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反对党八股》——破立之中见真章-教学设计
《反对党八股》——破立之中见真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反对党八股》——破立之中见真章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整体呈“金字塔
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4.读
简介:《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出观点,借助比喻展开论述。2.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准确归纳本文观点。3.通过和《反对党八股》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的论述过程,归纳本文观点。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在学习《反对党八股》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句常有以下的特点:①以“我(我们)”为主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②常出现表示“总结”“结果”的关联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③在内容上和题目直接相关的语句。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能发现以下语句: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10段,后面的话用省略号表示,是因为原文此处沿用了前面的比喻,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筛选出以上四处语句,将其归纳,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四处语句多是段首句或是独立成段,都出现了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关联词,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明昭”于读者眼前,难道不怕读者读到这四处语句,就放下文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用心了吗?其实,读到这些句子,发现了本文的观点,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拿来”?是怎样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拿来”,要“拿”什么?所以,在发现作者的观点后,我们要重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过程。环节二: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以此为界,先分析1-6段。在1-6段,作者提出了多个“主义”,在论述这些“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拿来”的观点。阅读1-6段,筛选归纳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内涵、特点,以及作者的态度。“送去主义”文本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首先明确了这篇文章论述的对象——“学艺”,即“文学艺术”。对外交流涉及到很多领域,作者所论的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泛泛而言,他论述的正是他所熟知的“文学艺术”,或者说是“思想文化”的领域。第1段,作者借当时具体的文化交流中的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送古董、送大师,在作者看来“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形式上的进步,不能掩盖“送去”本质上的问题。作者以尼采为例子,与“送去”进行了类比。尼采自诩为太阳,秉承“送去主义”的人自诩我们文化丰富;尼采“只是给与 ”,“送去主义”者只是对外输出自己的古董文化、文化大师;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消耗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尼采的例子、煤的类比,对子孙后代的推想,综合以上文本信息,我们可以提炼出“送去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向的输出(没有礼尚往来)。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捧着……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在外国举办的正式的美术展,在形象化的表述中表达出明显的讽刺意味。“送来主义”文本分析:“送来主义”是“抛给”的冠冕一些的说法。而“抛给”是产生于“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语境下。所以“抛给”,是“子孙”(中国人)在自己物质文化匮乏时,讨来的东西。对给予者而言,就是“抛给”的,带有明显的施舍性,讨取施舍的人是没有任何主动权的。“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是什么东西,会让接受的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后面的一组排比: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鸦片的输入,戕害国民身体,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引进先进的武器,本是好事,但是德国送来的是“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可以丰富生活,看似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送来”的,是这些国家主动倾销给中国,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里没有能够振兴国家的实用的东西。面对“送来”,我们只能接受,而丧失了主动“拿来”的权利。所以才会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发生了恐惧”。因为倾销式、施舍式的给予往往是外国列强彰显本国国力,压榨中国经济,阻碍中国发展的措施。总结:特点反映出的心态作者态度原文概括闭关盲目自大 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送去主义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被打败之后的“自大”。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送来主义这种赏赐……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接受“施舍”的恐惧。主动去拿经过对1-6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篇论述类的文字,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靶子,有的放矢。《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工作者在写文章、做演讲时的问题,聚焦八个具体问题,一一驳斥,在驳斥中树立正确的文风。《拿来主义》针对文化思想领域中面对外来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用讽刺的语言揭示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弊端,在批驳中树立了“要拿来”的观点。环节三: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方式。对“送去主义”的批驳,更多的强调我们要“礼尚往来”;对“送来主义”的批驳,强调我们不能只是接受,就是要“自己来拿”,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自己拿的方式。在集中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时,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展开了形象化的论述。