄对环境的 不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涂尔干的心理学观点,为揭示“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B.文章提出“佛系青年”的概念后,将其与佛教、“丧文化”等进行比较,然后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条理清晰。 C.“佛系青年”虽是一种社会偶然现象,文章却在第四段里从现实维度分三个方面对其心态 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引人深思。 D.作者将“佛系青年”的内涵与佛教教义进行区别,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佛系”一词的特 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系男子”与“佛系青年”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可见文化的形成无 法规避社会的熏染。 B.“佛系青年”与“葛优瘫”虽然相似,但更有不同。二者趋同融合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群体 的焦虑感。 C.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拓宽社会阶层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佛系青年”的出现。 D.诊断“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撕毁他们身上的标签,用“有付出就有收获”作引领, “佛系青年”的消极遁世可能会有一些改观。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 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 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套、任意拔高等等。 A 项,“他们是被动接受现实的特定社会群体”,说法绝对,依据原文““中国‘佛系青年’ 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可知选项中少了“更像是”几个字,造成说法过于绝对。 该项错误。 B 项,“‘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曲解文意,原文说“最先使用‘佛系’一词的是日 本媒体”,并不能说“‘佛系男子’最先出现在日本”。该项错误。 C 项,正确。 D 项,“他们常常用颓废、妥协的方式宣泄对环境的不满”,曲解文意,原文为“‘佛系青年’ 与‘丧文化’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通过网络集群性行为和网络狂欢的形式来彰显个性,宣泄 对处境的不满”,可见选项所说的宣泄方式有误。该项错误。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却在第四段里从现实维度分三个方面对其心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表述有误, 第四段中“首先,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已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内在心理特征”是从历史维 度分析“佛系青年”的心态成因;“其次,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由此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 与挫折感”是从现实维度分析“佛系青年”的心态成因。因此文章分析“佛系青年”心态成因 时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该项错误。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二者趋同融合可以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焦虑感”,无中生有,依据第四段,可知青年 群体焦虑感的产生是社会转型、阶层固化、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等因素造成的,所以,选项中 的这个推断无依据。该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 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 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 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 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 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 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 值的历史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 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 族的“DNA 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摘自周乾松《保护古村落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原生 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 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 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 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 (摘自王珊《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材料三: 为防止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山东凝聚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 从去年开始,齐鲁网策划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手段,挖掘古 村落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故乡不仅仅是一间房、一个村庄,还有更丰富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枣庄的柳琴戏、菏泽的两夹弦等非遗戏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原则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递乡愁的最美声音。 (摘编自齐鲁图) 材料四: 站在高处远眺,山水环绕的良户村形似凤凰,散落的民居,或依山麓,或临水边,或藏林 间,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在 《良户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图》前,杨建新说:“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要保留原址、原状、 原物,原真性再现出古代生活的图景,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如今的良户村,寓意美 好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仍然安存于几百年来所在的位置上。照壁、墙体、屋脊上的 砖雕,牌坊、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 韵依然鲜活。 (摘编自光明网《活态保护:让古村落充满生机》) 材料五: 浙江目前有传统村落 176 个,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 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 6 个村落之一。浙江省以“传统村落保护试验田”为目标,为 整个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 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 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张永恒《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4.下列关于古村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的历史村落,它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多 方面的价值。B.我国有着数量众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既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也有着丰 厚的文化遗产。 C.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的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是各个民族的“DNA 博物馆”。 D.我国的古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中的文化资源具有不 可再生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古村落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二则从专家的角度讲解了保护古村落的原因 和措施。 B.针对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山东凝聚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比 如齐鲁网就策划了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 C.良户村民居散落各处,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这 与保护开发规划是分不开的。 D.浙江省在古村落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主要经验就是加大经济投入,大力发展旅 游事业,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6.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村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4.D 5.C 6.①秉承绿色发展理念;②(政府)做好统筹规划;③注重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④尽量 保持原貌;⑤适度开发,与保护形成互补;⑥因地制宜。【解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古村落相关情况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我国的古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偷换概念,原文为古村落“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故答案 选 D。 5.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材料二没有讲解“原因”,根据对原文的 理解,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 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 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 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 内生动力。以上是保护措施;选项 B,“针对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理解有误。原文为“为 防止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选项 D,“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错。原文是:适度开发文化 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故答案选 C。 6.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概括、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 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 要求回答: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村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考生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到 材料中去概括保护古村落的措施即可,原材料中有如下内容可供参考: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 建军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原生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 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 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 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 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齐鲁网策划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 等手段,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故乡不仅仅是一间房、一个村庄,还有更丰富的 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杨建新说:“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要保留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 再现出古代生活的图景,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如今的良户村,寓意美好的木雕、砖 雕、石雕随处可见,仍然安存于几百年来所在的位置上。照壁、墙体、屋脊上的砖雕,牌坊、 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韵依然鲜活。 