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附解析)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附解析),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莲山课件.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政治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1 探究世界的本质    

1.(2019·浙江高考真题)为了生存需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梯田因此千年不衰。哈尼族人的梯田建设

①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

②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③说明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说明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哈尼族人在建设梯田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规律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系统,表明了他们利用了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也说明了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题肢①和③说法正确。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此点,题肢②排除;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非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题肢④错误,故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

2.(2018·江苏高考真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获取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2017·全国卷Ⅰ·T2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正确。材料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说明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题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观意识不能成为实践的出发点,排除题肢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总结规律应该坚持从个别到一般,排除题肢③。故本题选择A选项。

4.(2016·全国卷Ⅱ·T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体现了要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也体现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②说法错误,应该把客观实际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④说法错误,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选B。

5.(2015·江苏高考真题)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②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表述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④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故选A。

6.(2014·上海高考真题)上海近郊松江的低山丘陵地貌十分适合野生鸟类栖息。松江区林业站采用近似自然的人工造林模式养护涵养林,让乔木层、灌木层等植被自然交叉生长,优胜劣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动植物生态链,成为野生鸟类的安全栖息地。松江区林业站的做法体现的哲理是

A.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求,构建矛盾的统一体

B.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让主观依赖客观

C.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通过改变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条件,达到预期的目的

【答案】C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上海近郊松江的低山丘陵地貌十分适合野生鸟类栖息,并不是根据社会生活需要,构建矛盾统一体,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不是主观依赖客观,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形成动植物生态链,改变的不仅是事物内在联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形成较为完整的动植物生态链体现尊重客观规律,题中林业站采用人工造林模式,体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此题应选C。

7.(2012·江苏高考真题)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漫画《破旧立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创新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漫画鉴赏能力。漫画中拆除旧居建纪念馆的行为,违背了客观规律,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既不属于创新,也与分工协作和依靠群众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8.(2011·江苏高考真题)荀子说:“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解析】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错误。B:材料不涉及自然界的产生,B排除。CD: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的话表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D适合题意,排除C。故本题选D。

9.(2012·江苏高考真题)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答案】B

【解析】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只看到静止而忽略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相符合,故排除;B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的哲学观点,跟题意相符合,故当选;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但是只在概念中运动,显然是错误的,与题意不相符合,故排除;D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题意所要揭示的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2010·四川高考真题)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掩耳盗钟”表明凡事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否则就会犯错误,闹笑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哲学的角度看,与材料寓意相符,A正确且符合题意;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1.(2014·广东高考真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市自实施车牌拍卖政策以来,就一直未向社会公开收支信息。2013年7月,市民联名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请求。年底,相关部门公布了2011-2012年车牌拍卖的大类收支情况,但没有列出明细,市民不满意。

材料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知识,分别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4分)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12分)

【答案】(1)A.“市民不满意”的原因:对政府工作进行依法监督是公民的政治权利(或依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是公民政治权利,或公民对政府工作有知情权和监督权)。(2分)相关部门的政务公开不透明、不具体,不利于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或政府部门公开不透明或不具体,不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分)

B.“刘某被拘”的原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2分)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要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不侵害他人权益。(2分)刘某在行使监督权时,散布谣言,侵犯了陈某的权益。(3分)

(2)方法论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

具体要求: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2分);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2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分);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2分)。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2分);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2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知识,分别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本题的原理限定为“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题型为原因类的,材料限定为“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答题时注意分两个方面来回答,其中市民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公民具有监督权;二是相关部门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没有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刘某被拘”的原因是其没有正确地行使权利,没有做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行使权利时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本题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注意本问分两小问只有在正确回答第一小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回答第二问,否则就会失掉大部分分数,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本问就变成了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联系课本知识,我们可以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角度作答,回答措施类题目的时候思维要完整,要补充上注意的问题,本题既要从正面回答应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还要从反面来回答应该注意的问题,本题就要回答上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反对消极无为的做法。

12.(2014·山东高考真题)(14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分)

(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答案】(1)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2)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体现类的题目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梳理概括,总结针对理论的相关信息,关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基本理论包括三个层面,即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的结合,知识上不能有所遗漏;其次,材料与理论一一对应即可,即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结果。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题目类型体现类。体现类的题目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对应范围内相应的知识点,材料中镶嵌中国元素,演出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作品,从文化创新角度体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中华文化角度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材料中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从文化创新角度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中华文化角度,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13.(2016·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材料三: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4)有人认为,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能够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此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1)(4分)①2015年较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上升,数量增长快于金额增长。②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行业拓宽,结构优化。