第8段,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是段尾句:“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解读“这样”的具体内涵:“拿来主义”者不会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进;不会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不会因为羡慕,接受一切。 而且作者对有三种态度的人有态度鲜明的评价,“孱头”“昏蛋”“废物”。从作者的描述和评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三种态度的本质。结合本段的内容。第一种,一味躲避、懦弱胆怯;第二种,全盘否定、头脑不清。第三种,全盘接受、一事无成。前两种,根本不“拿来”,后一种不选择的“拿来”,没有“运用脑髓”,不是真正的“拿来”。借助比喻再次批驳了不同的态度,在批驳中明晰了“拿来”的态度——首先是要有接受的态度,同时要有所辨析。即下段段首句“他占有、挑选”。论述如何“占有、挑选”,作者继续使用大宅子的比喻。比喻论证是取生活中易于发现、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深刻、抽象的道理。在这段论述中,作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类事物,借由它们的特点,论述“占有、挑选”标准。阅读本段,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四类大宅里原有之物的描述和态度中,理解“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有的同学可能会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概括,这个概括很精当,也是我们现在面对文化继承和文化交流时秉承的态度,但就本文而言,我们还需要明确这里的“糟粕”“精华”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的。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用的。烟灯和烟枪即便要,也是送一点去博物馆,作为一种形式上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文物保持下来,而代表旧有婚姻制度特点的“姨太太”则因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可以完全抛弃了。可见,挑选的标准是“是否对当下的人(社会发展)有用”。因为这种“当下适用性”,所以,完成了这样的挑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文艺会成为新文艺”。这也是“拿来主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喻体本体大宅里的特点态度“占有、挑选”的标准鱼翅有养料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使用对现在的人有用的东西,保存有一定文物价值或文化特色的东西。对当下人、当今社会无用的东西坚决毁掉、抛弃。鸦片治病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烟枪和烟灯形式和他国不同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环节四:比较两段“比喻”,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反对党八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打比方”“譬如”,两位作者为了让抽象的道理深入简出、形象鲜明,采用了一样的论述方式,但具体的语言表述却同中见异,展现了两位作者即相同由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语言表述上,最大的相同点是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一幅具体的画面,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论明道理。“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抽象深奥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而构建一幅画面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凸显喻体的特点,建立这种相似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立道理更加鲜明。洗完脸之后照镜子可以见洗脸的态度多么认真,借此论述了写文章、做演讲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多么要不得;欣欣然地蹩去吸食鸦片可见继承大宅子的人是多么不懂选择、头脑不清,形象地论述了不选择地拿来不是真正的拿来。就不同点而言,毛泽东用“我们写文章,做演人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娓娓道来,既态度坚定地明确“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又反复强调写文章是为了影响人的,比喻和道理相交,态度明确中语言自然亲切之感。鲁迅在这段比喻中,也是态度鲜明,但是“孱头”“昏蛋”“废物”的评价,展现了语言的犀利之风。环节五: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比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议论文性文字中,比喻论证使某个复杂、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反动党八股》中,用“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形容党八股的语言乏味;本文中大宅子的比喻,更是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原则。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需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这四点作者没有展开。我们就“代表”作者,就某一点展开论述,运用比喻论证为结尾部分补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生活中的事物。注意: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物。在本次写作中,应是能出现在“大宅子”中的物。③比喻合理:通过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最难的地方是在论述中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系。比如在这次写作中,我们如何建立其中的联系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个词在现有语境下的含义,比如“沉着”。“拿来主义”者在占有、挑选时,为什么需要“沉着”呢,我们可以把“沉着”拆分成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呢?我们可能会想到“沉着冷静”,“沉着就是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那么大宅里里什么可能会引发继承者的“慌乱、动摇、改变”呢?如果从现有的四个事物中去想象,恐怕“姨太太”是比较可能造成这种局面的。那么“姨太太”为什么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呢,从原文来看,她们代表着“过去的腐朽的事物”,是要被遣散的(毁掉)的,她们可能会不甘于这样的结果,而作为喻体的姨太太,毕竟带有人的特点,所以她们是具有“兴风作浪”的特点的。而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和“慌乱、动摇、改变”建立联系。即:论述对象:“沉着”→拆分成具体行为: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喻体:大宅子中的姨太太→引发“慌乱、动摇、改变”合理吗? 特征:①代表腐朽的事物,“各自走散为是”(毁灭)→会反抗②人→能反抗简单的比喻论证,可以“一言以蔽之”,如“言语无味,像个瘪三”。复杂的比喻论证,需要我们抓住喻体的特征,清晰地表述出其中的联系。我们这次的“补写”就是完成一次复杂的比喻论证写作,希望大家挑战成功。示例: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遣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人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妥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
