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 三者立论不同,但都支持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C. 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 三者立论不同,且都反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墨子提倡节俭,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排除A。孟子、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D。
2.“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 “国”和 “民”二者是对立的,不能同时强,因此,国家如果治理的好的话,应该弱民。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BCD三项的主张均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百家思想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百家思想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 朱熹的《四书集注》
D.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表明梁启超受其影响很深,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思想
4. “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做出相关比较、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得出“法”是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社会发展有自然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就消失。而ACD三项都含有“人”的因素,与遵循自然规律不相符,故排除ACD三项。 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5.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 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 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范畴,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把握住。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不能够体现题干“二者的共同之处”要求,排除。进一步可知,二者都主张教育的重要性,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6.《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 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 治之经,礼与刑
B. 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所述主张为变法革新,符合法家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
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8. 据统计,北宋和南宋共有书院203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共有127所,分别占74%和21%,其中,江西有80所、浙江有34所、江苏有27所、湖南有24所。导致两宋书院如此分布 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B. 理学家将书院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
C. 科举取士的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D. 经济的富庶为书院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两宋时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依靠印刷技术进步带来丰富藏书,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进入到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书院受到重视,经济的发展为书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
9.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武器在两宋时期已在军事领域广泛使用,明朝小说中屡屡出现火药武器的描写体现了火器的广泛应用,D项正确。A项小说中的火器描写只是作者站在明朝的角度主观想象的产物,并不能根据小说的描写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故错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故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火器经宋元明的发展,威力的确很大,作者只是采取了比较夸张的手法,而不是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C项错误。
10.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下列属于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是
A. “事事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
B. “变其甲不变其乙,举其一而遗其二,枝枝节节而为之……必至无功。”
C. “昨天犹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
D. “然则今日昌言起革命军者,其结果,小之则自取灭亡,大之则灭亡中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其中B项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11.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 “中体西用”思潮
B. 维新思潮
C. 马克思主义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由材料所给时间信息“1918年”可排除A、B两项,A项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B项是在19世纪末。材料中“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学、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因此C项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知识法分子希望通过思想的解放,能够取得西方国家所未获得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12.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 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夷”具有贬义性,而“洋”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近代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点评:近代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鸦片战争之前,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世界普遍的无知,认为西方还是文明未开化之地,因此以夷称之。随着与西方的联系的不断增多,对西方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认识到西方并不是荒蛮之地,从而改成“洋”字,具有了中性的意义。
13. 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
A. ……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B.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C. 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D.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是传统的顽固派对洋务派的评价,故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
14.1919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 ’……”对该宣言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宣传马克思主义 B. 用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C. 组建工人政党 D. 呼吁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等信息强调的是实行改革,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C错误。“无血革命”说明作者不主张“暴力革命”,故B项错误。
15.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B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是井冈山时期,排除。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7.《中国太空人》一书的作者菲利普.古尔说:“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他说的“标志性的事件”是指
A. “神舟”五号顺利返航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D. “银河—Ⅱ号”计算机成功研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太空人》可知此次航天飞行是载人航天,选项A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东方红”一号发射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21世纪不符,且不是载人航天器,排除选项B;原子弹和计算机都不属于航天领域,选项呢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中国太空人》中隐含信息的解读,即属于航天领域,且属于载人航天,以此思路解答。
18.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比较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民贵君轻”等儒家伦理赞不绝口。由此可推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B. 探究儒家伦理 实质
C. 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
D. 批判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作为启蒙思想家,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不是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排除A;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不符合伏尔泰思想目的,排除B;材料不是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选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
排除C;材料表明伏尔泰采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来攻击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启蒙思想,即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发展自己,故选D。
19.历史学家西斯.马丁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中“超越”主要表现在
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 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设想
D. 追求现世的幸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设想,如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这是启蒙运动超越文艺复兴的地方,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两者都未摧毁宗教势力,排除;选项B是两者共同点,排除;选项D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不属于启蒙运动内容,选项D排除。
20.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 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文,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结合,说明民族意识兴起和发展,选项D正确;《圣经》大量刊行,说明民众宗教信仰并未被弱化,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21.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说自己喝的美酒连耶稣也喝得,神父知此人有钱便说要将其烧死。那人连忙通关节,献上一大块黄澄澄的‘脂膏’,让神父搽在眼上,以医治他见钱眼红的病。”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
A. 宣传了人类平等
B.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 抨击教会的腐败
D. 抨击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讽刺了神父的贪婪敲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人类平等,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是教会贪婪和腐败,与发展人的个性无关,选项B排除;选项D偷换概念,材料中教会看中的是钱财,而非禁欲,排除。
22.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 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 “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23.下列关于近代科技革命 叙述,正确的是
A. 哥白尼的学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上帝创造万事万物的理论
B. 牛顿经典力学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C. 瓦特改良蒸汽机吹响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号角,唱“主角”的能源是煤炭
D. 19世纪后期人类开始从蒸汽时代进入机器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吹响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号角,唱“主角”的能源是煤炭,故选C;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上帝创造万事万物的理论,排除A;伽利略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B;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开始从蒸汽时代进入机器时代,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从而遭到教会敌视
B.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由
D.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答案】C
【解析】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所以选C;材料强调的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把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时间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思考解答。
25. 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管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信息19世纪上半叶和诗人的主张是强调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选B。
二、主观题
26.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西汉:董仲舒发展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3)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
(4)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根源: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解答,即土地私有制确立、宗法分封制解体、私学兴办等。
(2)西汉: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发展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3)结合所学,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等。
(4)内容:根据“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得出欧洲的自然科学;根据“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得出中国儒家经典。作用:根据“一次相互的启蒙”得出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范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
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据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并抬出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答案】(1)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被湮没的原因是“一千年的精神黑暗”,即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统治。
(2)文学:《神曲》、《十日谈》(任选一部);艺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任选一种)。它们不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因为它们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
(3)与材料3矛盾。材料3指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而材料4说是”恢复古代传统”。
【解析】
【详解】(1)本题结合材料1“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材料2“一千年的精神黑暗”,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再从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统治的角度回答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3“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文学、艺术方面各举一例。再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性质出发,指出它们不属于被湮没的事物。
(3)本题据材料4“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这与材料3有矛盾。再从资产阶级新文化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形式这一角度回答其表现在何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示例1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
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示例2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
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西学东渐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清政府由反对政治变革逐步转变为推行政治变革”或者“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 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影响等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29.材料一: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的是反对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抗战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不普遍,更不说深入。
——《论持久战》
材料四: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如果中国国民党失败了,这亦就是中国国家的整个失败。简单地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培养国民救国道德,即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而使之扩充光大。而最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这种德性,即,四维八德之所由表现。而四维八德乃又以“忠孝”为根本。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四指出,蒋介石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3)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共性?分析二者在如何处理民族与政党利益关系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影响。
【答案】(1)观点: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民族主义与民主革命应该结合起来;要充分发动民众起来抗战。
(2)思想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共性:都要求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
区别:蒋介石强调维护独裁统治,把民族利益与党派利益等同起来;毛泽东把保障民众权益与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
影响:中共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国民党逐渐失去权威,空前孤立。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得出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一致性;根据“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得出民族主义与民主革命应该结合起来;根据“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得出要充分发动民众起来抗战。
(2)思想渊源:根据“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而最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得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共性: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都要求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
区别:根据“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如果中国国民党失败了,这亦就是中国国家的整个失败”得出蒋介石强调维护独裁统治,把民族利益与党派利益等同起来;根据“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得出毛泽东把保障民众权益与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共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国民党逐渐失去权威,空前孤立。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必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必修)试题(带解析Word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