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教案(2022新版)
2022年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按照《关于召开2021年度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结合深入学习会议精神为主题,围绕四个方面内容,坚持深化学习找差距、谈心谈话找不足,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经汇总梳理,并制
第二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教学分析】电已经是日常最常见的能量形式,所以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名词。孩子们会知道各种各样的电器,知道生活中处处会用到电,但这不等于孩子们就对电能有深入的了解。相反,孩子们对电的感觉是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
简介:第四单元土壤,生命的家园1.生机勃勃的土壤【教学分析】“土壤”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与大气、水、生物和岩石共同组成了“地球家园”。本课从“寻找土壤”开始,引领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挖一挖、翻一翻,和土壤亲密接触,在接触中自然发现土壤中的物体,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进而在比较中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之后的调查“哪里还有土壤”经历,则拓宽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皑皑的白雪下,高耸的山脊,和缓的丘陵,无垠的平原,地球陆地表面几乎都有土壤,土壤中则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意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建立“地球家园”的概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土壤中生长着小草、大树、蚂蚁、蜗牛等植物和动物,能较为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拥有朴素的“生命”认知,部分学生还会用列举的方式简单描述生物的特点,例如蚂蚁和蜗牛都会动,是动物,但尚不能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类别上去概括生物的特点,且缺乏使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在对于土壤本身的认知上,学生往往会以为土壤仅存在农田里、公园里或者山坡上,而道路下、房子下等等被覆盖的陆地表面则没有土壤,还有学生会认为建筑用的沙子也是土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教学目标】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教学准备】[材料]学校附近的土壤、手套、小棍子、小铲子、放大镜、塑料袋等;自己或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3-4张。[活动场地]学校的花园或学校附近的田地。【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师:(出示蚯蚓或蚯蚓图片)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儿?生:蚯蚓,它的家在土里。师:哦,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它的家里还会有别的成员吗?谁来说一说,土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生:有石头、有落叶。生:蚂蚁、小草……师:哇,土里有这么多成员啊,看来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蚯蚓的家进行考察和研究。(板书课题:生机勃勃的土壤)二、寻找土壤师: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生:花坛里、农田里、草丛里……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到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出示活动要求,课本第39页: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2.使用工具要小心,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3.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页。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生: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师小结:嗯,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13 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师:(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生:问老师、画下来……小师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室外观察活动。三、表达交流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师:嗯,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板书:落叶、小草、月季花;石头、沙子)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师:为什么这么分?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师:这是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这样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板书:蚂蚁、草根)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师:嗯,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板书:小草、塑料袋、废纸)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动物、植物。四、得出结论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它们都会动?师:动指的是?位置的移动?植物也会移动吗?生:……师:(出示一张蚂蚁、月季花不同阶段的生长照片,一个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小猫会慢慢长大,小草会慢慢长高,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那小猫、小草又从哪里来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会生宝宝。13 师:用生宝宝来形容小草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家研究的视频,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播放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视频)生:动植物都会死亡。师:在视频中,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师: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板书: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生物、非生物)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五、调查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后记】2.土壤的成分【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解决“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问题。由上节课土壤中的动植物引入,思考动植物能在土壤中生存的原因,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土壤可能有水分、空气等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针对之前的猜想假设展开的一系列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的观察探究活动。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把土壤放水中”观察“有无气泡出现”,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通过捻一捻、筛一筛、加水搅拌后静置等方法观察土壤还含有哪些成分,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概括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同时教材还通过资料阅读这一搜集证据的途径,对土壤中的腐殖质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土壤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会直接联想到在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而对其基本的物质组成则很少去思考和观察。但又由于此阶段学生的逐渐向推理性认知迈进的认知特点,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猜出土壤中可能含有水分和空气。在制订计划时,容易对材料的准备、对步骤的设计等问题产生兴趣,而忽略对观察内容的思考,缺乏将自己的猜想假设与观察内容建立关联的思维意识。【教学目标】1.