简介:《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出观点,借助比喻展开论述。2.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准确归纳本文观点。3.通过和《反对党八股》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的论述过程,归纳本文观点。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在学习《反对党八股》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句常有以下的特点:①以“我(我们)”为主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②常出现表示“总结”“结果”的关联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③在内容上和题目直接相关的语句。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能发现以下语句: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10段,后面的话用省略号表示,是因为原文此处沿用了前面的比喻,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筛选出以上四处语句,将其归纳,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四处语句多是段首句或是独立成段,都出现了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关联词,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明昭”于读者眼前,难道不怕读者读到这四处语句,就放下文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用心了吗?其实,读到这些句子,发现了本文的观点,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拿来”?是怎样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拿来”,要“拿”什么?所以,在发现作者的观点后,我们要重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过程。环节二: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以此为界,先分析1-6段。在1-6段,作者提出了多个“主义”,在论述这些“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拿来”的观点。阅读1-6段,筛选归纳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内涵、特点,以及作者的态度。“送去主义”文本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首先明确了这篇文章论述的对象——“学艺”,即“文学艺术”。对外交流涉及到很多领域,作者所论的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泛泛而言,他论述的正是他所熟知的“文学艺术”,或者说是“思想文化”的领域。第1段,作者借当时具体的文化交流中的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送古董、送大师,在作者看来“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形式上的进步,不能掩盖“送去”本质上的问题。作者以尼采为例子,与“送去”进行了类比。尼采自诩为太阳,秉承“送去主义”的人自诩我们文化丰富;尼采“只是给与 ”,“送去主义”者只是对外输出自己的古董文化、文化大师;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消耗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尼采的例子、煤的类比,对子孙后代的推想,综合以上文本信息,我们可以提炼出“送去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向的输出(没有礼尚往来)。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捧着……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在外国举办的正式的美术展,在形象化的表述中表达出明显的讽刺意味。“送来主义”文本分析:“送来主义”是“抛给”的冠冕一些的说法。而“抛给”是产生于“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语境下。所以“抛给”,是“子孙”(中国人)在自己物质文化匮乏时,讨来的东西。对给予者而言,就是“抛给”的,带有明显的施舍性,讨取施舍的人是没有任何主动权的。“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是什么东西,会让接受的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后面的一组排比: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鸦片的输入,戕害国民身体,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引进先进的武器,本是好事,但是德国送来的是“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可以丰富生活,看似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送来”的,是这些国家主动倾销给中国,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里没有能够振兴国家的实用的东西。面对“送来”,我们只能接受,而丧失了主动“拿来”的权利。所以才会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发生了恐惧”。因为倾销式、施舍式的给予往往是外国列强彰显本国国力,压榨中国经济,阻碍中国发展的措施。总结:特点反映出的心态作者态度原文概括闭关盲目自大 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送去主义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被打败之后的“自大”。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送来主义这种赏赐……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接受“施舍”的恐惧。主动去拿经过对1-6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篇论述类的文字,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靶子,有的放矢。《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工作者在写文章、做演讲时的问题,聚焦八个具体问题,一一驳斥,在驳斥中树立正确的文风。《拿来主义》针对文化思想领域中面对外来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用讽刺的语言揭示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弊端,在批驳中树立了“要拿来”的观点。环节三: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方式。对“送去主义”的批驳,更多的强调我们要“礼尚往来”;对“送来主义”的批驳,强调我们不能只是接受,就是要“自己来拿”,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自己拿的方式。在集中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时,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展开了形象化的论述。第8段,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是段尾句:“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解读“这样”的具体内涵:“拿来主义”者不会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进;不会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不会因为羡慕,接受一切。 