(2)(9分)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12分)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4)(8分)①此观点错误。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从短期看,海外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海外并购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做这种图表题,考生一要认真看图表的标题,确定图表的有关内容,二要仔细的看图表中的文字和数字,三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本问有两幅图,分别是“2014——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数量与交易金额”“1995年与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覆盖行业对比”,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到2015年与2014年相比,并购数量和金额都在增长,而且数量的增幅要超过金额;第二幅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中资海外并购的行业有大规模的拓宽,这说明海外并购的结构不断优化。

(2)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知识点。解答时,注意仔细审题,从设问中可以提取以下信息:经济生活、企业、海外并购,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以下关键信息:中资并购侧重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3)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下:吉利集团根据自身条件,萌发海外并购念头;制定完备方案,成功并购;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成功完成并购。分别可以对应: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本题是评析题,做此类题需要辩证看待题中观点,指出其合理性及其理由,其不合理性及其理由。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可以缓解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考点2把握思维的奥妙

1.(2019·全国卷Ⅰ·T10)漫画(文字为:书上说摘苹果要用梯子)主要讽刺了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

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

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

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题中漫画强调照搬照抄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漫画中的照搬书本,没有涉及其是否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③不符合题意;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的书本知识都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排除。本题选A。

2.(2018·浙江高考真题)科学家通过对3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④:科学家通过对3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2017·浙江高考真题)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答案】A

【解析】A:题目中,假如过多的糖分的摄入会使我们的大脑乱成一团,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选项错误,实践是意识的源泉。CD:选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故A选项入选。

4.(2016·北京高考真题)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

 

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

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

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

③ “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目标”专注强调了意识的目的性,“任务拆分”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①②正确。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的,③错误。④:“同伴激励”强调了外因(即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内部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不能说外部矛盾的作用更重要,④不选。

故本题选A。

5.(2015·浙江高考真题)现行GDP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自然资源耗费。最近,环保部启动了绿色GDP2.0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并确定明年进行新的核算体系试点。这一举动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辩证否定观。①③:现行GDP核算体系与绿色GDP核算体系,人类选择后者,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绿色GDP核算体系与现行GDP核算体系是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发展,说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事物之间联系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观点错误。④:GDP核算体系与绿色GDP核算体系都不是上层建筑,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6.(2014·四川高考真题)观察下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越担心犯错误,越可能犯错误”,表明图中之人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同时否认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与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无关,而是强调否定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也并没有涉及到实践,没有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

7.(2013·海南高考真题)2012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之所以能激励人民,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②先进的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

③先进的意识是人的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    

④先进的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变成客观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中国梦”是不能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所以①项错误,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②项错误,社会中既有先进意识也有落后的意识,不能认为先进的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③项正确,先进的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④项正确,本题考查“中国梦”能激励人民的原因,因为先进的意识能通过人的实践变成客观现实,所以对人民具有现实的激励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8.(2012·安徽高考真题)“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以诗画为背景考查意识的作用等相关知识。A项与本题无关,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本题诗句描述的是人们能主动的反映客观世界,故C项正确;B项本身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D项错误,正确的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故正确答案是C。

9.(2011·江苏高考真题)国库也叫做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A.唯意志主意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不过是没有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而已。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不是唯心主义。C选项错误。排除。D选项错误,没有脱离客观存在。

10.(2011·天津高考真题)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D

【解析】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因此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表明是人脑对于意识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项符合题意;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并不是人脑的分泌物,A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的源泉,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C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11.(2019·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附解析)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附解析),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莲山课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3)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解析】本题以传统村落的发展为话题背景,分别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角度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的观点,说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题目类型认识说明类,问题指向说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单一原理题目首先要进行基本原理表述,即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然后分析对应材料时候,要分别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来讲,认识世界层面,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而改造世界层面,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起来。

(3)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建议,同时注意数量限定是三条,不要因为平时习惯而有所遗漏。如: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等。

12.(2017·上海高考真题)晨曦中、暮色里的跑步者,成为城市一副流动的画卷,他们中不乏马拉松运动爱好者。

 

(1)马拉松赛事可以带动旅游等产业。未来几年我国人均GDP将进一步提高,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相关知识预测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主办城市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理由。

(2)有观点认为:从事马拉松运动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人们不应该参加。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客观事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据此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1)答案示例:上升、上升

答案示例:

我国人均GDP增加,收入水平相应增加,人们将更注意健康消费,参赛人数将呈上升趋势。马拉松赛事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将有更多城市主办赛事。

(2)答案示例1:

参加马拉松运动要从身体的实际状况出发,身体能够负荷极限挑战则参加,否则暂不参加。如果仍坚持参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马拉松运动。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加马拉松运动。

答案示例2:

参加马拉松运动要从身体所能承受负荷的实际状况出发,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则应该选择其他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以马拉松运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主办城市数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其理由考生可从我国人均GDP增加,收入水平相应增加;马拉松赛事可以带动旅游业,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做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加马拉松运动;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则应该选择其他运动项目,因而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等角度进行说明。