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13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筷子、带盖的空饮料瓶、水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生物,还有许多的非生物。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生物有小草、蒲公英,还有蚂蚁、蚯蚓,非生物有石头、废纸等等。师:同学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掌握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二、猜想假设师: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生:空气。师:为什么?生:土壤中有动物生存,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所以土壤中可能有空气。师:除空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生:土壤中可能还有水、营养…..(板书:水、空气)师: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三、计划组织师: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师:回忆下,我们原来学习过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看看会不会给你一些启发?生:把土壤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有气泡说明有空气在里面。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生:水、土壤。师:实验时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内容?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生: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注意卫生。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老师建议放一个土块进去,而且最好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不然的话会看不到气泡。师:对,如果空气比较少,它可能特别快地被水挤出来,或者气泡特别小,摇晃或搅拌都会影响观察。师:针对土壤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猜测,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之前有关土壤成分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制订土壤成分研究计划。重点讨论:1.验证或观察的方法;2.需要用到什么材料;3.重点观察什么内容。小组讨论,制订观察方案。师: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助于完善我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生: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生: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出示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生: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师:老师现在把它放到室外的走廊上,等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看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师:使用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思路和方法来研究,能帮助我们搜集到更多的事实和证据。其实,观察土壤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用手捻一捻,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由于实验比较多,且有些观察的时间会比较长。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顺序?13 生:先验证土壤是不是含有空气或水,再观察土壤颗粒。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取一大勺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桌面上,之后再取一些土壤来观察颗粒。大家要按计划进行实验,并且注意卫生。四、事实证据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指导。五、得出结论师: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生:我们组用纸捏一捏土块,纸有点湿,还有的纸粘在了土上。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师:把你们的发现和由发现得出的结论连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一遍。生:我们组用纸包住土块,用劲儿捏了捏,打开后发现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面有水分。师:用不同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生:我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瓶子里出现了小水珠,也可以说明土壤里有水。(板书:水)师:土壤中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生:我们把土块放入杯子里搅拌,静止后发现分了好几层,最上面飘着一些沫沫儿。师:嗯,我们来仔细观察这种分层现象(出示之前静置时间较长的土壤图片)。我们看,一共分了几层?每层的颗粒是什么样子的?生:每层颗粒的大小不同,最下面的一层看着比较大,中间的一层比较小,有沙子、有一些细土,还有杂质。生:我们观察到沉下来的土壤也分成了三层,最下面是比较大的小沙子,中间一层的细一点,最上面还有一层更细的。师: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或者谁可以说说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发现?生:我们用放大镜看,土壤是一粒一粒的,有的颗粒比较大,对着光看看,感觉会发光,有的颗粒比较小,还有的粘在手上,有点像棕色的面粉。师:嗯,这个组的同学用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面粉打比方,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对土壤颗粒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沉下来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最下面比较大的颗粒,我们称为砾石,其次是沙粒,较小的为粉粒,最上面的薄薄一层是黏粒,它非常小,聚集在一起才能被我们观察到。(板书: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师:那么最上面飘着的是什么?生:看着像是一些烂树叶。师:对,土壤中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体,这些残体被分解腐烂后变成腐殖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一些养分。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观察土壤的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土壤中还有空气,我们把土块放进水中,立马就看到了好几个泡泡,说明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板书:空气)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生: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质。师:对,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下课。【教学后记】13 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初步区别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下节课“认识不同植物生活中在不同土壤中”建立联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对不同土壤从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进行初步感知,完成对土壤的分类。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教师提供的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工具完成对土壤渗水性的研究,加深对不同土壤特点的认知。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可以降低要求。在表达交流阶段,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结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依据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交流更有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土壤颗粒有了基本的认知,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但是在分类时,学生更偏重于直观的观察(颜色、气味等),对成分的不同,尤其土壤颗粒的种类、比例没有认识。【教学目标】1.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观察土壤。2.能使用擅长的方式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白纸、放大镜、牙签、去底的饮料瓶、纱布、细绳、量杯、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土壤,比较这些土壤,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生: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壤颜色五彩缤纷。