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基础知识填空练习(共91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中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中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所开展,但是也存在着开展不够及

高中生物必修3基础知识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___组成。2、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简介:高中生物知识点精编汇总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高中生物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分子与细胞(2)遗传和进化(3)稳态与环境(4)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工程)(5)现代生物科技技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微量元素有()等。2.蛋白质是();核酸是();糖类是();脂肪是()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而RNA中含有()。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DNA+甲基绿染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8.()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其中固醇又包括()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但其()。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4.生物膜系统包括()、()及()。()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与()、()能直接转化,()与()、()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供能)、()(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间期蛋白质合成)、()(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和(),低等植物细胞有()。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9.核仁与()的合成及()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②()。1 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2)酶具有(),其原理是()。(3)酶的作用具有()、()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2)结构特点:()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和(),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2C3H4O3+()酶()+20[H]+能量③():24[H]+()酶()+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2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和()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与()比;②()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物质运输效率就()。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和()的合成。②前期:()消失、()解体,出现()、()。③中期:染色体()、()清晰,整齐分布在()附近。④后期:()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⑤末期:()、()消失,()、()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2)特点:①();②();③();④()。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降低。(3)()积累、增多。(4)(),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2)()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7.三类致癌因子①();②();③()。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的细胞。(2)清除()的衰老细胞。3 (3)清除体内()。(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分离,()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存在,在配子中()存在。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的比例为()。(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②结果:测交后代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随着()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共占();双显性个体占();双隐性个体占();重组类型比例为()。(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的()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④()。4 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与()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的遗传物质一定是()。(2)()的遗传物质是()。(3)()的遗传物质是(),因此DNA是()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对应四种();“三”:三种物质:()、()、();“二”:两条()(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②原料:游离的()。③酶:()和()。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翻译的模板是()。(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翻译的原料是20种()。(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和()。(2)三个诱变因素:()因素、()因素、()因素。(3)五个特点:()、()、()、()、()。5 (4)三个意义: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③生物进化的()。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单体的()。(3)一个意义:形成()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2)()和()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2)()之间的相互影响。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和()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和()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6 电流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消化和吸收。()的分解及()的转化,去路有()、合成()、转化为()和某些()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作用于()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18.由()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小部分形成()。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使这些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弯曲生长部位是()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主要分布在()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和()。9.赤霉素可促进(),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乙烯则可促进()。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1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7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和(),()及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充裕、气候()、没有()。t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天敌数量(),从而使出生率()、死亡率(),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6.在自然界中,气候、()、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和()。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及()。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6.食物链的起点是(),终点是最高一级的();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去路有(),()和()。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8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从而提高()。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在()和()之间()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微生物的()和化学燃料的()。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和()。17.生命活动的()及生物种群的()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二者一般呈()。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营养结构越(),()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和()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和()。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和运()。2.限制酶具有(),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并在()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及()。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和()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推测应有的()→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和()。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等,化学法一般用()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适宜的()和()、气体及()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9 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有机盐(两盐);()、激素(两素);氨基酸、()(两酸)以及水、()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或()→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防止(),达到经济效益与()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主要)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需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榨汁→()→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出料口用来()。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时间为(),前期需氧后期();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时间为(),始终()。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和()。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加入调味料装坛→()→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溶化、()、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也可以()。14.纤维素酶是一种(),它至少包括()、()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培养基的组成、()、pH、()、光照等。10 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外植体()→()→培养→()→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干燥→()→过滤→()→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和(),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11 附:参考答案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N、P。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8.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9.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信息库;②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12 (2)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③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④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13 ⑤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特点:①持久性;②稳定性;③不可逆性;④普遍性。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增多。(4)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7.三类致癌因子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2)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14 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②结果:测交后代中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④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15 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RNA聚合酶,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A—U、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16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17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t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8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主要)和乳酸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19 时排出CO2,出料口用来取样。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C,时间为10~12d,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30~35°C,时间为7~8d,始终需氧。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8d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4.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植物激素、pH、温度、光照等。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二苯胺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蓝色。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分离油层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水分。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20
