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感悟:
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为何开放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
国际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
对中国有借鉴。
国内背景:
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伟大国策已经制定。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思考】 当时有人将经济特区比作近代的租界,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说说理由
“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我国家主权,这和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
中央对特区发展的思考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
——邓小平
【思考】决定开发浦东地区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90年之前,“浦东”二字在地图上还未出现,只是一个跟“浦西”相对而言、代表着荒芜与落后的名词。一江之隔,天差地别。那边是繁华的外滩,而这边的小陆家嘴地区,棚户逼仄,破败不堪,再往后,就是阡陌纵横的农田。浦东人过江,不说到浦西去,而说是去上海。宁
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