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练习题3(附参考答案)(2021新版)

中心学校防汛制度

中心学校防汛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汛期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水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水灾事故的发生,保护国家财产和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防汛工作的实际,特制定学校防汛安全工作制度。一、建立健全防汛安全组织1、成立防汛安全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约占__________,海洋面积约占__________。2.冰川是陆地表面主要的水体类型之一,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和_

简介:反思单元显微镜下的证据【教学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结束单元。本单元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向科学家学习,对本学期经历的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包括三个主要学习活动。活动一:阅读故事,分析以列文虎克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证据的,意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获得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二:“我的探究经历”引导学生重点回顾证据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再次明白科学观点的提出和反驳都需要事实和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并获得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三:我的“观察秘籍”,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科学探究中所使用过的工具和仪器,回忆并绘制其外观结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优缺点等特点,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经过近三年的科学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此类单元的学习相对比较熟悉,能较为熟练地分析故事,剖析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相对较为困难的是学生对工具和仪器的绘制。教师可以提供工具和仪器的图片,由学生进行使用方法和优势的总结概括。【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发现》故事,回顾反思自己搜集证据的经历,认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合适的工具能获得更有力的证据。2.在绘制“观察秘籍”的过程中,巩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选择合适工具获取事实证据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若干熟悉的工具和仪器,如放大镜、测力计、尺子、漏斗、量筒、培养皿等等。【教学过程】一、阅读师:(出示列文虎克图片)这是列文虎克,荷兰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其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它的放大率高达270倍。你们知道列文虎克通过这些手工磨制的放大镜,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吗?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62页、63页,一边读,一边和大家交流,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学生自由阅读并讨论。师: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又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呢?生:列文虎克发现了跳蚤也有生殖器,改变了人们对低等生物产生的看法。师:列文虎克是怎么发现跳蚤也有生殖器呢?生:用他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师:一只跳蚤大概只有半个芝麻那么大,那它的生殖器肯定要比芝麻还要小上很多倍。所以说,列文虎克借助工具拓宽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小世界,因为列文虎克的这个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微生物之父。(板书:借助工具)师:列文虎克发现的证据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微小生物产生方式的看法吗?生:没有,到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师:在当时那个时代,因为人们都可以拿着显微镜来研究微生物,可受实验工具不够先进、步骤不太严谨等条件的限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信念反而活跃起来,像1745年英国显微镜学家约翰·尼达姆用各种浸泡液经消毒后,仍有微生物发生,所以当时有很多很多的支持者坚持自然发生说。直到1859年,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现在我们通过一段动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播放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学生观看视频。师:巴斯德的实验为什么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呢?生:因为他的工具很好,一方面满足了与外界相通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会沉积于弯管底部,而不会进入瓶中。师:我们会发现如果工具合适,获得的证据会更有说服力。(板书:合适工具)2 二、反思师:那在我们这学期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使用工具或者选择的工具比较合适,从而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证据呢?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经历。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分享得很开心,很多小组都找了自己组当时用的比较合适的工具。那我们请一个组来汇报吧。生:我们当时观察土壤颗粒的时候,用的是3倍的放大镜,换成10倍的放大镜后,那些原来感觉跟粉末一样的也看到了颗粒,原来能看到的颗粒看得更清楚了。师:刚才这个组分享了自己使用放大镜的学习经历,那这些工具里面,哪个是放大镜呢?(出示常见工具图片)生:第四个。师:你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放大镜长什么样吗?老师根据你说的,把它的样子画在黑板上。生:一个圆圆的玻璃片和一个黑色的手柄。师:它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生:放大物体进行观察。师:嗯,物体本身变化了吗?放大镜并不会放大物体,它放大的是物体的图像。那怎么使用放大镜呢?生: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为止。师:要观察的物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生:放大镜的中央。师:嗯,我们应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我们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视野的正中间,然后缓慢地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物体的图像在视线范围内变得清晰为止。(板书:正中间,前后移动、看清止)师: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所有细小的物体吗?生:不能。细菌就看不到。师:所以放大镜的使用是有限度的,一些特别小的东西,用放大镜也看不到,我们需要使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板书:放大倍数有限)三、活动师:请同学们来看,通过刚才的交流分享,我们完成了一份秘籍,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工具秘籍”。既有工具的外观,又有它的功能,还有使用方法以及劣势分析。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吧,然后我们组织一次“观察秘籍”大会,看谁的秘籍最受大家欢迎,荣升“最想收藏秘籍十大排行榜”。PPT出示并宣读活动规则:1.字数不超过100字;2.项目齐全无错误;3.图文结合、字迹工整。学生独立制作。【教学后记】2