简介:高中生物知识点精编汇总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高中生物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分子与细胞(2)遗传和进化(3)稳态与环境(4)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工程)(5)现代生物科技技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微量元素有()等。2.蛋白质是();核酸是();糖类是();脂肪是()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而RNA中含有()。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DNA+甲基绿染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8.()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其中固醇又包括()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但其()。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4.生物膜系统包括()、()及()。()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与()、()能直接转化,()与()、()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供能)、()(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间期蛋白质合成)、()(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和(),低等植物细胞有()。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9.核仁与()的合成及()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②()。1 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2)酶具有(),其原理是()。(3)酶的作用具有()、()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2)结构特点:()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和(),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2C3H4O3+()酶()+20[H]+能量③():24[H]+()酶()+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2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和()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与()比;②()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物质运输效率就()。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和()的合成。②前期:()消失、()解体,出现()、()。③中期:染色体()、()清晰,整齐分布在()附近。④后期:()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⑤末期:()、()消失,()、()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2)特点:①();②();③();④()。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降低。(3)()积累、增多。(4)(),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2)()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7.三类致癌因子①();②();③()。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的细胞。(2)清除()的衰老细胞。3 (3)清除体内()。(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分离,()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存在,在配子中()存在。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的比例为()。(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②结果:测交后代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随着()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共占();双显性个体占();双隐性个体占();重组类型比例为()。(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的()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④()。4 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与()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的遗传物质一定是()。(2)()的遗传物质是()。(3)()的遗传物质是(),因此DNA是()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对应四种();“三”:三种物质:()、()、();“二”:两条()(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②原料:游离的()。③酶:()和()。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翻译的模板是()。(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翻译的原料是20种()。(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和()。(2)三个诱变因素:()因素、()因素、()因素。(3)五个特点:()、()、()、()、()。5 (4)三个意义: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③生物进化的()。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单体的()。(3)一个意义:形成()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2)()和()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2)()之间的相互影响。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和()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和()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6 电流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消化和吸收。()的分解及()的转化,去路有()、合成()、转化为()和某些()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作用于()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18.由()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小部分形成()。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使这些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弯曲生长部位是()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主要分布在()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和()。9.赤霉素可促进(),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乙烯则可促进()。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1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7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和(),()及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充裕、气候()、没有()。t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天敌数量(),从而使出生率()、死亡率(),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6.在自然界中,气候、()、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和()。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及()。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6.食物链的起点是(),终点是最高一级的();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去路有(),()和()。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8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从而提高()。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在()和()之间()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微生物的()和化学燃料的()。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和()。17.生命活动的()及生物种群的()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二者一般呈()。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营养结构越(),()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和()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和()。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和运()。2.限制酶具有(),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并在()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及()。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和()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推测应有的()→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和()。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等,化学法一般用()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适宜的()和()、气体及()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9 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有机盐(两盐);()、激素(两素);氨基酸、()(两酸)以及水、()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或()→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防止(),达到经济效益与()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主要)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需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榨汁→()→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出料口用来()。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时间为(),前期需氧后期();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时间为(),始终()。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和()。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加入调味料装坛→()→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溶化、()、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也可以()。14.纤维素酶是一种(),它至少包括()、()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培养基的组成、()、pH、()、光照等。10 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外植体()→()→培养→()→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干燥→()→过滤→()→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和(),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11 附:参考答案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N、P。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8.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9.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信息库;②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12 (2)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③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④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13 ⑤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特点:①持久性;②稳定性;③不可逆性;④普遍性。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增多。(4)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7.三类致癌因子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2)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14 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②结果:测交后代中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④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15 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RNA聚合酶,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A—U、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16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17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t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8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主要)和乳酸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19 时排出CO2,出料口用来取样。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C,时间为10~12d,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30~35°C,时间为7~8d,始终需氧。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8d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4.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植物激素、pH、温度、光照等。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二苯胺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蓝色。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分离油层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水分。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20
