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2.1《拿来主义》

12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4.读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1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3.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

简介: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 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 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板书闭关主义——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有悖于交往的原则送古董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送活人疯了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危害不想取得 ?类比中国地大物博 必会沦为乞丐(亡国)慷慨大度残羹冷炙大受其害送来主义《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学难点学习驳论的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节课,同学们要转换身份,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话就是要大家放下心理负担,敢于质疑权威,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二、情境设置:现在你是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鲁迅同学的作文《拿来主义》在评分时引起了争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并确定最后的得分(满分60分)评分依据:1、文章的主题是否突出2、结构和论证是否清晰、严谨3、语言是否有特色三、师生讨论评价(一)1、回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格式的训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好处:醒目,阅卷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你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2、本文标题是“拿来主义”,但开头没有写拿来主义,而是写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主义的现象,你怎么看待鲁迅的这种写法?3、我们惯常的写作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鲁迅的写作思路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鲁迅放弃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写法而选择这种两破两立的写法,给你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鲁迅的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针对性和批判性更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的这种写法和我们的一般应试作文不同,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写作主张。(二)结构和论证是否严谨1、罗列当时社会上针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出现的各种现象,考虑全面,层层递进,论证严谨。2、请同学看课文第 10段有这样一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三者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回看第9段中论述“鱼翅”,“只不用来宴大宾”后面用的是“;”,“鸦片”后面用的是“。”,“烟枪、烟灯”后面用的是“。”,“姨太太”后面用的也是“。”,请同学们结合这两处来看,能不能解决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总结:不能更换。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三)语言是否有特色1、反语的使用,讽刺意味更浓,使论证更有力量。2、比喻论证的使用。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总结: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综上所述,请给鲁迅同学的这篇文章打分。四、思考:鲁迅的作品是关注现实的 ,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他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二是深入人性的深处。—-钱理群《名作重读》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言,那么时隔近百年,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简介: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 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 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板书闭关主义——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有悖于交往的原则送古董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送活人疯了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危害不想取得 ?类比中国地大物博 必会沦为乞丐(亡国)慷慨大度残羹冷炙大受其害送来主义《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学难点学习驳论的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节课,同学们要转换身份,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话就是要大家放下心理负担,敢于质疑权威,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二、情境设置:现在你是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鲁迅同学的作文《拿来主义》在评分时引起了争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并确定最后的得分(满分60分)评分依据:1、文章的主题是否突出2、结构和论证是否清晰、严谨3、语言是否有特色三、师生讨论评价(一)1、回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格式的训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好处:醒目,阅卷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你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2、本文标题是“拿来主义”,但开头没有写拿来主义,而是写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主义的现象,你怎么看待鲁迅的这种写法?3、我们惯常的写作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鲁迅的写作思路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鲁迅放弃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写法而选择这种两破两立的写法,给你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鲁迅的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针对性和批判性更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的这种写法和我们的一般应试作文不同,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写作主张。(二)结构和论证是否严谨1、罗列当时社会上针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出现的各种现象,考虑全面,层层递进,论证严谨。2、请同学看课文第 10段有这样一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三者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回看第9段中论述“鱼翅”,“只不用来宴大宾”后面用的是“;”,“鸦片”后面用的是“。”,“烟枪、烟灯”后面用的是“。”,“姨太太”后面用的也是“。”,请同学们结合这两处来看,能不能解决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总结:不能更换。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三)语言是否有特色1、反语的使用,讽刺意味更浓,使论证更有力量。2、比喻论证的使用。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总结: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综上所述,请给鲁迅同学的这篇文章打分。四、思考:鲁迅的作品是关注现实的 ,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他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二是深入人性的深处。—-钱理群《名作重读》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言,那么时隔近百年,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简介: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 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 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板书闭关主义——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有悖于交往的原则送古董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送活人疯了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危害不想取得 ?类比中国地大物博 必会沦为乞丐(亡国)慷慨大度残羹冷炙大受其害送来主义《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学难点学习驳论的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节课,同学们要转换身份,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话就是要大家放下心理负担,敢于质疑权威,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二、情境设置:现在你是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鲁迅同学的作文《拿来主义》在评分时引起了争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并确定最后的得分(满分60分)评分依据:1、文章的主题是否突出2、结构和论证是否清晰、严谨3、语言是否有特色三、师生讨论评价(一)1、回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格式的训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好处:醒目,阅卷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你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2、本文标题是“拿来主义”,但开头没有写拿来主义,而是写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主义的现象,你怎么看待鲁迅的这种写法?3、我们惯常的写作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鲁迅的写作思路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鲁迅放弃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写法而选择这种两破两立的写法,给你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鲁迅的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针对性和批判性更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的这种写法和我们的一般应试作文不同,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写作主张。(二)结构和论证是否严谨1、罗列当时社会上针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出现的各种现象,考虑全面,层层递进,论证严谨。2、请同学看课文第 10段有这样一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三者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回看第9段中论述“鱼翅”,“只不用来宴大宾”后面用的是“;”,“鸦片”后面用的是“。”,“烟枪、烟灯”后面用的是“。”,“姨太太”后面用的也是“。”,请同学们结合这两处来看,能不能解决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总结:不能更换。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三)语言是否有特色1、反语的使用,讽刺意味更浓,使论证更有力量。2、比喻论证的使用。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总结: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综上所述,请给鲁迅同学的这篇文章打分。四、思考:鲁迅的作品是关注现实的 ,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他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二是深入人性的深处。—-钱理群《名作重读》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言,那么时隔近百年,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简介: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 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 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板书闭关主义——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有悖于交往的原则送古董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送活人疯了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危害不想取得 ?类比中国地大物博 必会沦为乞丐(亡国)慷慨大度残羹冷炙大受其害送来主义《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学难点学习驳论的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节课,同学们要转换身份,老师告诉你们这句话就是要大家放下心理负担,敢于质疑权威,勇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二、情境设置:现在你是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鲁迅同学的作文《拿来主义》在评分时引起了争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并确定最后的得分(满分60分)评分依据:1、文章的主题是否突出2、结构和论证是否清晰、严谨3、语言是否有特色三、师生讨论评价(一)1、回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格式的训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好处:醒目,阅卷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你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2、本文标题是“拿来主义”,但开头没有写拿来主义,而是写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主义的现象,你怎么看待鲁迅的这种写法?3、我们惯常的写作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鲁迅的写作思路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鲁迅放弃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写法而选择这种两破两立的写法,给你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鲁迅的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针对性和批判性更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的这种写法和我们的一般应试作文不同,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写作主张。(二)结构和论证是否严谨1、罗列当时社会上针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出现的各种现象,考虑全面,层层递进,论证严谨。2、请同学看课文第 10段有这样一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三者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回看第9段中论述“鱼翅”,“只不用来宴大宾”后面用的是“;”,“鸦片”后面用的是“。”,“烟枪、烟灯”后面用的是“。”,“姨太太”后面用的也是“。”,请同学们结合这两处来看,能不能解决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总结:不能更换。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三)语言是否有特色1、反语的使用,讽刺意味更浓,使论证更有力量。2、比喻论证的使用。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总结: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综上所述,请给鲁迅同学的这篇文章打分。四、思考:鲁迅的作品是关注现实的 ,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他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二是深入人性的深处。—-钱理群《名作重读》鲁迅的这篇驳论文是针对当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具体现象和争论而言,那么时隔近百年,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