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莲山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改革的基础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改革的基础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均田制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
(2)租调制和三长制
①租调制: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或布2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徭役。
②三长制(基层统治机构)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ppt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ppt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莲山课件.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此,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升降。
(5)革除旧俗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宗主督护制
十六国大动乱时期,留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通过作坞自保的方式而成为坞主或壁帅,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ppt课件:《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ppt课件:《促进民族大融合》,促进民族大融合,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