13.(2014·福建高考真题)(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 文化交流逐步增进了国家间的合作。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举行“庄园会晤”。两国元首就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国际社会对此充满期待。但也有一些西方人士担忧,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影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材料三 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享有“东方艺术”美誉的福建德化陶瓷在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面临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专家们指出,迎接这一新挑战尚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8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10分)

(3)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材料二中一些西方人士的担忧进行评析。(12分)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企业或政府任选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三中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两条解决措施,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12分)

【答案】(1)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①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3)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美文化差异可能会阻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但不同文化间的借鉴交流也可以促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②国家间出现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虽然中美两国存在着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但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4)企业: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②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工艺,培养创新型人才。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③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

政府:①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②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解析】(1)本题题型属于措施类,问题指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解答本题,在知识限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对材料进行逐一解读,题中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然后组织措施类的语言,具体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题目类型属于体现类。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基本理论较为简单,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同时要回扣设问,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物质,对应理论组织语言,即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3)本题知识限定较为明确,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当代国际社会,但本题知识限定有一定难度,前者是文化生活,后者是政治生活,题目类型评析类。对于评析类题目,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解读设问和材料,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即文化差异,会对政治产生影响,即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结合中美关系辩证分析这种影响,即中美文化差异可能会阻碍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但不同文化间的借鉴交流也可以促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解读设问,中美关系即国际关系,用到基本理论即国家间出现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然后结合中美之间的异同组织语言,即虽然中美两国存在着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但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4)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行为主体企业或政府,题目类型措施类、原因类。此类题目要针对材料信息筛选所用知识点,针对题中问题如果从企业角度,就可以转化成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关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教材有相关理论,针对材料进行有针对性使用,即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工艺,培养创新型人才,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如果是政府角度,可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即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考点3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9·全国卷Ⅱ·T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2019·全国卷Ⅲ·T23)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这推动了“草根发明家”的创新,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①正确切题。“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原因,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②正确切题。③夸大了认识的作用,观念创新不能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正确指导实践,而不是能否应用于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2018·江苏高考真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4.(2017·海南高考真题)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请教。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个故事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具有实践价值

③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

④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④:丰子恺很少接触羊,他的漫画被农民耻笑,而且农民的解释合情合理,这说明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也说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①④符合题意。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都是活的认识的途径,无优劣之分,不便比较二者哪个更具有实践价值,②错误。③: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认识,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③错误。故本题选B。

5.(2016·全国卷Ⅰ·T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概念、真理的含义。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①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故②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多个认识主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故③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非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故④错误。故选C。

6.(2015·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故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体现了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为学之实,故在践履”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为B。

7.(2014·海南高考真题)“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影响认识的因素。①④:材料中的项羽、唐代诗人杜牧、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对项羽的乌江自刎的行为的认识各有所不同,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同时也能够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了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④④正确。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实践,②错误。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可能不同,不一定都具有真理性,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8.(2013·江苏高考真题)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 年的印刷术、1750 年的蒸汽机、1950 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 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答案】C

【解析】A题意没有迁到事物的新陈代谢,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本身表述正确,但题意没有涉及到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故不符合题意,排除;C与题意相符合,当选;D强调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题意强调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故选C。

9.(2012·福建高考真题)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说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应选。BD: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本身说法不对。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与题意不符,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0.(2011·安徽高考真题)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主要矛盾。②④:画龙点睛体现了要重视解决主要矛盾,胸有成竹体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④说法正确。①:刻舟求剑体现的是静止的观点,而不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错误。③:见仁见智体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错误。故本题选C。

11.(2019·浙江高考真题)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答案】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解析】本题属于体现型试题,题目限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作答。把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考虑: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针对材料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考生可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考生可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考生可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12.(2018·全国卷Ⅱ·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3)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来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3)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投身实践,开拓创新;胸怀远大理想,实干报效祖国。

【解析】此题以袁农平的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等知识。

第(1)问要求分析“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属于原因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个方面。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这个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信息“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可得出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在于立足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根据材料信息“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可得出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之二在于认识对实践的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2)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分别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及生命力的充分肯定、立足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第(3)问要求“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属于开放类试题。此类试题答案不具有唯一性,考生只需围绕主题和相关要求任意列举两个发言要点即可。

13.(2016·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拥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1)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

(2)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平台”的文化意义。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4分)推进终身学习,是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的要求。(3分)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分)

(2)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为改进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2分)智慧学习平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2分)有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2分)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2分)

【解析】(1)本问可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角度;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认识也要不断发展;时代是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实践发展的角度论述。

(2)本题可先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改进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等角度进行说明;之后再从科技进步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展开论述。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3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附解析)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3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附解析),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