这些不一样的土壤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一样的土壤”。(板书课题)二、观察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特点?生:用放大镜观察。师: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时,我们重点观察土壤的什么特征?生:像上节课一样,捻一捻,观察土壤颗粒。师: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生: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师:大家都玩过捏泥巴的游戏吧,我们还可以捏一捏,比较不同土壤捏成团的效果。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观察土壤,比一比,看谁的发现多。小组观察土壤并记录。师: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1号土壤捏起来很细,能粘到手上;2号土壤的颗粒比较大,不容易成团;3号土壤也不太能成团,但比2号好一些。生:我用鼻子闻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好像3号的气味更大一些。师: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土壤成分,再比较这些土壤的颗粒,这些土壤是由一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多种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生:颗粒是不同的,有的多有的少。像2号土壤中,颗粒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细小的颗粒。生:同意,1号土壤也是大颗粒小颗粒都有,只是小颗粒比较多。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大颗粒、小颗粒,我们可以用哪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生:大颗粒是沙粒,小颗粒是黏粒或者粉粒。13 师:使用科学的词汇可以使我们的描述更严谨。和大家观察到的一样,人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师:判断一下,我们观察的三种样本分别是哪一种土壤?说说你的理由。生:1号是黏质土,捏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团;2号是沙质土,它的颗粒大,比黏粒大;3号是壤土。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沙质土,它含沙粒多,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黏质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这个是壤土,沙粒和黏粒差不多。三、实验师:除了所含沙粒和黏粒量的不同,不同的土壤还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想一想,如果把水分别倒进这些土壤里,会有什么现象?生:看倒多少了,水多了就会流下来。师:多余的水会从土壤中流出来,这就是土壤的渗水性。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土壤的渗水性。师:要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或材料?观察课本43页的实验装置,说一说,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需要注意什么?生:准备三个一样的瓶子,三个烧杯,三杯同样多的水,三种不同的土壤,把水倒进土里,观察流下来多少水分。生:土壤也应该一样多。师:还有哪些实验条件应保持相同?倒水的速度会不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生:应该会。师: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控制变化的条件,在这个实验当中,只有哪个条件是不一样的?生:土壤种类不同。师:先猜测一下,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如何?生:估计沙质土流下来的水最多。生:同样多吧。师:流出来的水多说明什么?生: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谁能再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生:准备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同时开始倒水,先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等土壤停止渗水后,再比较土壤下面的量杯内水的多少,杯子里的水多,说明这种土壤的渗水性比较强。师:为他严谨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述鼓掌,接下来就请各组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吧。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四、表达交流师:整理我们的记录,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黏质土的渗水性最弱,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生:因为黏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少,沙质土渗下来的水最多。师:他们小组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同时间内不同土壤的渗水量,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其他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我们也发现,沙质土的渗水性最强,但我们用的是统计图。师:嗯,在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沙质土渗下来的水量最大。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想一想,这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能结合我们之前关于土壤颗粒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吗?13 生:黏质土是粘在一起的,容易抱成团,所以水不容易渗出来。沙是一粒粒的,颗粒中间的缝隙比较大,水很容易就渗出来了。师:这说明什么?渗水性跟土壤的哪些成分有关?生:跟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有关。师:继续思考,土壤的渗水性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又如何?保水性,就是保留水分的能力。生:渗水性强,保水性就差,但是透气性好。师:怎么解释?生:渗水性强,水都流出来了,土壤中就没有水了,所以保水性就差。但是这样空气就可以进到土壤中去,所以透气性就好。师:逻辑严密,谁能像他一样,为我们分析总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生: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性弱,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生:壤土的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都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中间。(板书: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板书不同土壤的特点)五、阅读师: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土壤中的沙粒、黏粒等土壤颗粒的多少不同,我们把土壤分成了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阅读课本第44页,看看土壤还可以怎么分类?生:按颜色分。师:土壤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土壤里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含量不同。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我国比较有名的有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土、黄土,四川地区的紫色土。除此之外,还有白、蓝、深蓝、灰蓝、青、灰白、棕、黄棕、红棕、暗棕等不同颜色的土壤。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回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选择两个不同地方的土壤,研究它们的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写一份关于家乡土壤的小报告。【教学后记】4.土壤与植物【教学分析】本课从对土壤的具体观察中跳出,通过研究以绿豆为代表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认识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将其观察视野延伸到“资源”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壤与植物、与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树立“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一大概念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从蚯蚓小导游“植物喜欢什么样的土壤”这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再通过实验设计观察,搜集证据,发现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是有影响的,进而产生调查的需要,所有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里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哪些植物呢?