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
期中数学试卷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1.以下微信图标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D.2.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则应在下列四
后勤下半年工作计划怎么写 我一名办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中我时常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有时候会觉得一份工作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它的乐趣所在,只有你想去发现,就一定会知道其中的乐趣,后勤工作更是这样的,我在xx工作办公室后勤这里发生了很多的有趣的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n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n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n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n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n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n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n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n(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n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n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n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 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 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 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 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 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 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n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n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n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n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n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n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n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n(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n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n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n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 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 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 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 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 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 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 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 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 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 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 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 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简介: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范文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一)认识导学案1、何谓导学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导学案的作用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n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3、导学案的特点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n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标作指南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n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2)用好教材促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3)学情调查是起点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n学情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调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4)分层设计重差异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n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分层设计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n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6)集智备课作保证n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统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n(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n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四)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学生使用篇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n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前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在“对学”时学生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n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论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