而且作者对有三种态度的人有态度鲜明的评价,“孱头”“昏蛋”“废物”。从作者的描述和评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三种态度的本质。结合本段的内容。第一种,一味躲避、懦弱胆怯;第二种,全盘否定、头脑不清。第三种,全盘接受、一事无成。前两种,根本不“拿来”,后一种不选择的“拿来”,没有“运用脑髓”,不是真正的“拿来”。借助比喻再次批驳了不同的态度,在批驳中明晰了“拿来”的态度——首先是要有接受的态度,同时要有所辨析。即下段段首句“他占有、挑选”。论述如何“占有、挑选”,作者继续使用大宅子的比喻。比喻论证是取生活中易于发现、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深刻、抽象的道理。在这段论述中,作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类事物,借由它们的特点,论述“占有、挑选”标准。阅读本段,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四类大宅里原有之物的描述和态度中,理解“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有的同学可能会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概括,这个概括很精当,也是我们现在面对文化继承和文化交流时秉承的态度,但就本文而言,我们还需要明确这里的“糟粕”“精华”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的。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用的。烟灯和烟枪即便要,也是送一点去博物馆,作为一种形式上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文物保持下来,而代表旧有婚姻制度特点的“姨太太”则因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可以完全抛弃了。可见,挑选的标准是“是否对当下的人(社会发展)有用”。因为这种“当下适用性”,所以,完成了这样的挑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文艺会成为新文艺”。这也是“拿来主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喻体本体大宅里的特点态度“占有、挑选”的标准鱼翅有养料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使用对现在的人有用的东西,保存有一定文物价值或文化特色的东西。对当下人、当今社会无用的东西坚决毁掉、抛弃。鸦片治病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烟枪和烟灯形式和他国不同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环节四:比较两段“比喻”,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反对党八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打比方”“譬如”,两位作者为了让抽象的道理深入简出、形象鲜明,采用了一样的论述方式,但具体的语言表述却同中见异,展现了两位作者即相同由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语言表述上,最大的相同点是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一幅具体的画面,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论明道理。“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抽象深奥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而构建一幅画面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凸显喻体的特点,建立这种相似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立道理更加鲜明。洗完脸之后照镜子可以见洗脸的态度多么认真,借此论述了写文章、做演讲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多么要不得;欣欣然地蹩去吸食鸦片可见继承大宅子的人是多么不懂选择、头脑不清,形象地论述了不选择地拿来不是真正的拿来。就不同点而言,毛泽东用“我们写文章,做演人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娓娓道来,既态度坚定地明确“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又反复强调写文章是为了影响人的,比喻和道理相交,态度明确中语言自然亲切之感。鲁迅在这段比喻中,也是态度鲜明,但是“孱头”“昏蛋”“废物”的评价,展现了语言的犀利之风。环节五: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比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议论文性文字中,比喻论证使某个复杂、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反动党八股》中,用“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形容党八股的语言乏味;本文中大宅子的比喻,更是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原则。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需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这四点作者没有展开。我们就“代表”作者,就某一点展开论述,运用比喻论证为结尾部分补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生活中的事物。注意: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物。在本次写作中,应是能出现在“大宅子”中的物。③比喻合理:通过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最难的地方是在论述中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系。比如在这次写作中,我们如何建立其中的联系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个词在现有语境下的含义,比如“沉着”。“拿来主义”者在占有、挑选时,为什么需要“沉着”呢,我们可以把“沉着”拆分成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呢?我们可能会想到“沉着冷静”,“沉着就是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那么大宅里里什么可能会引发继承者的“慌乱、动摇、改变”呢?如果从现有的四个事物中去想象,恐怕“姨太太”是比较可能造成这种局面的。那么“姨太太”为什么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呢,从原文来看,她们代表着“过去的腐朽的事物”,是要被遣散的(毁掉)的,她们可能会不甘于这样的结果,而作为喻体的姨太太,毕竟带有人的特点,所以她们是具有“兴风作浪”的特点的。而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和“慌乱、动摇、改变”建立联系。即:论述对象:“沉着”→拆分成具体行为: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喻体:大宅子中的姨太太→引发“慌乱、动摇、改变”合理吗? 特征:①代表腐朽的事物,“各自走散为是”(毁灭)→会反抗②人→能反抗简单的比喻论证,可以“一言以蔽之”,如“言语无味,像个瘪三”。复杂的比喻论证,需要我们抓住喻体的特征,清晰地表述出其中的联系。我们这次的“补写”就是完成一次复杂的比喻论证写作,希望大家挑战成功。示例: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遣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人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妥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