最终建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这一概念,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树立“地球家园”意识。在一二年级学习以及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土壤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对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只能形成一个经验化的认识,并不能从数据方面总结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同时,在中长期的观察上,对观察指标和观察方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缺乏持久性,这都将成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不利因素,应注意减少或避免。【教学目标】13 1.会对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作出合理性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2.在坚持参与中长期观察、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不同土壤适宜生长哪些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粘质土、壤土、花盆、绿豆种子、水等。【教学过程】一、猜想假设师:(出示蚯蚓图片)蚯蚓是土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尤其是腐殖质比较多的土壤,这种土壤营养丰富,而且比较松软,有利于蚯蚓取食和活动。动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那植物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板书课题:土壤与植物)师:(出示绿豆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绿豆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在哪种土壤中绿豆长得比较好?生:应该不一样吧,壤土可能长得比较好。师:为什么?说说你猜测的依据?生:我种过绿豆,都是种在花盆里的,应该不是沙质土或黏质土。师:嗯,这是你的生活经验。还有谁来说一说?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确定,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二、实验师:请大家思考,如果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土壤对绿豆生长的影响,这里面哪个条件是不同的?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生:土壤是不同的。师:还有没有不同条件?生:没有,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师:非常棒,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判断是不是这个因素导致的不同结果。那么相同条件应该都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它们能够一样或尽可能地相似?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填写活动手册P12“活动记录”。生:绿豆苗要尽可能一样,浇水的多少要一样,可以每次用同一个杯子浇。师:我有个疑问,同一个杯子就能保证水的多少一样吗?生:可以用量杯量,或者在杯子上画条线,每次装水就装到线的位置上。师:这样就比较准确了。还有其他要求吗?生:土的多少也要一样。生:花盆的大小要一样。生:花盆放的位置也要一样。师: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绿豆的生长。还有吗?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我们在实验中应该选择同样的豆苗,种在大小一样的盆,土壤的量也要同样多。另外,幼苗生长速度快,建议大家可以直接选择绿豆幼苗,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就会比较明显。师: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还应该包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想一想,我们要观察什么?绿豆在生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生:绿豆会长高,可以测量比较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高度。师:在测量时间上应该有什么要求吗?生:应该测量同一天同一时间时的绿豆高度。师:这样就比较科学了,除了生长高度外,还可以观察什么?生:看它长了多少片叶子。师:观察叶子的时候,除了数量,我们还可以观察叶子的颜色。想一想,一般来说,长势良好的叶子会呈现什么颜色?13 生:绿色,长得不好会发黄。生:长得不好的叶子还会比较小,茎会比较细……三、设计表格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等,这些观察内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当然,如果有条件,更欢迎大家用照片的形式来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这样更全面。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结果,参考课本46页,把我们的记录表进行完善。小组设计记录表。师:说一说,你们的记录表哪里进行了修改?生:我们增加了“观察提示”,把每天要观察的项目都写了上去,高度、叶子的数量、颜色都写了上去。生:我们用的是统计图,这样每天只需要测量,然后涂上去就行。师:那叶子的颜色,你们记录到哪里呢?生:单独记录。师:也可以,或者你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一个标记。师:观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时间,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但别人的实验结果不等于自己的实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我们的实验观察计划坚持认真观察,比一比,看谁坚持得最好,老师也会及时关注。(播放视频)四、得出结论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变化?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描述绿豆在不同土壤中的长势情况。生:绿豆在壤土中长得比较好。师:怎么解释?结合具体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生:因为绿豆在壤土长得最高。生:叶子也最多。生:看起来叶片也比较大,比较绿。师:这说明什么?土壤对绿豆的长势有没有影响?生:有,不同的土壤,绿豆的长势也不一样。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会发现绿豆在壤土中生长得比较好。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势也不同的现象?生:田地里,野草长得比庄稼好。师:哦,你想表达的是同一种土壤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妈妈原来种的月季花老不开花,有时还会死掉,老板说是因为土不对,后来买了老板的土,月季才开花。师:这说明什么?生: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得不一样。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会再次确定,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己适宜生存的土壤。五、调查师:实践出真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不同土壤中长势较好的植物种类,说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吧。也可以观察课本46页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是什么?你认为它比较适宜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生:小麦比较适合种在壤土中。生:月季花适宜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花生适宜种在沙质土中吧,要是黏质土的话,估计都把花生泡烂了。师:为什么?生:因为花生是在地底下,黏质土的保水性比较好,渗不下去,水多的话,可能花生就被泡了,时间一久,肯定烂了。13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像花生一类的,吃的是生长在地表以下部分的植物,可能都比较适合种在哪种土壤中?生:沙质土。师:那水稻呢?生:黏质土。水稻,水稻,肯定需要的水比较多,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能留住水分。师: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植物,调查它适宜生长在什么土壤中,结合土壤的成分,尝试解释原因。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完成我们绿豆长势的观察研究,亲身经历不同土壤对绿豆长势的影响过程,想必大家的收获会更大。【教学后记】5.保护土壤【教学分析】本课由四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讨论土壤对人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树立“土壤是一种重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猜想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结合第一个活动,土壤很重要,但是我们又在不断破坏它,产生保护土壤的认知需求。