简介:反思单元显微镜下的证据【教学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结束单元。本单元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向科学家学习,对本学期经历的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包括三个主要学习活动。活动一:阅读故事,分析以列文虎克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证据的,意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获得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二:“我的探究经历”引导学生重点回顾证据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再次明白科学观点的提出和反驳都需要事实和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并获得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三:我的“观察秘籍”,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科学探究中所使用过的工具和仪器,回忆并绘制其外观结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优缺点等特点,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经过近三年的科学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此类单元的学习相对比较熟悉,能较为熟练地分析故事,剖析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相对较为困难的是学生对工具和仪器的绘制。教师可以提供工具和仪器的图片,由学生进行使用方法和优势的总结概括。【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发现》故事,回顾反思自己搜集证据的经历,认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合适的工具能获得更有力的证据。2.在绘制“观察秘籍”的过程中,巩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选择合适工具获取事实证据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若干熟悉的工具和仪器,如放大镜、测力计、尺子、漏斗、量筒、培养皿等等。【教学过程】一、阅读师:(出示列文虎克图片)这是列文虎克,荷兰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其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它的放大率高达270倍。你们知道列文虎克通过这些手工磨制的放大镜,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吗?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62页、63页,一边读,一边和大家交流,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学生自由阅读并讨论。师: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又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呢?生:列文虎克发现了跳蚤也有生殖器,改变了人们对低等生物产生的看法。师:列文虎克是怎么发现跳蚤也有生殖器呢?生:用他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师:一只跳蚤大概只有半个芝麻那么大,那它的生殖器肯定要比芝麻还要小上很多倍。所以说,列文虎克借助工具拓宽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小世界,因为列文虎克的这个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微生物之父。(板书:借助工具)师:列文虎克发现的证据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微小生物产生方式的看法吗?生:没有,到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师:在当时那个时代,因为人们都可以拿着显微镜来研究微生物,可受实验工具不够先进、步骤不太严谨等条件的限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信念反而活跃起来,像1745年英国显微镜学家约翰·尼达姆用各种浸泡液经消毒后,仍有微生物发生,所以当时有很多很多的支持者坚持自然发生说。直到1859年,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现在我们通过一段动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播放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学生观看视频。师:巴斯德的实验为什么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呢?生:因为他的工具很好,一方面满足了与外界相通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会沉积于弯管底部,而不会进入瓶中。师:我们会发现如果工具合适,获得的证据会更有说服力。(板书:合适工具)2 二、反思师:那在我们这学期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使用工具或者选择的工具比较合适,从而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证据呢?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经历。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分享得很开心,很多小组都找了自己组当时用的比较合适的工具。那我们请一个组来汇报吧。生:我们当时观察土壤颗粒的时候,用的是3倍的放大镜,换成10倍的放大镜后,那些原来感觉跟粉末一样的也看到了颗粒,原来能看到的颗粒看得更清楚了。师:刚才这个组分享了自己使用放大镜的学习经历,那这些工具里面,哪个是放大镜呢?(出示常见工具图片)生:第四个。师:你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放大镜长什么样吗?老师根据你说的,把它的样子画在黑板上。生:一个圆圆的玻璃片和一个黑色的手柄。师:它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生:放大物体进行观察。师:嗯,物体本身变化了吗?放大镜并不会放大物体,它放大的是物体的图像。那怎么使用放大镜呢?生: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为止。师:要观察的物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生:放大镜的中央。师:嗯,我们应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我们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视野的正中间,然后缓慢地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物体的图像在视线范围内变得清晰为止。(板书:正中间,前后移动、看清止)师: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所有细小的物体吗?生:不能。细菌就看不到。师:所以放大镜的使用是有限度的,一些特别小的东西,用放大镜也看不到,我们需要使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板书:放大倍数有限)三、活动师:请同学们来看,通过刚才的交流分享,我们完成了一份秘籍,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工具秘籍”。既有工具的外观,又有它的功能,还有使用方法以及劣势分析。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吧,然后我们组织一次“观察秘籍”大会,看谁的秘籍最受大家欢迎,荣升“最想收藏秘籍十大排行榜”。PPT出示并宣读活动规则:1.字数不超过100字;2.项目齐全无错误;3.图文结合、字迹工整。学生独立制作。【教学后记】2