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 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点睛】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 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 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 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 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 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 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 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 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 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 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 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 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 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 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 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 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 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 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 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 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 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 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 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 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 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 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 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 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 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 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 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 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 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 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 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 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 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 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8.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案】 7.B 8.①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 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9.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 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 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 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③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 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暗 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 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故选 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 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物象作用主要 有: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 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解答本题,先通读文 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比如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小时候住 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经常会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颗大樟树。第三段,写家里来了小保姆, 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所在地方名字已经换为“大樟树”,“我”见到小保姆就问 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说在,大樟树“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根据这些关于大樟 树描写所在的位置,结合其所在的上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干是“文 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 析把握文章所表达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本题,通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 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 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得知第一个女孩要求去买一种假药给父亲治病,就搜集关于该药是假药的报道放在女孩房间,可是女孩还要坚持去买药, 且买药后一刻也不停送回家去。当时“我”对女孩的行为十分不满,其实不满也是不理解。第 二个女孩竟然把“我们”给她的返程车票钱都给了母亲。女孩回来后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 零工,竟然不来家里看看,或者打个电话。对此,我们当时不理解和妻子的“抱怨”,表达了 自己处在衣食无忧中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还有当第一个女孩买到药,立刻就要 给父亲送去,“我”送她去车站,她上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这里的“心酸”是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以及后来对第二个女 孩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却不到家里来不打个电话原因的猜测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 弱者的同情。 【点睛】 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 角度”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 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 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2019·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 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 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 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 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 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 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

2020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二)

2020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二),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莲山课件.

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 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 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 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 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 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 /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 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 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 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 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 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 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 10.B 11.D 12.D 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一般选择人物传记类文本,主要从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 解并翻译文句这四方面设题。这类阅读题,必须要先整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然后再讲究做题的技巧和遵循的原则。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 一个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 C、D。根据对仗 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 B。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 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 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 未点明是“死于 洛阳令任上”。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 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 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 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 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 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 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 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 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 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 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 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 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 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 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 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 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 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 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 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 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 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 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 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 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 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 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020·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 [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 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 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 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 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 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 萧寺图》传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2019·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 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 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余音袅袅 不 绝如缕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 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 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 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 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 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 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 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 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 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 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 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 17.C 18.C 19.B 【解析】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 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 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 适中。 