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学会与人相处》主题班会课件
自由落体运动n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雨滴的下落苹果的下落伞兵的下落n重量大的光盘和纸片哪一个下落得快?重量大的光盘先落地,光盘下落得快实验一刚才的纸片揉成团和光盘呢?实验二探究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原因: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
学会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系列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n班会课目的通过这次班会,学习一些人际相处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交往,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班级正常交往氛围,尽快摆脱不适应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
简介: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作专题n壹待字闺中【课内回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朗读节奏:轻松明快n壹待字闺中【课外探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作酒花心理感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________藕花盛放欢愉—焦灼—惊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宿醉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春内心欢愉沉醉海棠凋残伤颜色对比、状态对比n壹待字闺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伤春”之情的背后蕴藏着词人怎样的复杂心理呢?面对风雨摧花的无奈酒醒询问海棠情况的急切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听到侍女回答的不解道出内心想法后的无限感伤“询问卷帘人”?曲折的内心情感变化n壹待字闺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清·黄苏《蓼园词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n壹待字闺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曲折一:“日暮”而不归,“沉醉”而忘归。曲折二:“兴尽”却迷路,而“误入”他处。曲折三:误入让人喜出望外、别有洞天的“藕花深处”。曲折四: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五:由于“争渡”而惊鸥鹭。叙事的曲折变化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n壹待字闺中阅读技巧一:善于发现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这两首《如梦令》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在这两首《如梦令》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的青春是明媚的,“兴尽晚回舟”,是多么地自由;我们也感受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又是那么地透明。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是一个少女真实内心的流露,“此情无计可消除”,也不需要去消除,这正是闺中少女内心自然而细腻的情感表现。n贰初嫁初别这样的一位明媚透明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嫁给了一位最适合的人。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身为夫妇而擅朋友之胜,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有着毕一生之力共同致力的事业——金石①研究,这是她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注释: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n贰初嫁初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③西楼: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这首词是如何抒发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n贰初嫁初别“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描写当时户外荷花凋残,香味消散,室内竹席冰冷如玉的情状,间接表达出词人内心因分别思念而产生的愁苦。初秋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凉意”,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开头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n贰初嫁初别我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大雁飞过,她想让大雁传递锦书,带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月光洒满西楼,却少了丈夫与自己对酒唱和,李清照月夜独自一人思念在外的丈夫,凄清而又冷寂。“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n贰初嫁初别“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同样也是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花的飘零,是美的消逝;“水自流”,让我想到了“逝者如斯夫”,水的流动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就像初嫁时的美好时光因分别而消逝。而且这两个“自”让我感觉到花与水的“无情”,它们都不会顾及李清照的愁苦而发生改变,更加突出了李清照内心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绪。n贰初嫁初别我觉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诗都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相思,月为情感载体。李清照则抛弃了具体的物象,用抽象的语句表现出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推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同样的一份相思之情,却让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产生了两处愁思。n贰初嫁初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表现出内心郁结、来回环转、无法消除的那一份思念之情。n贰初嫁初别阅读技巧二:关注诗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这个时期当中,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是柔婉细腻、敏感多情的,她在爱的世界里像一个小女人。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灵动,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憔悴,也有“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敏感微妙。这一切细腻缠绵的情感她无计可消除,沦陷在爱里,沉溺在思中。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n叁颠沛暮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觉得“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要重读。“闻说”意思是听说,说明词人没有见过双溪的春景,内心是想去的;“也拟”的意思是也想、也打算,说明词人动了泛舟出游的念头,但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只恐”一词抹杀了词人内心的想法,只能够独自一人继续愁苦。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n叁颠沛暮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认为“载不动”和“许多”要重读。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和愁的深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这样)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n叁颠沛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思考:李清照为何而愁?n叁颠沛暮景1127年,金灭北宋。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下《武陵春》,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n叁颠沛暮景阅读技巧三: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暮年的李清照历经挚爱的生死两别、文物的丧失殆尽、北宋的倾覆灭亡……她将一切痛苦化为更深的对故国往昔的追思和回忆上,悲叹身世、悲愁感伤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时大部分词人词作的主旋律。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这种情感在她心中无计消除。晚年李清照尝尽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与苦难,时代的变幻熔铸入她个人的遭遇,成了一个没有国也没有家的孤独的人,她的词走出了狭小的闺阁私情,变得厚重而凝练,内心的愁绪愈发沉重,无计消除。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n終此情无计可消除少女时代便有《和张文潜诗》,直击时弊。金人南犯之初,她渴望有一个像项羽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节烈之士。暮年流落飘零,她上书韩肖胄,支持北伐,奉上一颗热切盼望的爱国之心。她在《打马图经》中彰显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血性与铿锵,她在《渔家傲》中大声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与豪情,她在词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女性身影。虽为婉约词派代表,但她依旧有男儿的刚性与超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