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6(共13课)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3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
简介: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描述其特征。[难点]认识到玩具熊不是动物。【教学准备】[小组]动物卡片、仿真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一认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认一认,它们都是哪些动物。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长颈鹿:生活在森林中,吃树叶,有长长的脖子……熊猫:吃竹子,身上是黑白相间的……斑马:有黑白的条纹,吃草……10 2.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神奇的动物世界1.讲解: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四大洋均有分布。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5700只左右。科莫多龙喜欢炎热和干燥的地方,通常栖息在干燥,开阔的草原,稀树草原和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鸭嘴兽: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熊:水熊是缓步动物的俗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水熊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遍布北极、热带、深海、温泉。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此外人类还首次发现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体型极小,50微米到1.4毫米不等,一般需要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水熊至少在5亿年前就已存在,是具有超强生命力的生物。三、观察动物1.观察动物卡片,说说动物的特点。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鱼,喜鹊,蝴蝶,狗,蚂蚁,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观察手中的卡片,小组讨论。2.交流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说说看这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相同:有眼睛,有头,会呼吸,是有生命的……)选择一个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四、画一画根据总结出的小动物的特点,在纸上画一画,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动物。五、指一指说一说,在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动物,哪些不是,为什么?(猎豹,狮子,狗,猴子是动物,玩具熊不是,玩具熊没有生命,不会吃东西,不会呼吸……)五、总结拓展1.动物是有生命的。2.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长相特性。3.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教学后记】10 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3.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教学准备】[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说说看,校园中有哪些植物呢?2.学习了校园中的植物,我们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校园中的动物。二、校园里的动物1.说一说:10 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呢?2.认一认下面的动物是校园中的动物吗?(金鱼、蝴蝶、麻雀、蜜蜂、蟋蟀、公鸡、西瓜虫、蚯蚓、蜗牛、瓢虫、蚂蚁、蜒蚰、蜈蚣,山蛩虫、螳螂、椿象、天牛、苍蝇。3.思考讨论如何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校园中的动物呢?(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三、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前期准备思考讨论:(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2.讲授:寻找动物的方法。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要轻轻的使用工具,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动物,不要伤到自己和小伙伴。记录动物的方法。(1)找到动物后将它们画在本子上。(2)根据它们的特征判断名称。(3)统计动物的数量。3.活动:寻找校园中的动物。4.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校园中的动物,说说看都是在哪发现的它们。它们在做什么。五、总结拓展1.交流讨论,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学后记】3.观察一种动物【教材简析】在寻找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10 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难点]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小组]蜗牛、棉签、棉线、透明塑料片、竹棒、放大镜、菜叶、树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二、观察蜗牛1.说一说你认为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与同学交流。(从颜色,特点,手感等方面具体描述。)(有一对触角,有坚硬的外壳,棕色的,摸起来滑滑的……)2.画一画将你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3.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你能找到他的口,眼,触角,足吗?(观察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肉眼,再放大镜。)注意:观察时不要伤害蜗牛。不要碰到蜗牛。4.交流讨论。三、蜗牛的反应谜语中说到,有谁把蜗牛碰一碰,赶紧躲在房里头。我们碰蜗牛的时候,蜗牛有什么反应呢?一起做做看吧。1.活动: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蜗牛)2.交流讨论在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时,蜗牛会缩回壳里……四、蜗牛的运动1.说一说蜗牛是如何运动的。2.观察蜗牛的运动(1)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观察蜗牛的运动。(2)将蜗牛放在菜叶上、线上、树枝上观察蜗牛的运动。3.交流。蜗牛爬得很慢。蜗牛在玻璃、菜叶、棉线、树枝上都可以爬行。10 4.思考讨论:为什么蜗牛的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有关)五、总结拓展1.了解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蛤、螺。【教学后记】4.给动物建个“家”【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给蜗牛建一个“家”。[难点]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学准备】[教师][小组]蜗牛、蜗牛饲养盒、沙土、菜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交流讨论:还可以怎样观察蜗牛。二、给蜗牛建个“家”1.交流讨论(1)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东西?10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是这样的吗?说一说应该是什么样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爱吃的食物,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不能被阳光直射……)2.画一画将你眼中蜗牛的家画在活动手册上。与同学们讨论你的想法。3.给蜗牛建个家讨论:(1)需要准备的材料。(2)材料的多少,如何放置。活动:给蜗牛建个家。三、观察蜗牛1.活动: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蜗牛的生活。把蜗牛放在菜叶上,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2.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们分享讨论。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3.读一读蜗牛的信了解饲养蜗牛的方法。四、总结拓展1.思考: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需要阴暗潮湿的环境,水分,食物等。2.把糖放在蚂蚁面前,观察蚂蚁的特点。3.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教学后记】5.观察鱼【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10 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鱼,描述鱼的身体特征。2.了解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3.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2.能认真观察鱼的形态和运动,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动物和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体会爱护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准备】[小组]鱼缸、鱼捞网、鱼食、鱼骨卡片、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没腿没胳膊,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2.交流:说一说,知道哪些鱼?在哪些地方有鱼?(池塘、海洋、小河……)二、观察鱼1.画一画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并将鱼画下来。注意:安静观察,不能将手放入水中,尽量画完整。三、鱼的身体结构1.认识鳍讲解:鳍的位置,特点。(偶鳍沿身体两侧分布,分为胸鳍和腹鳍,亦称侧鳍;奇鳍沿身体正中线生长,分为背鳍、尾鳍、臀鳍等,亦称单鳍。)数一数:面前的鱼有多少个鳍。2.观察鳍(1)观察鱼的运动,用手比划鱼鳍的运动。(2)说一说鳍有什么作用。(用来游泳,维持身体平衡)3.认识鳃讲解:(1)鳃的位置。(2)鳃的作用。(鱼的呼吸器官,视频辅助理解)4.鱼的骨骼(1)猜测讨论:鱼的身体内部有什么?(骨骼)(2)观察鱼骨卡片,讨论鱼骨的作用。(支持躯体、保护内脏器官)(3)出示化石图片,讨论鱼骨的特征。(坚硬,能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能成为化石)【教学后记】10 6.给动物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2.能简要讲述研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的分类方法。[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小组]给动物分类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明确内容:本节课我们要给动物分类。2.回顾方法:在给物体分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逐一编号,明确分类标准)二、给动物分类1.给动物卡片编号。2.思考、交流: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会飞,不会飞;有脚,没有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10 3.活动:给动物分类,填写活动手册。4.交流讨论。三、总结拓展1.思考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要吃东西、都会长大、都会有后代、都会死亡)【教学后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