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古诗词三首,莲山课件.
3《古诗词三首》
课题 |
古诗词三首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目标 |
1.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2.理解诗词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
||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词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体会诗人的情感。 |
||
课前准备 |
1.制作课件:作者的图片,西湖的图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诗人资料。(学生)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用时:4分钟) |
1.出示诗词名句,接上下句。 2.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写景的词句旨在表达情 感,并非单纯的写景。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写景的诗词,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 3.板书课题,释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1.与老师进行诗词名句对句练习。 2.认真听老师讲解写景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3.结合书中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
1.进行接上下句的词句练习,教师要选择写景的句 子 2.对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时间。3.提示学生借助注释学习。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提出自读要求: 自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通过看插图,查找工具书,尝试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中小块陆地。 5.指导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强调本课要求掌握的3个生字的读音。 |
1.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两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尝试说说这两首诗词的意思。 4.独立解决一些字词。 5.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读“xiàn”。) |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对诗词大意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从整首诗(词)描写的内容入手,切忌一字一词地对照翻译。 3.对诗词节奏的划分,要注意不能绝对化。 |
三、诵读感悟,体会情感(用时:15分钟) |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说说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色。 2.指导学习。 (一)《宿建德江》 (1)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 (2)哪个字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些什么。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词与诗的区别。 (2)诗人在黄沙岭的山路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背诵。 |
1.自由朗读两首诗词,图文对照,说说它们分别写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完成活动卡) 2.交流。 (一)《宿建德江》 (1)月夜美景:空旷的原野、孤单的树、比树还低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倒映在江水里的月亮。 (2)读出了诗人孤独的愁绪,诗中一个“愁”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什么。如: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旅途寂寞等等。 (4)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愁苦。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诗词的不同之处。了解其他的词牌名。 (2)朗读,说说诗人在山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 看到:明月、树枝、喜鹊。 听到:鸟飞的声音、蝉鸣、一片蛙声。闻到:稻花香。想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心情:喜悦。 (3)通过朗读再次体会,进而背诵这首词。 |
1.完成活动卡,要在充分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 2.指导学习时,第一首诗,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学习,第二首词教师可以给出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3.关于词,教师要做补充介绍,比如词牌是什么。 |
四、指导生字,规范书写(用时:4分钟) |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德、鹊、蝉。 2.播放生字动画:指导观察笔顺、各部分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学生仿写。4.反馈交流。 |
1.读准字音。 2.观察,交流易错点。 德:左窄右宽,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横。 稻:右上部是爪字头。 3.跟随教师认真书写。 4.同伴互相评价,不规范不美观的字再次书写练习。 |
高年级写字,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怎样把字写规范、美观。 |
五、布置作业,讲求实效(用时:2分钟) |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
请家长监督完成。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目标导入 (用时:5分钟) |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继续学习古诗,板书诗题。 3.引导学生解诗题。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 |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读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根据教师提示,结合书上注释,说诗题的意思。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下了这首诗。 |
注意指导学生读好诗题的停顿,有助于理解诗题的意思。 |
二、品读悟情 (用时:20分钟) |
1.读准、读通诗句。 (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 2.再读,想象入境。 (1)听读并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点拨学生体会比喻的写法。 感受藏在诗中的画 3.引导学生感受诗题中的“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因什么而“醉”? 4.结合诗人资料,说说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跟着老师轻声朗读,读出节奏。 自由畅谈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结 合课文插图交流自己感知的形象。 2.(1)听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交流想象的画面,并读出情感。 用“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①想象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急速地向山移动过来。②雨大而急。黑云还没把山遮挡住,大雨就倾盆而下,像一颗颗珍珠胡乱跳入船舱。才下一会儿,雨就停了。③猛地吹来一阵风,好像把什么都吹散了,西湖顿时恢复了平静,碧水如天。 3.有感情朗读,体会“醉”的含义。 喝醉:诗人喜欢喝酒,此时已是醉了。陶醉:诗人看到西湖雨景,被陶醉了。 4.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从本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诗人愉快的心情) |
1.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是否正确,读出韵律。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能生硬地统一,合理即可。 2.古诗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想象。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并进行指导。 3.本诗的灵感可谓突出一个“醉”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赋成即景佳作,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醉”。 |
三、拓展诵读(用时:12分钟) |
1.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雨》。感受作者的不同写法。 2.指导朗读,了解大意。3.简单介绍:体会西湖的美。(出示图片) 4.再次说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西湖雨景的特点:狂放。作者是通过描写疾风骤雨来表现的。 5.再次朗读。 |
1.听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自读古诗,借助教师提供的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说说这首诗中西湖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美丽迷人,温婉可人,想象力丰富) 4.对比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说同样写西湖雨景,这首诗有怎样的印象? (狂放豪迈、想象力丰富) 5.有感情朗读两首诗。 |
1.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意,不要过高要求。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
四、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
1.试着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画成四幅画。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诵读积累。 |
1.根据四行诗描写的画面去画,一行诗一幅画。 2.借助网络搜集。 |
在班级组织一个“诗中有画”的展示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花之歌》教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花之歌》教案,花之歌,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