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检测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检测试题(含解析),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莲山课件.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高三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题干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富”字,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易位,“夫皆富,政将在家”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是诸侯国内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而非诸侯国间经济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这亦属于推理式而非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反映出经济地位的改变将引发政治地位的变更,故D项正确。

 

2.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经济的形成

B. 权力结构的变革

C. 思想专制的加强

D. 宗法观念的破坏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周天子和一般贵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确立,皇帝权势突出,宗法关系绝对屈从于君臣关系。故答案为B项。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宗法观念仍然存在,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不同的权力体系,以及周天子和秦汉的皇帝在这种权力体系中与贵族和官僚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确定答案。

 

3.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A. 要有证据意识

B. 广泛搜集史料

C. 运用可信史料

D. 引用官修史料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考史至引乩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传》与乩语都不是正史,可信度不高,这说明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C项正确;证据有真伪之分,有可信度高低之别,材料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广泛搜集史料的问题,故B项错误;官修史料也不一定都是真实可信的,故D项错误。故选C。

 

4.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皇位继承制度应该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长子继承制”,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已经严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

 

5. 某雅典政治家“向陪审职责和出席集会付报酬,保障了普通人在工作时间参与政治而经济上不受损失。”这位政治家

A. 开始根据财产划分公民等级 B. 消除了血缘部落的界限

C. 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D. 使直接民主发展到顶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向陪审职责和出席集会付报酬,保障了普通人在工作时间参与政治而经济上不受损失”是指古希腊伯利克里改革举措中向公民发放参政津贴,这样可以保障每个公民均能不受财产限制而真正参与民主政治,在其执政时期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答案选D,A项属于梭伦改革的政治举措, B C两项是克里斯梯尼改革的措施。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阶段。

 

6.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

A. 随意性和实用性

B. 开放性和灵活性

C. 巩固统治缓和矛盾

D. 维系帝国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制定的随意性,A选项排除。缓和统治阶级矛盾属于罗马法的目的,C选项排除。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7.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上述史实说明法国

A.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 君主派在宪法颁布后立即消亡

C. 资产阶级政体最后定型

D. 政权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历经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多次斗争,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体现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性,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A选项排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B选项排除。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其中的政权性质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选项排除。

 

8.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 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 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1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因此选A。其他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

 

9.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

B. 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

C. 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

D. 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对君主的权力进行限制,确立的是“议会主权”,因此体现的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议会,A选项排除。英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1.“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这一情况出现在

A. 甲午中日战争后

B. 黄花岗起义后

C. “预备立宪”后

D. 义和团运动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的有身份的人指的是支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这些人逐渐的倾向革命,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举措让他们失望。甲午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后、黄花岗起义后,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如立宪派,故排除ABD。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

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立宪派倾向革命)

 

12.“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

 

13.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前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七七事变 B. 淞沪会战

C.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D. 枣宜会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应与武汉会战相关,它爆发于1938年,而ABC皆在此之前,都可排除。D迟于武汉会战,是相持阶段的一次会战,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4.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C.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体现的是解放区的社会发展欣欣向荣,B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A选项排除。国共两党争夺的核心是政权,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5.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 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反映了“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但没有说明“海基会”的回应,因此无从得出双方达成“九二共识”,故A正确。根据题干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可见B解读正确,排除;根据题干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可见CD解读正确,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6.1951年,在美国操纵下,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片面的对日媾和条约,至此,日本长达6年的被占领时期宣告结束。美国这一外交行为

A. 成为其在亚洲发动冷战的肇始

B. 建立了与日本的平等伙伴关系

C. 意在进一步推进日本民主改革

D. 受中国政局及朝鲜战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亚洲冷战局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美国控制利用日本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推进日本民主改革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使得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了对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因此扶植控制日本,故D项正确。

 

17.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A.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 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 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 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历史学家在冷战时期,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冷战结束后,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说明看待事物需要辩证的分析。因此B项正确。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只是一个方面。因此A项错误;历史研究应该得出一致结论,因此C项错误;意识形态并不能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因此D项错误。

 

18.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朝鲜战争的冲击

C. 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与建交国家数量少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朝鲜战争导致中美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推行遏制政策使许多受美国控制或影响的国家没有与新中国建交,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选项符合题意。上合组织属于区域间政府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无关,A选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是为了反恐,经济合作只是上合组织的内容之一,B选项排除。上合组织成员国俄罗斯不属于发展中国家,D选项排除。