简介:《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出观点,借助比喻展开论述。2.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准确归纳本文观点。3.通过和《反对党八股》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的论述过程,归纳本文观点。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在学习《反对党八股》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句常有以下的特点:①以“我(我们)”为主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②常出现表示“总结”“结果”的关联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③在内容上和题目直接相关的语句。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能发现以下语句: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10段,后面的话用省略号表示,是因为原文此处沿用了前面的比喻,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筛选出以上四处语句,将其归纳,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四处语句多是段首句或是独立成段,都出现了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关联词,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明昭”于读者眼前,难道不怕读者读到这四处语句,就放下文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用心了吗?其实,读到这些句子,发现了本文的观点,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拿来”?是怎样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拿来”,要“拿”什么?所以,在发现作者的观点后,我们要重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过程。环节二: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以此为界,先分析1-6段。在1-6段,作者提出了多个“主义”,在论述这些“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拿来”的观点。阅读1-6段,筛选归纳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内涵、特点,以及作者的态度。“送去主义”文本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首先明确了这篇文章论述的对象——“学艺”,即“文学艺术”。对外交流涉及到很多领域,作者所论的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泛泛而言,他论述的正是他所熟知的“文学艺术”,或者说是“思想文化”的领域。第1段,作者借当时具体的文化交流中的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送古董、送大师,在作者看来“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形式上的进步,不能掩盖“送去”本质上的问题。作者以尼采为例子,与“送去”进行了类比。尼采自诩为太阳,秉承“送去主义”的人自诩我们文化丰富;尼采“只是给与 ”,“送去主义”者只是对外输出自己的古董文化、文化大师;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消耗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尼采的例子、煤的类比,对子孙后代的推想,综合以上文本信息,我们可以提炼出“送去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向的输出(没有礼尚往来)。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捧着……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在外国举办的正式的美术展,在形象化的表述中表达出明显的讽刺意味。“送来主义”文本分析:“送来主义”是“抛给”的冠冕一些的说法。而“抛给”是产生于“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语境下。所以“抛给”,是“子孙”(中国人)在自己物质文化匮乏时,讨来的东西。对给予者而言,就是“抛给”的,带有明显的施舍性,讨取施舍的人是没有任何主动权的。“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是什么东西,会让接受的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后面的一组排比: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鸦片的输入,戕害国民身体,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引进先进的武器,本是好事,但是德国送来的是“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可以丰富生活,看似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送来”的,是这些国家主动倾销给中国,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里没有能够振兴国家的实用的东西。面对“送来”,我们只能接受,而丧失了主动“拿来”的权利。所以才会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发生了恐惧”。因为倾销式、施舍式的给予往往是外国列强彰显本国国力,压榨中国经济,阻碍中国发展的措施。总结:特点反映出的心态作者态度原文概括闭关盲目自大 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送去主义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被打败之后的“自大”。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送来主义这种赏赐……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接受“施舍”的恐惧。主动去拿经过对1-6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篇论述类的文字,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靶子,有的放矢。《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工作者在写文章、做演讲时的问题,聚焦八个具体问题,一一驳斥,在驳斥中树立正确的文风。《拿来主义》针对文化思想领域中面对外来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用讽刺的语言揭示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弊端,在批驳中树立了“要拿来”的观点。环节三: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方式。对“送去主义”的批驳,更多的强调我们要“礼尚往来”;对“送来主义”的批驳,强调我们不能只是接受,就是要“自己来拿”,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自己拿的方式。在集中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时,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展开了形象化的论述。第8段,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是段尾句:“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解读“这样”的具体内涵:“拿来主义”者不会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进;不会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不会因为羡慕,接受一切。 而且作者对有三种态度的人有态度鲜明的评价,“孱头”“昏蛋”“废物”。