简介:高中生物知识点精编汇总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高中生物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分子与细胞(2)遗传和进化(3)稳态与环境(4)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工程)(5)现代生物科技技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微量元素有()等。2.蛋白质是();核酸是();糖类是();脂肪是()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而RNA中含有()。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DNA+甲基绿染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8.()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其中固醇又包括()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但其()。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4.生物膜系统包括()、()及()。()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与()、()能直接转化,()与()、()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供能)、()(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间期蛋白质合成)、()(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和(),低等植物细胞有()。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9.核仁与()的合成及()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②()。1 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2)酶具有(),其原理是()。(3)酶的作用具有()、()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2)结构特点:()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和(),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2C3H4O3+()酶()+20[H]+能量③():24[H]+()酶()+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2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和()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与()比;②()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物质运输效率就()。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和()的合成。②前期:()消失、()解体,出现()、()。③中期:染色体()、()清晰,整齐分布在()附近。④后期:()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⑤末期:()、()消失,()、()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2)特点:①();②();③();④()。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降低。(3)()积累、增多。(4)(),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2)()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7.三类致癌因子①();②();③()。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的细胞。(2)清除()的衰老细胞。3 (3)清除体内()。(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分离,()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存在,在配子中()存在。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的比例为()。(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②结果:测交后代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随着()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共占();双显性个体占();双隐性个体占();重组类型比例为()。(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的()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④()。4 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与()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的遗传物质一定是()。(2)()的遗传物质是()。(3)()的遗传物质是(),因此DNA是()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对应四种();“三”:三种物质:()、()、();“二”:两条()(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②原料:游离的()。③酶:()和()。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翻译的模板是()。(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翻译的原料是20种()。(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和()。(2)三个诱变因素:()因素、()因素、()因素。(3)五个特点:()、()、()、()、()。5 (4)三个意义: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③生物进化的()。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单体的()。(3)一个意义:形成()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2)()和()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2)()之间的相互影响。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和()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和()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6 电流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消化和吸收。()的分解及()的转化,去路有()、合成()、转化为()和某些()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作用于()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18.由()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小部分形成()。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使这些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弯曲生长部位是()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主要分布在()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和()。9.赤霉素可促进(),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乙烯则可促进()。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1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7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和(),()及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充裕、气候()、没有()。t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天敌数量(),从而使出生率()、死亡率(),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6.在自然界中,气候、()、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和()。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及()。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6.食物链的起点是(),终点是最高一级的();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去路有(),()和()。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8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从而提高()。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在()和()之间()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微生物的()和化学燃料的()。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和()。17.生命活动的()及生物种群的()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二者一般呈()。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营养结构越(),()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和()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和()。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和运()。2.限制酶具有(),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并在()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及()。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和()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推测应有的()→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和()。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等,化学法一般用()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适宜的()和()、气体及()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9 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有机盐(两盐);()、激素(两素);氨基酸、()(两酸)以及水、()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或()→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防止(),达到经济效益与()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主要)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需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榨汁→()→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出料口用来()。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时间为(),前期需氧后期();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时间为(),始终()。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和()。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加入调味料装坛→()→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溶化、()、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也可以()。14.纤维素酶是一种(),它至少包括()、()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培养基的组成、()、pH、()、光照等。10 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外植体()→()→培养→()→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干燥→()→过滤→()→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和(),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11 附:参考答案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N、P。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8.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9.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信息库;②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12 (2)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③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④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13 ⑤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特点:①持久性;②稳定性;③不可逆性;④普遍性。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增多。(4)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7.三类致癌因子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2)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14 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②结果:测交后代中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④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15 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RNA聚合酶,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A—U、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16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17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t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8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主要)和乳酸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19 时排出CO2,出料口用来取样。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C,时间为10~12d,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30~35°C,时间为7~8d,始终需氧。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8d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4.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植物激素、pH、温度、光照等。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二苯胺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蓝色。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分离油层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水分。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20
