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 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

|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 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
陈涉世家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曹刿论战 教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二、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四、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
《枣儿》教案教学依据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
《屈原》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
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无言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 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 A 与 B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 句,虽然 B 句描写得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