 

20.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里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指

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问题

B. 制约中国西部开发问题

C. 美苏争夺全球战略资源的问题

D. 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指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D选项符合题意。邓小平执政后,淡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色彩,国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选项排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是在2000年提出的,B选项排除。美苏争夺的是世界领导权,C选项排除。

 

21. 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

A.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B. 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 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D. 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叙述了中日关系由建交、低谷,再到安倍晋三访华缓和、由钓鱼岛事件再入低谷这一曲折过程,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这一过程有缓和,也有低谷,B项只注意到低谷的影响,而D项只说明了缓和的原因,都没有全面看问题,排除B和D。日本对华政策是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答案为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必须全面看问题,即看到中日关系缓和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紧张的一面,切忌以偏概全。

 

22.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D.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答案】D

【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心,莲山课件.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集权的原则是分化事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分化宰相权力,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考核权力的分化,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A选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机构臃肿的问题,B选项排除。政府机构趋向精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23. 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 ( )

A. 见证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B.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C. 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D. 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中国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判断选项:B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民主政治先河早就开启,排除;C项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不符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史实,排除;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符合表述正确。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名师点睛】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 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C.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和公正至上,肯定人的权利。在近代的欧洲得到复兴主要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与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相契合,B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并没有直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A选项排除;资产阶级各国立法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C选项排除。罗马法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只能说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产生了影响,D选项排除。

 

25.1887~1897年,(英国)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 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B. 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C. 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

D. 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

【答案】A

【解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性立法越来越多,议员受到专业限制,多数是根据内阁的提案作出选择,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反映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趋向,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夺权时期”指的是议会与国王的夺权,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这种趋势不能说明就是倒退,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阐释代议制与政党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

 

26.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

A.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 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

D. 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二月革命,说明当时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选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A选项排除。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C选项排除。材料中革命的对象是沙皇政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D选项排除。

 

2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己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 大量高产农作引进

B. 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

C. 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D. 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和铁搭的出现,和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无关,A选项符合题意。人口增加和牛耕成本过高是导致牛耕退出和大量使用人力的重要原因,BC选项排除。小农经济的特点也导致铁搭的使用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D选项排除。

 

28.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唐朝诗人李华有诗道:“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这反映了

A. 都江堰良好的灌溉效果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现象

C. 关中平原水稻种植的情况

D. 华北平原适宜的气候条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咸阳古城下”,诗人描写的应是陕西咸阳景象,A明显错误,D选项错误;关中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这里的农民当然重视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的面积颇大。李华诗 “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就是例证。故C正确;诗句体现不出土地兼并。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30.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B. 冶金技术的进步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得以产生,作为铁质农具的基础,促进了鲁班木工用具的发明,B选项符合题意。铁制工具的推广与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联系,A选项排除。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牛耕和铁质农具的应用,与材料描述的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联系,C选项排除。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与发明无关,D选项排除。

 

31.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 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C. 隋朝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D. 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具有封闭性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的从业要求资格的限制,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问题,C选项排除。匠籍制度被废除是在清朝,D选项排除。

 

32. 《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 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C. 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以看出此时废除了货币交易,实行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是战乱导致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故选A。

 

33.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及临安东门外“弥望皆菜园”,主要是满足城市蔬菜的需要,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故D项正确;蔬菜主要是满足当地的需要,不体现跨区域贸易及农业生产区域化,A、B两项错误;C项与本题主旨无关,均排除。

 

34.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B. 均田制度逐渐衰落

C.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 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北齐时,门阀势力强盛,官僚地主都要通过奴婢和牛来领受大量土地。唐代整个社会的封建化不断加深,随着士族门阀势力的不断削弱,大批奴婢解脱为民,社会上奴婢数量已大大减少,所以奴婢授田之制终被废除,C选项符合题意。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不能体现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属于望文生义,A选项排除。均田制从北魏到唐代初期实行,题干中两次推行,并没有谈及均田制度的衰落,B选项排除。题干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不能体现出部曲奴婢(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的社会地位下降,D选项排除。

 

35.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 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 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各种巧立名目的土地兼并现象,但题干强调“中国古代”并没有特指任何具体朝代,材料本身也无法看出各个朝代的变化,选项当中的“日益”一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C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C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中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并不是固定的,说明占有关系日益混乱。

 

36. 16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一批女王地图。如下图所示,女王的整体形状是欧洲,其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为其双臂。女王眼望非洲,脚踏亚洲。该地图象征

