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适应性(三诊)试题(PDF版含答案)

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高考适应性(三诊)试题(PDF版含答案),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试题,四川,南充市,莲山课件.

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5G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4G带来的红利时,5G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5G商用手机发布、5G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5G展开的操作让人们对5G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

不止5G,近年来,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VR、AR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 了起来、“活”了起来,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超清、VR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CD,从网络下载到在线收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2D影片到3D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App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证明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享受4G的红利时,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时代已到来。

B.5G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    文化产业依靠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5G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5G技术到来的话题。

B.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5G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5G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这样的通讯技术革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B.从时间尺度上看,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也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D.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精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 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 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 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 .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它们为现代汉语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多新的选择。一些创新因素已经突破自已的语域,进入人们日常生活。

(摘编自2019年0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

“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福州市中学老师蔡筱佳说,“随着媒介的更新, 有时我们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会把它拍下来,这让人更不会去思考怎样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现在大家夸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说,汉语中有丰富的词汇供人们表情达意,可现在很多都被简化,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

(摘编自2019年0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记者:年末的各类汉语盘点,网络流行语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您怎样看待网络流行语现象?

姚喜双: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如“给力”“蛮拼的”“点赞”等,都很接地气。

当然,伴随着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昂丝”“绿茶婊” 等低俗的词,这不仅.对网络语言自身,更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既充分认识其对丰富语言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不规范、不健康的一面。对于其使用,同样是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按照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加以正确引导。记者:语言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那么网络语言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

姚喜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应首先考虑网络语言不同层级的要求,网络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给力、点赞、接地气、正能量”等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其使用应得到支持,如“给力”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二是“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童鞋”等词,表义晦涩,缺乏规范,不提倡在公共场合、大众媒体中使用;三是“逗比”“逼格”等,品位低俗粗鄙,会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应予禁用。总之,网络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标准,符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则,而且要健康向上,不低俗。

(摘编自2017年01月06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网络流行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流行语具有突破常规、随意简约的特点,在网络自然流行语境下,网民会主动融入语言自主创新潮流中。

B.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语言使用潮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使用网络流行语乐此不疲。

C.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让人们的表达显得单一固化了, 夸赞别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夸张的语气,遇到好笑的事情一句“哈哈哈”完事。

D.网络流行语追求简便快捷,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部分网民有时不再需要用文字描述事物,喜欢用视频拍摄过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先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报道了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情况,然后通过专家解读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普及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

B.材料二先总体阐述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然后用受访者的代表性言论展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

C.关于网络流行语对当代汉语发展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予以评估,材料三侧重阐明网络流行语如何增强汉语的表现功能。

D.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弊端,材料二仅是从个人角度指出了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材料三则先从个人角度后从社会角度指出其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

6.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媒体语言,它流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乌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 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 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 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 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 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 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

我说:“绝对没有, 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 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有删节)(《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听说过的鬼故事,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害怕,同时为下文赵三大爷的出现作铺垫。

B.“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这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如“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中“闪”字写出老人赵三大爷的异常。

D.作者叙述“我”在秋夜的奇遇,塑造了赵家三大爷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人们的美好希望。

8.请赏析第二段中划线语句。(6 分)

9.最后一段,有人主张删去,有人主张保留。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 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 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二)试题(Word版含答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聊城市,莲山课件.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 “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易》,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也称《周易》或《易经》。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颇有实权,东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颇有才能。屈原曾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上官大夫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曾被君王委以重任。楚怀王授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完草稿,没有给上官大夫,并说他的坏话。

C.屈原忠君爱国。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因此写《离骚》抒发悲愤之情。

D.屈原身遭放逐依然心系国家。他不忘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的心情,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杰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释: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写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来。

D.作者借古讽今,写东晋“淝水之战”,成功击退前秦,以此讽谕南宋统治者要坚定抗金信心,抵御外辱。

15.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与《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的两句“                ,                。”,有相似的奉献精神。

(2)李煜《虞美人》中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的两句“              ,          

       。”,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相似,都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    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如意的人很容易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      全球。教育作为应用先进技术最为积极的领域拥抱人工智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所谓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综合。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诉求——这与历史上中国人重视在教育领域投入先进技术的传统一脉相承。

毛笔、纸、印刷术等事物和技术,(     ) 。近代以来,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界前辈早早选择拥抱先进教育技术,利用幻灯、放影机等设备,开启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技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批改作业来减轻师生负担,快速、具有针对性的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______和质量。

与历史上教育技术发展相比,人工智能带来的或将是“千年未有之大变革”。_______身处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内容依然______; 人机互动、人机共教的模式,剑锋直指师资力量不均衡这一影响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

当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在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应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降低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门槛,促进教育公平与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席卷        效率        即便        唾手可得

B.囊括        效益        即便        信手拈来

C.席卷        效益        如果        信手拈来

D.囊括        效率        如果        唾手可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诞生后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B.诞生后在第一时间都出现在学堂中

C.都在诞生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D.都第一时间在诞生后出现在学堂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B.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C.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

D.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

20.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六处来。(6 分)

《羊城晚报》、《珠江日报》 都报道了市公交公司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在当今社会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在危难中挺身而出舍已为人的勇士却是百里挑一,非常缺乏。媒体上经常报道有人遇难而众人旁观的事,人们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阳光普照。别人遇到灾难时,我们应该急别人之所急,慷慨解囊。但有些人十分吝啬,细大不捐。我们在此呼吁,希望广大市民向张师傅学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一定要鼎力相助。

21.下面是某班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片段,请根据正方发言,为反方拟写一段发言。不少于70字。(5 分)