从作者的描述和评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三种态度的本质。结合本段的内容。第一种,一味躲避、懦弱胆怯;第二种,全盘否定、头脑不清。第三种,全盘接受、一事无成。前两种,根本不“拿来”,后一种不选择的“拿来”,没有“运用脑髓”,不是真正的“拿来”。借助比喻再次批驳了不同的态度,在批驳中明晰了“拿来”的态度——首先是要有接受的态度,同时要有所辨析。即下段段首句“他占有、挑选”。论述如何“占有、挑选”,作者继续使用大宅子的比喻。比喻论证是取生活中易于发现、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深刻、抽象的道理。在这段论述中,作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类事物,借由它们的特点,论述“占有、挑选”标准。阅读本段,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四类大宅里原有之物的描述和态度中,理解“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有的同学可能会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概括,这个概括很精当,也是我们现在面对文化继承和文化交流时秉承的态度,但就本文而言,我们还需要明确这里的“糟粕”“精华”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的。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用的。烟灯和烟枪即便要,也是送一点去博物馆,作为一种形式上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文物保持下来,而代表旧有婚姻制度特点的“姨太太”则因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可以完全抛弃了。可见,挑选的标准是“是否对当下的人(社会发展)有用”。因为这种“当下适用性”,所以,完成了这样的挑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文艺会成为新文艺”。这也是“拿来主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喻体本体大宅里的特点态度“占有、挑选”的标准鱼翅有养料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使用对现在的人有用的东西,保存有一定文物价值或文化特色的东西。对当下人、当今社会无用的东西坚决毁掉、抛弃。鸦片治病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烟枪和烟灯形式和他国不同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环节四:比较两段“比喻”,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反对党八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打比方”“譬如”,两位作者为了让抽象的道理深入简出、形象鲜明,采用了一样的论述方式,但具体的语言表述却同中见异,展现了两位作者即相同由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语言表述上,最大的相同点是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一幅具体的画面,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论明道理。“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抽象深奥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而构建一幅画面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凸显喻体的特点,建立这种相似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立道理更加鲜明。洗完脸之后照镜子可以见洗脸的态度多么认真,借此论述了写文章、做演讲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多么要不得;欣欣然地蹩去吸食鸦片可见继承大宅子的人是多么不懂选择、头脑不清,形象地论述了不选择地拿来不是真正的拿来。就不同点而言,毛泽东用“我们写文章,做演人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娓娓道来,既态度坚定地明确“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又反复强调写文章是为了影响人的,比喻和道理相交,态度明确中语言自然亲切之感。鲁迅在这段比喻中,也是态度鲜明,但是“孱头”“昏蛋”“废物”的评价,展现了语言的犀利之风。环节五: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比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议论文性文字中,比喻论证使某个复杂、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反动党八股》中,用“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形容党八股的语言乏味;本文中大宅子的比喻,更是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原则。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需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这四点作者没有展开。我们就“代表”作者,就某一点展开论述,运用比喻论证为结尾部分补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生活中的事物。注意: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物。在本次写作中,应是能出现在“大宅子”中的物。③比喻合理:通过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最难的地方是在论述中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系。比如在这次写作中,我们如何建立其中的联系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个词在现有语境下的含义,比如“沉着”。“拿来主义”者在占有、挑选时,为什么需要“沉着”呢,我们可以把“沉着”拆分成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呢?我们可能会想到“沉着冷静”,“沉着就是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那么大宅里里什么可能会引发继承者的“慌乱、动摇、改变”呢?如果从现有的四个事物中去想象,恐怕“姨太太”是比较可能造成这种局面的。那么“姨太太”为什么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呢,从原文来看,她们代表着“过去的腐朽的事物”,是要被遣散的(毁掉)的,她们可能会不甘于这样的结果,而作为喻体的姨太太,毕竟带有人的特点,所以她们是具有“兴风作浪”的特点的。而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和“慌乱、动摇、改变”建立联系。即:论述对象:“沉着”→拆分成具体行为: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喻体:大宅子中的姨太太→引发“慌乱、动摇、改变”合理吗? 特征:①代表腐朽的事物,“各自走散为是”(毁灭)→会反抗②人→能反抗简单的比喻论证,可以“一言以蔽之”,如“言语无味,像个瘪三”。复杂的比喻论证,需要我们抓住喻体的特征,清晰地表述出其中的联系。我们这次的“补写”就是完成一次复杂的比喻论证写作,希望大家挑战成功。示例: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遣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人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妥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