活动三:实验研究如何保护土壤,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研究如何才能降低或避免这种破坏性影响。活动四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所知应用到宣传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同时,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和珍爱地球家园的情感。三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具体事例,但受经验限制,对于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同时对于一些破坏土壤的人类行为缺乏情感体验,不知道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土壤,或者认为保护土壤的专业性太强,自己无法做到。【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意识到人类的部分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土壤、草皮、水壶、水、托盘、量杯、污水桶、铁架台等;白纸、彩笔、土壤保护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讨论师:(出示农牧产品图片)思考:这些产品从哪里来?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小麦生长在土壤中。生:鸡蛋是母鸡下的,母鸡吃的食物是在土壤中种出来的。生:……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产品和土壤是有关系的?生:衣服。师:怎么解释?生:有的衣服是纯棉的,棉花也是长在土壤里的。师: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刚才同学们提到衣服、食物都和土壤有关,那我们居住的房屋还有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土壤有关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生:原来的人都住在木制的房间里,包括,现在我们的门还有很多家具也都是木头做的。13 师:出行呢?和土壤有什么关系?生:原来也是木头做的车轮,不过现在都改成铁做的了。师:是的,现在的汽车制造与矿产联系更为紧密,单一从土壤中获取的出行产品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汽车里面的一些内饰,还是由植物制造的。师:讨论了这么久,土壤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生: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师:是啊,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没有了资源。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观看视频,比较河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水土流失。师: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生:下雨的时候,山上的土被水带了下来,流进河里,河水变黄变浑浊。生:雨下的特别大,山上的草抓不住土,土才会被带进河里。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水土流失,不仅有土的流失还包括水的流失。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何种土壤,都具备一定的保留水分的能力。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水不能再渗入土壤,而导致的一种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师:河水变黄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现象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河水变黄,导致河水无法饮用。师:嗯,或者说会增加我们处理的难度。生:河里的泥沙多了之后,河道会淤积,河床升高,再有洪水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决堤。师:你了解的可真多,从哪里知道的?生:今年暑假,我去了小浪底水库,看调水调沙了。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做一个善于行走的生活有心人。有谁来说一说,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有什么关系?生:把树都砍了,树的根就不能再抓住土壤了,再一下雨,水土就会流失。师:植物的根在固定自己时,也能牢牢抓住土壤。如果说,水土流失是结果,那乱砍滥伐就是?生:原因。师: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板书:因果关系)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乱砍滥伐,还可能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7页,阅读图片资料,和你的同伴一起说一说,人类活动还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后交流。生:人类向土壤里排放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土壤污染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土壤中的植物吸收,人再吃了这些被污染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生:如果土地上放养的牛啊羊啊特别多的时候,草会被吃光,土壤会沙化。师:你们理解的土壤沙化是什么?生:可能是土壤变成了沙子,变成了沙漠,不能种庄稼了。师:嗯,土壤沙化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果,沙化后的土壤非常干燥,土粒分散,很容易被风吹散,还会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字表明,我们每年因土壤沙化消失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区县的土地面积。三、实验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土壤被破坏的现象都和什么有关?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13 师:嗯,土壤被破坏和人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一想,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这些现象的原因有没有相似之处?生:水土流失是因为乱砍滥伐,土壤沙化是因为过度放牧,是不是都和土壤中的植物减少有关系?师: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植物多少有关呢?生:有关,如果植物多一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师: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我们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植物。师:我们用草来代表吧。还可能需要什么?需要模拟降雨吗?土壤又需要准备几份?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快速讨论一下,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应该一样,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打算如何做?其他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补充。生:需要两份土壤,有部分草,洒水壶、水、托盘、烧杯。先按教材的装置组装完成后,往洒水壶里装入一壶水,然后分别撒到有草的土上和没草的土上,观察看哪个流出来的土多。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这里面哪些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生:洒水壶里装的水、还有土也要一样多。生:洒水壶的高度、角度都要一样,高的冲得厉害。师:还有吗?土壤的坡度会不会有影响?生:有影响,越陡,估计冲下来的土越多。师:老师为大家制作了一份实验步骤说明,大家可以参考。接下来我们请两个组的孩子到前面来,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其余同学当好监督员,按照实验说明,观察这两组的孩子做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学生组装实验器材。师:还有没有哪里需要完善?生:感觉草盖的不是很结实。师:好,老师调整。现在老师向洒水壶内加入1升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托盘里土壤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没有草覆盖的土流出来了,被冲成了好几条沟,烧杯里的水特别浑浊;有草覆盖的土,看不到有沟的存在,烧杯里的水不算特别浑浊。师:这说明什么?生:种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师:想一想,除草之外,还有什么也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生:种树、种花。师:我们可以用“植被”来称呼这些植物,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植被的水里泥沙较少,而没有小草等植被覆盖的水里泥沙较多,说明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呢?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美化,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宣传保护土壤的手抄报。【教学后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