正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

反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爱自己的人

正方发言示例:我方认为,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你爱,所以你愿意一直付出,因为你坚持付出,就可能改变对方的感受和态度。你爱对方,所以你的婚姻就容易有幸福感。你不爱他,即使对方爱你,婚姻也不易持久,也很难有幸福。

反方发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抽》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C (A项,原文说“在很多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而不是5G时代已到来。B项,“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应是5G建立的信息通路和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D项,改变的原因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2.B(论据与论点错位,两个事例论证的是各种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新玩法)

3. D (推断绝对化,拥有新技术是文化资源传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 B (于文无依据。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5. B (A.理解偏颇。材料- -仅报道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不能理解为“报道了网络流行…的普及情况”,另,专家是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解读。C.概括片面。材料一也谈到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表达功能的影响,“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材料三也谈到网络流行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D.理解偏颇。材料二是指出“对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能力的影响,材料三是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自身尤其对社会语言产生不良影响。)

6. (6分)

(1)使用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年轻人喜欢网络交往方式;

(2)网络平台提供的宽松自由的语域环境;

(3)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

(4)流行语表达简洁明确,有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

(5)表达功能较强,有自身的流行语境;

(6)层次较高的流行语有的被吸收进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每点1分,共6分。基本符合即可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7. B (“‘我’ 当时无惧无畏”错)

8. (6分)

(1)用以声衬静、视听结合、通感修辞等手法; (2 分)

(2)描写了月夜庄稼地的冷清沉寂阴森的画面,(2 分)

(3)为下文写我内心的恐惧害怕作了铺垫。(2 分)

9. (6分)参考示例: .

应该删去。(1)作者用议论直接点明主题,削弱了小说的含蓄美,也显得生硬; (2) 用“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回味。

应该保留。(1)使人与鬼的对比更鲜明,加强了批判与赞美的力度; (2)使“讽刺人的失信害人”的主题更鲜明; (3) 突出赵家三大爷的形象:和蔼可亲,死不赖账,不害人; (4)与前文写夜遇赵三大爷的情节相照应。

(观点不明确,0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正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满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 B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 D (太傅,多无实权)

12. B (“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

13. (10分)

(1)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往下)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世乱世的因果必然,没有不全部呈现详述的。

(刺1分,明1分,靡1分,句子大意2分)

(2)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亡1分,纳1分,之1分,句子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B (“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5. (6分)

此词所写“淝水之战”这段历史对南宋朝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2 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敌人侵略(2分)。作者借古讽今,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发挥地理优势,任用抗金人才,从而以弱胜强打败金兵(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6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错字、错句、增减字,该句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A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根据上下文语境“人工智能浪潮”用席卷更形象贴切。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益:指效果和利益。文中更侧重效率而不是收益。即便:即使、纵然。表示承认某种事实,但还没有发生,暂时让一步。如果: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或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相反的假设。根据语境选用即便更好。唾手可得:指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结合上下文应用“唾手可得”。)

18. C (“毛笔、纸、印刷术等事物和技术”是句子的主语部分。“都在诞生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从上一段末尾句来看,状语“第一时间”是强调的重点,所以“诞生后第一时间”的语序排列合适。)

19. B ( 画线句语序颠倒,“在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应紧承括号前一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排除C、D。划线句两面对一面,或前后语意不连贯,应在“趋利避害”前加上“如何”,排除A、D)

20. (6 分)

(1)“《羊城晚报》、《珠江日报》”中的顿号应该删去。

(2) “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成分残缺,缺主语。

(3) 满城风雨,褒贬不当。

(4) 百里挑一,不合语境。

(5) 习以为常,与前文“觉得”重复。或者说:应该删去“觉得”,

(6)细大不捐,望文生义。

(7)鼎力相助,言不得体。

(说清楚一处1分,共6分。此题包含标点、病句、得体、正确使用词语等考点)

21. (5分)

反方发言示例:你爱对方,对方不爱你,你们结婚也不会幸福。我方坚信,结婚对象应该是爱你的人。与爱你的人结婚,你即使现在不爱对方,将来你可能爱上对方。爱不爱对方,你自己可以决定。对方爱不爱你,你无法主宰。

(观点不明确,0分;误写正反发言,0分;理由不正确,-2分。不是破立结合,-2分;有语病或字数不够,酌情扣1~2分。满分5分)

四、写作(60 分)

22. (60 分)

命题方向:符合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侧重于道德品质、家庭教育、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的角度。材料解读:本题以漫画为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漫画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画面的基本构成,深入体会其基本寓意,然后以此作文立意的核心。本幅漫画是四格漫画,讲述一个高中毕业生高考后,由于考得不错,叔叔要奖励他,他却要个陀螺来抽,令他叔叔目瞪口呆。不难看出,漫画讽刺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于此参考立意:家训家风的思考教育的思考 成才的思考。

……

评分标准: (供阅卷老师讨论)

以46分作为基准分,建议按以下作为分类标准。

以“教育、成才”为话题,围绕寓意立意,为切合题意;

没有以“教育、成才”为话题,没有围绕寓意立意,为偏离题意;

一类作文50以上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辩证分析、语言流畅、富有文采、书写工整、符合字数)

二类作文46~50之间(符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较有文采、书写一般、符合字数)

三类作文40~45以之间(基本符合寓意、中心较明确、结构较完整、语言一般、有文采、书写一般、符合字数)

四类作文39分以下(偏离寓意、没有围绕材料、离开话题“斗争”另起炉灶、字数不足600字、书写难以辨认)

没有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字扣1分;标点不规范,酌情扣分;每差50字扣1分。

其他加减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已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惯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kù)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没 有不)。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屈原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山西省晋中市2020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语文(四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晋中市2020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语文(四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山西,晋中市,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