简介:高中生物知识点精编汇总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高中生物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分子与细胞(2)遗传和进化(3)稳态与环境(4)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工程)(5)现代生物科技技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微量元素有()等。2.蛋白质是();核酸是();糖类是();脂肪是()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而RNA中含有()。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DNA+甲基绿染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8.()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其中固醇又包括()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但其()。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4.生物膜系统包括()、()及()。()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与()、()能直接转化,()与()、()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供能)、()(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间期蛋白质合成)、()(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和(),低等植物细胞有()。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9.核仁与()的合成及()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②()。1 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2)酶具有(),其原理是()。(3)酶的作用具有()、()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2)结构特点:()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和(),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2C3H4O3+()酶()+20[H]+能量③():24[H]+()酶()+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2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和()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与()比;②()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物质运输效率就()。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和()的合成。②前期:()消失、()解体,出现()、()。③中期:染色体()、()清晰,整齐分布在()附近。④后期:()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⑤末期:()、()消失,()、()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2)特点:①();②();③();④()。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降低。(3)()积累、增多。(4)(),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2)()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7.三类致癌因子①();②();③()。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的细胞。(2)清除()的衰老细胞。3 (3)清除体内()。(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分离,()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存在,在配子中()存在。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的比例为()。(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②结果:测交后代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随着()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共占();双显性个体占();双隐性个体占();重组类型比例为()。(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的()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④()。4 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与()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的遗传物质一定是()。(2)()的遗传物质是()。(3)()的遗传物质是(),因此DNA是()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对应四种();“三”:三种物质:()、()、();“二”:两条()(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②原料:游离的()。③酶:()和()。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翻译的模板是()。(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翻译的原料是20种()。(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和()。(2)三个诱变因素:()因素、()因素、()因素。(3)五个特点:()、()、()、()、()。5 (4)三个意义: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③生物进化的()。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单体的()。(3)一个意义:形成()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2)()和()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2)()之间的相互影响。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和()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和()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6 电流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消化和吸收。()的分解及()的转化,去路有()、合成()、转化为()和某些()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作用于()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18.由()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小部分形成()。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使这些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弯曲生长部位是()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主要分布在()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和()。9.赤霉素可促进(),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乙烯则可促进()。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1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7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和(),()及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充裕、气候()、没有()。t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天敌数量(),从而使出生率()、死亡率(),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6.在自然界中,气候、()、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和()。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及()。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6.食物链的起点是(),终点是最高一级的();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去路有(),()和()。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8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从而提高()。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在()和()之间()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微生物的()和化学燃料的()。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和()。17.生命活动的()及生物种群的()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二者一般呈()。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营养结构越(),()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和()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和()。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和运()。2.限制酶具有(),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并在()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及()。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和()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推测应有的()→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和()。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等,化学法一般用()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适宜的()和()、气体及()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9 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有机盐(两盐);()、激素(两素);氨基酸、()(两酸)以及水、()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或()→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防止(),达到经济效益与()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主要)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需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榨汁→()→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出料口用来()。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时间为(),前期需氧后期();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时间为(),始终()。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和()。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加入调味料装坛→()→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溶化、()、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也可以()。14.纤维素酶是一种(),它至少包括()、()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培养基的组成、()、pH、()、光照等。10 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外植体()→()→培养→()→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干燥→()→过滤→()→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和(),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11 附:参考答案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N、P。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8.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9.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信息库;②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12 (2)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③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④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13 ⑤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特点:①持久性;②稳定性;③不可逆性;④普遍性。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增多。(4)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7.三类致癌因子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2)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14 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②结果:测交后代中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④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15 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RNA聚合酶,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A—U、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16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17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t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8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主要)和乳酸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19 时排出CO2,出料口用来取样。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C,时间为10~12d,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30~35°C,时间为7~8d,始终需氧。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8d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4.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植物激素、pH、温度、光照等。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二苯胺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蓝色。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分离油层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水分。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20
