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热》教案(共7课)(2022新版)16
第四单元热1.温度和水的变化【教材简析】作为单元起始课,需要了解学生对热现象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热在物体间是怎样传递的?本节课通过研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了“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简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学生借助“厨房”这个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变化的了解,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比较厨房中不同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对物质一词就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存在,不受人意志的影响。比如铁锅是一个物体,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本节课中学生会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而这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背后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是后续课程需要进行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养身壶、冰块、生锈的铁锅、班级记录表。[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课件先出示教室内的课本、桌椅、铅笔、橡皮等图片,再出示各种食物、大自然景物的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交流。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铅笔橡皮等,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16 [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借助“厨房”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所,谈谈自家厨房里的物质,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描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活动手册]1.过渡:是呀,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种类太多了,本节课我们就精选几种来探究吧!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吧!预设:颜色、形状、状态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这类物质的特征,并描述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这类物质的用途,并记录。(3)组内交流、补充,做好汇报的准备。5.小组内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认真记录。6.抽选一小组全班汇报、其他组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这些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归纳厨房中常见几种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土豆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保持不变的吗?你们见过它们发生的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水会结冰、食盐会溶解、玻璃会碎裂、铁会生锈……2.(ppt出示)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常见的物质都在变化,进而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材料准备: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动图,生锈的铁锅、养生壶、土豆、冰块等]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除了变化速度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2.出示沸腾的水的动图、冰块融化加速的动图、玻璃摔碎,生锈的铁锅、土豆氧化、煮熟的土豆的照片。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摔碎的玻璃杯,仍然是玻璃这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切开的土豆久置氧化,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煮熟的土豆有明显的香气、颜色也会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玻璃杯摔碎,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土豆氧化,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图和照片的对比,通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碎玻璃,铁生锈,土豆氧化这四类经典的变化,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通过比较这几种物质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研讨(预设8分钟)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泡沫灭火器灭火、生锈的铜狮的图片)16 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2.学生尝试解释这三种现象的物质变化,教师补充三个变化的相关资料,明确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4.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在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加以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给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分类(预设2分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厨房”这个自己熟悉的地方观察并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变化,了解了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环节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两组活动,了解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与白醋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现白砂糖、食盐、白醋和水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只会溶解在水中,发现白砂糖、食盐不会和白醋发生反应,只有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接下来进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和白醋反应。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给予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学情分析】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接触过小苏打,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会发生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将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怎样剧烈反应的过程,体会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学生会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哧哧的声音。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查阅资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发生变化会伴随特殊现象。[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鸡蛋1个、醋半杯。[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苏打、课件]1.出示课件,播放上一课物质变化的图片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厨房中的物质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那怎么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预设:只改变物质大小、形态等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提问:好的,那我们看看以上图片你能分辨出这个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预设:通过图片判定物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了让你们学的更轻松,老师请来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位老朋友来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想见见吗?(预设:想)3.出示小苏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朋友吗?(预设:认识,是小苏打)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认识,那我们今天就以小苏打为实验对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同学们边学边思考今天的主要问题:下面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探索:小苏打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学生活动手册。活动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2.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4.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内容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教科书选择了厨房里常见的物质,如白砂糖、小苏打、食盐等,在引导学生研究醋和水分别与这几种物质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其中5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这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这部分指向辨析物质变化中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活动2: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将他们收集起来吗?(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16 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这样就能收集起来了)提问: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放进密封袋中时,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3:进一步观察。把上述实验中厨房里的物质白醋与小苏打的反应延伸到醋与其他物质(鸡蛋壳、贝壳)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在鸡蛋壳和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活动1实验分别是什么变化小结: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化学变化。2.提问:那你们觉得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预设:可能是二氧化碳)4.教师准备二氧化碳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来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课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且同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本课他们将有机会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聚焦环节衔接前期的学习成果“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出后续研究问题:“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探索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两个活动入手,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发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寻找生活中其他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例子。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看到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及新物质对我们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物质产生的证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基本具备,可以较为独立的开展小组活动并记录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16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3.养成用证据去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发现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这两个实验中的新物质[难点]寻找发现新物质的证据,并能够表达出来【教学准备】[教师]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课件。