 

A. 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霸主

B. 意大利和丹麦最早从事殖民扩张

C. 亚洲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D. 非洲尚未被殖民掠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16世纪后期……女王的整体形状是指欧洲,其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为其双臂,女王眼望非洲,脚踏亚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最早开始了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并拥有了在欧洲霸主的地位,故A项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从事殖民扩张的欧洲国家,故排除B项;16世纪后期,亚洲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开始了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的殖民扩张•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37.马克思曾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使当时的市场已经扩大为世界市场,一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 引起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C. 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D.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首先使当时的市场已经扩大为世界市场,一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新阶段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早期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扩张的原因,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38.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截至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批准了13023项专利。由此可见,该法案对英国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确立了议会的立法权

B. 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C. 推动了英国垄断组织的出现

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截至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批准了13023项专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专利的保护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确立议会的立法权,A选项排除。B选项不属于深远影响,排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

 

39.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统一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旧有的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方式发生改变,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人们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反映出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时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未反映出其有利于国家管理。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40.下列事件反映了

①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实验

②西门子创制发电机

③20世纪的电缆与电车

A. 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B.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C. “蒸汽时代”终结

D. 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西门子创制发电机和20世纪的电缆与电车”体现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有利于文明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发电机的创制不属于科学实验,A选项排除。近代科学的兴起是在16世纪,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电力时代的到来,与“蒸汽时代”的终结无关,C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煤炭资源丰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饶,主要有稻米、甘蔗、樟木等,同时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日本统治者长期觊觎台湾,对台湾垂涎已久。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在对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4年4月日本组织3000余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的消息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于是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同意给日军赔款白银50万两,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曾欢呼此事的了结:“呜呼!此诚为古今所罕有,终生所无的大业!”

——摘自马钰《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始末》

材料二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向清帝上奏折,明确提出台湾须建行省的主张。他在奏折中称:今日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台湾每年出产及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地为多;台湾孤峙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非浅。清廷令军机大臣、六部、九卿进行讨论,他们都一致主张台湾设省。9月5日,清廷下令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摘编自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台湾的原因,并分析清政府的做法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台湾建省的理由。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台湾资源丰富;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危害: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2)理由:巩固海防的需要;经济地位重要(或物产及关税丰厚);战略位置重要(台湾为七省门户)。

(3)历史意义: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台湾煤炭资源丰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饶,主要有稻米、甘蔗、樟木等,同时台湾扼日本进出东南亚的战略要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等方面指出日本侵略台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等方面分析清政府的做法产生的危害。

(2)本题根据材料二“以海防为要图;台湾每年出产及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地为多;台湾孤峙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非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巩固海防、经济地位重要、战略位置重要等方面概括左宗棠提出台湾建省的理由。

(3)本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简析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的历史意义。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答案】(1)特点:商品比较丰富;交流范围扩大。(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官府鼓励对外贸易。(2分)

2)因素:自然经济的束缚;官办商业的压制;重农抑商的传统。(3分)

3)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说明外贸的商品丰富;“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对外贸易的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有“农业发展”、“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

2)古代商业的发展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未形成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3)材料三主要论证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中国并不是自发地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而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之下进入的,是“欧风美雨”的的产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43.【历史一选修3:2O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有约2000余万难民,是饱受战火浩劫的欧洲国家根本无力接收并安置的。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在国内积极倡导立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l948年战争难民法》最终制定。其将“在战后因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将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列为接纳难民。在1950年的难民法修正案中,将流亡英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它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并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500个签证”。从1946年到1994年,美国共接纳了2471628人次的难民,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占了95%左右。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接纳难民的能力下降,接纳大量“逃离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成为了美国社会沉重的负担。社会各界民众都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难民政策,严格限制难民入境。出于反共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l980年难民法》,有选择地允入难民。

——摘编自李晓岗《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目的: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利用难民搜集情报,遏制苏联。

2)变化:从大量接纳到严格限制。

原因: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美国民众的抗议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主要强调两条,一是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防止欧洲出现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利用难民搜集情报,达到遏制苏联、压制苏联的目的。

2)二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从接纳到严格限制、不接纳即可。美国难民政策变化的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下降)、国家利益方面(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群众的态度(美国民众反对大量接纳难民)方面多方面分析。

安徽省示范中学2020高二(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示范中学2020高二(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安徽省,示范中学,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