简介:高中生物知识点精编汇总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高中生物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分子与细胞(2)遗传和进化(3)稳态与环境(4)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工程)(5)现代生物科技技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微量元素有()等。2.蛋白质是();核酸是();糖类是();脂肪是()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而RNA中含有()。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DNA+甲基绿染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8.()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其中固醇又包括()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但其()。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4.生物膜系统包括()、()及()。()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与()、()能直接转化,()与()、()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供能)、()(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间期蛋白质合成)、()(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和(),低等植物细胞有()。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9.核仁与()的合成及()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②()。1 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2)酶具有(),其原理是()。(3)酶的作用具有()、()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2)结构特点:()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和(),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2C3H4O3+()酶()+20[H]+能量③():24[H]+()酶()+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2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和()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与()比;②()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物质运输效率就()。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和()的合成。②前期:()消失、()解体,出现()、()。③中期:染色体()、()清晰,整齐分布在()附近。④后期:()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⑤末期:()、()消失,()、()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2)特点:①();②();③();④()。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降低。(3)()积累、增多。(4)(),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2)()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7.三类致癌因子①();②();③()。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的细胞。(2)清除()的衰老细胞。3 (3)清除体内()。(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分离,()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存在,在配子中()存在。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的比例为()。(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②结果:测交后代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随着()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共占();双显性个体占();双隐性个体占();重组类型比例为()。(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的()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④()。4 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与()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的遗传物质一定是()。(2)()的遗传物质是()。(3)()的遗传物质是(),因此DNA是()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四”:四种()对应四种();“三”:三种物质:()、()、();“二”:两条()(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②原料:游离的()。③酶:()和()。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翻译的模板是()。(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翻译的原料是20种()。(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和()。(2)三个诱变因素:()因素、()因素、()因素。(3)五个特点:()、()、()、()、()。5 (4)三个意义: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③生物进化的()。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单体的()。(3)一个意义:形成()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2)()和()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2)()之间的相互影响。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和()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和()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主要是由()()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6 电流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消化和吸收。()的分解及()的转化,去路有()、合成()、转化为()和某些()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作用于()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热量散失主要通过()、()等。18.由()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小部分形成()。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使这些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弯曲生长部位是()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主要分布在()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运输到(),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和()。9.赤霉素可促进(),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乙烯则可促进()。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1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7 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和(),()及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充裕、气候()、没有()。t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天敌数量(),从而使出生率()、死亡率(),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6.在自然界中,气候、()、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和()。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及()。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6.食物链的起点是(),终点是最高一级的();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去路有(),()和()。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8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从而提高()。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在()和()之间()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微生物的()和化学燃料的()。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和()。17.生命活动的()及生物种群的()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二者一般呈()。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营养结构越(),()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和()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和()。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和运()。2.限制酶具有(),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并在()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及()。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和()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推测应有的()→找到相对应的()(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和()。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等,化学法一般用()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适宜的()和()、气体及()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9 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有机盐(两盐);()、激素(两素);氨基酸、()(两酸)以及水、()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或()→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防止(),达到经济效益与()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主要)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需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榨汁→()→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出料口用来()。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时间为(),前期需氧后期();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时间为(),始终()。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和()。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加入调味料装坛→()→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溶化、()、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和(),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也可以()。14.纤维素酶是一种(),它至少包括()、()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培养基的组成、()、pH、()、光照等。10 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外植体()→()→培养→()→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干燥→()→过滤→()→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和(),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11 附:参考答案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3.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元素N、P。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5.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6.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7.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8.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9.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10.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11.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12.无机盐的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结构物质输入输出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2.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有的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3.