简介:《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拿来主义》——巧用两“比”发真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出观点,借助比喻展开论述。2.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准确归纳本文观点。3.通过和《反对党八股》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分析文章的论述过程,归纳本文观点。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在学习《反对党八股》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句常有以下的特点:①以“我(我们)”为主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②常出现表示“总结”“结果”的关联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③在内容上和题目直接相关的语句。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能发现以下语句: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10段,后面的话用省略号表示,是因为原文此处沿用了前面的比喻,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筛选出以上四处语句,将其归纳,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四处语句多是段首句或是独立成段,都出现了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关联词,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明昭”于读者眼前,难道不怕读者读到这四处语句,就放下文章,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用心了吗?其实,读到这些句子,发现了本文的观点,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拿来”?是怎样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拿来”,要“拿”什么?所以,在发现作者的观点后,我们要重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过程。环节二: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以此为界,先分析1-6段。在1-6段,作者提出了多个“主义”,在论述这些“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拿来”的观点。阅读1-6段,筛选归纳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内涵、特点,以及作者的态度。“送去主义”文本分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在论述“送去主义”时,作者首先明确了这篇文章论述的对象——“学艺”,即“文学艺术”。对外交流涉及到很多领域,作者所论的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泛泛而言,他论述的正是他所熟知的“文学艺术”,或者说是“思想文化”的领域。第1段,作者借当时具体的文化交流中的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送古董、送大师,在作者看来“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形式上的进步,不能掩盖“送去”本质上的问题。作者以尼采为例子,与“送去”进行了类比。尼采自诩为太阳,秉承“送去主义”的人自诩我们文化丰富;尼采“只是给与 ”,“送去主义”者只是对外输出自己的古董文化、文化大师;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消耗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尼采的例子、煤的类比,对子孙后代的推想,综合以上文本信息,我们可以提炼出“送去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向的输出(没有礼尚往来)。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捧着……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在外国举办的正式的美术展,在形象化的表述中表达出明显的讽刺意味。“送来主义”文本分析:“送来主义”是“抛给”的冠冕一些的说法。而“抛给”是产生于“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语境下。所以“抛给”,是“子孙”(中国人)在自己物质文化匮乏时,讨来的东西。对给予者而言,就是“抛给”的,带有明显的施舍性,讨取施舍的人是没有任何主动权的。“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是什么东西,会让接受的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后面的一组排比: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鸦片的输入,戕害国民身体,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引进先进的武器,本是好事,但是德国送来的是“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可以丰富生活,看似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送来”的,是这些国家主动倾销给中国,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里没有能够振兴国家的实用的东西。面对“送来”,我们只能接受,而丧失了主动“拿来”的权利。所以才会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发生了恐惧”。因为倾销式、施舍式的给予往往是外国列强彰显本国国力,压榨中国经济,阻碍中国发展的措施。总结:特点反映出的心态作者态度原文概括闭关盲目自大 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历史证明了这一主义的问题。送去主义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被打败之后的“自大”。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送来主义这种赏赐……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们对“送来”的吓怕了。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接受“施舍”的恐惧。主动去拿经过对1-6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篇论述类的文字,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靶子,有的放矢。《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工作者在写文章、做演讲时的问题,聚焦八个具体问题,一一驳斥,在驳斥中树立正确的文风。《拿来主义》针对文化思想领域中面对外来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用讽刺的语言揭示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弊端,在批驳中树立了“要拿来”的观点。环节三: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第7段,作者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方式。对“送去主义”的批驳,更多的强调我们要“礼尚往来”;对“送来主义”的批驳,强调我们不能只是接受,就是要“自己来拿”,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自己拿的方式。在集中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时,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展开了形象化的论述。第8段,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是段尾句:“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解读“这样”的具体内涵:“拿来主义”者不会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进;不会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不会因为羡慕,接受一切。 