[小组]学生材料一套、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引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火柴一盒]1.出示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图片,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预设:产生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提问:化学变化会产生的新物质,我们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板书)3.教师划一根火柴或请一位学生来划一根火柴,让学生说一说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证据是什么?(预设:火柴头原来是红的,烧过后变成黑色了;发光发热……)二、探索: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预设12分钟)活动一:蜡烛燃烧[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玻璃片、玻璃杯、试管夹、火柴、护目镜、学生记录单]1.出示蜡烛燃烧的操作步骤:①点燃蜡烛;②倒扣玻璃杯;③接触玻璃片2.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玻璃杯干燥、洁净、透明。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玻璃片用试管夹夹住,短暂接触火焰,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注意不要烫伤手!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学习单中。4.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活动二:加热白砂糖[材料准备:每组蜡烛、蜡烛底座、火柴、护目镜、白砂糖、铝箔纸、金属勺、玻璃片、学生记录单]1.蜡烛的作用一般是什么?(预设:照明)在实验室中,我们也常拿来加热一些东西。今天我们就要用蜡烛来加热白砂糖。看看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出示操作方法:向包了铝箔纸的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约1克,铺满勺底即可),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学习单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勺子,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把勺子放置在玻璃片上,待其冷却。3.交流观察结果,梳理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现象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猜测下这个物质可能是什么?4.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预设:勺子底部黑黑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炭黑……)比较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砂糖的实验16 1.对比两个实验,在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物质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一些现象中去发现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去证明这种物质是新产生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发生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活动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提问: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举例说一说,说出你的依据哦!2.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产生了新的物质。3.钢铁生锈、虾被煮熟的例子,学生如果说到了那正好,如果没有说到,由教师解释。三、研讨:物质变化对我们的影响(预设15分钟)1.生活中,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情况随处可见。提问: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事例吗?2.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事例补充,丰富学生的认识。3.小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对我们是有益的,有些则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在变化的过程会伴随着很多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认识物质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上述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课前的铁钉生锈实验的观察记录,证明铁钉生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拓展板块通过,组织学生调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防锈措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采取的防锈措施。【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也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出现变化现象后,由是否产生新的物质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16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说出铁钉生锈的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物质,以此来辨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牛奶、白醋(柠檬汁)、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小组]活动记录表(或者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改编)。【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图片]1.呈现前面几课的实验图片(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和混合后,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白砂糖加热实验等)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及现象,交流汇报: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产生黑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发出声音;白醋浸泡的鸡蛋壳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从固体变成液体,最后又变成固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黑色并冒黑烟,先无气味,后出现焦糖香味最后变成煳味。3.概括相关现象,提问: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4.生讨论后交流汇报:物质变化中会出现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等现象。5.揭示课题:是的,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会伴随一些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了解更多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吧!(板书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适量牛奶、白醋(柠檬汁)、铁钉生锈实验结果(各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实验)、学生记录单]1.(出示牛奶和白醋)这是一杯牛奶、这是一杯白醋,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液体,他们有什么特点?2.生观察,描述:牛奶白色液体;白醋透明液体,有酸味。3.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将少量白醋倒入牛奶中,然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生完成白醋和牛奶混合实验,观察现象,并描述:牛奶中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沉淀物。5.小结:沉淀通常指溶液中产生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由于密度比液体大,下沉到底部。生成沉淀是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种常见现象。6.提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照片(如烟花燃放、面包发霉、汽水打开时有气泡逸出等图片)同学们可以接下来请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产生的现象所相对应的物质变化,并判断一下,哪些是化学变化,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请写出产生相应现象的化学变化16 产生的现象物质变化(请标出你认为的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7.学生交流汇报: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现象同时产生;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该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判定为化学变化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三、探索二:回顾“铁钉生锈”实验。(预设10分钟)1.回顾“铁钉生锈”实验:之前一个星期,我们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大家去完成,并做好观察记录,还记得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生交流汇报:取三个量筒(或试管),一个装满水,一个装一半量的水,还有一个不装水(保持干燥)。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或试管)中,装满水的量筒要让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再将三个量筒都用塑料薄膜封口,静置在角落,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记录铁钉生锈过程我的解释:3.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都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吧,也可以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4.小组交流汇报:没有水的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严重。铁钉生锈过程中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黄褐色的铁锈,试管中的水变黄,试管底部有沉淀。5.那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证明?(教师提供每一小组实验材料:铁钉和铁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6.学生开始观察,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很光滑,坚硬;铁锈是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泽,很粗糙,很脆。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7.小结: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四、研讨:通过现象辨别物质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镊子、红墨水、清水、静置的泥水、滴管等]1.教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演示混合红墨水和清水、电灯发光、泥水静置、烧水等实验,提问:观察下面这组变化,它们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你认为伴随这些变化现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混合红墨水和清水会改变颜色,电灯通电会发光发热,烧水会产生气泡,泥水静置后会产生沉淀,但这些变化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产新的物质。3.小结: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四、拓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铁钉、铁锈]1.回顾铁钉生锈的观察实验,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2.铁制品生锈会影响物品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才学一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你知道哪些防锈措施?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①放在干燥处;②刷上油漆;③涂抹油;④电镀;⑤完全放入食用油中;⑥“烤蓝”;⑦搪瓷4.提问:那这些防锈措施的原理是什么呢?5.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为了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6.布置课后任务:课后同学们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物质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找找更多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本节课学生将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展到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资料阅读,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聚焦板块通过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资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分别从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了解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大气层氧气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能源的利用中也含有化学变化。