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4.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5.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膜泡发生间接转化。6.细胞器参与的一些生命活动(1)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2)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4)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7.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8.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9.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10.细胞核的功能:①遗传信息库;②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②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1.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2.ATP的结构及产生和利用(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表示普通化学键)。12 (2)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3)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能保证持续供能。(4)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3.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C3H4O3+4[H]+能量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6H2O酶6CO2+20[H]+能量③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能量(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或C6H12O6酶2C3H6O3+能量。4.光合作用的过程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只吸收可见光,并且只有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吸收、转化光能。(2)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是“胡黄ab”,即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其分布顺序与溶解度大小有关,溶解度大的,扩散快,处于滤纸条的上端;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的含量有关。(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在温室内需要补充光照时,应补充蓝紫光或红光。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大小的限制因素(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②细胞核控制范围和能力有一定的限度。(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①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④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均匀分配到细胞两极。13 ⑤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两点不同(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②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4.细胞分化的实质及特点(1)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特点:①持久性;②稳定性;③不可逆性;④普遍性。5.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呼吸速率减慢,酶的活性降低。(3)色素积累、增多。(4)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癌细胞的三个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7.三类致癌因子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学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8.细胞凋亡的四点作用(1)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2)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3)清除体内有害细胞。(4)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9.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于精细胞形成过程的两大特点(1)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一个卵原细胞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10.减数分裂的四个重要概念(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3)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特殊现象(1)染色体复制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布于赤道板两侧。(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1.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14 ②F1(Dd)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雄配子D∶d=1∶1,雌配子D∶d=1∶1。③F2的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性状表现的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验证:①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②结果:测交后代中Dd∶dd=1∶1,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自由组合定律(1)杂交实验中F2分析: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②4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在F2中各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占9/16;双隐性个体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2)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杂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①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环境条件可能不相同。②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3.伴性遗传(1)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两个学说:①萨顿: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②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隔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④女性患病,其父亲、其儿子必患病。⑤男性正常,其母亲、其女儿均正常。(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五大特点:①代代遗传。②交叉遗传。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其女儿均患病。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其儿子均正常。基因的本质与基因表达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五、四、三、二、一”“五”:五种元素:C、H、O、N、P;“四”: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碱基对有A与T、G与C两种配对方式);“一”:一种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4.DNA复制的两个必记点(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四要素”。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15 5.有关基因的两个记忆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6.转录与翻译的差异(1)场所不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2)模板不同: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3)原料不同:转录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4)所需酶不同:转录需RNA聚合酶,翻译需多种酶。(5)产物不同: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多肽链(蛋白质)。(6)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共同的配对方式是A—U、G—C,而转录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7.中心法则的内容变异、育种、进化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16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22.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17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t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8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2.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切割。3.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5.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6.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7.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常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基因表达→产生需要的蛋白质。9.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植物体。10.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1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1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1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1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1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1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1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1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1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技术实践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主要)和乳酸菌,异化作用类型分别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3.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19 时排出CO2,出料口用来取样。4.制作果酒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C,时间为10~12d,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制作果醋时温度控制在30~35°C,时间为7~8d,始终需氧。5.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6.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7.加盐腌制时间约为8d左右,配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8.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原料加工→配制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9.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10.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等。1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1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13.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微生物但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4.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1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需使用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16.鉴定尿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17.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根、芽发育植物体。18.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材料的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植物激素、pH、温度、光照等。19.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20.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1.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花粉粒22.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23.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24.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浓度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25.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于酒精,可利用冷却的酒精对提取的DNA进行纯化。26.用二苯胺鉴定DNA,在沸水浴的条件下呈现蓝色。27.植物芳香油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28.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为: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入NaCl分离油层加入无水Na2SO4除水过滤玫瑰油。29.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增大盐的浓度,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吸收油层中的水分。30.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31.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32.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