而且作者对有三种态度的人有态度鲜明的评价,“孱头”“昏蛋”“废物”。从作者的描述和评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三种态度的本质。结合本段的内容。第一种,一味躲避、懦弱胆怯;第二种,全盘否定、头脑不清。第三种,全盘接受、一事无成。前两种,根本不“拿来”,后一种不选择的“拿来”,没有“运用脑髓”,不是真正的“拿来”。借助比喻再次批驳了不同的态度,在批驳中明晰了“拿来”的态度——首先是要有接受的态度,同时要有所辨析。即下段段首句“他占有、挑选”。论述如何“占有、挑选”,作者继续使用大宅子的比喻。比喻论证是取生活中易于发现、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说明深刻、抽象的道理。在这段论述中,作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类事物,借由它们的特点,论述“占有、挑选”标准。阅读本段,我们可以从作者对四类大宅里原有之物的描述和态度中,理解“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有的同学可能会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概括,这个概括很精当,也是我们现在面对文化继承和文化交流时秉承的态度,但就本文而言,我们还需要明确这里的“糟粕”“精华”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的。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用的。烟灯和烟枪即便要,也是送一点去博物馆,作为一种形式上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文物保持下来,而代表旧有婚姻制度特点的“姨太太”则因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可以完全抛弃了。可见,挑选的标准是“是否对当下的人(社会发展)有用”。因为这种“当下适用性”,所以,完成了这样的挑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文艺会成为新文艺”。这也是“拿来主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喻体本体大宅里的特点态度“占有、挑选”的标准鱼翅有养料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使用对现在的人有用的东西,保存有一定文物价值或文化特色的东西。对当下人、当今社会无用的东西坚决毁掉、抛弃。鸦片治病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烟枪和烟灯形式和他国不同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环节四:比较两段“比喻”,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反对党八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打比方”“譬如”,两位作者为了让抽象的道理深入简出、形象鲜明,采用了一样的论述方式,但具体的语言表述却同中见异,展现了两位作者即相同由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语言表述上,最大的相同点是两位作者都描绘出一幅具体的画面,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论明道理。“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抽象深奥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而构建一幅画面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凸显喻体的特点,建立这种相似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立道理更加鲜明。洗完脸之后照镜子可以见洗脸的态度多么认真,借此论述了写文章、做演讲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多么要不得;欣欣然地蹩去吸食鸦片可见继承大宅子的人是多么不懂选择、头脑不清,形象地论述了不选择地拿来不是真正的拿来。就不同点而言,毛泽东用“我们写文章,做演人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娓娓道来,既态度坚定地明确“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又反复强调写文章是为了影响人的,比喻和道理相交,态度明确中语言自然亲切之感。鲁迅在这段比喻中,也是态度鲜明,但是“孱头”“昏蛋”“废物”的评价,展现了语言的犀利之风。环节五: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比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议论文性文字中,比喻论证使某个复杂、抽象的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反动党八股》中,用“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形容党八股的语言乏味;本文中大宅子的比喻,更是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原则。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需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这四点作者没有展开。我们就“代表”作者,就某一点展开论述,运用比喻论证为结尾部分补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①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②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生活中的事物。注意: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物。在本次写作中,应是能出现在“大宅子”中的物。③比喻合理:通过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写作指导:比喻论证最难的地方是在论述中准确表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系。比如在这次写作中,我们如何建立其中的联系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个词在现有语境下的含义,比如“沉着”。“拿来主义”者在占有、挑选时,为什么需要“沉着”呢,我们可以把“沉着”拆分成怎样的具体的行为呢?我们可能会想到“沉着冷静”,“沉着就是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那么大宅里里什么可能会引发继承者的“慌乱、动摇、改变”呢?如果从现有的四个事物中去想象,恐怕“姨太太”是比较可能造成这种局面的。那么“姨太太”为什么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呢,从原文来看,她们代表着“过去的腐朽的事物”,是要被遣散的(毁掉)的,她们可能会不甘于这样的结果,而作为喻体的姨太太,毕竟带有人的特点,所以她们是具有“兴风作浪”的特点的。而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和“慌乱、动摇、改变”建立联系。即:论述对象:“沉着”→拆分成具体行为: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喻体:大宅子中的姨太太→引发“慌乱、动摇、改变”合理吗? 特征:①代表腐朽的事物,“各自走散为是”(毁灭)→会反抗②人→能反抗简单的比喻论证,可以“一言以蔽之”,如“言语无味,像个瘪三”。复杂的比喻论证,需要我们抓住喻体的特征,清晰地表述出其中的联系。我们这次的“补写”就是完成一次复杂的比喻论证写作,希望大家挑战成功。示例: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遣散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遣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人的人留下她们。对继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妥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