简介:反思单元显微镜下的证据【教学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结束单元。本单元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向科学家学习,对本学期经历的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包括三个主要学习活动。活动一:阅读故事,分析以列文虎克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证据的,意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获得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二:“我的探究经历”引导学生重点回顾证据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再次明白科学观点的提出和反驳都需要事实和证据,选择利用合适的工具和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并获得更有力的证据。活动三:我的“观察秘籍”,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科学探究中所使用过的工具和仪器,回忆并绘制其外观结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优缺点等特点,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经过近三年的科学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此类单元的学习相对比较熟悉,能较为熟练地分析故事,剖析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相对较为困难的是学生对工具和仪器的绘制。教师可以提供工具和仪器的图片,由学生进行使用方法和优势的总结概括。【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发现》故事,回顾反思自己搜集证据的经历,认识到科学观点的提出、反驳都需要证据,选择合适的工具能获得更有力的证据。2.在绘制“观察秘籍”的过程中,巩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选择合适工具获取事实证据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若干熟悉的工具和仪器,如放大镜、测力计、尺子、漏斗、量筒、培养皿等等。【教学过程】一、阅读师:(出示列文虎克图片)这是列文虎克,荷兰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其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它的放大率高达270倍。你们知道列文虎克通过这些手工磨制的放大镜,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吗?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62页、63页,一边读,一边和大家交流,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学生自由阅读并讨论。师:列文虎克发现了什么?又改变了人们什么看法呢?生:列文虎克发现了跳蚤也有生殖器,改变了人们对低等生物产生的看法。师:列文虎克是怎么发现跳蚤也有生殖器呢?生:用他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师:一只跳蚤大概只有半个芝麻那么大,那它的生殖器肯定要比芝麻还要小上很多倍。所以说,列文虎克借助工具拓宽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小世界,因为列文虎克的这个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微生物之父。(板书:借助工具)师:列文虎克发现的证据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微小生物产生方式的看法吗?生:没有,到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师:在当时那个时代,因为人们都可以拿着显微镜来研究微生物,可受实验工具不够先进、步骤不太严谨等条件的限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信念反而活跃起来,像1745年英国显微镜学家约翰·尼达姆用各种浸泡液经消毒后,仍有微生物发生,所以当时有很多很多的支持者坚持自然发生说。直到1859年,巴斯德的实验才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现在我们通过一段动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播放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学生观看视频。师:巴斯德的实验为什么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呢?生:因为他的工具很好,一方面满足了与外界相通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会沉积于弯管底部,而不会进入瓶中。师:我们会发现如果工具合适,获得的证据会更有说服力。(板书:合适工具)2 二、反思师:那在我们这学期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使用工具或者选择的工具比较合适,从而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证据呢?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经历。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分享得很开心,很多小组都找了自己组当时用的比较合适的工具。那我们请一个组来汇报吧。生:我们当时观察土壤颗粒的时候,用的是3倍的放大镜,换成10倍的放大镜后,那些原来感觉跟粉末一样的也看到了颗粒,原来能看到的颗粒看得更清楚了。师:刚才这个组分享了自己使用放大镜的学习经历,那这些工具里面,哪个是放大镜呢?(出示常见工具图片)生:第四个。师:你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放大镜长什么样吗?老师根据你说的,把它的样子画在黑板上。生:一个圆圆的玻璃片和一个黑色的手柄。师:它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生:放大物体进行观察。师:嗯,物体本身变化了吗?放大镜并不会放大物体,它放大的是物体的图像。那怎么使用放大镜呢?生: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为止。师:要观察的物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生:放大镜的中央。师:嗯,我们应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我们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视野的正中间,然后缓慢地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物体的图像在视线范围内变得清晰为止。(板书:正中间,前后移动、看清止)师: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所有细小的物体吗?生:不能。细菌就看不到。师:所以放大镜的使用是有限度的,一些特别小的东西,用放大镜也看不到,我们需要使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板书:放大倍数有限)三、活动师:请同学们来看,通过刚才的交流分享,我们完成了一份秘籍,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工具秘籍”。既有工具的外观,又有它的功能,还有使用方法以及劣势分析。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吧,然后我们组织一次“观察秘籍”大会,看谁的秘籍最受大家欢迎,荣升“最想收藏秘籍十大排行榜”。PPT出示并宣读活动规则:1.字数不超过100字;2.项目齐全无错误;3.图文结合、字迹工整。学生独立制作。【教学后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