拓展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了解,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引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物质的变化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宽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教师]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小组]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图片、地球家园的图片]1.提问: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提问: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16 2.揭示课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3.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索(预设22分钟)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煤形成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过渡:(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3.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4.研讨:学生交流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师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材料准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过渡:了解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2.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3.提问: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出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示意图。)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微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材料准备:石油的形成视频、石油用途图片]1.过渡: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2.石油有哪些用途呢?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珍惜、节约能源。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研讨1: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研讨[重点]引导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小结1:我们可以根据煤的形成过程中有无产生新的物质。对比古代植物与煤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煤在部分植物化石图案上与古代植物有所关联,但煤的颜色、软硬情况都与植物不同,且煤是非生物,这说明与古代植物不是同一种物质,古代植物在经历了地底的高温高压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煤。16 2.研讨2: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研讨[重点]对应前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小结2:一方面森林里的树木是煤炭等资源的源头,另一方面植物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制造者,森林与氧气含量有密切相关。3.研讨3: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研讨[重点]对应的是探索活动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让他们意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结3:我们身边一些能源的利用中含有化学变化,如利用石油提炼燃料、生产塑料、沥青、纤维等,以及铁矿石冶炼铁,药物合成,化肥制作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2.拓展:地球家园中存在着许多化学变化,生命体中每时每刻也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6 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媒体课件[小组]塑料软尺、米饭、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引入课题:(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化学变化,来制造供自己生长的养分。(课件展示动物和人类的图片)那么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的成长与化学变化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2.板书课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预设25分钟)活动一:我们身体的变化[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每组一根塑料软尺]1.过渡:既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探究生命体的变化,就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的测量。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组内成员互相协作,用塑料软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比较二年级的时间胶囊(或二年级的体检数据)和现在的身体信息,探究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体重、头围、手和脚的长度变化)3.教师提问: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学生思考原因。(预设:主要提到与人体摄入的食物有关,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也可能提到睡眠、运动等。)4.过渡:食物真的具有能量吗?我们如何证明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活动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材料准备:每组一小份米饭以及干燥的粉条、火柴、托盘、护目镜]1.提问:我们是如何知道煤具有能量的?(预设:煤可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证明食物具有能量呢?(预设:观察食物能否燃烧。)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观察干燥粉条被点燃后的变化。思考干燥的粉条能被点燃的原因。(预设,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出来。)3.交流:食物如何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来一起品尝米饭的味道。4.布置任务:每人仔细品尝米饭,感受并记录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吗?5.提问:说说你们刚才在咀嚼过程中的发现。(预设:吃进米饭后,刚开始咀嚼时,米饭是规则的颗粒状,没有味道;咀嚼一段时间后米饭变成糊状,有一点甜味。)你们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猜测?(预设:咀嚼过程中,米饭产生了一些有甜味的物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米饭从无味变得有一点甜味,说明产生了有甜味的新物质,所以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交流: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历复杂、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16 一部分。活动三:情绪与化学变化1.过渡: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呢?(课件:出示人出现各种情绪的图片。)2.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哪些情绪?(预设:开心、难过、愤怒、失落……)3.讲解: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非常复杂,但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也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课件播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视频。)三、研讨(预设12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2.学生尝试寻找身体中产生的新物质,从而说明身体中还发生着很多化学变化,如细胞呼吸,头发、指甲长长,人体出汗、人紧张时心跳加快、细胞生长、伤口复原等。3.教师分别展示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说说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播放药物和食物中毒还有荔枝病的视频,了解它们主要是影响身体正常机理的工作,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症状。四、拓展与小结(预设2分钟)1.食物具有能量,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变化,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分析这些化学变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将通过“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关注我们的环境”三个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先是通过观察比较紫甘蓝浸泡在水和白醋中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所呈现的本身的美;再通过了解人们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很多新物质,新物品,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最后通过资料了解塑料、二氧化碳等化学变化的产物会引起环境问题,认识到化学变化也会产生“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注意避免和解决。三个探索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最后再通过研讨,梳理和总结有关物质变化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新产物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16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并描述紫甘蓝分别和白醋、水的实现现象。2.通过举例、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和方便。[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寻找和探究生活中利用化学变化的事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化学变化有其不美好的一面,人类要努力化解和避免。2.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难点]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材料准备】[教师]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PPT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2.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索:寻找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一: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材料准备:[小组]2片大小相同的紫甘蓝叶片、2个培养皿、2个载玻片、镊子、适量且等量的白醋和水、实验记录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2.介绍实验步骤,指导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1)汇报实验现象,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2)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4)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小结: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16 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PPT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如下。塑料解决方案1:加入化学物质,变成可降解的塑料;塑料解决方案2:回收再利用。石油解决方案1:通过化学物品,净化排放气体;石油解决方案2:使用新能源,如电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三、研讨: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学习1.通过以上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展示1~7课的班级记录表,学生回顾。2.学生小组讨论并记录,班级集体展示。四、拓展:制作科学小报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教学后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