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 除 A 选项和 B 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 C 选项。 故选 D。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据此排除 B 选项和 D 选项; 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 C 选项。 故选 A。 19.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 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 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 是不变的。 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 A 选 项 D 选项。 B 选项和 C 选项的区别在于 B 选项多加了“这样”。 C 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 而 B 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 B 选项的表述最准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 20.(2019·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高二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 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理由 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 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 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答案】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 先民的物质创造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阅读语段,分析空缺处 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逻 辑。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历史。根据横线 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以及横线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 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 史”;第二空,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后面应用“更”呼应“不仅”, 用“思想”呼应“生活”,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第三空,据“同时更要通过这 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呼应“精 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2019 年 6 月 15 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 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是必不可少的环 节。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马陆再生资源集散 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 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 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 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 资源化。 【答案】近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 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 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材料第一句“2019 年 6 月 15 日, 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提出事件: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第二、三句依据“所 谓两网融合,就是……”“其中……”可知,在解释“两网融合”的内涵,并重点提及建设再 生资源集散中心。第四句“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 心”,写了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地点和作用;第五六句,“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 龙斌介绍说”“比如,废弃塑料瓶会……放入堆垛区”,两句以负责人的话和举例废旧塑料瓶来写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工作开展。最后一句“‘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 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副局长的话点评“两网融合”的作用。对以上材料进行筛选 整合,考生可得出核心意思: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及其作用。考生据此可组织答案,注意不 超多字数限定。 【点睛】 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 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 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 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 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 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 成。 四、写作(60 分) 22.(2019·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 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 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 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中生,请你以“时代 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例文: 立足自身,回应时代激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有言:事异则备变。面对着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如何处理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位准高三毕业生不可逃避的问题。 时代风云本是一条浩浩荡荡前进的大河,从未停歇。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 等新兴产业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许多从前的“吃香稳定”工作带来棒喝一击。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此种“新生与淘汰”间的合理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亦是不 可扭转的趋势。 在正确对待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风云际涌下“人”的立足点与发展点。 无论是阿尔法狗秒杀大众围棋高手,还是沙特阿拉伯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引发的“恐怖 谷效应”,都在世界范围内对机器智能、科技发展的恐慌。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大数据、智能 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一系列新职业应运而生,不仅种类多样且分工更为细化。如果说“文艺 复兴”将关注点转向为人,那么“智能时代”则有助于将人的关注提升至更高的品质追求上。于我们高三学生而言,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更加多元。虽然,一些传统工种面临淘汰,但那大 多是重复性、规律性、可模仿性的工作,相对应的,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精细化、技能化, 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斑斓色彩。 以上是立足在世界范围全球进程的探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国内,亦会发现许多值得注意 的职业闪光点。 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 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新赢得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今日,中国 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文底蕴。此等传 统工艺重焕生机给我们亦有珍贵启示:唯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且与时俱进才能立于 不败之地。 纵使风云激荡、波云诡谲,纵然时代竞争与社会焦虑与之而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 要学习老子式的澄澈清静,亦要有希腊“狄俄尼索斯式的郁勃汪洋,这是最为重要的心态塑造, 此为其一。 其二,提升自身技能应对挑战始终是不渝真理。最后,绳其祖武,关注老祖宗的传统工艺 并联系考虑自身实际以做出职业规划。 史铁生有言: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唯有向上向善,以不断的知识更新 与技能提升,方能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选择。 古人云:“纵使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愿你我成为国家栋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 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 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 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 可偏题。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三则材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 旧职业面临挑战;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新职业兴起;材料三主要叙述的是老行当也能流行。综 合三则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围绕的核心话题是“职业规划”,背景是“时代的变化”,矛盾 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职业与旧职业”,任务是“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情境是“班会发 言稿”。根据材料涵义,结合题目提供的发言稿主题,本文的写作内容主要为“在新时代飞速 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生,该如何看待新旧职业,从而规划自己的职 业生涯”。参考立意:适应新时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坚守传统,在传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用科技点亮传统行业;选择新行业,心系老传统。 立意角度: ①曾经稳定的职业式微暗示出的时代发展变化的问题; ②新兴行业的出现隐藏其中的诸如经济利益诉求、国家经济硬实力的提升的问题; ③传统工业、工艺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隐藏的传承与坚守、实用与信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的问题。 素材积累: 1. 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行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 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 2.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 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重回人们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新赢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 荡的今日,中国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 文底蕴。 3.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 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4. 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唯有向上向善,以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 方能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选择。——史铁生 结构层次: 本题的写作主体的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所属的青年人群体的职 业生涯规划,自己和这个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些什么问题或困惑应有充分认知。是在班会 中面对年轻人群体作主题发言,写作时应带着虚拟读者的问题切入,体现对话感和辩驳性。比 如,我们可以开笔先界定所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规划”二字,然后提出具体要讨论的问 题:很多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认为就是要谋取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铁饭碗”,那么这种想 法对不对呢?或者,时代的变化淘汰了许多“铁饭碗”,很多人对此感到特别惶恐,认为规划 未来有什么用呢,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淘汰,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再或者,时代是在瞬息万变,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所有属于自我或这个时代的东西都抛弃呢?写 作的时候应该重点把握这个问题。 【点睛】 交际写作一般饱含以下五个要素:作者、对象、目标和任务、文体(基于对象和任务的真实动 态文体)、呈现(卷面、段落分布,等等)。类似于美国西北教育实验室提出来的“6+1 要素” 写作量表。本文基于第一段推断出的高三学生的真实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演讲,能感觉到对 象的在场和对写作的动态影响,文章丰富而富有时代感、文化感的引用无疑也是基于对象的需求,富于鼓动性和感染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升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升练习(附答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提升练习,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